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头、加工、运输、市场到餐桌,长长的食品安全链条上,土壤污染正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主凶,且修复周期漫长,需要付出昂贵代价。日前,以“上海食品安全”为主题的上海市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合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物,目前对于土壤污染的修复很重视,特别场地污染修复力度较大。但土壤修复市场还比较混乱,真正有专业水平的不是很多。
地下水九成遭污染
“应加强农田污染、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修复,保证食品原材料不被污染。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海交大生态与地下环境研究所所长仵彦卿教授表示,我们过去把土壤和地下水分开,地表水城市以内和城市以外是分开的,而国际上认为地表之下的水都是一体的,有联系的。有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60%污染严重。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有很多,过去工业排污、矿山开采、农业杀虫剂等在土壤中残留了很多有害物质,如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也在威胁土壤的环境安全,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化学工业品、环境激素,例如洗涤服装的干洗剂、富含氮磷钾的废弃物、污泥等。通过复杂又缓慢的地下水系交换,污染物在土壤中慢慢累积且难以自我净化,之后被农田里的各种农作物根系吸收。
农田污染、地下水污染对食品原料,如稻谷、小麦、玉米、蔬菜等影响较大,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会通过作物的提取富集,进入到食物链中,影响人体健康。而这些重金属会在人体慢慢堆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我们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时候,常规地表看到的是显性生态系统,却看不到地下的隐性生态系统。”
修复土壤还要治本
目前我国对城市土地污染修复比较关注,对农田污染、土壤污染也在不断加强。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谢敏强指出,上海在2008年已经完成沪郊400万亩农田的基本普查,普查内容包括农田的土壤质量、灌溉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检测取得了与农产品食用安全最为相关的重金属、有机氯、氟化物等项数据。其中,被列为重度污染的农田,已经退出农产品种植用地。
不过现行的土壤修复中,有人采取将被污染的土壤当作垃圾一样搬走处理掉,然后再填上一些干净土的做法。“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原来污染还存在,并且会随循环系统而进入地下水。实际上,最好的土壤修复应当是在原地修复,但治理污染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仵彦卿透露,当前一亩土地污染的修复费用,就在200万元至1000万元间。他建议,土壤修复应该采取更多科学和专业的方法,例如用植物修复办法,一些植物有吸附重金属污染物的能力。 (记者 马亚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