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XX唱的京剧,早就日暮西山了,如果不是国家倾力支持,给这帮货财政支持,早被西方大片给挤死了。
偏生这种XX,还只会放下饭碗骂娘,都什么渣滓。
让上头来管管丫的?别奢望上头太多,毛泽东当年骂中宣部、文化部是阎王殿、帝王将相部,很深刻。还是我们民间该出手就出手,管管这个完全没下限的戏子吧。哪天有哪个兄弟激愤上门泼粪,一点都不用奇怪,也千万别责怪什么暴力,这是这XX应得的。
滋生这种弱智的土壤就是西奴建构的自虐中国舆论浪潮,使其发出这种没下限的言论,不仅没有什么直接惩处,反而能短期内在微博上受到西奴微博水军的吹捧,使其感受到有直接收益,而且其频繁拉黑批评丫的人,只能看见一边倒对丫的赞扬,由此自然一发不可收拾。
典型如这戏子洋洋得意吹嘘“雷锋帖子今天上了凤凰首页”,可见西奴媒体与这些西奴的紧密联动,得到媒体推波助澜,自然有了这些渣滓的洋洋得意。以至于丫今天又紧接着推出了攻击邱少云的一条微博,看来其已经上瘾了。
再次证明,戏子,基本都不可信赖。和彼日人民艺术家,早已是地下天上,西奴荼毒之后的文化界,已经烂掉了。
刘桂娟一个小傻×演员也敢冒出来攻击雷锋
编者按:垃圾小演员刘桂娟这种渣滓越多,被五毛的人群就越庞大。看这无良女人攻击侮辱雷锋,还一边装比感慨道德沦丧,忍不住对丫这种贱货竖起中指,去你妈的,老子就是五毛了,怎么滴?
@刘桂娟(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雷锋很有经济头脑,或者他有位精明的经济人!做的事情都不说,写在日记里,拍擦车照片也提前把军功章挂在胸前,日后统一出版!
10月18日 13:28 来自iPhone客户端转发(731) | 评论(342) http://weibo.com/1885443940/xtiPursQq
@刘桂娟:清晨醒来发现被五毛盯上了,在每个帖子里骂街!太累了吧?
今天 09:29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66) | 收藏 | 评论(66) http://weibo.com/1885443940/xtqHedgV1
@刘桂娟:看了一下,从昨天到现在共拉黑了42个来这骂街的,其中两个人反复注册了有35个,因为这些资料里没有围脖、没有粉丝、没有关注,头图不是红旗就是是红心。之中一人喊:谁要小号?我注册了很多!谢谢捧场!您们太辛苦了!由于语言太恶劣无法保留在帖子里,妄费了您的五毛工作!雷锋帖子今天上了凤凰首页。 http://weibo.com/1885443940/xtArhbu5z
雪落2010 还删评论?!你真有时间! (7分钟前)
刘桂娟 回复 @雪落2010:有助理。 (3分钟前)
梅新育:谢谢,你让我知道了人可以多么无耻,在小悦悦事件出来后居然还能侮辱雷锋叔叔,什么东西!以后大家看到这人出事,千万别救她!奶奶的! http://weibo.com/1259914383/xtmUWfovw
@司马平邦:@刘桂娟,这位国家一级戏曲演员,为何不用泛着如此酸水的调调嘲讽一下男人梅兰芳饰演的美女杨贵妃呢?因为她知道那会让她丢饭碗,成为业内公敌;而欺负邱少云多安全,邱少云后代不是梅葆久,白骂谁不骂?这哪里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女艺人,明明是又一头满腹阴诈的母公知。 http://weibo.com/1400887105/xtCHshXVK
@梦遗唐朝:在街上看见一女的被流氓调戏,我赶忙上前一看认识:唉吆,这不是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 吗?她喊道:求求你救我。见妇女被辱岂可不见义勇为,撸袖子就想上去。转念一想说道:你在微博里侮辱过雷锋,俺要救了你人们就叫俺活雷锋,俺不是找骂呀。稍后:见妇女被辱岂可交臂而失之 http://weibo.com/1809098785/xtlZPcXYi
@米兰小子:当小孩子被压在车轮下之后,你们说:体制造成的!体制?体制始终在教育我们要学雷锋、学张海迪、学赖宁。可是,雷锋拍照,你们说是作秀;张海迪自强,你们说她假装残疾;赖宁救火,你们调侃其实是丢了眼镜。我们所有学习的榜样,没有一个能逃脱你们的口诛笔伐!——你们,就是中国的公知!与垃圾何异? http://weibo.com/1225995337/xtheW5YD1
袍与泽 无耻。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塑造英雄,弘扬正义。中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就是因为我们的英雄们被一个个推倒,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玷污。照片摆拍很正常,很多壮举/善举都是瞬间发生的,要弘扬必须情景再现,质疑的人要么居心叵测,要么脑残。(2分钟前)
封臣王子:请问有多少传奇故事、历史典故是真的,你知道么?我们常说:“说书唱戏劝人方”,多少劝人为善的故事是真的呢?很多都是编造出来的。但他错么?他不道德么?连这个道理都不能理解么?(13分钟前)
封臣王子 高台教化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做的,我不觉得无耻,反倒认为必须。不可否认,雷锋精神确实影响到一批人。至于事迹真假,无可求证。但,道德教化,必须如此!无可厚非。(60分钟前)
