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劳动者的贫困之源
葛孚学<[email protected]>
货币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易。货币象征着财富,自古至今,衡量人们是否富裕的标准就是看他手里掌握的货币的多寡来衡量的。人们常说勤劳致富就是指尽量多的获得货币。能够挣更多的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但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富人都是不劳动的,而劳动的却都是穷人,这是为什么呢?穷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毕生追求的东西即货币,才是导致劳动者贫困的根源。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象征财富的货币为何成为了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货币的发行流通渠道也就是途径来分析。
我们知道,货币是人为制造的非天然的,既然是非天然的,其分布就不可能象雨露一样均匀的分布在地面上。货币被制造出来以后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公民,而是投放到各大银行,然后银行通过信贷等金融手段把货币一圈圈的荡漾开来,最终逐渐传递到社会最低层劳动者的手里。在货币一路的流淌过程中,真正的财富即实物的劳动产品被逆向蒸馏到上层消费者的手里,虚拟的财富即货币沿着自上至下的方向分散到劳动者的手里。货币的这种撒播过程呈现出一种辐射壮的结构,即货币处于国家金融中心的源点,从这个中心一直向全社会辐射传播。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要想优先取得货币的使用权就必须处于距离货币辐射原点较近的位置,毫无疑问,劳动者(工人,农民,小市民等)处于最外围也就是距离货币原点最远的地方。那些人有这个优先权呢?首先是政府,然后是大企业财团,再者是融资能力很强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人士,处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只有劳动的份。这些有优先权的人或利益集团在货币流淌的过程中率先截获了货币,只要手里有了货币,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就可以到市场买任何东西,无偿占有劳动人民的果实。因为法定的货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虽然这些人也是贷款,也许要偿还,但在一环紧扣一环无休止的偿还和贷款中,他们已经事实上占有并消费了劳动者的果实。况且,他们利用手中的货币形成一种优先购买权,可以任意赚取利益差价,这种优先购买权是一种不等价不平等的交换过程。最后他们还有金蝉脱壳之计:通过破产摆脱债务。
任何一件商品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苦创造出来的,但为了换得货币,人们鬼使神差的乖乖的拿自己的货真价实的劳动果实去与人家手中所谓的货币作交换。文章写到这里,问题似乎出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交换过程啊?公平吗?貌似公平,实则是一种欺骗忽悠和掠夺,作案的工具就是货币。如果说是物物交换的话,自然没话说;但只凭一个人有能力手段率先掌握了货币的使用权,就可以肆意交换劳动人民的果实,这不是掠夺是什么?难怪各级政府都争着上项目,拿贷款,上市,原来如此。利用人们对货币的迷信骗取劳动者的产品是不劳而获者的一贯伎俩。
只要货币还存在着,用货币交换实物的邪恶过程就一直持续下去,劳动人民创造的产品就会永远的被上层阶级无偿享受着。更可悲可笑的是劳动人民一直被蒙在鼓里,还把用实物换取货币当作一种能力和幸福。而上层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利截获货币,利用货币的号召力,象玩弄木偶一样玩弄劳动人民,他们手中握着栓木偶的细线,这条细线就是货币。劳动人民则彻底沦为了货币的奴隶,成为木偶式的劳动工具。
在劳动人民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创造了足够多的物质产品后,手中也必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这样剥削阶级用于控制劳动人民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同时也因为货币的流动过程已经结束,货币完全转化为人们的存款,这些人的优先截获货币的权利也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为了继续保持对货币的控制和继续剥削劳动人民的财富,他们发动通货膨胀的法力慢慢化解人们的财富于无声无形。
文章最后不得不提及一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可以说阶级斗争理论是只限于政治层面的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只要货币存在,这种阶级斗争无论进行到何时都无法解决劳动者的贫困问题;货币则是经济层面的不易被人觉察的更加隐蔽更加具有欺骗性的剥削工具。放大到国际贸易上来说也是一个道理,每个国家都在努力争取本国货币成为世界上的通用货币,强势货币,这样就可以印刷货币购买别国的实物了。
货币虽然有很多优点,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货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货币带给劳动人民的伤害。因为货币才是导致他们贫困的根源,而不是勤劳与否。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努力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轻松获得贷款;每个自然人都有权利宣布自己破产。
货币利息的困惑!
