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左大培
(2009年4月下旬在南昌地区的讲演提纲)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人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的农业落后,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农民的平均收入非常显著地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
一、农业和农村落后、农民相对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现象,是这种国家存在所谓“二元经济”的表现。这种现象在人均耕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在实现了工业化的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落后、农民相对贫困的现象都不显著,人均耕地多的发达国家更是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那里的贫富差别更多地表现在城市内部。
二、当代的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使一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业的现代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实现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同时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民平均经营的土地面积扩大,由此而提高原有的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将其提高到接近全国居民的平均水平。
三、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原有的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一般都要求使大多数原有的农民离开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和真正的农村。
四、再结合中国的国情,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目标应当是:
——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上以中国自己的农业来满足中国对农产品的需要;
——使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不次于城市地区;
——在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使原有的农村居民包括现存的农民的平均收入上升到接近全国平均收入的水平。
五、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真正能够达到这些目标的经济发展,应当是在中国全国各地特别是广大的内地发展起强大的现代非农产业,首先是现代的制造业,以此将原有的农村居民就近转变为从事现代非农产业,快速地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尽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提高其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六、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全球化”,必定导致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单纯服务于出口目标,从而集中在沿海的少数地区。这样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内地的原有农民只能流动到沿海“打工”,由此才能在现代的非农产业中就业从而增加收入。中国最近一些年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发展路线。这样的发展路线在短期内可能提高一部分原有的农村居民的收入,但是它使中国局限于生产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不会使中国的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更不会使中国原有的农村居民的收入赶上发达国家,甚至不太可能使中国原有的农村居民的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这样作即使提高了原有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也不可能改变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状况,甚至可能导致农村更加相对落后。
七、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最主要影响,可能是中国对西方的出口相对萎缩甚至绝对地下降。在短期内,这会导致内地原有农村居民在中国沿海地区就业的人数和收入相对减少。就这一方面来说,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缓解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利,不过这种不利仅仅在于它在短期内不利于原有的中国农村居民增加人均收入。但是从长远来说,靠发展向西方出口的制造业来增加收入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困难的逼迫下,转向在内地大力发展满足本国人民需要的、进口替代的非农产业,转向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则我们就有可能将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变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动力。
总之,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放慢原有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因而增加了缓解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困难,但是它在长期中对解决“三农”问题不会有显著的影响,因为靠发展向西方出口的制造业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