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传家法宝
――南街村认真落实“两参一改三结合”中显成效
已退休研究员 李振城
如何遵循鞍钢宪法的六大基本规则,正确处理企业劳动生产和产品分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继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村民,在以王宏斌为首的村党组织坚强领导下,已经闯过了两个大坎,跨越了这两次重大革命。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无阶级政治挂帅的党的领导,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开展技改技革群众运动,坚持党委领导的行政主管负责制,坚持村民、社员当家作主的民主治村、民主治社,全面开展经济、民居、教育、医疗、环保和村容村貌、安全和精神风貌等各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南街村已经在公有制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物质文明、环保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过硬的,名副其实地稳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新农村。南街村的实践,以及河南省新乡市原属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刘庄、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和韩村河村、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人民公社)、江苏省无锡市华西村等数千个农村集体经济单位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都已雄辩地证明了鞍钢宪法,不仅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传家法宝,而且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路明灯。
南街村等先进集体单位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而不倒,关键在于有一个认真学习并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因而高瞻远瞩、心明眼亮,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能够无私奉献,善于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坚持继续革命的好带头人,而且在他身边有一批能够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的骨干分子,形成能够得到群众信任、带领群众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坚强领导班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摆正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且妥善处理好一把手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班子与被领导群众之间的关系,领导班子成员家属与本村其他村民的关系,本村村民与外来员工之间的关系,村企业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的关系,村企业集团与村外相关协作单位之间的关系,村内管理与对外交往中扬利除弊的关系,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而要正确处理好这九个方面的关系,那就必须深刻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深刻领会、遵循毛主席批示的鞍钢宪法六大基本规则。
作为领导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最要紧的是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认真斗私批修,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头脑清醒,都要准备好经受来自上头的和社会传媒的“棒煞”或者“捧煞”的考验。因为自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对此应当有深刻、明确的认识。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表述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这在本书第一篇中已经作了较多的分析解说。因此,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致富道路,坚持鞍钢宪法的六大基本规则,就是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最高准则。无论何种权威人物或权威红头文件,如果有背离这个最高准则的言行举措,任何党员和党员干部都有抵制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在抵制斗争中还要十分注意讲究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就像当年周家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那样,既要看透问题的大是大非实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依靠社员群众按手印,表决心,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化,向省级领导发誓言,要求不解散周家庄人民公社再干一年,如果不如单干有成效,就允许解散周家庄人民公社。他们就是这样依靠社员群众齐心干革命,终于既坚持又发展了人民公社的公有体制,使周家庄乡(人民公社)成为当代中原一朵永不凋谢的灿烂奇葩。
