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各大网站转载新华社一披露北京学区房疯涨现象的电文。文中指出,尽管多地房屋成交量下降,但各地学区房市场迅速升温。很多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周边区域的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没有最贵,只有更贵:300万元买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蜗居”,买了不为住,只为名校学位。人民群众对这种现象极端不满意。但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深层次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文中虽然也指出了一些原因,但仍然只是就现象谈现象,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因此也就找不到克服这种现象的真正途径和方法。笔者就这一现象也做一初步分析。
1、中国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公平现象是学区房疯狂上涨的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上“公平”、“平等”的字眼比比皆是。最近党中央公布的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把“公平”、“平等”作为其重要内容。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公平、平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中国教育发展“公平”、“平等”的最重要表现就应该体现在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平等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资源本身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公民都应该享有教育资源平等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客观上说,要求城市和农村、 大城市和小城市、沿海和内地边疆、经济发展和不发展等差异地区教育资源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说,在中国当今的国情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缩小上述不同地区之间的最大差别,甚至动员国家力量有意识地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金、资源、师资力量的投入,无疑不是体现教育公平、平等的重要保障。但是非常遗憾地看到,中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不仅没有缩小,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边远农村落后地区,不仅学校房舍、设备差,师资力量也极差。农村适龄儿童上不起学或辍学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如2012年11月,贵州省几名10岁左右儿童辍学到城市谋生被闷死在垃圾箱中的惨痛事实折射出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发达地区高工资、高住房、高待遇的诱惑,大批内地、边远地区、农村的大、中、小学教师纷纷流入到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来,由此造成教育资源差别的进一步拉大。即使同一个城市,由于种种原因,重点校与非重点校资源和师资也存在极大差别,由此必然导致人们更多选择重点学校。尽管社会和教育界一些人多次呼吁缩小和消除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区别,但事实上是这种差别不仅没有缩小,且还在扩大。当地领导采取学区片入学的政策和制度是为了制止更多的学生涌入重点校。但中国的国情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是针对学区片入学政策才有学区房上涨现象。所以根源不是学区片入学政策,而是学校资源的巨大差别。也正是针对这种现象,新华社电文也指出有些教师曾多次提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之一应该是教师普遍轮换,待遇全部实现平等,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和教育经费投入补贴。“高峡出平湖,没有了落差,教育资源自然合理分配。但我从业近30年,向有关部门建议了10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推动。”这难道不应该从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制度改革观念上寻找根源吗?新华网文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由于重点与非重点校资源差距之大导致的学区房扭曲现象,而没有真正看到城市与农村、沿海地区与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更大差别造成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今年两会,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发言中说,他20多天前回到农村老家感慨很多。他40年前农村上学时起早贪黑赶山路,现在村里六七岁、十来岁的孩子上学仍然是两头摸黑,要走很远的山路。他不明白,为什么农村孩子上学条件40年不仅没有改善,相反更加困难?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确实较快,有那么多的钱去买美国国债,可是始终不肯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却竭力鼓励社会人士捐款去建什么希望小学。我们的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领导鼓吹“公平”、“平等”口号够多了吧,为什么在教育资源分布上不能够体现真正的公平、平等呢。即使高等院校,资源分配也极不合理。今年两会一些高校代表就严厉批评中国大学教育一是重点大学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二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投资比例差距过大。
2、扭曲的教育宗旨是学区房上涨的思想根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教育活动也有宗旨和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指导思想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有关社会现象。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规定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普通劳动者。然而改革开放后,这一根本宗旨受到根本否定。虽然中央和教育部文件也还在讲全面发展,讲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但却不讲做“普通劳动者”,只讲培养所谓“人才”。上世纪80年代社会流行的只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讲“尊重劳动”就是这种扭曲的教育宗旨的表现,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也早已名存实亡。衡量“人才”的具体标准就是单纯的文化素质、就是单纯的考试分数、单纯的文凭、学历、学位,是否留学,即使同等学历学位,也要看是否“211”、“985”学校。当今社会招聘人才的具体标准不就是这些内容吗?这种教育理念和宗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成为教育各级领导部门的主要的指导思想,而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读书学习不再是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普通劳动者”,不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是如何脱离劳动,脱离艰苦、脱离工农、脱离基层而追求做 “人上人”,如何赚钱,如何当官,如何成名成家。