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即将发生逆转
卢麒元
昨天,也就是2007年12月19日,有两则新闻引起笔者注意。这两则新闻似乎预示着,一个重要的经济拐点的到来。
一是中投公司2007年12月19日宣布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斯丹利可转换股权单位,全部转换后持股比例将不超过9.9%。这是即花旗、美林、瑞银之后第四个世界顶级银行的私募筹资行动。这意味着受美国刺激按揭影响的金融机构,需要大规模计提拨备,从而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必须通过融资以充实资本金。要知道,这只是冰山之一角。美国的金融机构有数万家之多,融资需求可想而知。即便是联邦储备局和各国央行不断注入流动性,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行为受阻,被迫释出优质资产(或股权)融资,导致资产(包括股权)价格下滑。这将直接导致美国海外资本回流,亦将吸引他国资本涌入。
套用习惯术语:对中国,这将意味着热钱流出。
这个信息对于中国决策者极为重要。笔者在《千万不要先动人民币汇率》一文中强调,不要先动人民币汇率,耐心等待形势的逆转。勿使境外获利资本和国内获利资本,在资产高价位和汇率高价位大规模流出。资本大规模流出,将导致中国的流动性发生逆转,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形成硬着陆,陷入滞胀困境。
二是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2月19日舍赫拉查德-达内什库的文章《中国经济“缩水”40%》。该文援引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原来设想的低40%。这是依据购买力平价(PPP),抽取1000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算的。“使用购买力平价(PPP),而非市场汇率,被视为衡量相对生活成本的更好的尺度,因为它的衡量基础是各个家庭用本国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按照最新数据,中国生活在世界银行设定的每日1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增加了几亿人。”(引自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2月19日舍赫拉查德-达内什库《中国经济“缩水”40%》)
笔者对上述数据仍有疑问。我们也不应该用PPP打GDP的嘴巴。但是,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这一两年,普通国民的收入的增幅肯定低于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速度。至于购买力下降的幅度是多少,直觉上也肯定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CPI数据。
这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过程中的购买力绝对贬值。用笔者的话说,人民币的时间价格和空间价格已经被强烈扭曲。出现了人民币价格与价值强烈背驰的趋势。强烈扭曲的人民币进一步强烈扭曲了中国投资、生产、贸易、消费的全过程。
简而言之,由于错误的货币政策,我们丧失了调整人民币价格的最佳时机(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从而,导致投资和贸易畸形增长,致使生产和消费相对不足,形成流动性泛滥,最终演变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请注意,上述两则消息表达出明确的信息:一是资本在全球流动的趋势;二是资本在国内流动的趋势。
值此历史转折时期,胆识的发挥,时机的把握,策略的运用,变得十分关键。
目前,单纯以数量工具控制流动性,辅之以行政手段压抑通货膨胀的办法,绝非上策。
道理很简单。必须将流动性从投资和贸易引入生产和消费。第一,不能简单消灭流动性,否则后患无穷;第二,不能压抑需求,那意味着全面衰退。
政策选择虽然复杂,但程序应该清楚。先刺穿资产泡沫,再恢复人民币价格理性。在此基础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建立合理的初次和再分配结构,逐渐建立和完善理性的市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道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涉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国际投机者和国内特殊利益集团需要资产高价格同步汇率高水平,他们需要一次胜利大逃亡。他们所有的理论、理由、努力无论描绘的多美妙,都围绕着这样一条线索:资产价格不能动;汇率要马上拉上去;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工具。他们是谁?自己去看吧,那些参与描绘并构建美妙路线图的各类精英们。
笔者有些忧虑。管理层是否能够处理好流动性即将发生的逆转呢?在中国,被扭曲的不仅仅是人民币价格。还有话语权。难道真的要等待残酷现实的到来吗?难道真的要等待历史的裁决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