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压力
(2008-01-27)联合早报● 杨保安
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比前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而食品价格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去年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4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以肉禽及其制品上涨最高,达31.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4.8%,已远远超过去年初官方订下的3%红线。实际上,这个红线去年3月份便已失守,而从8月份开始CPI更处在6%的高水平上。中国当局目前似乎已没有明确的新红线,但要力保今年的CPI不超过去年的4.8%。在目前全球通胀的氛围下,这个工作的难度很大。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惠誉预计,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超过5%。
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可算是适中。中国的食品价格以双位数上涨,去年也不是第一次。但这次中国官方对这个课题的重视及出台的一连串措施,与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无关系。物价上涨过快,民心易于急躁,甚至会引起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把控制物价的上涨作为我们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他呼吁,民众对CPI数据的关心不能“过了头”,反映了官方承受的压力。
中国当局对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并且往往是呼应国家的重要事件。去年9月中,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三个月内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政府提价措施;凡是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地方不得擅自提价。这是为了配合中共第十七届党代表大会的举行。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则是为了确保8月份奥运的顺利举行。
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往往给企业及政府国库很大的压力。快熟面在去年涨价时,发改委虽然同意原料上涨不少,但还是以“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违反了中国《价格法》”为理由,向商家施压。接下来,国际原油价格及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中国国内的炼油厂减少成品油的生产及进口,导致国内市场出现油荒。虽然政府过后允许油商上调成品油价格10%,但还是比国际价格低,油供继续吃紧,舆论也纷纷指责石油商“牟取暴利”。三大石油巨头因为对成品油的补贴而感受到盈利减缩及股东的压力,正在与政府博弈。
全球原油价格上涨,发改委较早前曾发表报告指出,2008年春运票价已经很难维持在2007年的水平上。正当各界普遍将其理解为今年春运票价将上浮时,发改委随后撤下该报告,并否认春运票价将上调。最终,由谁来承担这额外成本?国营的铁路公司,也就是政府及地方的财库。
在提到成品油价格上升的影响时,温家宝总理曾指出,铁路货运价格上涨,老百姓的客运价格不涨;天然气、工业用气价格上涨,民用气价格不涨。政府也将给予出租车司机及农用柴油补贴。
为了确保商家配合政府的调控,从本月开始,凡是粮油、猪牛羊肉、牛奶和液化石油气等民生商品的价格提高5%以上,都必须在24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解释。同时,政府也加重惩治哄抬价格的罚款额度,并首次将行业协会也纳入打击的范围。
这是中国继1996年和2003年之后实施的第三次价格干预。在全球通胀的环境下,特别是输入型的通胀因素,价格干预或控制往往会加剧短缺现象及黑市交易。对企业而言,它也将大大提高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在中国投资的企业,目前还面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成本上升压力,以及中国产业转型的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拉大了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民间孕育仇富的心理。通胀及政府控制价格的方式,是否会加剧资本与劳工的更大矛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