社会上流行的“学习改变命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就是这种教育观念、宗旨的具体体现。为了做“人上人”,作为学生家长,就必然想法设法让孩子进重点学校、进大城市,进名声大、资源优越、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尤其近些年来,一些人暴富速度极快,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舍得下本,甚至花高额费用送到国外留学。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极其严重的不平等社会,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表现就是严格的等级差别观念。固然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之间的差别、级别较大。但这种差别造成教育界相当多的人士在比自己地位级别低的学校人员面前趾高气扬、傲气十足,而在地位级别高的学校人员面前又低三下气、唯唯诺诺。一个学校内部也是如此,当官者瞧不起教师,职务、职称高的瞧不起级别低的。这种环境和氛围造成相当多的学生追求的真正目标是证书、文凭、学位,就是如何出人头地,而不是自身真正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不是如何做普通劳动者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个社会那么多学生家长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如权力、金钱、各种关系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中学,其本质就是“人上人”做人模式主导的具体表现。学区房疯狂涨价,客观因素是学区房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观因素就是借学区房能够上户口希望孩子进入到重点学校。“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比例太多,需要学区房太多。这就是学区房疯狂上涨的思想和意识根源。笔者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深感到重点学校各种环境、设备、师资确实也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但其思想教育未必就比普通学校或非重点学校强。如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全国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追求目标。可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归来的人员比例就较少,他们所学的知识和自身文化素质固然较高,但却没有真正用来为自己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甚至个别人为自身的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2009年,轰动世界的“力拓间谍案”的主角胡士泰不就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吗?近些年来,媒体披露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一些教师鼓吹普适价值和自由化理论,鼓吹大学生以能否赚4000万元为成功标准,特别是今年两会揭露的北师大权学交易现象等等说明这些重点大学其思想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相当之多。因此,学区房疯狂涨价,实质是追求重点学校人员的绝对数量在疯涨。而其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支配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家长头脑中的扭曲的教育宗旨。
3、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是学区房疯狂上涨的深层次的经济根源。
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所谓最主要成就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切资源和生活资料都要市场化。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按照这种理论,学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利于在重点中、小学入学,其市场价格必然伴随市场的需要而逐步攀升。市场经济的最大原则不是鼓励人们劳动致富,而是鼓励资源致富。中国当今整个社会中,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又有多少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致富呢,不能说全部,但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依靠手中掌握着特殊的资源致富的。当官的可以依靠权力资源致富,房地产商依靠资本和土地致富,煤老板依靠煤资源致富,……。占有学区房资源的人依靠学区房发财致富不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吗?也就是说,只要承认市场决定资源的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只要有社会需要,学区房上涨多少钱,都无可指责。问题在于这种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究竟正确与否?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主要鼓励劳动致富,还是资源致富?市场经济主要鼓励资源致富,恰恰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二是住房本身是生活资料,还是资本?人们购买住房主要使用价值是生活消费,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已经单纯从生活消费转变为赚钱的资本,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购买住房已经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保值、出租、倒买倒卖赚钱。且学区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使用价值也从单纯的居住功能转变可以获取上重点学校的权利。由此导致其价格完全背离其住房本身的价值。如果我们鼓励劳动致富,从制度上保障住房不能成为赚钱的资本,也就是否定现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也就不会出现学区住房价格飙升现象。如果说利用学区住房做资本赚钱属于市场个人行为的话。那么一些直辖市利用高考录取比例高于其他省市的优势以能够上兰印户口为由,吸引外省市人购买本市住房,难道不也是借助住房的地理位置而赚钱吗?这样的政府还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吗?这样的政府人员还有共产党人的气味吗?这两种现象虽有区别,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把“权力”、“权利”当作商品拿到市场交换,以谋取私利。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把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变成商品和货币关系。中国当今社会出现的学区房价疯狂上涨以及利用上户口的权力出卖商品房等现象难道不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社会扭曲、颠倒、丑恶的现象吗?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经济根源就是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新华社电文只是简单的指责学区住房的疯狂上涨,而不批评整个房屋市场中居住房屋使用价值的扭曲现象,不批评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体制,说明新华社人员并没有抓住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任何社会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这种本质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社会现象作为结果,必然有其原因,但这种原因往往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多个,有肤浅表面原因,有深刻内在原因,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更是如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认识社会现象问题时,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露深层次的本质和根源。