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教育:均衡化还是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试图追求并实现教育的赢利能力。一般说来,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途径之一,是人为维持供应短缺以实现高价格、高利润。当社会只有少量重点学校(或者所谓优质学校、示范学校)时,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必然要使出浑身解数,以便让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重点学校读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关系的找关系,有钱的赶紧掏钱“自愿捐助”,有权势的利用权势“协调安排”,各显神通。面对这一景象,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重点学校的负责人员,自然炙手可热,想不威风都难。
现行“二元”学校体制下,推行教育产业化的结果,一方面是重点学校供不应求,为了挤进重点学校,家长们被迫支付数量可观的“择校费”、“赞助费”,这类公开的秘密早已怨声载道。从学校方面来说,为了保持重点学校在升学、拨款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和老师也不能不想尽各种合理不合理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考高分、提高升学率,结果年年喊“减负”、学生的负担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是一些普通学校门可罗雀,即使一部分有场地、有设施、条件不错的学校,也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些不得不任教或就读于这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积极性都不受到影响,一些青少年甚至因此动摇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不仅如此,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步步进逼,校外培训机构也不断发展,以至于这些培训机构凭着引人注目的赢利能力、可以赴美国上市,吸引境外资本来分教育产业化的一杯羹。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够火,关键在于很多机构与一些重点学校及其老师存在利益关联。有的重点学校承诺从某些校外培训机构的高分学生中招收一定比例的学生,有的重点学校的老师直接到校外培训机构担任兼职老师以赚取报酬,还有的培训机构组织各类比赛(当然要交报名费、评审费)、其优胜者也往往与进入某些重点学校挂钩。这样一来,校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获利丰厚,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累了任课的老师(虽然赚了一些收入)、苦了家长(为此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不是小数)、害了孩子(孩子们的童年因此耗费在拔苗助长的无聊时光里),最终也使中华民族的未来陷入了令人痛心的空耗之中。
谁是教育产业化的受益者?教育部门和重点学校的负责人员、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大概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因此获得了额外的权力和金钱。至于重点学校的一般老师,搭便车获得了些收入是难免的,但他们也往往因为身处重点学校而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不但要千方百计保证本学校的升学率,还得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工作。就读于重点学校的学生,也是一定程度的受益者,因为他们享有了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资源,但这种益处,多半也被额外的、被迫的“赞助费”抵销得差不多。
谁是教育产业化的受害者?首先是排除在重点学校之外的普通学校,无论是拨款还是赞助,这类学校都远远不如重点学校受青睐。其次是任教和就读于普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因为产业化,他们很难获得与重点学校师生相当的教育资源,甚至因此而受到毫无道理的歧视(如最近一些单位录用研究生居然要求查应聘者所读学校的“三代”)。更可怕的是,现行的教育产业化体制,严重破坏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使“有教无类”无法推行,造成大量的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更多的不合理的挫折和压力,也必然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障碍和阻力。
教育均衡化,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产业化的“反其道而行之”,以纠正“教育产业化”造成的问题。正因为此,在推行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教育产业化的受益者,极有可能成为不断制造阻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借各种理由和措施,使教育均衡化无从实施、或者实施了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此,在落实“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
众所周知,教育是最典型的社会公共服务品,具有极强的社会外部性。文盲占比过高、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社会,往往很难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强调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白”指的就是人民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水平很低,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很大困难。为此,党和政府付出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从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到近年来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新的问题、特别是因盲目推行教育产业化而产生的问题,也需要引起严肃注意。否则,教育的作用就很难得到合理发挥,中国的未来很可能因教育的失误而变得暗淡,给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造成很大困难。
发展中国家办教育,注定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更何况,即使是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教育的做法也未必一样。对中国来说,不仅应当在小学、中学注意推行教育均衡化,还必须在大学教育中推行均衡化。相对以往,今天全社会投入教育的资源总量,已大为增加;这些数目可观的资源,是依旧投入少数重点学校呢、还是更注意不同学校、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显然,中国教育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播种苦难,收获仇恨;播下劣质的种子,无法获得满意的收成。作为每一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环,教育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在教育问题上,人为制造过大的鸿沟,使下一代在起跑线上就被迫接受巨大的差距——如拒绝为大量随父母进城的民工子女提供起码的教育,或者只愿意提供“城乡隔离式”的歧视性教育,绝非明智之举,也势必会给中国社会埋下不幸的种子。教育传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也许有夸张的一面,但大体上是一种正确的历史概括。因此,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坚持并弘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具体地说,要确立教育均衡发展为考核教育业绩的首要标准,要促进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的均衡投入,要加强校长和老师在不同学校间的工作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就近入学,从而让教育真正成为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有力枢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