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政策无助于稳定物价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 党爱民
内容摘要:当货币担负储藏手段职能以后,央行不再是唯一的掌握货币供应“阀门”的机构。此时,央行试图以紧缩货币供应抑制物价上涨的愿望很难奏效。目前,要稳定物价,根本在于扩大粮食供给。
关键字:物价上涨,紧缩政策,粮价
1、物价上涨结构分析
中国国家统计局 2008年5月12日 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5%,涨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攀升0.2和5.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1%,涨幅比上月攀升0.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2008年4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8.3%,粮食价格上涨7.4%,涨幅分别比上月攀升1.6和0.6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46.6%,涨幅比上月下降4.1个百分点;租房价格上涨4.5%,与上月持平。
以上数据显示,2008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处高位。这种偏高的数据除了与去年4月份的低基数有关外,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有关。目前物价上涨的主要根源是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大多数工业制造品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困境。
2、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市场利率升高,企业经营困难
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8年6月7日 宣布,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为1个百分点,使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这是央行自去年起第15次、也是2008年起第5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
根据掌握的信息,这一轮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民间资金借贷利率大幅提高(有朋友说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利率由原来的年息50%上涨到100%)。高利率使得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同时也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濒临倒闭。受到冲击比较严重的要数房地产企业。一是“第二套房贷”等信贷政策的出台,让不少有意二次购房的人取消了购房计划。其次就是对开发商的贷款审批更严格了,中小开发商都较难申请到贷款,银行的审批提高了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行业风险系数,贷款一般只发放给优质的开发商。随着央行紧缩政策的强化,不但地产商很难申请到贷款,银行还正努力追回地产商欠下的贷款余额。
3、市场储备了大量购买力,央行难以控制物价
我们知道,货币有两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在这两个职能上扮演的角色有轻重之分,于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传统理论认为,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多了,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因此,欲控制物价上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
本文认为,以上传统理论仅仅适用于货币(纸币)仅仅担负流通手段而基本未担负储藏手段的经济系统中。一旦货币(纸币)担负储藏手段,以上传统理论就会失灵。
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商品比较短缺、供不应求,人们拿到一笔货币收入以后,就会很快把它花掉,用于储蓄的比例非常有限。这时候,货币绝大部分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增加货币供应,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减少货币供应,会使通货膨胀减缓,甚至导致通货紧缩。这个时候,货币供应的“阀门”几乎完全掌握在货币当局手里,货币当局干预起物价来得心应手。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人们开始逐渐为将来进行储备。今天吃饱了,要为明天储备;自己一生的花费足够了,还要为儿女储备。这个时候,货币(纸币)不仅仍然担负流通手段职能,而且开始担负起储藏手段职能。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用于实物和劳务交易的货币仅仅占全部货币总额的3-4%,甚至更低,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货币是在担负储藏手段职能,仅仅有很少的一部分担负流通手段,参与实物和劳务交易。2008年4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92万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17万亿元,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8万亿元。
在今天这样的货币结构下,一旦某类商品的供给出现波动(减少),人们为了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就会动用自己手中的储备货币,互相竞价,竞价会导致新的平衡。就拿猪肉来说,价格上涨以后,原来每天吃1斤肉的可能就会吃半斤,原来每天吃半斤肉的可能就会吃2两,原来每天吃2两肉的可能就会不吃。价格上涨以后,会缩减部分需求,甚至把有些人剔出该消费市场,于是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因为每个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储蓄,因此,每个家庭手里都掌握着往市场里面“灌水”的“阀门”,在这些“阀门”的后面连接着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蓄水池”,用于注水的“阀门”已经不再是货币当局的专有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关紧自己手中的“阀门”,那些掌握在各个家庭手中的“阀门”不会听从政府的号令,依然会根据市场供应的状况灵活“灌水”,竞购为数不多商品。
前面已经分析到,目前物价上涨的主要来源是农产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农产品供给出现波动(减少)以后,必然会导致该类产品价格上涨,这与货币供应毫不相干。在大家手中持有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央行试图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挤干水分、控制物价上涨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如果强行地、高强度地使用货币紧缩政策,反而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供给短缺,反过来会加剧物价上涨。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
另外,目前的货币供应主要是通过被动收购美元,靠外汇占款来实现的。这项政策使得央行失去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权,非常被动。货币紧缩政策与吸引外商投资的开放政策之间形成了矛盾。中央实行紧缩政策,企图减少货币供应量,而地方政府却在到处招商引资,外资进入以后央行只能被动收购,形成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紧缩政策,国内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贷款,经营陷入困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让外资轻松打垮国内企业,逐渐控制国内主要行业,对民族工商业极为不利。与其到处招商引资,不如放松国内企业贷款,扶持国内中小企业。
4、需要更多的促进粮食供给增加的手段
在国际上,由于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高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价格高涨,由此导致目前国际粮价高涨,而中国国内的粮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粮食价格的上涨,除了国际因素以外,也有国内的因素。在目前出口旺盛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企业吸收了大量国内劳动力,使得农业从业人口逐年减少。在农村,仅剩下一些年迈体弱的劳动力支撑着中国的吃饭问题,很多原来种粮食的人变成买粮食吃的人,很多原来养猪的人变成了买肉吃的人。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荷兰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大概有两种选择。
一是让粮食价格与国际接轨。粮价上涨以后,会刺激一部分就业人员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扩大供给。做农民并不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因为以前粮食价格太低,致使农民收入太低,大家不愿务农。如果粮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在农村做农民的收入与到城里打工的收入持平,则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嫌弃做农民了。当然,如果粮价上涨幅度大,则原来居住在城里的那些人,尤其是收入很低的那些人的生活会受到极大影响。这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措施,给这些低收入者适当的补贴。
近年政府出台了一些帮农、扶农的好政策,应当继续坚持,同时也应当加大政策力度,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扩大农产品进口。既然很多人愿意进城打工,不愿回家做农民,那么,就应当拿这些工人生产的产品换回一些农产品,充分发挥国际间比较优势。扩大进口农产品也可以起到平衡国际贸易顺差的效果,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不过,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处于被动局面。因为,如果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吃饭问题要依赖别人,无异是授人以柄。
还要提到一点,由于中国粮价低于国际市场,各边境地区的粮食走私日益猖獗,已对国内的粮价稳定和粮食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虽然国内对粮食出口采取了提高出口关税、出口配额管理、取消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限制措施,但走私粮食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5、结论
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资。由粮价上涨引起的物价上涨必须通过增加粮食供给来解决,货币政策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同胞伤亡,令人揪心,但这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格局不会构成影响,同时会在某种程度上纠正目前投资大、消费少的畸形需求结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