马尔捷拉图 “高台教化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做的,我不觉得无耻,反倒认为必须。”同感。雷锋精神本身与雷锋精神的宣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体现,后者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个性化的宣舆手段。前者是明月,后者则是指向明月的手指,切不可得指忘月。(38分钟前)
这周末又没懒觉睡啊天杀的 回复@姜良宝:质疑并没有错,但为什么不在质疑前再深入了解一下事实呢?之前的质疑张海迪假装残疾、邱少云烈火烧身而一动不动纯属宣传等,事实上只要仔细思考加上百度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这些质疑无凭又无据,或者说这些质疑是故意无视那些证据,不过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前辈的人格与事迹罢了。(52分钟前)
刘俊斌 雷锋不是在死后才宣传的,生前就有报道,这肯定是应媒体要求摆拍的(今天 08:49)
微笑的世界的尽头微博达人 回复 @威猛湘军:胡扯!树典型有错吗?宣传传统的道德观有错吗?非要像某些媒体那样只恶意宣导不宣传良善就是对的吗?(今天 04:05)
罗宋汤奤娘 博主,恶意的揣测和污蔑也许一时让你出了口气,但是也许有那么一日你希望有雷锋来救你时才发现你已经被自己污染的世界逼到了绝地。你把世界变污秽了,你也会尝到这滋味,谁都别指望独善其身。(今天 03:43)
@太史公说 :1、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2、古话又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3、还有西谚语云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仆从眼中无英雄),此三句用在那些借一些小节来消解讽刺英雄人物的人身上再恰当不过!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雷锋做了好事,喜欢做好事,说真的,我只看中这一点。如果这点为真,我会捍卫雷锋到底!一个宣传普通士兵做好事的政府,在这件事上,绝对做对了。我为什么要借讽刺一个好人来讽刺政府?这么做的人,本身心态就很邪恶!(今天 02:09)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你质疑当然可以质疑,但是,在本质问题(雷锋的确是做了好事)你无法否定的大前提下,你就对一个英年早逝的喜欢做好事的人进行挖苦,这是不是让天下善良的人寒心?至少,让大家觉得心里憋屈?(今天 02:04)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受害者?1、他明确知道宣传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受教育,明白这个宣传目的,雷锋的配合是主动的;2、我不太承认会有过于夸大的宣传,如果有,可能是过后在新闻文稿上的编辑的操作。就当时的意识形态来看,雷锋作为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孩子,他并没有什么受害的痕迹。(今天 02:01)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雷锋喜欢做好事,做好事在先,宣传在后,是不是?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对不对?如果是,如果对,那就行了。至于宣传上采取了摆拍,跟踪报道,那是新闻手段,即使在今天,也很流行这些新闻手段,并不稀奇。(今天 01:52)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你如何认为的动机是你的事,我如何认为是我的事。既然她通篇都在挖苦讽刺雷锋这个普通的可怜人,而没有做别的表示,我必须表达我的愤怒,这是我对善良的人性的维护!是我对雷锋个人的维护!我必须这么做。(今天 01:50)
李智勇 关于这个事,得有点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理解之同情”。得回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去认识人物。擦车照带军功章——当年照相是大事,不容易,故要庄重对之。现在去偏远农村,我给一大妈照相,她马上提出换过年时候的衣服,梳头。并不能说明雷锋存着出版、出名的用心。(今天 01:49)
太史公说 回复@ 小石头ok:正如有些比较专业的朋友所言,对新闻人物在索取新闻信息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摆拍有时是合理的,比方说新闻采访,会要求当事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景再现,当然,过分就不行了。雷锋是否确有其人?是否确实做了些好事?这个我相信还是有大量证明的。(今天 01:48)
@砂砾V5:挂@刘桂娟!在社会风气日下,佛山两岁女童被压无人救援!此时,这位号称国家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竟然在微博中对雷锋冷嘲热讽,请问@天津青年京剧团?一个心灵丑陋的人适合做优秀演员吗?请问梅花奖评委会?梅花奖的评选标准是否包括心灵美?
