南街村,刘庄村,西辛庄村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从来就不乏吃苦耐劳,勤奋探索的精神。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率先迈开了前进的步伐。以漯河临颍县南街村,新乡七里营刘庄,濮阳西辛庄为代表的坚持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迅速崛起。它们从当地实际出发,闯出了一条具有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之路。现在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人就业,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育。这难道不是我们向往的理想的现代化生活吗?那么他们是怎样在短短的一二十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呢?他们是怎样组织管理自己的村民和企业呢?这又给全国其他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呢?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一、南街村、刘庄、西辛庄的 经济发展过程及组织管理方式、指导思想。
1.南街村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广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48户,3180人口,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后,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南街村的重要人物叫王宏斌。他是南街村集团董事长,也是村里的一把手,是村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他1952年出生,高小毕业,当过工人,干过干部,最后做到支部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他们自筹资金,办砖厂,办面粉厂,辛苦经营,勤俭节约,重质量,守信誉,经营屡创佳绩。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后来又上方便面厂,纸箱厂,油墨厂等。现在成立南街村集团下属方便面食品公司,食品饮料公司,调味品公司,面粉厂,啤酒厂,制药厂,包装厂,油墨厂,养殖场,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和河南耐可达彩色印刷公司,彬海胶印制品有限公司,麦恩鲜湿面等二十六家企业,拥有员工110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00多名,现代化设备3000多套,产品100多种。现在南街村集团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企业,属国家大型一级企业。2007年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14.7亿元,盈利0.75亿元(其中:净利润0.4亿元,上缴国家税收0.35亿元)。
南街村是政企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方式。这与其他地方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就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而不是承包给个人经营,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分化。在分配方式上,采取“工资+供给”的方法,使人人都能过上平等富足的生活。
在指导思想上南街村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奉行“外圆内方”的指导方针。内方就是要坚持以集体所有制即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致富道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改革,生产建设,村民生活,人事关系,及其他各项事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原则。外圆就是为了适应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而采取的对外办事方针。以王宏斌为首的大多数南街村干部心甘情愿地当“二百五”干部,笃行“傻子”精神。从1984年开始,他们开展轰轰烈烈的三大活动:大学毛主席著作,大唱革命歌曲,大学雷锋。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形成了集体主义的强大战斗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进步,提高了人的思想素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他们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们毛泽东思想这种治村的思想促进了集体事业的蓬勃发展。
2.新乡刘庄
刘庄位于河南新乡七里营,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靠107国道,距新乡市2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357户,共1677人。
刘庄的经济组织是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下属制药,机械,造纸,淀粉,农业,商业,及车队七项产业。刘庄人在史来贺老书记的领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刘庄走上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是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是河南省旅游景点之一。现在刘庄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优化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2007年,上交国家税金一亿九千一百多万元,人均11.5万元,集体现金分配人均1.41万元,人均福利1.87万元,还享有住房、上学、医疗、用水、婚丧嫁娶用车等三十多项福利,吸收村外务工人员5000多人。2004年1月20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刘庄,称赞史来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农民的典型代表”,“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
