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到2013,巩义竹林的30年,折射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飞速变迁。
竹林,1983年,这还是一个生产大队的名字,彼时,竹林刚刚起步,就免除了群众的农业税及统筹提留。是年,村支部书记赵明恩44岁,人到中年。
1984年1月,竹林生产大队改为竹林村。而十年后的1994年,竹林撤村建镇,此时的竹林,已经名声大振,54岁的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在竹林小镇迎来了52岁的胡锦涛,并不年轻的赵明恩向胡锦涛汇报竹林精神时,胡锦涛饶有兴趣,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
这一场景让赵明恩铭记至今,他曾对记者说,“这些年我接待领导首长几百上千人,首长做笔记的只有胡锦涛书记。我汇报时,他亲自做笔记”。
胡锦涛离开竹林镇两个多月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从竹林看中国》,在记者孟晓云的笔下,竹林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3年,竹林已经从一个村成长为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河南省百强镇,产值、税收、财政均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26000元,成为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进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
2014年2月18日,记者赶赴竹林镇,探访竹林飞速变迁背后的支撑力量。
据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介绍,竹林的30年巨变,离不开一个法宝,那就是持续不断地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党委”的“三评”活动。
“三评”活动发轫于1983年,30年来,每年坚持开展两次“三评”,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
据介绍,1982年前,当时的竹林村由于一度忽视了党的群众路线,导致集体主义涣散,连一些村干部也无心工作,5个支部委员有3个办了小企业,13个生产队长有8个只顾发展个体经济,村里一度班子瘫、人心散、社会乱,甚至出现了赌博、酗酒、打架斗殴、信神信鬼、烧香修庙、超生早孕、大办红白喜事等不良现象。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明恩在1983年“七一”前夕,组织召开了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发动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评议。原定一天的会议连续开了七天七夜。在当时的会议上,群众对只顾自己致富的干部提出尖锐批评,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支部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评议,使支部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这就是“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的开端,也是竹林“三评”的肇始。
从1983年起,这种评议就在竹林每年的6月、12月延续了下来,逐渐完善,形成了制度。随着竹林村党支部逐渐升格为党总支、村党委,后来撤村建镇又成立了镇党委,“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的做法,也慢慢演变成“支部评党委”。近30年来,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三评”作为竹林每年党建工作中雷打不动的大事,一直坚持下来,并成为了践行群众路线的一项有效方式。
竹林“三评”具体方法是:先由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同样,党委和支部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在此基础上,分别填写对党员、支部、党委的民主测评表,同时提出批评建议。群众评议一般采用无计名投票方式,对党员干部提意见则鼓励指名道姓,毫无保留。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再向群众反馈,作出落实整改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
30年来,竹林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三评”活动,加强和改善了群众的思想工作,促进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高了党员素质,促进了民主管理,提高了乡风文明,服务了人民群众,推动了经济发展。
“三评”是竹林镇党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镇党委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12000多条,制定出整改措施36000多条,为群众承诺的800多件实事全部办结到位。通过“三评”,一批被群众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党员受到处理,先后有8名中层干部因不公不廉和能力不强被免职,纯洁了党的队伍。1994年,镇里准备投资新建办公大楼,群众反对,在“三评”中提出把钱用到发展教育上,后来经过4年奋斗,全镇经济上了新台阶,群众又在评议中提出,必须建设能与竹林经济发展和对外形象相称的办公楼,于是竹林镇才在1998年改建了办公楼。
竹林通过行之有效的“三评”活动,评出了欣欣向荣的新竹林。2014年1月22日,中纪委原副书记、河南省委原书记侯宗宾在新华每日电讯撰写长文,把竹林“三评”作为忠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典型向社会推荐,并引起广泛影响。(陈耀文)
巩义竹林镇:从贫困小山村到年产值50亿元
竹林镇群众、党员和支部成员在讨论
□记者李俊明文图
阅读提示|有同事对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张翔升博士说:“我采访的不少地方极其艰苦,没水没电。”张翔升博士回应:“农村没水没电都很正常,可你们听说过农村没有土吗?”张翔升博士说的“没有土的地方”,就是他老家河南的巩义市竹林镇。竹林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山高,石厚,土薄,缺水,30年前一贫如洗。