这sb戏子骗眼球上瘾了:再辱邱少云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eibo.com/1885443940/xtC5rlIvJ
@刘桂娟 :小时候听过邱少云的故事,非常佩服,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他是神!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怕被敌人发现,能一动不动,不是神吗?身边的武器子弹在火中也不爆炸,他的精神能战胜所有要暴露的危险,他真的是神! [good]
这sb戏子骗眼球上瘾了//@V闪闪://@先奎的微言:看来一个戏子是一定要挤进公知和民逗的行列了,她一定认为天要变了,怕赶不上民主的列车! //@傻小子吧: 极端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就是这样吞噬着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道德沦丧,就是攻击的后果。 //@w看客:看来这位梅花奖大妈要对英雄们逐个质疑了。
汪海林 放心吧,她不会质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和林觉民与妻书的,也不会质疑张自忠,她是定点质疑 (4分钟前)
刘桂娟编辑本段回目录
32349-2
刘桂娟,1965年生,天津市人,1975年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1981年毕业。刘桂娟十岁开始学戏,没有进过中学、大学的课堂。 现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
快50的奶奶了,还这么不甘寂寞的蹦跶,企图在西奴民逗的路子上搏一把,真为丫难为情。
脑残扮公知门槛越来越低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eibo.com/1174692545/xtF9XstPo
V闪闪新浪个人认证 :回复@李牧:[哈哈]全世界都是公知的时候人类将怎样 //@李牧: 欢迎公知队伍壮大。 //@V闪闪:越多越不值钱哦,要趁早 //@观察者网: 惹得观察者心痒痒,也想当公知了……
@AC空气稀薄: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 貌似要红,很多人在骂她,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挺她。我看了一下她的微博,无非是嚼残渣剩饭,转发雾满拦江那种历史揭秘小段子。没原创都能火,梨花体好歹是创造,看来公知门槛越来越低了。
刘桂娟神马东西,一个脑残果粉儿而已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1-10-24 14:13:12
祖0宗
刘桂娟神马东西,一个脑残果粉儿而已,只会删帖,连辩论都不敢,还老是把朱镕基的合照搬出来说喜欢她,真是想出名想疯了!
一级演员刘桂娟被骂戏子无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级演员刘桂娟称雷锋“太精明” 被骂戏子无义
http://www.v1.cn2011-10-19 10:54来源:第一视频娱乐发表评论
10月18日下午1点左右,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在微博中对雷锋做出评议称“雷锋很有经济头脑,或者他有位精明的经济人!做的事情都不说,写在日记里,拍擦车照片也提前把军功章挂在胸前,日后统一出版!”此言一出,即被网友斥责这是对雷锋的冷嘲暗讽。今日(19日)刘桂娟回应称:“清晨醒来发现被盯上了,五毛在每个帖子里骂街!太累了吧?”
刘桂娟评述雷锋言论引网友热议
著名影评人司马平邦称:“这就是一典型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当然不指所有婊子和所有戏子。”
很多网友也对刘桂娟的言论表示愤怒,一位吉林网友称“雷锋精神的伟大不容亵渎,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雷锋、雷锋精神”。更有激进网友对刘桂娟喊话“我为你是一名天津公民而感到可耻、悲伤”。
网友砂砾V5愤慨的质疑:“在社会风气日下,佛山两岁女童被压无人救援!此时,这位号称国家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竟然在微博中对雷锋冷嘲热讽,请问天津青年京剧团?一个心灵丑陋的人适合做优秀演员吗?请问梅花奖评委会?梅花奖的评选标准是否包括心灵美?”
网友“路途中的行者”表示雷锋乐于助人的个人品质不能否定,因为我们是人,我们需要人性中彼此互助的那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是我们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而网友“一鹤cn”则指出刘桂娟的理解有误。雷锋日记是真实的,日记里写真话是当然的。至于拍擦车照片,那是后来应中央宣传模范需要而“摆拍”的,所以把军功章挂上。如果真擦车,谁会这么显摆?
