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大幅度降息是抱薪救火
最近,中国中央银行决定大幅度降低存款利息1.08%、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这是十一年来最大的一次降息,降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刺激经济、扩大内需。这大概是中央政府决定投放四万亿救市的财政政策后相应的货币政策了。如果说这样的政策有什么“理论基础”的话,大概不外乎又是“凯恩斯理论”。对于四万亿财政投放,我已经在《危险恰在危机后》里谈过自己的看法了。这篇小文说的是我对此次降息的看法,文章的题目就说明本人不看好此次降息。我不想在“金融家”面前班门弄斧,只想从一个居家过日子的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这次降息是一次抱薪救火。
按照“凯恩斯理论”,在经济放缓的时候,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但中国的此次降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更不占人和。
先说天时。今天中国面临的经济下滑,不是通货紧缩造成的,它是全球经济大危机的一部分。它的实质,不是简单的流通不足和企业资金链断裂,而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绝大多数企业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缺钱,更是产品卖不出去。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外向型企业在美国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产品滞销,二是国内两极分化造成的绝大部分百姓的相对和绝对贫穷。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就是有了资金也不敢开工,开了工,产品卖给谁?银行就是将利率将到零,企业起码还要还本金不是?卖不掉产品,拿什么去还?扩大基础建设的投资是能吸收一部分银行贷款,但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民众的个人消费,在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过度投资不仅不会刺激消费,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产过剩,基础建设的贷款也将变成银行的坏账。
再说地利。占人口75%左右的“弱势群体”,本来就没有多少存款,升息和降息对他们都谈不是什么“刺激”。占人口大约5%的“先富”人群,占了银行存款客户的大头,但他们该消费的都消费了,刺激不刺激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处于二者中间的所谓“中产阶级”,可能是中国的“消费主力”了。但是经过股市的洗劫、经过房地产炒做的被套、经过子女教育后的失业,他们还有多少闲钱一受“刺激”就跳起来消费呢?我们许多经济精英都喜欢拿西方的理论说事,但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消费心理的研究却很少。如果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降低利率会刺激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居民消费的话,它对中国百姓的“引导作用”几乎是零。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所谓“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对于习惯于超前消费和用信用卡来买东西的“美国老太太”来说,利率的降低的确是个好消息,因为她们消费的“成本”降低了;而对于习惯于量入为出、先挣钱后花钱的“中国老太太”来说,降低利率只会提醒他们,日子要不好过了,能省就省吧。不用任何“论证”,只要你随便问问周围的人,银行降息后他们打算把多少钱拿出来花,你就知道“南橘北枳”这句成语的意思了。
最后说说人和。最近,“信心”这个词被用的很频,连我们“亲民”的政府领导人都拿“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来试图鼓舞人心。一班子喜欢抬轿子的人更进一步将这句话具体化为要用“信心托起市场”。“信心”有那么大的威力吗?要真是有信心就有市场,发展就不是什么“硬道理”了,大家坐在家里提高信心就是了。其实,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信心他们不缺,他们缺的是钱。话虽这么说,人们的消费程度也的确与预期的收入有关系。可在今天的中国,面对明年可能大幅度增加的失业人口、面对最低工资的“暂缓”执行、面对越来越贵的医疗费用、面对延迟退休的“呼声”,你有信心去消费吗?信心的基础是信任。对谁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对执政党的信任。不久前,我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现在最需要救的不是楼市也不是经济》。不是经济是什么?是执政党的灵魂!在那篇文章里,我对这个“灵魂”的要求是不高的,既不是从前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也不是一般执政党的公正廉洁,甚至不是通常所说的“小人之心”,我的要求是“畜牲的水平”。别把“畜牲”当骂人话,它们是可以喂饱的、是知足长乐的、是吃饱了能够尽责尽力的!而今天中国的执政党内的利益集团却是极其贪得无厌的,不管是经济“繁荣”时,还是经济萧条时,他们永远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如果这样的人号召你鼓起信心、号召你加大“消费力度”,你不觉得有点可疑?你不觉得有点那什么给什么拜年的味道?
有句老话,叫“出水才看两腿泥”,这大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山寨版”吧。我说的对不对,大家去看。其实,不能刺激消费也就算了,在我看来,这次大幅度降息,不仅不会刺激消费,反而会更进一步抑制消费,是一次典型的抱薪救火。它向老百姓透露的真正信息是:严冬就要来了,收拾好门窗,积好柴炭,准备过冬吧。令人悲伤的是,老百姓那点可怜的利息,也所剩无几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