30年后的今天,全镇年产值达50亿元,并建起了国家AAA级旅游区,联合国授予竹林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荣誉
三任总书记都来过
没有土,无法种粮食。竹林最大的一块耕地只有10亩,最小的只能栽几棵红薯。1980年春天,村民吃的还是红薯面和槐角粉掺在一起烙的饼子。今年74岁的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说:“上个世纪,竹林曾有规定:每辆回竹林的大卡车,必须要拉一车土回来。”当时竹林人吃水,要到4公里外的山下肩挑驴驮。
30年后的今天,竹林镇年产值达50亿元,是30年前的2500倍,它在巩义市人均纯收入最高,巩义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也在竹林。2003年,一条铺设了32公里的管道,经四级提灌,将黄河水引到竹林。万吨水厂在竹林北山建起,吃水难成了历史。
竹林工业高度、密集发展的同时,生态并未遭到破坏。2008年,竹林开始开发长寿山生态景区,目前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近日,住建部命名首批国家园林城镇,河南省只有三个镇上榜,竹林镇名列其中。对于竹林来说,这只是30多年来竹林获得的数十个国家级荣誉中的一个。江泽民、胡锦涛等三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都曾来过这个豫中偏僻的村庄——这在国内极为罕见。
■三评
坚持了30年的群众路线
每年6月和12月,巩义市竹林镇村民张良都会收到一张评价表,评价表的表格里有对支部成员的打分栏,还有对镇工作的建议栏。
2013年6月,张良在建议栏下写道,“镇上中心花园路破烂,建议修好”。几个月后,这条长约800米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地下约300米的管道也顺势建好。“政府出资,百姓出工。”张良说。
竹林人把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的工作叫“三评”,每年两次,全员参加。2013年6月,中央部署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竹林镇的领导说:“我们以‘三评’方式走群众路线,已经走了30年。”
中纪委原副书记侯宗宾:一个忠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典型
巩义市竹林镇是河南省、郑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老典型。这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1983年起步,1994年撤村建镇,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河南省百强镇中名列前茅。2012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48.5亿元,比1983年增长2400倍;上交国家税金2.0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年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19200元,增长220多倍。竹林发展经济重视环境和资源保护,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竹林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30年开展“三评”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走出一条忠实践行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三评”活动坚持了30年
干部群众常说,竹林的巨变靠的是“三评”。“三评”指的是始于1983年,党委每年组织两次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活动。
当时,竹林一度出现班子瘫、人心散、社会乱的现象。看到村里一些能人去致富,一些村干部也打起小算盘,有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个生产队长也忙着自己做小生意,党员会、支部会开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村支书的赵明恩和副支书李书转,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的出路。会议上大家争论很激烈,原打算三天的会开了七天七夜。群众说,干部有条件搞个体只顾个人发财,多数群众怎么办?要求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集中群众提出的72条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三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决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这就是“三评”的开端。此后,他们又把这种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形成现在的“三评”制度,当作推进竹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宝,一直坚持至今。
“三评”活动每年两次,分别在6月、12月进行。具体方法是:先由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同样,党委和支部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在此基础上,分别填写对党员、支部、党委的民主测评表,同时提出批评建议。群众评议一般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党员干部提意见则鼓励指名道姓,毫无保留。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再向群众反馈,作出落实整改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
“三评”内容很广。从关系竹林发展的重大决策,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到分给群众的粮食、物品的数量、质量;从党委成员、支部委员遵纪守法表现、决策水平,到个别党员干部占小便宜,开会迟到、打瞌睡等。在评议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也提出群众的要求和建议。“三评”是竹林镇党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途径。多年来,上万条意见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赵明恩说:“‘三评’是一面镜子,每个党员干部表现啥样,我们工作做得怎样,照得一清二楚。”
