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不宜再提“韬光养晦”
关于“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网友们基本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应该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尤其是对待象美国那样的敌对势力,更应该体现我大国风范,做到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我认为,大家的正义感和为国为民的立场是可敬佩的,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则缺乏历史的、全面的考虑。而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强调这一方针,也是有失偏颇的。为此,根据本人肤浅的知识和经历,谈一谈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与各位共同交流。
“韬光养晦”是我国的一句成语,按照“辞海”和“百科”等解释,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免刺激别人,引起反感和抵触,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强调内在修炼的“内敛”文化。但是,我的理解是,这句成语在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谋略,即弱小的一方虽然有志向和一定的力量、能力,但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实力(能力),使强大的对方造成错觉,不至于对己提防和采取各种限制的措施,避免在弱小的情况下招致打击甚至夭折。这种谋略不仅可以运用到集团、国家的斗争中,同样也逐步发展到人与人的竞争中。如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经过发展逐渐壮大,抗战后,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那是属于受“蒋委员长”统一领导的公开的抗日力量。还有其他抗日武装,则是不公开的,无论是对“蒋委员长”还是对小日本,究竟有多少力量,都是秘密。因此,当“百团大战”使我华北的力量一举亮相后,遭到了来自日、伪军和“蒋委员长”的双重压力,华北根据地的军民过早暴露实力而遭到日、伪军的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为此损失惨重。则是因为没有“韬光养晦”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是处于弱小的地位,如何保存自己,在保存的基础上求发展,是最高领导决策的重点,因此,对“韬光养晦”的谋略是非常熟悉的。早期的“盲动主义”、第五次“反围剿”的“乞丐与龙王比宝”以及上述的百团大战”等使中国共产党吃尽了锋芒毕露、过早暴露实力的苦头。而毛泽东自称自己是“党内的保守派”,更多地是强调要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坚决反对“盲动”和“激进”。其重要思想在“井冈山的斗争”、“论持久战”等一系列著作中都充分体现。因此,经验和教训告诉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力量、时机等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是非常明智、正确的选择。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不仅是过去中国共产党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据我的分析,主要还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通过“韬光养晦”,保持和延续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第二、在国家科技和综合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通过“韬光养晦”,以免再一次遭致来自各世界强国的封锁和围堵,使开放重新陷入“闭关”。第三、通过“韬光养晦”,使周边的小国不至于感到中国的威胁,创造安定的周边环境,尤其是79年对越还击作战后,感到由冲突导致战争所带来的问题会引起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长治久安。应该说,从主观的愿望讲,上述考虑是正确的。
因此,中国在一定时期实行“韬光养晦”的战略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作为公开宣传的外交战略方针可能是不妥的。同样,公开宣传“韬光养晦”是国家的战略也是不妥的,是放不到桌面上来的。为什么呢?这完全是由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内在含义所决定的。试想,如果对方是朋友,你与他说我们的外交战略方针是“韬光养晦”,他会怎么理解,显然会感到你不够真诚,是小人,原来是朋友关系就会形成有所提防的隔膜。如果对方是敌人,他会怎么理解?好啊!你小子,敢明目张胆地跟我来这一套策略,我可不等你羽毛丰满,先下手为强,让你强大不起来。所以,吴建民提到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很多外国朋友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有误解,在做了很多解释后,他还专门联系有关部门修改“韬光养晦”的词意,我认为没有看到问题所在。不是别人误解,是因为词意告诉人家就是这个意思,而修改“辞海”的解释又有什么用呢?真是自己弱智以为别人也弱智,让人哭笑不锝。过去我们国家对外宣传的战略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多好,多大气,无论是朋友或敌人,既不会象“韬光养晦”那样产生误解,也不会对我自己造成任何伤害,同样起到“示弱”的作用。“不称霸”,坦荡地告诉世界各国,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没有领土欲求,朋友们尽管放心,就是强国们也可以“放心”,而且讲“不称霸”,又把矛头引向了当时的美、苏两霸以及其他的地区小霸,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局面。“深挖洞、广积粮”有两层涵义,一是中国人民不怕打仗,二是我们永远在进行战争准备,谁想侵略我们,来试试看。从三句话的联系看,一方面从“不称霸”的目的看,我们在自己国家挖洞、存粮,说明不是为了向外扩张和称霸,另一方面,挖洞、存粮本身也是“示弱”,我们担心天灾人祸和外来战争,老老实实挖洞、存粮吧!国防战略长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一个“防御”,说明我没有对外进攻的欲望和没有能力对外,所以防御,这是所有军事家都明了的常识。一个“积极”,内涵丰富,按军事上的理解,想象空间很大,对敌对方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举上面两个例子,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继续沿用而不顾时代发展,毕竟现在的国际关系和形势不同以前,国家的所有战略方针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必须用合适的词语,要认真推敲和反复研究,不能草率。因此,我认为,“韬光养晦”不宜再作为外交战略方针而公开宣传。
话又要说回来,中国在一定时期实行“韬光养晦”的战略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问题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不公开宣传,“只做不说”。试想,如果当年刘备对曹操说:“我现在是韬光养晦”,或者到处宣扬自己的行为是“韬光养晦”,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也许“三国演义”变成另外的模样了。二是对如何实施“韬光养晦”进行计划和部署,至少要研究采取哪些伪装手段来使别人看不到你的真正的实力,而不是整天吹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GTP”每年增长10%,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那就不叫“韬光养晦”,你那点家底全暴露了,人家可能反过来会说:什么“韬光养晦”,我看象是在使用“空城计”。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