当带领村民集体致富有了比较显著成绩、资金比较宽余时,如果居功骄傲,狂妄自大,蔑视旁人;如果不是加大对改善劳动安全保护和污染环境治理的投资,而是拨巨款为极少数领导班子成员盖豪华别墅楼(9座别墅楼中的3座归致富带头人父子女3人所有,其中1座超豪华);如果对待村民和外来员工不是像对待兄弟一样,而是类似于对待奴隶那样,指使多人轮番打骂,甚至把人活活整死,还号令员工堵路抗拒执法;如果当有了来头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时,就随意夸口说一年GDP可以增加几十个亿;如果受到来自中央领导人和大经济学家的抬举、称赞和吹捧就飘飘然起来;如果有些大报刊宣称那致富带头人是“满腹经纶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甚至鼓吹:“50亿÷1=50亿元年产值=致富带头人一个人所创造的,而数千工人的劳动等等因素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这显然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论观点。如果对这种观点也不加以识别和澄清,而是欣然接受,却对善意批评者耿耿于怀。那么,这样的致富带头人,终将是不可持续的,终将会身败名裂,而且会使公有制名存实亡或重新被私有化。这就是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禹作敏,没有经受住“捧煞”的考验而走过的,背离鞍钢宪法基本规则的历史轨迹。所有致富带头人,都应当从中吸取足够的历史教训。
与禹作敏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带领村民集体致富的仉振亮。他牢记毛主席说的“两个务必”,要防微杜渐,严防和平演变。因此,任何吃请,他都拒绝接受。有一次,村民结婚,人们把他抬去参加婚宴。可是在宴会桌上坐着的他就是不动筷子。他说,有了这第一次,以后别人请吃,若是不去,就会被人说是瞧不起人家,若是都接受吃请,那就必然要占很多工作时间,而且会因此而带来一股吃吃喝喝、铺张浪费的坏风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观者在窦店村都看到了很多社员已经住上了崭新小楼房,而仉振亮一家仍然住在那3间旧的土平房里。
有人会认为,像仉振亮那样做人,不就是一个“大傻子”吗?然而,南街村的集体致富带头人王宏斌却说,“我宁愿做这样的‘傻子’。”这就是不同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对立和斗争。
上世纪80年代初,南街村也曾一度实行过包产到户,分田单干,仅有的两个村有企业也交给村民个人承包。其结果是集体散、企业烂,人心乱,两极分化苗头凸显。当时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斌及时认真地听取了来自各方面的群众意见,认真从毛主席著作指示中寻找答案,与村支委商量后下定决心,遵照群众自愿,陆续回归集体化道路,把两个私人承包的企业收回,由村党支部委员集体负责经营。他们分析了本村条件的长处和短处,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从深加工面粉食品业及与此相配套的各项企业做起,以质优、物美、价廉的品牌和诚信,使京城等大都市的客户折服,并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就这样,南街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由年产值数万元增加到年产值近20亿元,形成能够抵挡来自外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够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因而使人口越来越多的南街村村民在衣食、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环保、安全等各方面生活发展的需要,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可靠保障。如果感兴趣,人们可以到南街村考察一番,便会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在南街村是看不到在别处普遍存在的、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的影子的。
面对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南街村领导班子一直坚持实行“外圆内方”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在村内产品分配中,从村干部到社员都采取适度的按劳分配,不断加大按需供给的比重,实行低工资加适当奖励的政策;对外来员工,除了入党提干与本村村民一样对待外,还实行高于本村村民的工资加奖励等政策,对在本村工作时间较长、表现好、对南街村有突出贡献的外来员工,经民主评议,分批接纳其为本村的正式村民或荣誉村民,使他们完全享有与本村村民同样的福利待遇。在对外交往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通行的外圆规则,又要遵循村内管理的内方规则。外差干部和员工,在完成外交任务回村后,办事时所接纳的礼品都自觉上交。王宏斌在县市领导机关都有兼职,每年所得数万元津贴,他都如数交给村集体所有。在对待自己的家属和子女的工种分配上,以王宏斌为首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够做到与本村其他村民一个样,不搞任何特殊化。正因为这样,村领导班子在村民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村民们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主动、超额地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许多公益事情,都是村民们主动地去办的。由于实行了这样“外圆内方”的方针政策,在南街村的村民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革命精神气息的村风。这是在其它村内外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村庄里,所难以看到的红色标记和显著特征。
