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正在粮食大省河南悄悄推进。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获悉,目前土地确权已在河南范围内完成,河南省政府正在汇集多个部门针对下一步“土改”进行密集调研。
虽然“土改”尚在研究之中,但来自河南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土地流转制度松动,河南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目前正以月均新增2000家的速度增长。
不过,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河南农村土地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的过程中,政策支持不足、金融支持缺位、监管缺失等问题也正在逐渐显现;而先行先试的“人地挂钩”政策目前看来也没有太大突破。
“土改”胎动
11月19日,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上身穿着一件半旧黑色呢子大衣,脚上却穿着一双带泥夏季透孔皮鞋的村委书记李连成向记者透露,他计划推动西辛庄全村500多亩的流转。
“我们村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老幼妇孺在家种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劳动生产率极端低下,投入产出比也不对等,种地对于农民来说就像‘鸡肋’,一部分村民的耕地甚至撂荒。”李连成告诉记者,他的设想是,将村里的耕地集中起来,交给由真正的种地能手组成的农村合作社,通过专业化运营,利用合并之后成为大块田地产生的集约效应,这种方式可以使粮食亩产至少可以增加20%。
据了解,李连成已经开始游说西辛庄村民交出手中的耕地,由村委会统一租赁给专业合作社,然后由这些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或者1000斤粮食的标准,给予村民补贴。
“让真正会种地的农民不要再外出打工了,在家种地就可以有不错的收益,”这就是李连成的总体目标。
西辛庄已召开了两次动员大会,但结果是部分村民支持部分村民反对。“地还是要种,不种地怎么叫农民?”一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村民的观望也让李连成犹豫不决,现在他已不再坚持土地集中之后只种粮食,“也可以适当种些经济作物,既然让人承包,也不能让人赔钱”,李连成表示。
在附近的安寨村村民看来,现在的西辛庄就是5年之前的安寨村。当时,“村干部小心翼翼地把一些农村合作社希望承包我们土地的想法告诉大家,也是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安寨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村委会的动员下,安寨村的1300多亩土地在3年之前全部承包给了3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一些村民又成为这3家合作社的工人,目前每年的收入都有两万多元。
体制困惑
在河南,农村专业合作社运作程序十分简单,一是要在工商部门注册,二是要在承包、租赁土地的时候得到村民的同意,三是要由村委会代表村民签订一份协议即可。
由于十八大以后,农村“土改”呼声高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渐成趋势,河南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长迅速。来自河南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河南省已经注册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多达6.5万家,目前河南农村合作组织正在以平均每月新增2000家的速度增长。
但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得知,河南农村合作组织可谓“生得容易,活得艰难”。比如,河南省濮阳县安寨村村民张彦平4年之前创立的“濮阳县昌泰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与安寨村村委会签订协议,承包500亩土地种植甜瓜和蔬菜,在对外宣传材料中宣称“年利润500万元”,平均一亩地利润1万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今年甜瓜价格还可以,有些赚头。去年赔得一塌糊涂,大约400万元销售收入,还上月息5分钱甚至8分钱的高利贷以后,基本上不剩什么了。”张彦平告诉记者。
张彦平透露,4年之前创立合作社时的启动资金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但农业需要很多投入,化肥、农药、种子、耕种设施等都要花钱,但因为农村合作社的资产无法用作抵押,也就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所以当地很多合作社不得不通过高利贷融资。
“我认识的很多合作社都在使用民间借贷,民间借贷速度快,但利息太高了。”张彦平表示。
河南“土改”遭遇资金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河南省农业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与多家银行谈过,但大多因为银行要求必须有抵押物而作罢,几经波折,终于有了一家规模较小的银行愿意为河南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融资。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农业厅目前正组织各市县统计上报有资金需求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然后汇总到银行,由银行派专家实地查看,确认这些农村合作社有资产、有市场,即可授信贷款。
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等部门获悉,河南省政府正汇集多个部门针对下一步的土地改革进行调研,但“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目前还没有结果出来,不过土地确权已经在河南范围之内完成,这将为下一步的“土改”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从河南省人大传来的消息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融资问题,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已经被列入未来5年河南经济立法的重点内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