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论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全球化,是从古罗马开始的历史进程,2000多年至今,我认为这是一种伪说,实际上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从大英帝国的蒸汽机开始的。蒸汽机带来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带来资本家和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过剩的产能无法在英伦三岛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内消化,只能通过推动全球贸易寻找出路。于是,英国人用炮舰敲开别国的大门,这就带来了贸易的全球化。上世纪中叶美国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霸权后,暂时延续了一段贸易全球化,直到70年代初期,它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更便捷的获利方式,这就是美元的全球化。今天,习主席为明天的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有人把它解释为“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这实在是对这一大战略设计的狭隘理解。
“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初始阶段,这不可避免的要与旧的全球化发生这样那样的龃龉和冲突,怎样认识这一对新与旧的矛盾?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重提“修昔底德陷阱”说,认为中国和美国即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一现象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谈论,即所有新兴国家最后都会不可避免跳进挑战老帝国的陷阱。美国人再次提醒中国人这一点,无非就是让中国人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不要陷入挑战美国,导致双方相互残杀的困境。但这在今天几乎是一个伪命题。起码美国当年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霸权,就避免了使自己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特别是美国人在二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借钱给欧洲人,让欧洲人买美国人的产品,既解决了美国人过剩的产能和劳动力,又拉动了欧洲的战后重建,避免了零和博弈,实现了美国和欧洲的互利共赢。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大国崛起都会出现一次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也不是大国博弈的唯一选择。布热津斯基老先生之所以重提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忘了一点,现在已经习惯于当老大的美国,太喜欢按赢家通吃的原则行事了,所以才会认为中美之间只能是零和博弈。这是美国人自己思想认识的误区。
中美两国今天真正要警惕的是什么呢?不是中国挑战美国的修昔底德陷阱,而是美国对中国展开的“莽汉式博弈”。因为这极可能导致中国以同样的方式“硬对”。尽管有些中国的学者认为既然中国当下的重点是拓展“一带一路”,就不应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直接对抗,否则将因小失大。但在我看来,“因小失大”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种是因为丢了一只马蹄铁而失去了一个骑兵,失去了一个骑兵而失去了一场战斗,失去了一场战斗而失去了一场战役,失去了一场战役而失去了一场战争,失去一场战争则最后失去了整个国家。在当下南海,中国究竟是面临的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情况,我认为是后者。中国如果在压力下,从南海退却,决不能以为只不过是丢了一只马蹄铁。
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即将展开,南海是其起始点之一。而更最重要的是,美国一度迫切地希望在南海制造争端,是有其深刻的战略意图的,而决非仅止为了维护海上通行的自由。在欧洲,美国已经成功的通过乌克兰事件制造了欧俄之间的矛盾,现在又加上希腊危机,美国正在加紧与欧洲展开一场国际资本争夺战。与此同时,美国也希望把资本从中国以及中国的周边逼走,为此,美国人在中国周边安放了很多“炸点”,钓鱼岛、黄岩岛、981钻井平台、香港占中,这些炸点居然一个也没炸响,美国最后只好亲自上手,到南海来逼压中国。但让美国人始料不及的是,恰恰在这时候赶上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宣告成立,不只是亚洲,很多国家纷纷站到了中国的身后排队,连英国这个美国的铁杆盟国都排了进来,美国人怎能不恼羞成怒。除了指责英国人是叛徒而外,更在中国南海制造紧张空气,所欲如何,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退吗?实际上已退无可退,一退,全球投资人对你的信心马上退潮;一退,排在亚投行后面的50多个国家就会做鸟兽散,如此一来,前功尽弃。“一带一路”的第一步也就根本迈不出去,所以,中国绝不能退,因为此刻,南海对于我们来说, “面子”就是“里子”。
可以预见,中国和美国的大战略博弈,将围绕着“一带一路”展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在今天这个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谁比谁“好”,而是谁比谁“烂”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来说更好。如果中国能够挺住,美国就可能无可救药地先烂掉。中国股市这一次“遇险”,可以说是一次提前的压力测试,提前释放危机,从长远看,不是坏事。特别是我们通过救市又一次稳住了阵脚之后,预后可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