下面是南街村报的通讯员,依据南街企业集团各分公司,认真落实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等基本规则的实况所提供的一组报道文稿。通过这个侧面,人们也可以感受到鞍钢宪法的威力,感受到南街村干部员工所具有的浓厚革命精神气息和团结互助、文明向上的好村风。
南街村:认真落实“两参一改三结合”中显成效
南街村报采访组按语:
自我村党委要求认真落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管理规则以来,我村各单位遵照村党委要求,切实认真地抓好落实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采访记录如下。
●调味品公司领导认定“有先进干部就没有落后群众”道理,形成了共创、共享、共荣局面
通讯员朱春景(男,51岁,1995年从中建四局到南街村,现任调味品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自我村党委王宏斌书记强调要认真落实“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规则以来,调味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意识到,有了先进的干部,就没有落后的群众。他们经常深入一线和职工一起劳动,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此外,每星期六,党员干部都要定时参加义务劳动。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各职能部门的干部也会主动到车间参加劳动。各车间内,副主任都兼职带班长,长期与职工同吃同劳动。为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大家参与管理的热情,调味品公司专设职工意见箱,公司领导定期打开意见箱,采纳其中很多合理化建议。每月车间评定工资时,都是由分包车间的公司领导、车间正副主任、质检员和职工代表共同参与评定,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全体职工满意,从而形成全员齐心协力促发展,同心同德为企业作贡献,共创、共享、共荣的局面。
在近期开展“我为企业节约一分钱”活动中,有了主人翁意识的广大职工都能尽职尽责,纷纷建言献策。由于他们身处生产劳动第一线,最了解一线的实况,因此他们提出的建议,比较合理,切实可行。如肉松车间用的棕榈油,以往抽油器抽不干净,现在采纳职工们的建议,用废油桶加工成一个接油器,使每个抽过的油桶都一一控干净;打糖工段的职工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用旧食用盐塑料袋接料,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新编织袋。
调味品公司领导意识到,要落实好“两参一改三结合”,车间主任是关键。8月13日上午,公司领导李洪江、王绍杰带领6名车间主任,在本公司6个生产车间进行相互参观,使大家看到彼此的长处,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肉松车间主任王建立在总结会上说:“原材料加工车间条件差、环境苦,而管理却井然有序,值得学习。”清真车间主任尚付安说:“通过参观,受益匪浅,我打算安排本车间的管理干部到兄弟车间学习管理经验。”
●彩印公司领导干部坚持带好头,职工干劲更加足,节能增效促发展
通讯员杨瑞(女,42岁,南街村人,从1989年开始在本村工作,现任彩印公司办公室主任):彩印公司领导主动到一线劳动,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建立了“安全、质量、生产、文明”4个监管小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公司一把手王金保带头,每天早上6时30分以前到公司,换上工作服,先在整个厂区、车间巡查一圈,然后就和职工一起劳动;谁有事想找他,就到一线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把办公地点搬到一线。后勤人员也积极行动起来,既干好本职工作,为一线人员搞好服务,又主动帮车间推车入库,干力所能及的活。
在劳动过程中,干部体验到了一线职工的辛苦。由于天气炎热,空调效果不太好,特别是复合机工段,温度在38度以上,职工常常一身汗水。王金保与设备部经理李国亮,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就到市场上买回3台电扇,安装到复合工段,又将茶水桶放到车间门口,每天由后勤人员及时送茶水,保证24小时都有茶水供应。
领导干部带好头,职工干劲更加足,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印刷工段经常出现干版现象。在生产监管小组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后,经大家认真讨论,机台长想出了各种可行办法,既改进生产工艺配方,大胆试验,又改善车间环境,增加室内湿度,使印刷干版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降低了消耗,减少了次品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再如,在印刷过程中出现墨泵滤网堵塞现象。经过操作工的共同探讨,决定在滤网外围增加一层硬度大的滤网,中间留一部分空隙,经过双层过滤,内层不易堵塞,通过试验,效果很好,没有再出现堵塞现象。
在节能改造中,经理王金保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他每天在厂区巡查时,看到车间水循环冷却设备不停地工作。他计算后得知,装机容量100多千瓦,每天不停地循环,耗电量太大;若能改用地下水,利用地下水的自然温度,既能更适合工作需要,又能降低电量消耗。于是,他提议打一口地下井,用地下水来循环。经过打井改造启用后,效果非常好。打一口井,费用只需6000多元,而现在所用电机容量为51千瓦左右,比原来减少62千瓦,每度电按0.76元计算,可节约资金47元,一天就可节约1130元,每月可节约资金28000多元,既环保又节能。
