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一篇以“汪晖:谈群众路线需先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为标题的新闻报道在各大网站转载刊登。截图如下:
这篇文章的原出处是《北京日报》,原标题是“政党政治新趋势”。最早于3月10日9点32分以“汪晖:谈群众路线需先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为标题出现在凤凰网和海外网。此标题纯粹是凤凰网们为误导读者自拟的标题,完完全全不符合、乃至颠倒了汪晖文章原意,实在是借汪晖光明磊落的名号兜售权自己见不得人的私货。
汪晖到底讲了什么,我们看一下《北京日报》上该文相关字句,摘录如下:
——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述并推进其实践?要谈群众路线,就需要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讨论政治改革,首先需要的可能是“底层设计”。
从整个字段来看,怎么读都读不出走群众路线要“先”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不知道权贵资本喉舌媒体们如何通天本事,竟能在“首先需要底层设计”中读出“先要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并取其为文章核心要点在标题予以突出。
在被媒体们篡改后的表述当中,有两大误导。
第一大误导,是政治主体发生了颠倒。即谁来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谁来判定群众的“自主能力”?“群众路线”的政治主体悄然间从群众变成了精英。
第二大误导,是走“群众路线”从必然的政治改革方向变成了一种有前提限定的政治选择,即一旦精英们判定群众没有“自主能力”,则群众路线是可以不走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做到始终不脱离人民,如何真正走出历史的周期律,并不能单靠寥寥几个精英、即便是党国圣人的呕心沥血。人民群众如何真正地参与到政治的进程当中来,是汪晖关注的真正要点,其实也是毛主席早在延安窑洞就告诉黄炎培的观点。走群众路线固然是以党为组织核心,但党绝对不是政治主体,人民才是政治主体。媒体们把汪晖【以人民群众为政治主体的底层设计】,硬生生地变换成【以精英权贵为主体的顶层设计】,对广大读者群众进行明目张胆地误导,暴露出对读者群众极大的藐视。也难怪这类人会迫不及待地兜售自己“谈群众路线需先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的私货,因为他们就是精致的精英主义者,妄图主宰读者群众的思考与辨别。
明眼人其实还能看出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走群众路线需先讨论群众的自主能力,那么走顶层设计为何不先讨论一下精英们的自主能力呢?我看作为人民代表而非人民主体的党国精英才更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有资格越过群众进行顶层设计。
汪晖的上述字句出自《中国政治新趋势》一文的第一小节“政党政治新趋势”。该文对群众路线有更全面的阐释,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汪晖的想法:
——三中全会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我希望这次能够投入更大的力量来加以实现,而不像先前那样在资本的“倒逼”之下走过场—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改善、相对平等的分配,都不可能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不能化约为市场“倒逼”的被动产物。
——政治的问题仍然是核心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普通劳动者、普通的公民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参与政治,普通人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在政治决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形成过程当中到底怎么能够得到保障呢?群众路线是一个宝贵的传统,但弄不清当代的政治和经济状态,就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运用中国既有的政治资源包括制度资源,对执政权力结构形成约束、监督、质询,扩大普通人民的参与权,应该成为政治改革最基本的方向。
——冷战时代的那种政治形式的差异―如一党与多党等―的重要性已经大幅度下降,现在的真正问题是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的脱节,我称之为代表性断裂,即政治体制,无论以什么名义,都缺乏清晰的代表性。
——如何通过制度性的改革,促进并保障普通的公民和劳动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参与政治进程,不但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且也形成公共生活,是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
从上面我们看出,汪晖认为,之前的改革由于没有走群众路线,基本是在政治主导下化约为资本的倒逼,造成了政治上的代表性危机和改革危机。今后的政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核心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进程,捍卫自己的权利,对执政权力形成真正的约束和监督。既然是基本方向和核心问题,那底层设计和群众路线就是势在必行。我们可以看到,汪晖自己的文字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清晰的政治主体,而且从头到尾没有哪一句做了“需要先讨论群众自主能力”的前提设定。
最后以汪晖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两段有关群众路线的阐述作为结尾:
——群众路线是人民战争的基本策略,它是政党的政策,也是重构政党的方式:一方面,如果没有组织,我们就不知道群众在哪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与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的过程,组织就是没有活力的、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结构。在广阔的、尚未工业化的乡村,以农民为主体的政党在运动中获得了政治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正是人民战争条件下的政党及其群众路线创造了阶级的自我表达,从而也创造了政治性的阶级。
——正如我在《去政治化的政治》一书中所讨论的,去政治化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战争和军事的范畴;“政党国家化、政府公司化、媒体政党化、政客媒体化”等等复杂现象正是这一过程的表征。为了改变这一格局,人们试图从二十世纪的历史遗产中吸取经验。在政治领域和理论领域,重提群众路线便是尝试之一。但是,在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的语境中,重提作为人民战争的产物的群众路线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作为一个形成中的政治主体,群众的诞生意味着新的政治形式的诞生。重提群众路线,与其说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归,毋宁说是对一个可能的、不确定的未来的探寻,它不可避免地与下述问题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政治力量、锻造怎样的政治主体、指向怎样的政治未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