纵观刘庄的历史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庄的巨大变化,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坚强的刘庄党组以带领全村人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从本村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结果。刘庄小康社会的全面前进,充分显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社会主义集体的吸引力,政治工作的激发力、党员干部的带动力、科学技术的推动力。
那么刘庄为什么能够在坚持公布制基础上,集体经营,避免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消极方面,而能积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创造了高效益?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指导思想,在刘庄,史来贺是先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自己,然后用毛泽东思想来教育人们,不过刘庄没有像南街村那样过于强调“政治挂帅”。史来贺成于草野,一向布衣布鞋,剃光头,大嗓门,终生俭朴。在50年代动荡岁月中,他练就了超人的智慧。1956年,初级社成立不久,上级要求“小社变大社”,史来贺坚持“一村一社”,“文革”时不允许村民搞大鸣大放大串联,尽管被指责为“唯生产力代表”,(真正的共产党员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是能够顶住上头不正确的指示的!)刘庄却拉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来贺仍坚持集体经营,因为刘庄集体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如果一分了之,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史来贺是这样一个心系民众,“坐乡下观天下”,既不“刮风”也不“跟风”的能人。几十年来,他依靠自己的胆识、才能、品德引得了村民的认同、遵从和敬仰,使得刘庄不需要像南街村搞“斗私会”,便能使村民们自觉服从集体利益,有效地解决了一个集体的思想文化建设问题。这里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视。
3、濮阳西辛庄
西辛庄位于濮阳县庆祖镇,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和区位优势可主的村子,祖祖辈辈盐城地里刨食为生,全村172户,共680人,现农业用地970多亩,工业用地100多亩。10多年前,村民们还穷得叮当响,如今,人均年收入1.3万元,家家小别墅,西辛庄的巨变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啧啧称赞,堪称神话。
西辛庄的发展,得从1991年说起,这一年领导班子重组,40岁的李连成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全村第一个盖起两层小楼的能人,村里的首富,村里的能人。他是靠种大棚蔬菜起家的,在新一届领导带领下,全村人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为村民拓起了第一桶金。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年,但是1994年,濮阳市号召全市大上“白色工程”,大棚蔬菜遍地开花,利润率降低。此时,敏税的西辛庄人把目光投向了造纸业,两年时间村里的第一家造纸厂成立了,固定资产达100万元,利润突破200万元。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集资相继建立再生纸厂,工业用泥厂、牛仔布厂、奶牛厂、酒厂、纺织厂、华珍电子厂、南星电光源厂……10年来,西辛庄工业项目越滚越大,到2007年底,共建成企业18家,固定资产达3.5亿元,如今家家有股份,人人分红利的西辛庄人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07年人均收入1.3万元。比15年前增长了近32倍。
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 1998年5月,村民一致同意决定建立一所自己村上的学校,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全村人苦干56天,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农村小学,节约了不少开支,然后,他们又开始了新村的规划建设。2003年底,全村都住上了250平方的小别墅。街道陆续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人工湖,文化广场村办公大楼也一一建成,还投资50万元建设秸秆气化站,实现户户用气。至此,西辛庄人彻底告别了“脏乱差”,一个花园式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辛庄人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每年投资几千元为农民订阅报纸,村里建立了文化室、文体活动中心,购买图书近三千册,陆续配齐了各种健身设施。高标准建起了幼儿园、敬老院、解决了吃、住、穿、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
在管理上,村民代表大会是村里最高的权力机构,村里重大事情都需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由村民共同决定。村里财务管理是由民主理财小组担负,理财小组每月对财务开支进行一次集中审核,再由群众代表上账,凡大项开支,须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民主管理凝聚了民心,融洽了党群关系,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西辛庄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小康示范村”、“河南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从组织形式上,西辛庄的企业属于股份制,全村家家有股,户户分红。这是股份与农村集体所有经营的产权、经营权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把全体农民绑在了一起,发挥了集体资本的优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节约了发展成本。