●胶印公司领导干部确保全员职工参与管理,为企业增殖增效再创佳绩
通讯员董艳芳(女,1996年从临颍县皇帝庙镇到南街村,原任胶印公司办公室职员,现已调离南街村):胶印公司发动职工讨论,按照“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规则要求,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破除了有些陈旧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方法,制订了新的规章实施方案,取消了一些已过时的规章制度。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是,领导干部采取走动式管理方式。无论走到哪里,领导干部看到人员紧缺,都会主动参与劳动,或者亲自清理生产现场,让老职工多抽些时间带新职工在车间走动,体验生产现场的气氛,并告诉新职工,工作要从基础做起,例如模切车间的基础工作是“撕边”,就详细讲解“撕边”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生产节奏紧张的情况下,胶印公司严格劳动纪律,干部做好一职多能准备,后勤、业务部门切实配合生产一线,从而保证了生产的进度和质量。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来,在月饼箱繁多的情况下,不同厂家、不同品牌,其规格、尺寸、色彩,甚至连名字都一样的月饼箱就达几十种,而同一厂家的规格、尺寸、色彩不同的也有十几种。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弄清各个品种,不出差错,做好“看单下菜”,做完一个品种必须挂上指示卡。车间各个机台长要随时做好交接班记录,车间主任在生产完成后再签字,以便避免出现早签或晚签现象,保证了记录的真实性。
在“两参一改三结合”进一步落实后,胶印公司的管理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能够直接参与管理。每天班前会时间,车间主任尽量让给职工轮流讲管理方面的事情,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当主人翁。进入8月份,业务额一周比一周涨幅大,老客户不断地电话催货,新客户亲自上门订货。生产一线更是忙个不停,特别是瓦楞车间,虽然热浪滚滚,但职工们却毫无怨言,力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企业增殖增效再创佳绩。
●面粉厂领导干部响应我村班长王宏斌号召,与职工群众密切配合,又使企业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讯员李永旗(女,30岁,1999年从临颍县瓦店镇到南街村,现任面粉厂办公室主任):面粉厂领导干部积极响应我村班长王宏斌号召,每天不定时地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各种劳动,深入车间了解职工的真实情况。在每月15那天,召开由企业党员,职工群众推选出的党员代表、职工代表、后勤代表参加的“代表会议”,向领导班子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发现和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各项能
够促使工作顺利进行的合理制度,因而又使企业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他们围绕“四个一”做文章。供应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每一厘钱”,保证购进质优价廉的原粮。生产部门落实好“六定一赔损”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质检部门起到“一小时一化验”的监督作用,保证每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销售部门做好“一月一总结”,详细总结每月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市场分析和预测,争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甄启明厂长说得好,“只要这四个部门密切配合,围绕‘四个一’做好文章,我们的工作就有可能真正体现“两参一改三结合”,促进技改技革,增殖增效。”在采取系列措施后,面粉厂确实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党员干部、后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到仓库捡麻袋、轮流到车间内接面、打扫卫生等,使职工也受到鼓舞,个个精神振奋,大家都在为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努力工作。
●方便面厂领导思路不断改进创新,转变作风,强化管理,使全厂更加焕发生机
通讯员张军红(女,32岁,1997年从临颍县城关镇到南街村,现任方便面厂办公室主任):方便面厂领导不断改进思路创新,并且切实转变作风,强化管理,使全厂员工的精神面貌更加焕发生机活力。
方便面厂领导坚持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劳动,指导生产,广集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且注重发挥集体作用,做到多沟通、勤交流,共商稳妥的解决办法。随着任务量的不断加大,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设备完好运转,设备科长王颖杰,每天上班后就带领机修人员对车间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因而大大降低了设备零部件的消耗。机修工实行班组跟班制,每月工资、奖罚与产量质量、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挂钩,由坐等维修设备改为提前检修,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车间班组全员相互监督是否有不按操作规程行事现象,只要出现不利于集体的事,鼓励员工敢说敢管。为了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坚持开展“我为质量添光彩”活动,针对包装、油炸等问题,采取质量分析会、质量大检查、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等方式进行考核,评比出优秀班组和最差班组,进行奖罚。实行一班组一核算,一旬一分析,一月一总结的成本管理制度,形成人人搞成本核算,个个关心经营成果,产量不断提升的可喜景象。
