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仲尼走了,去了他该去的地方。人心向背,泾渭分明。谨以此文与这出百日闹剧做个了结。
事件回放: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树立起了一座大型的孔子青铜雕像。据说,这座雕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所作,高9.5米,雕像正对着长安街,孔子双手合于胸前,目视前方,左侧腰间佩戴着一把宝剑。雕像树立之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双手欢迎,表示热烈赞同;也有人痛心疾首,认为请孔子进入昔日的革命中心,简直不可理喻。
一、有人说,孔子雕像的树立,对海内外华人而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有利于对台统战工作的开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进入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最能凝聚人心的是让公民能自由施展才华和过上日益富裕生活的制度。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转瞬传遍世界,政府一举一动都牵动世人感官。有数以百万计的台胞和各国华人在大陆生活,他们眼光锐利,耳闻目睹,信息丰富。难道靠竖起一座孔子像,就令他们接受“统战”,增加向心力?只能适得其反。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追求文化大一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应有的自由的多元文化制度背道而驰,增加疑虑甚至反感。
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有人拿出孔子在文化上充当中国的“形象大使”。经济大国需要文化强盛,文化强盛自然需要文化巨人。真的如此吗?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
第一.所谓“文化强盛”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强盛与否的分水岭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局面是否形成。为此需要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现代出版、现代文化产业和学者、艺术家、作家、各领域的大师大显身手的自由天地;从而促使一批又一批引领世界学术文化巨星在中国土地上冉冉升起。
第二.孔子是不是在文化上足以充当中国的“形象大使”?
孔子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把他奉为唯一的文化“形象大使”,严重歪曲了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自由争鸣的实况,重演“独尊儒术”的错误,从而损害中国的形象。
三、在国博北广场上的这尊孔子像,可以全面向世人和后人展示孔子形象?
如何塑造孔子,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其思想立场。两千多年来,人们把他描绘为帝王之师,在表面的尊荣下,孔子实际沦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终其一生,孔子从政时间不长,值得肯定的政绩不多。他充其量是一个民间的教育家和思想家。21世纪的学者和艺术家,理应挣脱思想枷锁,还原一个在困境中奋斗不息的民间杰士:清苦,坚韧,大义凛然。不幸,孔像创达不到这个高度,依然把他塑造为雍容华贵的御用偶像。
四、随着“国学热”、“儒学热”的升温,许多地方都有意树立象征中华文明的孔子雕像。这样的实体孔子像有必要出现在各地吗?
有一些人愿意奉孔子为偶像,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和表达自由。如果各地大建孔子像,这样的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愚民术。
五、这座孔子雕像高9.5米,象征着九五之尊。我们知道,这样的礼遇在君主时代乃是为帝王所独享。设计者难道是在说明孔子或中华文明的至高无上、无比尊崇?
在现代公民眼中,历代帝王都是有待史家们冷静、客观、公正地剖析的研究对象,九五之尊一说,意在愚民而已。目睹九米五的雕像就要跪拜的博士、教授,其奴性使然。
鼓吹“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至高无上、无比尊崇”,无非是沾染了愚不可及的民族主义自闭症,即曾经导致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举步维艰的民族自大狂大发作,是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接受这样极端观念的人早已寥寥无几。
六、网上有这么一种声音,他们更希望可以多“请”几位伟人(如老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来这里。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老子等人对后世的影响绝不比孔子小。让一批先秦思想家矗立在长安街上,符合历史实际,重现百家争鸣的风采,纠正独尊儒术的谬误,善莫大焉!
七、孔子是否可以进入首都核心地段,以及该不该进入,很明显,这关系到对孔子的历史评价与现实评价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及儒学的魅力所在?
所谓“孔子及儒学的魅力”,见仁见智;前景如何,有赖信奉儒学的正人君子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时代和公民社会正在浮现的环境。知识阶层各流派关注的热点应该是:珍惜多元文化雏形显现的局面,致力于建构百家争鸣的制度环境。
八、 有人说,在今日中国的民间及学界,存在着相当一批依旧“倒孔”、“批孔”的人,他们的学说,放弃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无理取闹。有如此言论者,甚至还是身居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如何将孔子评价问题纳入理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孔子不过是个跑官要官的跳梁小丑,“倒孔”云云,无从谈起。“批孔”则与“尊孔”一样,都是学术自由日益深入人心之时的正常现象,今后会长期存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热烈辩论,力求为学术争鸣树立榜样。
九、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直有这么两种声音:复古与创新。理智者总会选择后者。儒学界创新大体有三种思路: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今天的中国,我们到底更需要以何种方式来创新儒学?
在制度领域,现代社会大同小异,儒学基本上无能为力。所提三条思路,在实践中似乎成效不彰。真正继往开来的大思想家,不必拘泥于某家某派,也不要让民族狭隘遮蔽自己,勇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切切实实研究古今中外的成败得失,就会有所建树。
别了,孔丘仲尼!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