二、南街村、刘庄、西辛庄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1、他们都坚持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公布制,坚持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村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管理企业和村里的所有大事,发挥了集体力量的优势,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增强了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是一家一户所不能做到的。这充分证明了集体经营的强大力量
2、他们的带头人都是品德高尚,心系群众的能人。无论是南街村的王宏斌,刘庄的史来贺,还是西辛庄的李连成,他们都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身先士卒,甚至为了集体而个人利益。他们“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心里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他们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再者,他们都是经济能人,都有经商的经验,都是从商海里趟过的人。
3、管理思想上,他们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王宏斌用坚持毛泽东思想治村治企业,史来贺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民,李连成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教育和文化。所以他们的村集体能形成团结一致的战斗力,从而是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集体做贡献,是每一个人在奉献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4、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他们都选择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他们依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出发,先建企业,攫取更大发展的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然后滚动发展。如南街村先搞面粉加工厂,砖厂,然后发展配套产业和其它产业,西辛庄是靠十三户农民集资股份制搞造纸厂起家的。在这之前,是种大棚蔬菜攒了小资本。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他们走自力更生之路,在劣势中发现优势,敢想敢干,敢冲敢闯,而不是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授意。
5、在外部条件上,都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重质量、讲信誉,遵守市场规则。不管是王宏斌的“游击战术”,还原剂刘庄的“规模效应”,西辛庄的股份制,他们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按价值规律组织生产,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6、在管理上,越来越实现民主管理。在南街村虽然王宏斌是一把手,有绝对的权威,但村两委是重要的权力机构,不是一言堂,也不是王宏斌一个人说了算。凡重大决定需村委大会讨论通过。在刘庄也一样。在西辛庄成立村民代表大会,重大事项须大会讨论研究。实践证明,民主管理是发展方向,民主管理能减少决策失误,集中智慧,群策群力,促进发展。
7、在产业选择上,南街村,刘庄和西辛庄有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迈进,南街村的巧克力棒、麦恩鲜湿面、刘庄的华星制约,西辛庄的华珍电子厂,南星电光源都是很有前景的产业。他们在经营上,除了经营好原有基本产业的同时,开发新的项目,发展新产业,这是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
8、重视人才的引进。在南街村、刘庄、西辛庄都有好多专家,他们是企业的支柱。没有他们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于人。他们用事业留人,不仅给他们很高的物质待遇,而且给他们以尊重和关怀。使他们感到这儿就是他们的家,自己的创业天地,好多人已在村里安家落户。
三、启示
南街村,刘庄,西辛庄,虽然前后崛起的具体时间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实现了小康,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他们不畏艰苦,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精神永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领头人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甘愿为村民共同富裕而自己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永远闪烁着光芒。