在领导干部带动下,广大职工自我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产品质量、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生产过程中,大家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自觉做到自检、专检、互检,将事后处理提到事前预防,不合格品坚决不出厂。职工间开展劳动竞赛活动,通过比思想、比学习、比节约、比素质、比技术,激发大家钻研业务,学习本领的热情。虽然天气炎热,但职工们不畏酷暑、坚守岗位、勤奋工作,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加班加点忙生产,谱写着奉献的赞歌。
●食品饮料公司职工自觉遵守消毒程序,从源头上切断细菌污染,确保一流质量闯商海
通讯员宋凤花(女,38岁,1992年从临颍县台陈镇到南街村,现任食品饮料公司办公室主任):如何使产品凭优质畅游商海?食品饮料公司付出了诸多努力。
一是严把原料进厂关。在选取原料时,食品饮料公司本着“质量第一”原则,每购进一批原料,除进行感观检验外,还要进行理化指标化验,在未得到化验数据前,原材料不许入库,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为打造一流产品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严格过程控制。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食品饮料公司严格按标准生产,在环节控制方面,要求每天班前必须进行空间杀毒,保证车间环境达到规定标准,职工穿戴好工作衣帽后依次进行脚踏池消毒—清水洗手—康乐消毒液消毒—再洗手—酒精喷洒消毒等程序,最后戴上口罩、手套方可进入工作岗位;出车间返回时,还要按照程序重新消毒,从源头上切断细菌污染的可能性。对产品的关键控制点,控制得更严格,如月饼的包装工段,车间配备了温度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温度才可以包装,为有效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更科学的数字依据。三是严把产品出厂关。因月饼的生产恰逢高温高湿季节,不易保存。食品饮料公司就要求对库存产品每三天进行一次抽检,保证各批次的产品动态都在掌控范围,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
农历7月中伏天,车间里炉子的烘烤和机器的运转散发出的热量,让人感觉好像进入蒸笼一般。持续的高温让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定要想办法防暑降温,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食品饮料公司经理耿富杰安排办公室人员买来了人丹、润喉片、痱子粉、甘草二花等防暑降温用品,亲自送到职工手中。只要有时间,他就到车间、仓库巡回检查,看望一线员工,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身体、严防中暑。生产经理王永刚,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总是先到车间检查一遍,看看职工的工作状况、或听听职工的建议。车间主任何春省看到满头大汗的职工,马上派人买来了雪糕,送到每一位职工手中。车间主任谷校伟积极主动为职工们制作冰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句句暖心窝的话语,体现出领导关心职工、职工体谅领导的和谐干群关系。
为了让职工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食品饮料公司就把装有空调的会议室腾出来,铺上整齐的凉席,作为职工的临时宿舍。为了让职工能随时喝到开水,食品饮料公司又临时开了一个小伙房,专为职工烧开水、熬绿豆茶等。
领导关心职工,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连临时工都不无感慨地说:“就冲着这样的领导,明年我们还来南街村做月饼。”
●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职工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之中,在比学赶帮超中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振奋职工的革命精神情操
▲简介七月份最佳职工、先进基层干部的事例
★崔颖伟,26岁,城关镇三里头村人,2000年到南街村,现为彩印公司复合车间一号机带班长。7月,接到生产“亲亲”果冻盖复合的艰巨任务后,他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而且他所带的班废品比其他班组减少近6000元,受到领导和同事们好评。
★龚丽娟,32岁,台陈镇海子龚村人,1993年到南街村,现为方便面厂的七区带班长。她亲自清理分排机的下水道中杂物,狠抓降耗,7月节约金额由原第3名跃至第1名,受到大家称赞。
★田玉萍,50岁,城关镇曹窑村人,2000年到南街村,现为调味品公司原材料加工车间01班质检员。今年7月任务繁重,她以身作则,带头苦干,从烘烤到粉碎,哪里忙她就到哪里,以实际行动配合全厂整体工作,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
★冯刚,29岁,南街村人,2004年起在本村企业工作,现负责豫东7个县的方便面销售工作。他勇于开拓,今年5月领导又给他3个县的任务,他毫无怨言,不断开辟新市场,扩大销量,连续3个月被评为“销售标兵”,7月超额完成销售任务203%。
★王淑君,30岁,城关镇大墓罗村人,2000年到南街村,现为方便面厂的一区包装工段长。7月生产任务大,她责任心强,确保产品质量,她所在工段质量事故为零,受到大家称赞。