作风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竹林坚持30年的“三评”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制度和机制。通过“三评”,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竹林经济社会大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汇聚民智民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涉及全局性大事的建议,经归纳整理,研究论证,一经确定便坚决落到实处。最初他们按群众提出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要求,结合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力发展耐火材料,形成当地支柱产业。实现初步富裕后,根据群众建议,他们又瞄准国内外市场,向发展高科技产业转化。从1995年起,竹林多家企业延请专家创出多个部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新加坡等地。建成的豫中制药厂,1998年成功上市。
竹林的每一次飞跃,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0年来,由原来只有一个小耐火材料厂发展成为拥有82家工商企业的经济强镇,竹林众生成为河南省第一支医药股。竹林的发展,是河南“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缩影,也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典范。
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竹林十年九旱,水源奇缺,种地靠天收,农民吃水要到十几里外车拉人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年年“三评”群众都强烈要求解决水的问题。村里先是投入人力财力建水窖蓄水,后又从十几里外的矿区引水。在南山等地打出14眼400米以上深井,但出水量不够生活用,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水的问题不断在“三评”中提出,2003年,镇里筹资上亿元,铺设大型管道32公里,引来黄河水,经过四级提灌,流入竹林万吨水厂,彻底解决了竹林数百年来的吃水难问题。
1994年竹林撤村建镇,加大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上级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后经过4次区划把周边的8个村划给竹林。竹林镇现辖7个居委会,区域面积由不足7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2200人增至2万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一些居住条件差的新竹林人,连续两年在“三评”中提出要像老竹林人一样改善居住环境。镇党委、政府决策于2012年建成8栋楼的新坛花苑小区,包括一些山区零散户在内,共解决240多户群众住房。对一些特困户,镇里免费给房,免费装修,连家具、电器都免费配齐。在新坛花苑小区一个贫困家庭,两位老人照顾着从小瘫痪、在床上躺了26年的儿子。老两口指着刚搬进的140平方米新居,连说感谢共产党。目前,全镇已建设居民楼近百幢,入住率达到84%。
接受群众监督,自觉修正错误,做合格党员干部。每年两次的“三评”活动,竹林坚持了30年,已经形成制度。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和党员,对他们思想道德、工作作风问题的批评,非常尖锐。群众提出,办事不公、手脚不廉、作风不实、对父母不孝的,沾上一条都不是合格党员干部;无故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也不够合格党员。经过群众评议,竹林镇先后有8名干部被免职。有名党员酒后将正在施工的挖掘机玻璃砸烂,“三评”中被支部党员大会评为不合格党员,给予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还有党员因不按时交纳党费、长期无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等也被评为不合格党员。在群众监督之下,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素质不断增强。有名党员看到长寿山的竹子长出新芽,想掐几枝泡茶喝,一位居民当场批评他:“你还是党员哩!”他的脸红了,立即缩回了自己的手。民主评议使竹林的党员不断接受洗礼,真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学习引导,确保“三评”活动健康发展。“三评”中群众和党员提出的意见,支部和党委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要求多从群众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有些干部认为,群众提的意见自己已经重视,还有人每次揪住一些小事不放,如分的面粉不够白等,认为是斤斤计较。针对这些,镇党委开会引导干部对“三评”活动再认识,让大家明白:凡是牵涉群众利益的事无小事,我们都要当作大事办好。对群众提出的每一条意见,我们都有责任说清楚,做到明白、公道。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群众不耐烦、不尽心。镇党委和各支部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做到:能办的立即就办;暂时条件不成熟的,讲清楚缓办的原因;提的不对的,讲明政策、说明情况,做出耐心解释。
随着“三评”的深入,竹林镇党委认识到,用先进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事关各项事业的成败。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党员干部每月逢9学习,职工居民每月逢10学习,各级党组织结合每个时期的工作,每季度集中进行一次思想道德教育,一次科学知识学习,一次市场经济培训。
评选“十好”带来文明新风
每年两次“三评”活动,半年的“三评”评出先进支部和优秀党员,年终的“三评”再产生一批“十好标兵”。竹林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党风、政风的转变,带了民风、家风的转变,以评选“十好”为载体,找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形式。