南街村,刘庄,西辛庄的兴旺发达再次证明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真务实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这些都在它们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它将永远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怎样才能奔向小康,实践证明,农村工业化是唯一方向,当然农村工业化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农业办工业,还要县乡统筹规划科学考察,不能盲目上项目,另外,条件好的地方,可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各产业相互协调,配套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的、 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领导集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主将无谋、累死三军。优秀的领导人对村集体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领导层德才兼备,才能领导群众、号召群众、组织群众,搞好各项事务。这在南街村、刘庄、西辛庄的发展是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离不开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明事非,讲正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民主管理更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群众的主人公精神, 激发群众的创造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中共十七大吹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全国人民正在为建设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各地农村都再为发展找出路。南街村,刘庄,西辛庄的发展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照搬和复制,各地都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本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做科学的调查,详细的论证,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挫折不可怕,怕得是不去想,不敢做。新农村建设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在文件上的,喊在口头上的。愿更多的“明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吧!让中华民族共同富裕共创大同世界的梦想变成现实吧!
集体经济名村介绍(二)山东西霞口村
强大集体经济下村民的和谐生活
1
图2
图3
图4
西霞口村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因晚霞在这里流彩而得名。全村共有一千多口村民,2008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5.3亿元,纯收入2.93亿元,人均纯收入22.5万元。
西霞口村的福利令人称羡,村里建有免费福利超市,凡是本村村民,每月都会有固定的250元现金,其中120元是超市购物卡。村干部说,村里之所以发购物卡,是因为农民习惯攒钱,只发现金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上不去。发放的购物卡如果当月用不完,下月便会核销。这样,农民的生活质量就提上来了。
西霞口村的医疗保障超过了城里的公费医疗,就医全部报销,直接由公司划账。村民田文冰说:“平时有病马上看,费用全报销,不舒服马上看医生,村里每年还统一组织免费查体。有个小姑娘得的是白血病,花了100多万元,村里也给报销了。生活简单,没有太大压力,‘哪儿也不如自己家’。”
2003年西霞口村住房改造完成后,面积小的住房也有200多平方米。田文冰住着320多平方米的房子,年工资收入18万元,每年入股分红还有20多万元。田文冰对记者说:“村里教育补助额度很大,村里小学初中学费都包着,上大学一年补助1万元,上研究生补助1.2万元。我的两个孩子,大的上大学,小的上初中,都用不着自己掏学费。”
西霞口村有野生动物园,有老年宫、妇女之家、文化广场,每周放电影,逢年过节组织晚会,有园林公司负责绿化,记者在村民家中采访,发现家家户户住别墅,但没有一家安装防盗网,这里从来不失盗,人们早就习惯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
“高额福利”让穷村欢呼“兼并”
西霞口村目前拥有28家企业、总资产40多亿元,与其说是一个渔村,不如说是一个景色优美、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旅游度假区。与西霞口村只有两三公里远的柳夼村,发展程度与西霞口村判若两个世界。柳夼村村支部书记蔡兆庆说:“村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穷,地处山沟,交通不便,有农业无企业,七八百亩山岭薄地,主要种地瓜、花生、玉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紧巴。”
柳夼村这种艰难状况从2005年开始得到改善,这一年,这个村的财产、土地、人口全部归并到了西霞口,村民开始享受与西霞口相似的“福利”,当然保障程度达不到西霞口的水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50元现金、70元的村超市购物卡;每户每年免费用电1000度;每口人每月免费用水3方;学生免费上学,直到初中不交任何费用;加入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由西霞口全部代缴。此外,村级支出也由西霞口支付。柳夼村的村干部说,每年西霞口补偿村里五六十万元,用于修路、维修小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福利社会”在西霞口兼并的柳夼、冯家庄村等四个村全部实行。
这四个村子被西霞口兼并后,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柳夼村年轻人大部分在外打工,现在仍没活干的,西霞口优先安排到公司打工,村里十几个小伙子进了公司。冯家庄村89户村民400亩地,种小麦、玉米和一部分花生,另有1650亩山岭地,种满海松,严禁采伐,也没有任何企业。过去村民通常到外村船上帮工,干些累活重活。以前虽然与西霞口隔着没几里地,但青年人没有到西霞口企业工作的,因为没人介绍,办不成,现在想去便会给安排,一下去了10多个。
资源整合带动周边村共同富裕