★贾立杰,38岁,许昌长葛人,2000年到南街村,现为胶印公司办公室主任。7月17日,开始下阵雨时已到下班时间,他突然想到新闻纸库地势较低,就急忙返回,搬来一袋袋的沙袋堵住门口,然后又和同事一起查看其它地方。
★记勤奋钻研、乐于奉献的赵向阳
通讯员朱凤霞(女,36岁,1998年从临颍县王孟乡到南街村,现任啤酒公司灌三车间统计):啤酒公司灌装三车间的赵向阳是个高大魁梧的小伙子,今年29岁。他已经在啤酒公司工作11年,现在是灌装三车间负责机修的副主任。小伙子爱笑,每次走进车间,看着机器欢快地运转,听着酒瓶清脆的撞击声,他都会笑容满面。
从进厂第一天起,赵向阳就虚心踏实地跟着师傅学习设备操作。先是在灌装线贴标机工段任操作工,后来成了贴标机主操工。由于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2003年他成为车间机修工,2008年又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如果说车间职工辛苦,那么作为机修工就更辛苦。平时要跟班生产,随时关注设备是否正常。停机时,其他职工或许可以休息一下,而他们却还要抓紧时间对机器进行巡检、保养、维修,以利生产。只要设备出现故障,无论赵向阳是否当班,甚至刚下班到家,一个电话,他就会返回厂里。夏季,车间温度高,维修时汗水浸透了工作服,但赵向阳和他的同事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赵向阳善于观察钻研。灌装三车间的杀菌机是用水量较大的设备,在开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机器内补充水。以前补水的管道直径是50mm,操作工很难控制用水量,存在浪费现象。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和摸索,赵向阳在50mm截止阀处加装了一个直径15mm的旁道来控制水流量。在正常开机补水时,把50mm的大阀门关闭,再根据需要,开通15mm的小阀门。这既降低了用水量,又没有影响杀菌效果,吨酒耗水由原来5.8吨降到现在的3.1吨,每月仅用水一项就节约4000多元。由于洗瓶机和蒸汽管道老化,车间内的蒸汽压力难以控制,为了保证温度正常,操作工需要每5分钟就跑到气阀处手动控制,常常累得汗流浃背,而且还增加了水电汽的耗费。赵向阳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在手动阀下面安装了一个气动薄膜阀,靠水的温度来控制薄膜阀的自动开关,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而且稳定了蒸汽压力,保证了产品质量。
经赵向阳参与改造的设备还有不少,例如抓瓶机、贴标机、主电机齿轮等。虽然不是浩大精密工程,可每一个改造项目,都饱含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啤酒公司的热爱。在机务件的领用上,他以养保修,能修不换,修旧利废,从节约一颗螺丝钉、一张纱布做起。他带领机修班组成员跟班到各机台及时发现隐患、排查故障,还要求机修工分包机台,所用机务件建立台账,月底统一核算,根据情况查明更换原因,若是人为的浪费,直接追究当事人责任。由于建立了层层把关制,车间机务件领用数明显减少。
▲用党史教育党员和职工,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思想作风
通讯员李之(即李永旗,前面已介绍):中共党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落实好“抓教育,促管理,强心壮体为南街”的指导思想,就要用红色文化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学好党史,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凝聚力的需要。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在89年的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对于以史为镜,做好当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干劲和信心。在村党委带领下,南街村风风雨雨走过了将近30个再集体化春秋。我们要把学习党史和重温南街村发展史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心,齐心协力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而努力。
学好党史,是纯洁思想、增强党性修养的需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重品行,作表率,就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人们的思想“五彩缤纷”,有的人知恩不报,对拾金不昧、热心助人者倒打一耙;有的人对翻车于路旁的瓜农,见难不帮,反而抢走西瓜;有的人不知羞耻地说什么“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毫无疑问,这些人的思想已偏离了正轨,因此要通过学习党史,提高认识,纯洁思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人才。
学好党史是提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需要。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树立革命老前辈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立足本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为南街村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建设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引导职工学习毛主席诗词,领悟伟大领袖的人民英雄史观和深厚革命情怀
通讯员王保江(男,40岁,1996年从山东淄博到南街村,现为水电公司职工):读书乐,益无穷。我深深品味到这些年来与书相伴的乐趣。
