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涨严峻危机显现 民众“仰望星空”无心情
亚洲时报:中国通涨形势严峻 危机显现
亚洲时报/日常必需品价格飞涨煞不住势头,引起公众不满、进而演变成危机,在近年历史中不乏例子。1988年,中国的通胀率18.5%,到1989年激增至25%以上,这是民众响应1989年学运的一大诱因。前车可监,中国如今似乎把通胀视为头号公敌,采取各种措施抑制价格上涨。
最近,因为收入涨幅赶不上通胀,大陆居民用同样的钱,只可以买到以前一半的基本必需品,例如猪肉。广东省云浮市一名姓余的退休电影放映师说,“如果就我一个人,我可以不买肉吃。但是家人要吃,我得去买猪肉。”
这位70岁的老人很清楚,最近几个月中国主要食品价格涨得有多厉害。余老说,“猪肉价格从去年9月的每斤12元,涨到现在的每斤18元;花生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原来的一斤7元卖到一斤13元;牛奶也从原来的每盒(250毫升)2元涨到2.5元。鸡肉最近降价了,现在我多数买鸡肉吃。”
余老未必会走上街抗议生活费猛增。但是,家中人口不断增多的年轻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的学生、以及靠微薄工资度日的工人,却可能不那么克制,他们已经感到了空前的生活压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易宪容表示,北京已经意识到经济问题,可能演变成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危险。根据“香港人权民主信息中心”一则报告,山东淄博中石化齐鲁石化股份公司的1000多名员工,从12月3日起就开始静坐,要求工资涨幅跟上物价上涨。该中心没有说齐鲁石化股份公司是否与抗议员工谈判。
中国主要食品价格,从去年5月开始上涨,仅3个月时间猪肉价格就翻了一番。去年9月初,政府透过对生猪养殖的补贴,鼓励农民养猪之后,猪肉和其它基本必需品的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是农民不愿养更多猪,部分原因是蓝耳病爆发,导致大约7万多头猪死亡。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薛亮8月23日说,为了遏制蓝耳病疫情扩散,销毁了17.5万头猪。去年11月,政府说疫情已经得到控制。
中国的经济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好了,因此对肉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偏偏在这个时侯蓝耳病爆发了。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 年39.6公斤,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根据“中国肉类协会”统计的数据,在此期间,猪肉市场成交量从62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增长了3倍。
尽管供应已增加,但因为全球原油和食品价格也在猛涨,中国的生活成本可能进一步提高。在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食品所占权重为33%左右。去年11月,中国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18.2%,结果导致当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6.9%,这是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去年11月,水、电等公用项目的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5.6%
今年1月9日,中国最高计划机构“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发表声明说,谷物制品、食用油和猪肉等主要食品价格,在12月持续上涨。去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于1月25日公布。
据“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和策略主管王涛表示,中国2007年全年通胀率大约为4.8%。中央政府智库“中国社科院”则预测,去年的通胀率为4.5%。该机构1月11日说,如果政府不能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消费者价格指数可能增至5.8%。
去年,政府为控制物价上涨,一连加息6次。最近,也即1月13日,中国有关方面针对操纵市场价格、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企业,把最高罚款从原来的30万提高到100万元人民币,公布之日起即时实施。
中国总理温家宝1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又对1999年发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行修改。新修订的《处罚规定》说,短期内不准提高燃油、天然气、电、自来水、暖气、公共运输和风景区门票的价格。
为贯彻实施新政策,发改委也在1月16日对谷物、食用油、肉类、牛奶、蛋类和液化气等一系列产品实施价格控制。在1月上半个月,大豆油和羊肉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8%和51%。
政府为遏制日常必需品价格上涨,而持续干预市场,这已经引起人们的担忧:在临时干预措施停止之后,价格可能涨得更厉害。“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说,“干预措施已经引起金融界人士的担忧。他们今年最担忧的不是经济发展过热,也不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外来经济挑战,而是限价政策结束后怎么办。”
贝多广也对国务院“突然宣布的措施”表示担忧,说这是政府自1993年以来,首次采取干预价格措施。他说,“政府一般只在金融和货币政策不奏效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行政干预措施。”