被兼并的穷村居住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西霞口实行村企合一,村里的负责人也是企业集团的负责人。西霞口集团董事长田文科介绍说,兼并的4个村村民,今后都要集中居住,医院、超市、综合楼、学校都会统一配套。不再新批宅基地,也不准翻盖新房,年轻人结婚上公司挂上号,先租房住。四个村盖一个现代花园小区,生活费、水电费、医疗费都由村里逐步解决,土地实行综合开发利用,海岸线开发养殖区。
西霞口兼并村庄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合作开发旅游。周边地区是为数不多的未被污染的海滩,自然条件非常好,目前旅游规划已做好。西霞口现在年旅游收入3亿元,旅游业利润4000多万元,3年后总收入可突破10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现在利润率高,但就业少,考虑到带动作用,如果将周边村纳入进来,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饭店、旅馆等都会红火起来,周边村村民会很快富裕起来。
西霞口兼并这些落后的穷村,在帮助这些穷村发展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穷村闲置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柳夼村有2公里海岸线、1000亩海面,以前没利用起来,村民过度捕捞,资源已枯竭。西霞口兼并这个村后,将海面利用起来,搞海水养殖,以前村里捕捞总收入30多万元,全部返给村里,西霞口独立搞经营,养殖海参、鲍鱼,每年投放10万头鲍鱼苗、100万头海参苗。
西霞口集团总经理田文霸说,村庄面貌改善还得依靠集体经济,老百姓的吃喝得管,修路修桥改水改电,没钱怎么管!农村不像城市,没有集体经济,福利、公共事业没人搞。早些年地方极力推动集体企业改制,但企业的领导层和全体村民共同入股,加起来股份也不到10%。村里企业从法律上讲是民营企业,实际上仍是集体企业。正是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撑,现在每年村里公益投入和村民福利达到1800万元。老百姓的福利每年都在增长,公司职工和村民都觉得有奔头。不是少数人有积极性,而是多数人都有积极性。
一些村庄拒绝“福利蛋糕”
采访中记者发现,也有一些村庄不愿意接受兼并,周边有的村就拒绝了西霞口送上门来的“福利蛋糕”。这有多重因素,而阻力首先来自村干部。村干部“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这种排斥村庄兼并的思想普遍存在。70多岁的蔡公伟在柳夼村曾经干过20多年书记,他说,村干部最初认为,合并以后对大局来说是好事,但对个人权力削弱了,所以都不愿接受兼并。
同时,一般村民对被外村兼并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柳夼村老百姓一开始听说西霞口来兼并,都不同意,首先是传统的乡土思想,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子取消了,精神上有强烈的失落感,再就是担心村子给了别人后,利益得不到保障,担心受排挤。后来发现这个想法错了,合并后,西霞口仍尊重原村干部意见,日常村务不干涉,而村里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多事好干多了。
冯家庄村支书李世业说,最初老百姓都不同意。西霞口的制度非常严,不准这不准那,老百姓此前听说过,怕受拘束,所以不愿加入。同时,种地种习惯了,尤其上年纪的人,再干别的不会了,怕土地被开发,失去温饱保障。后来得到实惠,不同意的也不吱声了。
应及早考虑经营出问题时怎么办
村庄兼并的情况在10多年前就出现了,比如龙口南山集团等早就在进行村庄兼并,但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前些年的个别现象,如今正在大范围发生。据了解,荣成市800多个村强村占1/10,村庄兼并的愿望十分迫切,近两年强村兼并弱村的步伐明显加快,除了西霞口在兼并村庄外,好当家企业已兼并7个村,灵山集团兼并了11个村。
山东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认为,村庄兼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自然现象,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途径,对建设新农村有积极作用,但其中也有一些隐患值得关注。被兼并村的权利如何保障是个问题。企业处在上升期时没问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对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很大冲击,造成社会不稳定。资源被抽走,原村民本身没了资源,依靠公司生存,一旦出现危机,吃穿用都没了来源。国家应有规范的运作体系,企业不行了,村民的保障不能受影响。
荣成市委的一些干部分析,村庄兼并最好的办法是将被兼并村的村民纳入社会化保障,但这个又很难运作,兼并的村庄情况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群众结构不一样,不能一刀切,一个标杆。所以大部分村企不愿办这个事,暂时回避矛盾,以发放福利代替社会保障。但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早解决比晚解决好,选取什么模式需要尽早研究。
秦庆武分析说,村庄兼并现在国家没有指导性政策,对兼并后怎么办没有任何规定,希望国家对村庄兼并后,村民生活、就业、保障等作出规定。利用他村的土地建成企业或者办起旅游,凡是集体的,应有原村民的份儿,让他们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但国家没有这方面规定,一方面可能埋下今后冲突的隐患,另一方面也直接限制了村庄兼并,使经济强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从以上精英分析来看,兼并的道路受一些村干部自身维权的影响,会面临着一些压力和困难,先富帮后富,也许永远只是个神话
四川大地震后的宝山村
新华社成都6月11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6月9日15时28分,在四川彭州市发生5级余震。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书记贾正方平静地说:“我们就位于震中,时间持续约10秒。我们对余震都有点习惯了,它是震不断宝山村重建步伐的。”
宝山村地处龙门山中段的大山之中,离汶川大地震震中仅一山之隔。截至目前,汶川地震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1.1万次以上。