读书需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读书需要挤时间,还需要有恒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只要有毅力,能坚持,那是一定会有收获的。每天晚上,我会在柔和的灯光下手捧着书,揣摩那书中富有哲理的句段。我会因书中的强烈感人情节而兴奋,而陶醉,也会对照故事中各种人物的为人处事、得失成败而深沉地反思自己,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无限热爱。虽然书中的故事并不属于我,可是当我读进去后,就好像自己也成为剧中人了。
尤其是名著经典,读进去后,好像它正为我开启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什么人间百态、天文地理,时空变换,是非善恶,尽收眼底。当读到因所处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而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及其不一样结局时,就会越发人深思。这种种人生故事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世界之宽广,越感到自己所知之不足,因而越觉得更应该谦虚好学好问。当然,并不是读什么书都是有益的。人生在世,毕竟时空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首先多读、读懂经典名著,再博览群书,更要首选与自己的人生和业务直接相关的书籍来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读懂经典名著,来解决好自己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两个大问题。因为多读、读懂经典名著,确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开阔人的眼界,能够比较善于明辨形形色色真假难辨事物中的是非善恶,使自己胸中有数,一旦遇事也就会觉得较有把握,泰然处之。
下面仅举一例。让我们共同鉴赏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序: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 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1958年7月1日)
毛主席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送瘟神》二首便是其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在诗中,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情志高昂,想象丰富,诗人的高超艺术才能和深厚革命感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今天读来,即使诗人创作的具体背景已不存在,但读后仍然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这正是毛主席诗词的魅力所在。
勤于钻研的王保江,还对毛主席这两首诗的博大精深的内涵,逐句加以生动的阐释。由于本书的结构关系,这里予以省略。以下4个自然段,是本书主编所加的,目的是便于年轻读者深刻了解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及其深远的历史根源。
1958年,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而战天斗地,凯歌行进。当年4月,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短文中,热情洋溢地称赞当时人民群众所展现的崭新精神面貌。他说:“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前所未见的“人间奇迹”,正在不断涌现。稍后人民日报传喜迅,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就是“人间奇迹”之一。
因为在此之前,“血吸虫病是威胁中国人民健康最大的一种疾病,1000万人受到灾害,1亿人口受到威胁。”(转引自福建师院中文系1968年底内部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笺释》第219页。)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文章里说:余江县“蓝田坡方圆50里。由于血吸虫病危害,在过去近50年内,蓝田坡有3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有20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14000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剩下的人也大多挺着大肚子,面黄肌瘦,能吃不能动。”可见,以往血吸虫病对人民的危害实在太严重、太可怕了。而在过去数千年里,无论名医华佗,还是工农劳动者出身的、受到天条管束的牛郎神仙,都医治不了这种疾病。过去的反动统治者,更是不管人民群众的死活。
1955年,毛主席指示:“卫生部要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当前的政治任务。”并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要求制订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1956年党中央还成立了“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9人小组”。许多医务工遵照毛主席指示,深入农村,与农村干部群众一道商讨根治办法。最终,还是群众出智慧、出英雄,由人民群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深翻田地,填埋旧水沟渠,挖掘新水沟渠,杜绝血吸虫寄生的钉螺再生的源头。因此,余江县消灭血吸虫,是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实行领导干部和医务工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依靠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所开创的“人间奇迹”。
