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我几乎每个暑假都到农村调研。尤其是最近5年,不仅自己每年暑假调研,而且组织我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利用暑假进行农村调研。2012年暑假,我就组织有160人参加的全国四省六县30村的大型农村调查。我之所以醉心于每年的暑假调查,是因为我认为且越来越认识到,农村调查是阅读农村,认识中国,发展有中国主体性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
每年暑假调查,我们都采用驻村调查的形式,调查时间在20至30天,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力图在现象之间找关联,透过现象看本质。驻村调查的好处一是费用低,可住在农户家,与农民同吃同劳动,二是调查方便且深入,可与农民真正地打成一片。暑假驻村调查,一般不是为了某个课题研究任务,功利目的比较少。正是功利目的比较少,将经验本身当作目的,甚至以农村经验为本位,调查可以比较快地对农村整体的经验有较好把握,也比较容易获得来自田野的灵感,可以有比较多的学术“意外”。除暑假调查以外,我个人每年都会利用五一、国庆、元旦放假的时机,到全国不同农村调查,每年驻村调查时间不少于2个月。10年来,累计驻村调查时间大约有1000天。有了1000天农村调查,就有了真正深入农村,对中国农村状况和农民生活的熟悉,就可以对各种涉农问题有比较深透的把握,就可以排除那些肤浅流行认识及西方社会科学偏见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就不会在农村问题上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
暑假组织师生大规模农村调查的形式是集体调查。一般是先分若干大组,每个大组20人左右,一个大组再分4~5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个小组的人员结构一般是既有调查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博士生,也有经验稍差的硕士生及少量本科生。每个小组住在一个村庄开展调查,一个大组的4~5个小组,尽可能集中安排在相邻村庄。调查方式是半结构式访谈,调查没有课题任务,白天分散访谈,晚上小组集中讨论。每隔3~4天,大组再集中讨论一次,一次讨论半天或一天。这样,一个月的暑假调查,基本上是每天白天分散访谈,晚上小组讨论,隔3~4天一次大组研讨。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分享调查获得的信息,而且可以相互启发思路和修正调查方向。大组研讨因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所有参与者都共享同样的调查经验,都可以通过后续调查检验回应讨论的问题,从而使讨论质量极高。可以说,几乎每次大组讨论,气氛都非常热烈,灵感纷飞,每个参与者都如享大餐,一时消化不了,可以留待第二天调查时,边访谈边消化。整个暑假调查结束后,不同大组在开学后以暑假调查为基础,召开高质量调查经验交流会。
除暑假集体调查外,近年来,我们还尽可能利用其他时间组织规模在20~30人的集体调查,每次调查时间在20天左右,效果也很好。这样的集体调查,因为没有课题任务,以深化对农村社会认识形成农村经验质感为目的,对缺少农村经验的学生来讲,这样的调查就如久旱遇甘霖,一般有了三五次深入的驻村集体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就会具备从现象之间找关联的能力,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若有了二三百天的驻村调查经验,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在经验研究上变得相当敏锐,学术质感大为增强。可以说,集体调查是培养学生的最好方法。成功的集体调查,除驻村、讨论外,最为重要的是不能太功利,最好不要带课题任务,而是经验为本,以训练学生对经验的认识为本。
最近10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发表大约10篇论文、出版1部著作。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我则十分清楚自己的灵感大都来自经验,来自对生活的把握,也来自与农民的对话,来自与学生共同驻村调查时的研讨。不仅我每年会撰写大量文字,而且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生每年也会撰写大量调查报告,发表多篇论文(虽然我不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中心大多数博士生在读博三年都可以发表10篇甚至更多论文。中心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每个人都要完成300天以上的驻村调查,要撰写上百万字的调查报告,还要撰写博士论文和阅读相关研究著作。我从不鼓励他们发表论文,他们却普遍可以在读博期间发表这么多论文,其中的关键是他们在调查中真正有所发现。在集体讨论中,激烈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变成了他们学术上的灵感和写作的冲动,使他们能够写出有创意的论文并发表出来。同时,他们也大都可以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这恐怕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吧。
长期的农村调查,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因为对经验有深厚把握,既可以从经验的内在逻辑中去理解农村,又可以通过对中国九亿农民的理解来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复杂性,理解中国国情,可以形成事事自下而上看的习惯,从而可以变得深刻、冷静,不偏激、不偏执。
我个人认为,阅读中国农村这部大书,理解中国九亿农民的生活,不仅是农村社会学专业师生应该做的基本功课,而且应是所有试图理解和改造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应该切实关心的问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