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架来自美国的波音747全货机,从芝加哥起飞后,经过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本次航班与普通货机有所不同,上面满载着1000头来自美国的所谓“基因多样性种猪”(SPF级GGP种猪),为近年来单批次进口国外种猪的最大数量纪录,货物价值超过2300万元人民币,平均下来每头基因种猪2.3万元,甚至超过了一头牛的价格。
这还不包括运输费。
目前,这批基因多样性种猪在经过海关快检快放行后,已经转运至进境种猪隔离检疫场,执行为期45天的隔离监管。福建省泰宁永信农牧公司的负责人郑毅强表示:在隔离45天后,将在中国开启它们的新生活。
笔者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全世界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原本就有十分优良的本土种猪,且几千年里从不缺乏所谓的“优良种猪基因”,到了今天,却一再有人声称本土养猪业缺乏优秀种猪基因,土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每年不得不从国外高价引进优秀的种猪?
据称,此次引进海外优质品种的基因种猪,对于中国改良种猪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年至少可以培养26万头优质种猪,对我国种业振兴、促进国内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和保供稳价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早已证明,华夏早在9000年前,就开始驯化野猪。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三件猪下颌、陕西咸阳杨陵汉景帝墓出土的家猪陶瓷、河南济源西汉墓中出土的哺乳母猪和小猪围栏陶瓷,无不证明了中华养猪业历史悠久,绵延不衰。
而且,从文字“家”的甲骨文来看,这屋檐下,分明就是一只猪。渐渐地,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上方的“屋檐”变成了“宝盖头”,而下方的那只猪,则变成了“豕”字。由此可见,“豕”即“猪”之意。
西方人真正学会养猪,是近代的事情,如果从学会家畜阉割技术“骟”来算起,不过区区两百来年。
中世纪的欧洲人,根本不懂得家畜阉割技巧,蓄养的家畜都带有一股骚味,加之买不起贵重的调味佐料,肉类的味道,难以恭维。
家畜阉割技术的西传:
阉割术,在中国古代称为“去势”,但严格说来,阉割只是去势的一种,因为有些去势并不需要动刀阉割,如无血去势术。最早接受去势的大概是马和牛,《周礼》中有关于“攻驹”和“攻特”的记载,即是指给马和牛做去势手术,但当时是如何给马牛做去势术的呢?有人根据对商代甲骨文字的考证,认为是用绳索或皮务为套,将马势去掉。果真如此,商周时的攻特和攻驹和北魏时期的剩(骟)羊法有相似之处。剩羊法是在小羊生下10余天时,用布裹着睾丸掐断精索。这就是所谓的“无血去势术”。
如今,在丹麦王国哥本哈根农牧学院所筹建的一所兽医博物馆里,陈列有4000多件兽医器械,其中一件是用于出生后3周龄小猪阉割用的工具,它是18世纪末由瑞士商人从中国带去的,后来瑞土的一位兽医赠给了丹麦农学院的埃瑞克费鲍科教授。
1807年,该教授撰文介绍了这把中国的阉猪器械。
(详见笔者旧文:《百思不解的悖论:一边是苦无天日的黑暗中世纪,君主与民众都是文盲,一边却孕育了数不胜数的代表高等学识、高等教育的世界知名学府》)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南方猪体型较小、繁殖力强,而北方猪个头大,体型壮、毛发较多,适合北方寒冷的气候。而且,北方猪还有个特点,尽管驯化数千年,但仍旧能与野猪一起繁殖。
鲜为人知的是,传教士来华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华家猪。
因为通过对比发现,华夏驯化的家猪十分优良,口感好、肉质佳,无论是成熟后的体型状况,还是产仔数量,都要比西方高出一大截。于是,传教士们伙同欧洲商人,一起进口天朝的优良种猪。
大约从18世纪开始,欧洲的养殖户陆续从中国进口南北多个品种的种猪来提升欧洲猪的品质,并以此为基础杂交培育出了约克夏等知名品种。这项工作后来一直持续不断,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育种者还在从中国引进繁殖能力强的中华猪种。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家猪驯化史,世界养猪业将会一片黑暗;如果没有中国的种猪,西方可能会完全退出现代肉类养殖和加工产业。
记住,是中华种猪奠定了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工业化养猪品种。
那么,中国的种猪有多少个品种呢?
1960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本土种猪调查,确定当时的种猪品种有100多个。
时至今日,中国种猪的品种还剩多少?
答案是:48个。
老祖宗花了近万年时间,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上百个经过历史检验的优良品种,到了近代,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就消亡掉了一大半,仅仅剩下了48个品种。
不知该说“崽卖爷田不心疼”呢,还是该说“败家”呢?
这三十多年来,到底发生了些什么,竟让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养猪业几乎毁于一旦,将控制权要让与他人?