为什么以往不可医治的顽疾――血吸虫病,能够在1958年得到医治,而且在许多地区得到根治呢?为什么以往未曾出现的“人间奇迹”会在1958年的中国大地上出现呢?这绝非偶然。它是在具备了若干必要的条件后,才自然而然地出现的。首先,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够比较自觉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全党和全国人民能够比较自觉地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比较自觉地坚持贯彻毛主席的思想政治路线。第二,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大陆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由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使国家政权由统治人民的工具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第三,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大陆比较顺利地基本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确立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和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初步贯彻,并且使工农劳动群众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福利得到了初步切实的日益增加的保障。第四,1958年,全党和全国军民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向科学进军!”等伟大号召,开始破除管理与服从绝对分离的旧有不平等劳动关系,逐步确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平等互助的新型劳动关系;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开始形成、并逐步推行坚持政治挂帅、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行政主管负责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管理体制等,即后来体现在“鞍钢宪法”中的若干基本管理规则。余江县消灭血吸虫这个“人间奇迹”,正是具备了上述各项必要条件后才涌现出来的。
▲引导职工多读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歌颂工农兵的优秀散文作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善于开拓创新的先进劳动工
通讯员朱春景(前面已介绍):《永远的杨朔》
建国后的散文家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誉为“散文三大家”。他们三人各有代表作,如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在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他们的作品是上过初、高中教材的,他们的作品集也比较好买。在当时选编的散文集中,他们三人的作品也必在入编之列。对于杨朔,我更为倾慕。他的散文集和他的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三千里江山》,我都曾经购买拜读过。我深为杨朔的散文优美的意境和健康向上的格调所折服。只可惜,在我不安定的生活中,他的作品集全都遗失了。
近些年来,我时常怀想杨朔的作品。我时常光顾各色书店,可杨朔的作品仙踪难觅,即使各类散文集,也罕见收录杨朔的作品。偶尔读到有关评论扬朔的一些文章,那些评论家就认为杨朔的散文局限性太强。这才使我回过味来,原来是认为杨朔的作品已经过时,这些优秀作品只专属于那个独特的年代。我心中的杨朔已经成为人们久违的杨朔。
我拜读过杨朔的大多数散文,依我的理解,他应该属于歌颂派。他始终弘扬时代的主旋律,热情地歌颂党、祖国、人民、社会主义、人民战士和劳动者。他从不自伤自感,无病呻吟,更不流露个人情绪。因为杨朔是一个阳光的人,他通体上下,光明磊落,他的内心热情似火,他只属于那个炙热的年代,用他的一腔热情,讴歌他所热爱的那个时代中所涌现出来的火热生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杨朔的“局限性”。
久违的杨朔,自今以后无杨朔,但我的心中却活着一个永远的杨朔。幸运的是,我手边还保存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散文集,其中收录有杨朔的《茶花赋》和《花山绣水》两篇散文。请允许我摘录其中一段文字: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失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杨朔的散文,他就是这样歌颂着普通的劳动者。在他的心中,只存在着健康和美好。而健康和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期望的。有些人、有些事物,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闪烁着美好的光泽,滋润着我们易感的心灵,就如读杨朔的散文,可以让人感知和追求生活的健康和美好。
久违了,杨朔!对杨朔的文章,我仍将一如既往地读下去——在追求美好的坎坷道路上。
(曹彩虹 依据有关资料整理 2010年8月29日)(曹彩虹,女,35岁,1996年从临颍县城关镇到南街村,现任《南街村报》第四版编辑)
(2010年9月20日定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