中国当今社会各种扭曲、颠倒、丑恶现象极其之多,如果就现象批现象,或只披露浅层次的原因,那就不可能根治这种社会现象。笔者认为,新华社这一电文揭露学区房疯涨这种社会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现象早已存在多年,媒体也多次揭露。但问题始终没有找到根子上。这篇新华社电文同样没有找到根源。它通过学区房上涨现象只是谴责大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过大这一原因,而没有谴责城市教育与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巨大反差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性,更没有揭露造成学区房上涨的思想根源是扭曲、错误的教育宗旨和市场经济理论体制的经济根源。笔者希望上至中央部门特别是教育部的领导、各省市领导,下至各类大中小学领导,如果我们还声称自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共产党人,还在声称为人民服务,那么就应该从学区房疯涨这一社会现象中,真正分析和研究我们社会的真正病因和根源,改革改到点子上,改到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而不是整天空喊“改革中的问题需要改革来解决”。实际上,学区房价格疯涨正是前一时期错误的改革理论指导下的错误改革实践导致的必然结果。按原有的改革思路发展下去,只能是问题越来越多,积重难返。必须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中国当今的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货币贬值、卖淫嫖娼、赌博贩毒、大城市人口暴涨、官员知识分子素质下降、学区房价格疯涨等社会现象才能得到根治。中国才能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的真正的伟大复兴。
附新华社文:北京疯狂学区房
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乌梦达、孔祥鑫)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在2015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看似堵住了“递条子”“送票子”,却衍生出更加疯狂的“拼房子”。
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尽管多地房屋成交量下降,但各地学区房市场迅速升温。很多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周边区域的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没有最贵,只有更贵:300万元买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蜗居”,买了不为住,只为名校学位。
“就近入学一出,每平方米就涨了10万”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政策一方面堵住了择校拼爹的口子,但马上催生了更疯狂的择房门槛。
——300万元买“卫生间”
享誉京城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位于西城区狭长的胡同里,学区房不少都是老旧的平房,但价格已经被炒到了每平方米近30万元,并且房源稀缺。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单间,比卫生间大不了多少,要价税后实收300万元,不还价。中介表示:“不是一房难求,甚至一平难求。”
——旧楼比新楼贵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培新小学是该区知名的重点小学,学校地处一批修建于1986年的旧楼群中,因为培新小学的存在,这些近30年的六层老楼价格已经被炒到了每平方米6.5万元以上。毗邻旧红楼的某小区,尽管外观时尚、配套现代化,但由于配套小学一般,价格就每平方米低了2万元。
——区域抱团涨价
在中关村等传统学区,由于重点小学和中学众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学区房价格高地。以中关村二小为例,“去年每平方米才8万多元,现在学区房已经往10万元以上飙,而且附近学区房一起抱团涨,最便宜的总价也要300万-400万元。”中介表示,“除非把这些好学校都搬迁重新摆放一遍,否则这里的学区房市场不可能降下来。”
部门政策常变百姓却总受伤
在此次教育部及北京等城市相关政策中,备受关注的一招是出台“九年一贯制”:一所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
不久前,车道沟小学改头换面,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小学部的名义正式揭牌,背靠北理工附中这所重点中学,让其一夜成名。今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已经陆续有10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出台。这些搭配大都是名校搭配普通学校。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以“豪门”带动“寒门”,这是缓解择校难的一个办法。东城区重点中学171中学校长陈爱玉表示,贯通了小升初的升学通道,对减轻家庭负担、缓解择校难有正向效应。
但一些家长发现,尽管学区的范围还未公布,却已让这些鱼跃龙门的学校附近的学区房率先疯狂。一位中介告诉记者,在公布与171中学“联姻”的青年湖小学周边,不到1个月,房价已经从每平方米5万元左右涨到快6万元。
“没有招生简章,也没有学区划分,但现在必须先占坑,等到都公布了,一是没这个价了,二是连房都没了。”北京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家长诉苦表示。
几位受访家长表示:“都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可现在入学政策变来变去,从买房入学到入户满3年,从择校到拼房,从疯狂的小升初考试到九年一贯制,我们都无所适从了。”
名校名师过度集中 解决“教育落差”就这么难
教育资源不均衡,名校和名师过度集中,衍生了大批择校生,既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产生了寻租腐败的空间。北京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与过去的权钱择校相比,就近入学是一大进步,形式上公平很多,但是目前也可能刺激畸形拼房。
“如果学校之间教育差距大,就近入学也难免是句空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有关部门改革的初衷不错,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应该优先于就近免试入学,但现在堵住“递条子”,也难解“拼房子”。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小学生考试没有排名,但学校之间却搞排名,造成互相攀比,实在不应该。一些老百姓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去购买学区房。
专家表示,教育改革,应该多从教育部门自身“开刀”,不能总是折腾家长和孩子,要学会用最小的“伤口”换取最有效的改革推进。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表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教师普遍轮换,待遇全部实现平等,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和教育经费投入补贴。“高峡出平湖,没有了落差,教育资源自然合理分配。但我从业近30年,向有关部门建议了10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推动。”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