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你露出了臀部!
劲飚
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只有客观、深入地多方面的去观察、分析,才能对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由于所站的位置(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是不同的。再次证明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正确性。
7月19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中央党校教授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绪》),来头不小,还是什么“中央党校”的“教授”呐。既然是“教授”,水平自然应该是不低的,可是看了以后却让人产生了好象误吞了个苍蝇似的感觉,令人恶心之至。
该“教授”“敬业”得很,又忙着开导起芸芸众生的“下愚”们来了。一张口他就说了个假话:“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绪”。其实,退休老头们的“牛市(吹牛皮的‘超市’)”里说的话,教授是听不到的。进城卖油条的摊子上挂起了毛主席的画像,问他为什么挂,他说:“没有他老人家我能有今天吗?”这是“若隐若现”?看来,真是应了那句话:“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
这位教授说:“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改革使什么样的人失去了“特权”?失去了的是什么“特权”?解放前,我们家穷,爷爷看不起病硬挺着;解放了,我成了铁路工人,爷爷按照规定可以以家属的身份半费就医了,当我陪着他到医院去的时候,看到他干涩的眼眶里在转动着泪花。大概这就是“特权”和“既得利益”吧?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值得怀恋?老百姓有什么“既得利益”吗?如果说有,那就是做了“主人翁”,不再受老板的剥削和压迫了。尽管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不高,但为了新中国,心甘情愿地与共产党和自己的政府同甘共苦,“多快好省”,增加积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
看了这位教授的文章,让人十分怀疑他究竟是不是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是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校的教授?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教授说“怀旧”是“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我真的不明白:改革前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新价值观”又是什么东西?共产党执政才多长时间,难道价值观、人生观就变化了?董存瑞是什么价值观?毛岸英是什么价值观?淮海战役里推着独轮车支援解放军的农民们是什么样的价值观?王进喜又是什么价值观?该教授把改革前的共产党与改革后的共产党人为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好象改革不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而是要“革”共产党的“命”了,人们一怀念起改革前的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好处,他们就“如丧考妣”。我看,这才是他这个“高论”的实质内容。
该教授还说:“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难道不是吗?那些贪官污吏、腐败份子“前腐后继”哪个不是由于这样倒下来的?老百姓认为这“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了吗?重庆的文强被执行死刑时,路上放起了鞭炮,拉起了标语。陕西省国土厅否决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这就是“法治”?这就是“市场经济”?“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在宋教授看来,马克思的这段话,大概又是“过时”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们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张的时候,有时会用一支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他弄成丑角的模样,来衬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人走路时必然是应该看着路的,免得走了弯路或者错路甚至进了死胡同。即使是“摸石头过河”,也得避免摸到鳄鱼的血盆大口上去。既然这样,就不可能不让人们进行思考。思考了就是“反对”?就是“走回头路”?就不能讨论和批评?可是,就是有这样一种人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总把一面“摸”、一面思考的人一律说成是“反对改革”(如果放在文革的背景下,就恨不得把别人都打成“反革命”,而且是“现行”的)。你看看:谁一“怀旧”,就是“如丧考妣”,就是“哀叹”。大概这位教授写这篇文章时心情不太好,他刚死了亲爹或者亲娘。不过这样一来,就正应了鲁迅先生的话——“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掉下了他披的那件光鲜的外衣,露出了屁股上的“旧的封建纹章”。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可怜又可笑的“教授”!
2010年7月26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