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之“秀”为何竟能得以鼓吹?
——评:“人民网”:《七日谈:“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
2012年06月04日“人民网”发表党报要论:
《七日谈:“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GB/18059734.html
其开篇以黑体字加按:
“‘秀’是中性的。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形象展示就是不可避免的。‘秀’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显而易见它表明了人民网、人民日报对此所持的鲜明观点态度。
既然如前认为“秀”是中性的,那么,它无非是代表了一种观点而已。在“特别是”以来号称“多元化”、“包容异质思维”的今天,在精蝇所谓“自由、民主”之风的大肆鼓噪下,原本大可不必理会。但问题是此种观点却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为载体,在散布、鼓吹其主观意识论的同时,客观作了一种误导,所将造成的后果却不容忽视。是以有必要围绕“秀”啰嗦几句了。
实事求是讲,秀不是一个贬义词。
现代汉语字典作三层意思释义:
1.植物吐穗开花;
2.特别优异的;
3.美丽。
……
但“人民网”这篇文章却在秀字上加有“引号”,可否认为,如此以来,“秀”即具有了“作”的成分?
故意做出某些事情以沽名钓誉是谓“作秀”。
“作秀”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不实事求是,本来不是那么回事的事偏要像煞有介事地装成那么回事的,倘以老百姓的粗话来形容,那就是装x.
“人民网”该篇文章用两个事例来试图说明“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的必要性的:
“公安厅副厅长微博邀农民工吃饭”、“副市长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以上两个官员的做法是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的作秀。倘以此类之“秀”为例来号召各级官员都放下架子,倡导与人民接近的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的干部作风,那么,的确值得肯定。但问题复杂在于,由于某些官员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频频作秀,早已使得“秀”在人们心里臭名昭著。此时,再以“秀”为题来试图作引导唤回一种久违的干部作风与官场廉洁之气,不知又能收怎样之效?
“做秀”是个贬义词,具有否定的意思。说谁谁“做秀”,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种排斥和贬低。不过,也许是“特别是”以来有“做秀”人物的级别、影响太高、太大了,更是“作秀”已自觉成为其个体行为的一种下意识举动,倘有具备“作秀”的机会却不做表演,已经于他们是一种不可能的事。尽管人们对其“秀”早已心知肚明,奈何“做秀”之人还不自知,仍旧不以为然。好像不作秀,不演戏就能死掉一样。假定自上而下鼓吹“秀”,提倡“秀”,赞颂“秀”,或者是某人先身垂范,亲躬践行,从而使这种不正常现象流行开来。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以至举国官场群起效仿者甚多而普遍;于是,表面文章泛滥,假大空流行,政府公信力必当会进一步丧失。而此,才是最值得害怕的一种社会现象。
既提到现象,不能不说本质。而“人民网”关于“秀”文却是抛开本质单讲现象。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两个事例是现象,那么,我们是该揭开“秀”的现象来探究本质。如果从心里根本没有人民群众,却为了某种目的或是处于一种特定氛围,作亲密联系群众的“秀”,那就是表面文章;如果个人巨贪,却“秀”一种廉洁自律的假象,那么,俨然是狡诈虚伪的表演。
提起“秀”的种类,它已被某些官员发挥至极致。大而分之,可为言语秀,行为秀。再如情感秀、表演秀、亲民秀、眼泪秀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恕不能一一而足。
即如著名“山猪鹏鹏”的网友如此说道:
“‘作秀’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不实事求是,本来不是那么回事的事偏要像煞有介事地装成那么回事的,把真的说成是假的,将假的说成是真的,譬如,身居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职的成克杰说:‘想到广西还有1000万人还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觉也睡不好。’背后呢?伙同情妇合贪4000万元。安徽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说:‘反腐倡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坚决惩治腐败现象,严厉查处贪污贿赂、弄权渎职、敲诈勒索、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然而在说这个话的当天晚上,他却‘笑纳’了以荣升市长为由的‘红包’100万余元。真是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贪官的这类表现大致就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作秀’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所谓的‘抓小放大’,有些地方、部门、领域的反腐败亦不是不反,而是象征性地进行反腐败,身边明明摆着一大堆的腐败问题,如土地征用中的腐败问题,城镇拆迁中的腐败问题,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腐败问题等等,哪个问题都不小,然而就是放着不抓,就是不敢碰,不敢动,而是抓几个小鱼烂虾的充数,,尽管如此,还要声撕力竭地大吹大擂的,唯恐他人不知道他是在反腐败,这种柿子专挑软的捏的反腐败做法,大致就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作秀’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不反腐败,然而就是光有口号、没有行动的,什么时髦就喊什么的,漂亮的口号一个接着一个,就是不见具体的行动,‘谁走后门就处理谁’、‘谁说情就曝光谁’等等,似乎很坚决,然而一点儿都没有‘后续行动’,这个‘承诺’那个‘承诺’,‘承诺’满天飞,然而见过违反‘承诺’后的处分没有?几乎是凤毛麟角,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有‘承诺’就万事大吉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反腐败形势仍是严峻得很哪!