葛孚学<[email protected]>
人们对于贷款伴随着利息的经济活动已经习以为常,是啊,你从银行贷款,银行收取你的利息,天经地义啊。但认真想一下,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举例说银行有一万元,民间的储蓄是零,这时有十个人同时要求贷款,并且同时在某个期限偿还本息,这个时候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当贷款期限到期时,还贷款的本金总数还是1万元,但加上利息却会大于一万元!超出一万元的那部分钱来自何方?莫非从天而降?问题一下子出来了。事实上,这个利息一定有人是还不上的,一定得有人破产或者吃官司才行。因为投放到社会上的货币总和是个定值一万元,不会凭空多出利息那部分货币来。
但如果把条件改变一下,把十个人偿还贷款的期限错开,不再要求在同一时间偿还本息,那么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的游戏就可以维持下去了。经营亏本的可以继续要求贷款,并且这部分贷款一定来自别人的存款,而利息则一定是赚了别人的货币。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持续的原因。但无论条件怎么改变,上述举例充分说明了银行收取利息的荒谬性和无赖性。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转化为另一个问题了,既银行该不该收取利息呢?
人们常说要让钱增值,孤立的说,这个说法是可以实现的,即把钱放贷出去赚取利息,但这是从个人之间来分析的,如果从一个社会整体上看,钱是不会自己增值的,流通的货币量是一个定值,它怎么会凭空自己增值呢?因为你的钱增值了,就意味着别人的钱减少了。
银行收取利息的做法只是一种惯例罢了,是否科学还需要重新讨论。如果把银行的职责比喻成心脏,我们来看一下银行应该作什么或不该作什么。
心脏的功能就是一个泵,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血液能量的运输。新鲜血液通过动脉输向各个毛细血管,各个器官消费完后的血液又都全部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在这个大循环中血液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意味着心脏自身不能贪污,藏匿血液,也就是说心脏不能有任何赢利,否则别的器官就吃不饱而产生疾病。当然心脏本身作为也作为一个器官,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血液提供能量维持自身的搏动。
银行的功能和心脏是一致的。社会上所有的货币流通都要经过银行,从银行出发然后再回流到银行。如果银行自己有赢利即通过吃利息的手段来积累财富,那么当时间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必然减少,必定有人和企业团体的生活和经营发生困难,最终导致破产引发经济萧条。简单的说,银行赢利就意味着社会细胞挣钱的困难增加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明白了银行是不能够有赢利的,也就是不能有利息的。但没有利息银行又该如何维持自身的运转呢?笔者认为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只能靠国家财政拨款,也就是靠税收来为银行提供运转的能量,银行自身则不必和社会细胞争夺营养。这也要求银行必须是国有性质的才可以,对私人银行或者商业银行来说,它们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了,而是成为和其他企业一样需要银行为之输血的器官了。
没有利息的银行如果在信贷过程中发生亏损怎么办?比如企业破产了偿还不上债务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再回头看看心脏是怎么处理的。对一个健康的肌体来说,血液的循环是正常的不会发生故障,心脏压缩出多少血液最后还会得到多少血液,心脏不会发生亏损。如果一个人受了伤大出血,受损害的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肌体,如果想恢复健康就只有靠输血或者心脏重新造血了。银行的亏损只是表面的,因为货币总量不变,只是转移到了其他人的手上罢了。救治银行可以靠政府再投入解决,也可以靠重新造血即印刷货币来弥补。
银行没有利息就意味着任何人去银行贷款是没有利息负担的,这也很好理解,心脏难道可以向各个它服务的对象器官征收利息吗?心脏输给个器官N毫升的血液,难道要求各个器官必须偿还回流N+1毫升的血液本息吗?当然不可以。总之,银行该做的就是管理好货币的流通秩序,不该做的就是不可以有利息赢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