最近的行政干预政策可能表明,货币政策已越来越不起来作用。贝多广说,“尽管货币政策和行政干预双管齐下,可以立即奏效,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样做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低价的优势,中国的资源出口会激增,这进而对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临时价格干预显示宏观经济控制措施正在失去效用的说法,中国社科院高级经济学家和金融教授易宪容并不赞同。然而,他为临时价格措施扭曲了供求关系,结果导致基本必需品价格猛涨,并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广州一间艺术机构的负责人余先生说,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没有稳定工作或低收入的农民工,当然欢迎政府努力稳定市场价格。不过,他也支持易宪容的观点,担心一旦行政干预停止,物价就会猛涨。
“瑞士信贷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最近一份调查中说,鉴于能源、公用事业和其它公共机构的价格冻结, 11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6.9%,而12月的同比涨幅可能回落到6%。陶冬说:“我们认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不大,并不代表中国的通胀有所缓和。预计2008年上半年食品价格涨幅,会在6-9%稳定下来,但非食品价格的涨幅会进一步高升。”
北京决定干预物价上涨,首当其冲的是大陆能源和食品股。石油、化肥和电力股猛跌。例如,1月10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翌日,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开始下跌,中石化收盘前跌幅高达8.5%,最后收盘价为10.76港元,跌6.43%;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跌至5.44港元,跌幅6.85%;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跌至7.39港元,跌幅10.21%。
1月17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撰文说,“联华超市控股公司”等大陆食品和饮料公司将受到严重影响。德意志银行预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会从11月的6.9%回落到12月的6.5%,但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会在今年1月升至7%。
天灾人祸齐来,中国民众“仰望星空”无心情
东方日报/对中国人而言,今年一开年,就噩耗频频,天灾人祸不断。先是通胀持续攀新高,接着就是大面积的雪灾,几千万人的春节回家之路被阻,更多人要在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下过着断水断电的艰难生活;再接着股市又爆发雪崩似的股灾,亿万股民被深度套牢。在短短一个月之内,风刀霜剑严相逼,内地蚁民实在没有那种“仰望星空”的闲情逸致。
昨日内地股市大幅下挫,近千只股票跌停板,如果再加上前日的损失,内地股市在两天之内蒸发近三万亿元人民币,中小股民欲哭无泪,很多人将这场灾难归咎于政府的调控无能,愤怒之火在民间聚集,成为当局的棘手难题。
内地股市雪崩,虽然有外围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政府监管不力。自前年开始,内地股迅速高涨之际,当局的监管并没有及时跟上,各类内幕交易层出不穷,尤其是“史上最牛的散户”、北京银行“幼童股东”等极其恶劣的丑闻至今未有揭开盖子,让股民们深感不忿。特别是当前股灾之际,股民们大多赔得血本无归,而那些特殊利益集团却利用不对称消息大发其财,而且还逍遥法外,这如何让众多蚁民咽下心中那口气?
更让蚁民难受的是,近期的物价还不断上扬,据预测,一月份的CPI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如今又碰上雪灾,各地交通出现严重混乱,运输成本又大幅上升,物价的涨幅更是难以想像。
通胀重临局势严峻
一方面股灾将积蓄一扫而空,另一方面通胀又将微薄的收入不断蚕食,在双重打击下,这个年关,老百姓能过得好吗?
对于基层民众而言,类似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专业的经济大道理,离他们的切身利益很远,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饭碗中有没有肉,自己一家人有没有容身之地,自己的孩子有无书读,年老之后如何养老。他们之中很大一批人,为国家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黑发人熬成白发人,但没想到最后却沦为国家的负资产,改革开放的踏脚石。
现实的艰苦,让老百姓对当局颇为失望。温家宝日前也表示本届政府虽然“尽心尽力”,但离形势的要求与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不是自谦之语,这实际上道出了当局对当前严峻局势的认识。从过往的历史看,每逢通胀之年,便是社会波动之年,一九八八年因物价开放引起的通胀,最后引爆了翌年的六四事件,而今次的通胀,再加上股灾天灾以及奥运会等一系列因素,使局势更加复杂,也使当局在处理上更为棘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全国性的重大事件。
不少高官这几年通过访贫问苦攒下不少清誉,但这不过是小仁小义,毕竟单纯的访贫问苦难以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困苦,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真正推出一些惠民利民的政策,这才是大仁大义的题中之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