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农转非”充满无限向往。计划经济年代,拥有城镇户口、享有粮油肉等配给、招工等权利。同时,城镇户口的公民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可以享受到很多好处。
当时,如果拥有城镇户口的成人,可以享受每个月30斤廉价大米的供应。那时,人们到粮所买米,除了需要人民币,还需要带上一本粮薄。那些没有城镇户口的人,只能到粮所里买高价米。
我父亲出生在农村里,自然不能拥有城镇户口。1977年,他通过参加高考,从而获得了一个“农转非”的机会。当年,“农转非”将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因此,很多人都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农转非”。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粤西一所镇中心小学对农业户口的学生,每个学期多收500元。当时,该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就是1000元左右,但是仅仅支付一个孩子在镇上读书的赞助费,就完全掏空了。要是到市区读小学,一次支付赞助费更是高达上万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地方都有“城镇户口”出售,特别是市区户口,一个户口就值几万元,甚至10万元。按照当时人们收入来说,这确实一个天价了。以前,城镇户口的人,政府可以安排工作。退役军人方面,城镇户口的人往往得到安排工作,农村户口的人就不给予安排工作。
“农转非” 曾经是农民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因为一出农门便身价倍增。如今,很多人却多要求“非转农”。据《半月谈》报道,“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东陈镇,10年前当地政府‘卖城镇户口’曾吸引了2800人‘农转非’,但这几年却有近10人将户口从城镇迁回农村。河南省中牟县白沙村委会一名干部说,近年至少有30多人从城市迁了回来。如果都让进,可能会有100多人。”
据《新京报》报道,“12年前,在村里有‘能人’之称的蔡青普听说能办‘农转非’,就托当地派出所的熟人,花了一万元,把还在上初中的蔡鹏飞由农村户口转成了城市户口。他憧憬着儿子中学毕业后,过上幸福的城市生活。但他花的一万元却打了水漂,孩子由于在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家务农。没想到,因为户口已经不在农村,村里收回了他的那份承包责任田。不仅没有耕地、宅基地,就连村民选举权都没有。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黑户’,蔡鹏飞只好不断地外出打工。其实象蔡鹏飞这样遭遇尴尬的人,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据新华网报道,“刘福秀原来是游仙区游仙村5队的农民,现在也已转为城市户口。据她介绍,在失地拆迁之前,家中共有1.6亩耕地,养了1000多只鸡,此外家中还自办了一个22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里面圈养了200多头猪,一年收入高达三、四万元。 刘福秀说,如今,耕地没有了、养猪场没有了、也没地方养鸡了,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离开了土地,很难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来源的工作。为维持生计,只有靠丈夫出去打零工,每个月赚400多元钱。而我什么事也没有,只有呆在家里,就像城里的下岗女工。 ”
几年前,一位“农转非”的人向我讲述了一些情况。上个世纪80年代,他用土地换取城镇户口,但是他仍然居住在农村里。除了他身份是城镇居民之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变化。他在农村里没有地,所以只能借别人地种田。说起当年的“农转非”,他显得很无奈。
据有关人员估算,目前全国有约4000万的农转非人员。因“农转非”而失去土地,有一些人就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农转非人员。这些人就业困难,没有社会保障,所以生活前景充满各种风险。
当年,很多农民为了一个城镇户口而放弃土地,甚至包括各种赔偿。有的地方,政府征地之后,就给了一些“农转非”指标。如果不选择“农转非”的话,就可以获得经济上补偿,同时还能继续享受村里各种分红。即使如此,还是很多农民宁可不要经济上的好处,而选择一个“农转非”的机会。
现在,“农转非”越来越不受欢迎了。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农转非不得强制收回农民土地。据《新京报》报道,“农民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本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指出,要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在农民进城和留乡问题上,通知特别指出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
面对城镇户口的贬值,农村户口反而让人羡慕起来了。《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据葛健介绍,凡是这个村的农民,在年满22岁之后,如果还没有名下的房子,娶一个农村户口的妻子,按照村福利,可以分到一套160平方的安置房,而这套大面积的房子只要480多元一平方,除此之外,还能分到一笔16000多元的结婚经费。如果娶到的老婆是城镇居民户口,那么只能分到120平方的房子。”
“在义乌,一个农村户口价值百万。”这是媒体打出的标题。《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据2006年颁发的《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规定,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户家庭在旧房改建中最少可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最多则可分到144平方米的宅基地。除了这些房屋产生的价值外,还有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据本刊调查得知,这些宅基地一般都可以建设到500多平方的房子,可以作为出租或者自行开店,获益丰厚。倘若遇到房地产开发,那么就一夜变成千万富翁。”
说起这个“农转非”,最初确实很美丽。当年,人们为了一个“农转非”机会背后付出巨大代价。现在,“农转非”不再让人羡慕了,让人羡慕却是“非转农”。 “农转非”不再有昔日的喜悦,更多是一种无奈。
节选即将出版的《盖碗茶中的经济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