2100多人的宝山村,原来拥有企业26个、总资产30亿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2万多元,是四川省“小康示范先进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造成宝山村死亡54人,重伤101人。因山体滑坡掩埋企业6个,被损毁无法恢复企业7个。记者采访中发现,但宝山村并没有消极等待,村民们正努力走出地震的阴影,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积极调整发展思路。
党员干部站出来
飞沙走石,地动山摇。汶川地震发生后,宝山村同样陷入一片混沌之中。“就像行进在大海中船只遭遇大的风暴,大楼摇晃颠簸,根本无法站稳。”宝山村村委会主任贾卿说。
从摇晃的村委会大楼冲出来的贾卿,首先想到的是抢救人员:回龙沟里游客要抢救,企业的员工要抢救,农村集中居住区三府坪的居民要抢救。他冲着混乱的人群大喊:“有胆量的给我站出来!党员干部给我站出来!”看着焦急的村委会主任,很多人灰头土脸但勇敢地站到了贾卿面前。
很快,贾卿组织了三组人马,与另外两个党委委员分头救人。当天,贾卿和村民、企业负责人从山里成功疏散出数百名游客。在贾卿组织救人的同时,他的父亲贾正方正从成都往村里赶。路断了,弃车步行;桥断了,双目失明的贾正方在秘书的搀扶下毫不犹豫地趟水而过。
12日17时,地震发生后2个多小时,刚赶到宝山村的贾正方主持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党委扩大会议,将120名党员、干部、青壮年分成三个突击队:第一个是抢救突击队,负责抢救转移幸存者;第二个是安置突击队,负责全村2000多人的转移安置;第三个是生活突击队,负责解决全体村民的吃饭问题。73岁的贾正方担任总指挥,坐镇办公室指挥调度。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之中,宝山村抢险救灾行动逐渐恢复秩序。“我们一直是个大集体,30年来,除田地分产到户,其他集体资产都没有分。村民养成了良好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特别强。”贾正方说,“地震发生后,村里党员干部没有一个人逃跑。只要有党员干部在,群众很快被有效组织起来。2000多村民,没有一个外逃。”
个个都是好样的
地震当天,宝山村村民没有陷入恐慌和悲伤之中,唯一想到的就是救人。在党员干部的号召下,全村900多个青壮年迅速组织起来,加入到抢险救灾的阵营中。
岳云山,共产党员,抢险突击队副队长,他的父亲在回龙沟内一家水电站工作,地震发生后失去了联系,但他为了抢救更多人,忍痛放弃了寻找父亲的念头。几天后,当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救援队进入回龙沟时,才找到父亲面目全非的遗体,他长跪在父亲面前痛哭流涕。
68岁的宝山村5组队长刘可进,也加入了突击队参与搜救。13日,在彭州市读书的孙子带信回来让他去彭州避难,刘可进对带信的人说:“你转告我孙子,爷爷不能走。我是生产队长,也是党员,走了就是渎职。”
……
13日20时,贾正方再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决定组成26人的“敢死队”深入回龙沟救人,由他儿子贾卿担任队长。
回龙沟,与映秀大断裂带仅相隔50米,那里被困的几十名职工和游客等待救援。“如果我眼睛好,我肯定自己带队去了。党员总要无私无畏,我就让儿子代替我去。”贾正方事后对记者说。早年在地质队工作的贾正方在一次事故中全身多处烧伤,右眼失明,如今左眼也看不清东西了。
村民费小波描述14日上午深入回龙沟时的情景:“余震不断,山上的石头像机枪扫射般落下。”14时左右,敢死队护送着40多名伤员成功回撤出来,费小波的手臂和小腿被石头锋利的棱角划出两道长长的口子。
贾卿带队冒死救人的同时,贾正方开始冷静思考:“活着的人要生存,不能坐以待毙。”此时,龙门山镇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因为小鱼洞大桥的垮塌仍没有完全打通,必须积极自救。
掩埋好死难者,贾正方召开群众大会,组织对各农户进行财产清理,并迅速组织5支突击队,每队200人,分别负责对龙巢水电站、映秀镇的4个水电站、茂县吉鱼水电站、理县回龙桥电站以及矿泉水厂进行清理修复。5月15日,宝山村开始通水,18日,恢复通电。贾正方一直以自救的思路指导全村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重建的信心来自于集体
很快,宝山村的农作物抢收完毕,“山珍餐馆”和村里的超市已恢复营业。目前,龙巢水电站基本抢修完毕。“再过一个半月就能正常发电,这是我们工业上恢复的第一个项目。”贾正方说。
据了解,宝山村及时组织的5支突击队均已发挥积极作用,除龙巢水电站外,其他几个水电站均在积极抢修恢复中。而贾正方发展自救的思路并没有就此停止。前几天,他又将村民岳山云派往越南,加快宝山村在越南投资的矿产公司的运作进程。岳山云的父亲在灾难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小伙子接到任务后没有含糊。” 贾正方说,“非常时期,为了大家的利益,必须采取‘吹糠见米’的方式,做短平快的项目。”
为了鼓舞村民士气,6月5日,宝山村将新加坡阿尔本设计院专家请来,为村民设计新的别墅方案。6月6日,又将四川省建设厅工程队请来,帮助勘探别墅新址。“新别墅的建设6月开始招标,争取年底建10组四合院式的别墅,每组20多户,解决200多户村民的居住问题,并逐年解决其余村民的住房问题。”
在贾正方心里,宝山村已有了美好蓝图:重新调整工业格局,以电力为龙头、建材为重点、矿产和其他公司共同发展。等宝山村各电站恢复供电时,龙头会重新抬起;当投资4.2亿元建设的中高密度纤维板厂明年10月投产后,年产值估计有6亿元;当越南的宝通矿产开发有限公司投产后,3年内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宝山村不等、不靠、不要,宝山村有自己的蓝图。
30年前,宝山村靠1980元起家办企业;30年后的今天,即使在大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贾正方相信宝山村的起点也远远高于从前。“用三到五年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新宝山。”贾正方说,“我们的信心,来自于集体。大家劲往一处使,这点余震,是阻断不了我们重建的步伐的。”
集体经济名村介绍(三)世界的华西
( 一 )华西美景
| |||
龙凤广场上停放满了集体购买的轿车,它们将分发给华西村村民 | |||
金塔与别墅 | |||
别墅一角 | |||
别墅一角-2 |
绿地中的喷泉 |
小桥与凉亭相映成趣 |