从“三评”第二年开始,“十好”评选坚持了29年。当时是针对社会不良风气,提出建立农村新风尚的建议而形成的。全镇每年开展“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职工、好居民、好民兵、好少年、好夫妻、好媳妇、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十好”典型先由各单位层层评出,在全镇公示后,召开大会进行表彰。先进人物披红戴花上台领奖,通过电视、广播和光荣榜广为宣传。29年来,竹林镇评选出“十好”标兵8200余人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好媳妇”标兵160余人次。
“好媳妇”李丽霞,2006年嫁到竹林镇西街,常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病残的公婆和哥哥年幼的孩子。评上“好媳妇”后,镇领导带着彩车敲锣打鼓到她娘家报喜,影响周边的十里八村。赵寨小区的张桂芬被评为“好媳妇”后,嫂子连芬兰受到鼓舞,竞相孝顺公婆,在全镇传为佳话。“十好”评比给竹林镇带来文明向善、和谐相处的好风气。
弘扬传统美德,让文明进入每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要家庭的细胞是健康的、有希望的,社会自然就是健康的、有希望的。赵明恩多年前就提出:“每个家庭和谐了,整个村就和谐了;每个村和谐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近两年,竹林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开展“孝老敬亲”活动,把评选“十好”的活动深入到各个家庭。竹林提出“不孝敬老人者不能重用”。把全国妇联等制定的新24孝行动标准,图文并茂刻成石碑镶到北山公园墙上。镇里对59对携手60年的钻石婚好夫妻给予表彰。对评出的好家庭,镇领导登门送上“贤孝之家”的牌匾。
重阳节前后,是竹林长寿山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当地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从2012年开始,竹林镇确定在重阳节举行“孝老敬亲”活动。全镇80岁以上的老人乘花车、坐花轿上长寿山,在孝拜台接受晚辈的孝拜和祝福。老人身着唐装端坐在孝拜台上,单位负责人隆重介绍后,晚辈读“孝拜词”,敬献礼品,行叩拜大礼。连续几天的活动,老人们个个笑逐颜开,夸这项活动搞得好。这个场景深深打动了我。看到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农村一派文明富裕、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我也情不自禁写了四句话:“自古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全家安。选用干部忠孝廉,国顺民乐太平年。”
竹林的“三评”、“十好”和孝老敬亲活动扎根于群众中间,互相交织、互相促进,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吹进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心里。30年来,竹林镇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无上访告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次蝉联全国文明村镇。
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竹林保持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以“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为主要内容的“竹林精神”得以全面弘扬,凝聚起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向心力。
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竹林镇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30年,取得丰硕成果。总结这一典型经验,联系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态度坚决,持之以恒。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不能守住这条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们各级党组织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持之以恒地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竹林镇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从农村实际出发找到了方法、选准了载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坚持30年不动摇,在一年两次的“三评”中,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群众评议中改进自己,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真正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从党员干部做起,特别要选好带头人。我们党是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要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起。竹林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卓有成效,关键是有一个思想作风正、道德修养高的党委领导班子。他们锐意改革,无私奉献,团结合作,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全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重要一条是结合本地实际,与当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时要紧扣时代脉搏,在不断丰富完善中获得新的内涵。竹林的先进典型覆盖全镇各行各业,“三评”、“十好”评选内容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具体标准也随当年的工作目标而变化。竹林的“三评”、“十好”和“孝老敬亲”活动,把干部群众精力集中到思改革、谋发展、搞建设上来,形成了安定团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好局面。
(系中纪委原副书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