‘共产党是一个行动的党’,有的人偏偏忘了这一点,这种将反腐败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的做法大致就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作秀’的第四个特征就是光敲边鼓、光能抓媒体眼球迷、大搞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所谓反腐‘新措施’。譬如,以所谓的‘反腐败从娃娃抓起’来说,就有这样的嫌疑。这类‘新措施’看起来很厉害,实是有点搞笑,腐败的要害是权钱交易,娃娃哪来的权?哪来的交易?对腐败分子来说‘小眼睛’瞪得比乒乓球那样大亦是无济于事的,其‘软弱无力的小手’永远是拉不回‘铁了心的腐败分子的大手’的。这种只是追求表面轰动新闻的反腐败做法,大致就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作秀’的第五个特征就是逮不着主要的,将‘次要的’当作‘主要的’来狠抓、狠吹。譬如,以‘廉政帐户’(‘581帐户’、‘510帐户’)和‘巨额财产来历不明’来说,哪个是‘主要的’?当然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是主要的,那么,‘廉政帐户’能不能解决‘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问题呢?要的观点是:‘做梦去罢!’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抓就抓现实中的存在的‘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不仅要抓而且要花大力去,若是在这个上进行‘制度创新’,我想,中国老百姓是一万个同意的,然而有些地方、部门、领域却不是如此,不是将主要精力花在抓‘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这个‘主要的’上面,而是放在‘廉证帐户’之类的‘反腐秀’上。这种只是将‘次要的’当作‘主要的’的反腐败做法,大致就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作秀’的第六个特征就是将一场严肃的、严重的反腐败斗争变成‘轻轻松松的娱乐性活动’。譬如,所谓的‘反腐扑克’便是一例。某地一检察机关将52种职务犯罪的罪名、特点配上漫画展现在52张扑克牌上,寓反腐于娱乐。这套扑克中的红桃K描述的是近年来出现的腐败现象‘性贿赂’。画面上是一个男人躺在沙滩上,身上只盖了一条毛巾,而在他的头顶上,是个女人用裙子为他遮阳……:我真的不太愿意将此做法上到‘这到底是在反腐败还是教人腐败’这个‘纲’上去,然而将一场性质是‘生死存亡的反腐败斗争’降格到‘寓反腐于娱乐’,实在让人哭笑不得的!对这种‘更多的是一种噱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反腐败做法,肯定属于‘作秀’的范围了。”
……
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之多的“作秀”,大抵与“秀”之榜样的亲躬垂范作用分不开。也正是因为此类祸国殃民的“作秀”,才使得政府公信力大为下降。而“人民网”的文章是否告诉人们,即使如此犹嫌不足?还当将“秀”再至发扬光大?
试想,如果“秀”成为官员必修课被成功推广实施,“特别是”官场与社会又将是怎样的一种局面?都来做表面文章,都让一种虚伪的现象来掩盖住一切本该早暴露的问题,让现象来代替本质,如此下去,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就将不再是预言。
要说注重现象而轻视本质,非单单是通过“人民网”这篇文章反映出的问题。其实,这样危险的现象早已渗透到这个“特别是”社会的骨子里。我们说,从形式看,假象确实是掩盖了事物本质,与本质相差甚远。有人即由此而认定假象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实际上远不是这样。列宁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它恰恰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是对本质的歪曲的反映。这就象哈哈镜能够把人歪曲得滑稽可笑,但它所产生的现象却是和人对照得非常强烈的假象,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假象一样。它自身尽管是假象,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并不是虚幻、神秘莫测或是主观臆造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它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是屡见不鲜的,更危险是还已经逐渐影响和主导着人们的意识观。如目前就有这样一些精蝇,他们在思想上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观念的洗脑,因而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却被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所谓的“普世”论调所迷惑,先是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无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人权和自由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面的,是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的,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当然,不可否认,精蝇们的此种思想是建立在从属自身利益、服从家族既得利益而无视国家与人民利益基础之上的,此所以他们认为,所谓共产主义信仰不过是乌托邦思维,最重要的还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说,无论是所谓“普世”还是发展,都不过是“秀”,而用“普世”包装的欺压、掠夺、剥削和用发展遮掩的私有化改革才是事物本质。但精蝇们就是极力回避这些假象背后的本质。
还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所谓发展是背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背离人民共同富裕发展方向的所谓发展,是精蝇自己利益的发展。而所谓“普世”,又是精蝇为最大化占有,最小代价付出而促使的一己利益之发展。但面对社会已然产生如此之众的广泛质疑与反对之声,他们还想继续愚民、欺民下去,继续以一种假象来蒙蔽、蛊惑更多人们,就只有依靠“秀”的官样艺术了。
所以,才有“‘秀’应成为官员必修课”这样的论调被出笼、鼓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