华西是个江南小村,全村380户,1520人,0.9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去年,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授予华西为全国“三农”实践基地,还荣获:全国 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等多项荣誉。 三是土地变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有偿兼并办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黑龙江开垦荒地10000余亩。近几年,我们开发利用的土地,约等于华西本村原有土地面积的6倍。 四是产品变精。1977年,我村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现在,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 (三)骄人业绩 华西,于1961年建村。40多年来,华西的形势还是原来那句老话,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政治、经济全面好。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说,还好。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说,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做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华西是合作经济,集体控股,个人参股。华西集团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先进乡镇企业等。现下属8大公司,固定资产超40亿。目前,企业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所生产的热带、线材、面料等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2003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105亿,成为全国首家超百亿的村级单位。2004年,全村销售收入超260亿元。2005年还要实现300亿,这为华西今后三年实现“两个一千”(三年实现销售1000亿,三年节约土地1000亩)的目标,创造了新的条件,打好了新的基础。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说,华西已形成特色的“三大文化”:一是企业文化;二是建筑文化;三是旅游文化。全村现有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30万平方米龙西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塔群、桥文化等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次)以上。40多年来,华西村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从过去只懂稻和麦,无条件打镰刀,现在能够用电脑。全村现有2.5万名职工,2000多名各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8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250名,还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有一大批会讲英、日、西班牙等10多种语言人才,有很多能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近年来,华西有近百名青年到国外留学深造,30多名青年干部到中央党校培训。 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说,华西坚持共同富。村民家家有别墅、存款和轿车。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实际上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村民的各项福利;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目前,村民家家住别墅,最少的人家有400多平方米,最多的人家有600多平方米。华西家家有存款,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最多的人家有1000多万;家家有小汽车,最少的人家有1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全村大小汽车总数,超过500辆,总共有5万多马力。同时,数码相机、摄像机、背投彩电、中央空调等各类高科技、数字化的家用电器,走进华西的寻常百姓家。我们华西家家都有人出过国,包括到华西新吸收进来的新村民,每年都要到国内外旅游。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2001年6月份以来,四次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现在,华西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扩大到3万人。如今,大华西人心所向,一呼就应,文明富裕。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参股分红好,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了保养金。实践证明,“一分五统”确实是体制、机制的一大创新,确实促进了大华西,建成一个“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更加美丽,“五子”(房子、票子、车子、孩子、面子)更加幸福的“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村”,不是我们自封的。建党80周年期间,国务院、中宣部、中组部在“肩负人民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华西是“天下第一村”,称吴仁宝同志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华西村党委两次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36个支部,1214名党员。华西的党员干部,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认真做到“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努力把大华西建设成为一个“三农”变“三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华西城”,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
|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