原来,这一切都是打着所谓的“工业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的大旗进行的,一切只为追求快速,一切只为追求利润。
众所周知,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类消费品,市场规模远超万亿。生猪养殖量每年高达7亿头,产量近55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19%左右。
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大的一块肥肉,任谁见了都会动心。
为了达到与控制粮食一样的目的,就得打破自然规律,从种子方面下手,即从种猪方面下手。
中国既然有100多个品种的猪种,不缺种猪,那么首先就是要“消灭”这些种猪,让中国本土的猪种大量灭绝、濒临灭绝。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得首先把国外品种和中国品种放在一起仔细比较一下。
(一)中华本土种猪的优缺点:
优点:肉质鲜美,口感极佳,吃起来很香。
缺点:繁殖率低,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甚至用饲料催肥都没有用。中国普通猪每长1斤肉,就要消耗4斤饲料,通常需8个月才能长至75公斤,出栏速度慢,收益难以提高。
(二)美国种猪的优缺点:
优点:基因改造,繁殖率高,具有繁殖速度快,生长迅速的特点,而且饲料利用率高、疾病生病率较低。进口的三元猪,每涨1斤肉仅消耗2.8斤饲料,五到六个月就能长到100-120公斤,具备出栏的条件。
缺点:口感差,吃起来不香,已经逐渐失去了猪肉原有的味道。SPF级别的种猪,由于经过基因改良,这些猪仔在出生时,几乎不带任何病原体。该品种对抗疾病的能力很强,因而存活率更高,未来收益也更有前途。
经过比较,就从规模化养猪、工业化养猪入手,目标定为追求更高利润,以掩饰未来控制“二师兄”的长期目的。
如是,只用了三十多年,便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庭和小农业养猪场的模式,变成了所谓的规模化企业农场养猪方式。
为了追求利润,则需要上规模,而上规模最好的办法,便是尽量让猪可以从一年收割一茬,变成一年收割几茬,就像收割韭菜那样,或曰“提高翻台率”。
这样一来,品种优良的本土种猪因为出栏速度慢、还不受饲料催肥,自然不被青睐,养猪户们在宣传与鼓动下,都倾向于采用进口种猪。这种工业化养殖,无论是在规模、时间、投入、产出和劳动力方面都与“传统”养猪模式,与自然成长模式,与和谐共生的规律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背离。
为了进一步消灭世界各地的种猪,“非洲猪瘟”适逢其时的爆发了。
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让中国本土的养猪业几近腰斩。
由于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种猪适应能力的削弱,中国本土的养猪业变得愈发脆弱。
在经过长期间的布局以后,冲锋在前的高盛终于亲自下场,连续收购中国十多个养猪场,吹响了进军养猪产业的号角。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进口的三元猪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份额。
逐渐抛弃中华本土种猪后,高出栏率的种猪基本依赖进口,导致产生的代价愈发昂贵。
虽然,此次永信农牧引进的种猪平均下来每头仅为2.3万元人民币,但实际上算上各种成本,一头种猪的平均引种费用至少在3万元左右。
这使得中国养猪行业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被人拿捏的怪圈:即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
如此往复,循环不已。年年引种,年年收费。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福建永信农牧经过1年多的考察、分析与谈判,最终明确了泰宁小北斗基地的定位,即打造成为一个专业的GGP种猪繁育基地。
2023年4月,永信农牧与世界第二大多物种育种企业法国克里莫集团旗下种猪育种企业Choice Genetics公司及美国国家种猪登记协会成员企业Cedar Ridge(希达瑞 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进口美国Choice Genetics和Cedar Ridge公司1000头SPF级GGP种猪,以及中美双方在种猪育种方面开展同步育种、优质基因共享等。
这个法国克里莫集团旗下的美国种猪育种企业Choice Genetics公司又是个什么来路?
该公司名叫Newsham Choice Genetics,是由迪卡猪育种、斯格育种、美国纽绅育种和孟山都育种等组成。孟山都被放在了最后一位,呵呵,原来如此!狐狸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台前高盛,幕后孟山都,老板都是同一个:可萨犹大资本。
在失去了常规科技维度的优势后,可萨犹大必然会利用在生物和基因工程领域的先发研究优势(二战后从日本那里获取资料便展开研究),加大在粮食肉类、医药健康方面的投入,试图掌握最终的控制和主导权。
这一幕不难想象:成千上万只猪,在同一个养猪场中被集中饲养,它们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基因,由于遗传学和饲料方案的科学催肥生产,它们如同A4纸一样被快速复制,快速出栏,快速送上餐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人们吃着猪肉,却味同嚼蜡,尽管在肉类烹饪中已经加了许多调料,但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黑暗的金字塔深处,穿过重重帷幕,几个可萨犹大财阀坐在一起,端着酒杯,吃着特供的肉类,在地图前指点江山,悦然干杯。那“叮、叮”地一声声碰杯之音,悠久而绵长,却始终无法穿透层层帷幕。
外界,星河如夜,万籁俱寂,对金字塔内部的欢歌悦舞,一无所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