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思”叫好:《新地震法》再列入“群测群防”条款
云淡水暖
《瞭望新闻周刊》最近一期刊发报道,标题是“地震群测群防入轨”,此话题应该是媒体中大量关于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的集群报道中,跳开本次地震,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观察问题的报道,记者的切入点是今年5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地震法》),而进一步的切入点是一个修订后新加入的条款内容:
第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第三十条规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增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组织做好震情跟踪、流动观测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观测以及群测群防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但是,毋庸讳言,关于群测群防条款的重新提起,是我国地震防震减灾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她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地震防震减灾的预报、预警方针,从专家路线,精英路线,高层路线向毛泽东时代倡导的“人民战争”路线回归,是理性的回归。
据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宏观观测点十几年来的不断减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什么汶川8.0级地震前宏观异常很少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广大人民群众地震知识不足、长期没有发生较大地震以致思想麻痹、震中地区居民相对较少、宏观异常报送管道不畅等。但是,宏观观测点的不断减少,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这点来看,所说的“宏观观测点”,就是指那些广大老百姓能够参与的,观察各种各样的自然界异常的,长期坚持的地点。
当然,主流的现代地震科技理论和实践,并未解决地震的预报问题,欧美发达国家、日本的科技水平很高,探测手段很先进,仪器装备很强大,草民记得好像没有见过国外成功预报7级以上大地震的报告。国内的专家在去年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对媒体的解释,还有国外专家的解释,在学术上都是悲观的,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实现准确预报地震。
但虽然实现准确预报不现实,预警却是有可能的,在汶川地震中就有案例:
中国军网成都5月17日报道:5月12日中午,成都军区某工程兵维护大队都江堰某分散执勤点班长张文发现执勤点喂养的狼狗突然变得狂燥不安起来,墙缝下的蚂蚁也不断地往外爬,张文把平时学的防震知识与这些反常现象结合起来,让大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迅速设置了一些简易预警装置。下午2点多钟,列兵赵鑫伟发现狼狗变得更加狂燥,脚下地皮也在颤抖,“地震真的来了!”他来不及细想,大声叫醒执勤点的另外2人。班长张文听到预警信号后,顾不上穿衣服,赤着上身跳下床,拉起赵鑫伟和另外1名战士就往开阔地狂奔。3名战士刚刚在一开阔地卧倒下去,身后便传来一声巨响,营房垮塌,尘土飞扬。“5秒钟,救了3条命!”某工程维护大队预警及时成功规避人员伤亡的事受到军区司令部领导高度肯定。这生死时速的关键5秒钟,也是该工程兵维护大队时刻紧绷战备和安全稳定这根弦取得的结果。(中国军网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5-17/1644500828.html )。
其实,按照报道分析,从中午吃饭张班长看到动物异常,到下午2点哨兵发现临震,有起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有一个群众防震预警的机制,不是张班长们单点独自防范,就可能争取到一到两个小时的预警时间,因为发现异常情况的肯定不止张班长们一处,如果有一套机制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就会形成信息集中效应,也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所言的“震前宏观异常”的信息。
但是,群测群防的体制是有过的,2006年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透露说30年来中国对20多次地震作出较为成功的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现在能够对特定地区的某种类型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还有如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7.5 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级地震。
邢台1966年地震之后,周总理说过“研究地震,要把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不仅要有专业队伍,还要有业余群众队伍。环绕在专业队伍的周围,要土洋结合实现预防,广大劳动人民也可以预测”,这就是后来“群测群防”理念的初起的表述。预报城7.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时辽宁全省各地提供的近2000条宏观前兆信息(也就是“群测群防”信息),是成功预报的基础。
但是,“群测群防”在上世纪80年代被“清理”了,理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土仪器、土手段和群测群防的作用,其结果造成了地震队伍思想的混乱,既不能通过实践提高群众队伍的科学性,又影响了专业队伍作用的发挥”。“经过广大群测队伍近三年的努力,到1985年全国的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在观测、实验、理论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进行了清理的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观测点共有5688个,占现有观测点数的77.6%;清理了仪器7174台;参加清理的工作人员有4575人次。”(《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
“清理群测群防”的内容是什么,草民不知道,但是,“群测群防”观测点的减少,可能是一个不争的结果。赵院士说“宏观观测点十几年来的不断减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恐怕就是指原先的“群测群防”的观测点在“清理群测群防”之后的不断消亡。
既然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群测群防”,既然有过“群测群防”参与预报预警的历史,也有过“清理群测群防”的阶段,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是一个反思,再反思的历程:
第一次反思,觉得“土洋结合”不靠谱,还是要坚持“专家”、“权威”路线,于是定论“不切实际地夸大土仪器、土手段和群测群防的作用”,然后加以“清理”,毛泽东时代的群众路线方针,不适合高科技、高端难点科技领域。
第二次反思,准确地,理性地看待毛泽东时代的群众路线,“人民战争就是那无穷的力量”,“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办法”,洋办法有洋办法的优势,土办法有土办法的好处。群众路线的最大效应,是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对普及科技常识,关注身边的各种现象,源源不断地,长年累月地为专门的预报专家提供“宏观观测”信息。
虽然,即便是“群测群防”与专业预报相结合,也不能准确预报所有的地震,地震灾害的预报率在很长时间内必然还是很低的,比如唐山地震就未能成功预警,但是,预报率低总比无所作为好,能够预报、预警一次算一次,有一次成功的预警,就是莫大的胜利。
《新地震法》是对“群测群防”路线的反思的再反思,或者说,是“否定之否定”,把反思错了的改正过来,把否定错了的颠倒过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提“反思”就暴跳如雷,如临大敌,“反思”别人就浮想联翩,“反思”自己就王顾左右,并非理性的态度。
为《新地震法》再列入“群测群防”叫一声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