网友“张进-常山赵子龙”表示“我为你是一名天津公民而感到可耻、悲伤。”
网友“这周末又没懒觉睡”认为刘桂娟有质疑精神并没有错,但应该在质疑前再深入了解一下事实。之前的质疑张海迪假装残疾、邱少云烈火烧身而一动不动纯属宣传等,事实上只要仔细思考加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这些质疑无凭又无据,或者说这些质疑是故意无视那些证据,不过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前辈的人格与事迹罢了。
(标签:刘桂娟称雷锋太精明 刘桂娟)(责任编辑:郭亚男)
刘桂娟边骂体制边舔体制LP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eibo.com/1864979330/y2xsB3IZF
@事多劈梨 : 癞蛤蟆上脚面……大过年的,不过话说好久没见这货了,@米兰小子 @点子正 @汴人郭威 顺道拜年了
@AC蓦然回首: 像 @刘桂娟 这样的母蜘真是节操不如婊子!前一分钟还在骂中共,骂中国,后一分钟为了上台又歌功颂德!梅兰芳当年蓄须以明志,不在日本占领的中国唱一句,今天的 妓女刘桂娟分分钟都可以为金钱名誉委身任何集团和个人!
从不骂人南方系:这年头 文艺圈的 不批评一下政府和中国 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点子正: @刘桂娟 //@神机军师朱武:上了台就是党的孝子贤孙,下了台就泼妇骂街。什么是两面三刀?谈民主真时尚啊。 (1月26日 21:09)
井中森林:婊子无情 戏子无义 哪里来的操守?有的只是 黑猫白猫 (今天 11:35)
中值定理日拉格朗:我擦太喜感了,长此以往不会精神分裂么 (今天 12:08)
本阿里郎:人家跟"公知"们学的,兄弟也要吃饭 (今天 11:19)
@无俗韵:@刘桂娟 在歌颂党恩浩荡,如沐春风啊!这是正宗的大五毛啊,铁证如山。和另一位大五毛@石述思 ,可以并称“宣男戏女双五毛”,得,又成七字党了。编者按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奴对尊敬的刘玉莲的围攻,再次证明,如果当下真有什么“道德沦丧”,那罪魁祸首就是西奴。
正是西奴无所不用其极的污蔑、攻击中国的道德高尚者,竭力消解一个社会健康的道德准则,毁谤所有道德英雄。
这种将中国拉向黑暗的行为,正符合西奴特质。
西奴群起攻击道德模范刘玉莲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村 : 因疏忽致儿女夭折的劳动模范是可怜的,她以为最高道德就是:别人的生命比儿女的生命更宝贵;宣传机器则是可恨的,它认为最高道德就是让人民无休止付出而不必报偿。其实道德首先是关于人的、且是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离开人和人平等的生命权,都是反道德的。鼓励这种可怕的价值观,与易子而食没什么两样。 http://weibo.com/1217330363/y2dsj5ymc
@创业邦杂志新浪机构认证: 害死女儿,中国道德模范若在国外会入狱!登上春晚的全国道德模范刘玉莲,是公认的好医生,但对于家庭她简直是犯罪!因要外出为病人看病,她竟然将11个月大的女儿绑在床上,后来女儿生病死在床上。第二个孩子也是从五六个月绑到2岁,且差点死于40°的高烧。为什么中国式的道德模范都要戕害自己的家庭? http://weibo.com/1649252577/y29frAUl6
网友打脸编辑本段回目录
@宝中堂:北村老师信的教里有个叫亚伯拉罕的圣人,最伟大的事迹就是要把儿子烧死献给神。还有个叫罗得的贤人,愿意把女儿让暴徒轮奸,来保护陌生人。不知他怎么看。
武穆遗书蒋中正:北村的逻辑是,在二战,盟国那些战士被他们没有人性的母亲送上了死亡的阵地,这些母亲都是反道德的. (今天 12:05)
成都双石微博达人:介帮鸟人儿这辈子的事业就是自己给自己刨坑儿涅! (今天 11:50)
Ahera:如果最高道德就是视一切生命为平等,人和人平等的生命权,那是否应当鼓励扫得自家门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是否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性命是反道德?那为反法西斯牺牲的盟军、为抗日献身的国军、为民主自由葬身伊拉克阿富汗的王师算咋回事?连自己和战友同胞的性命都保不住还扯啥,反道德!白瞎啊!! (今天 12:43)
Ahera:可恨的不是宣传机器如何宣传,而是总有些人认为别人恪尽职守帮助他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被胁迫被强制的,或者完全是出于某种自私的目的。她几十年在基层辛勤工作与付出无人过问,被出名了却不断被人用最大的恶意去揭短去揣测去指责,她或许不是道德模范不是合格的母亲,诸位又算他妈什么东西?! (今天 12:26)
千里虽遥:回复@馬天仁1010:明明就死了那一个女儿,哪来的接连去世?刘的诊所只有她一个人,她关门方圆几十里就没有接诊的医生了,她连个正式编制都没有,哪有什么领导有什么假?而且那个年代的哺乳假只有四十天。乡村里又根本没有托儿所之类的机构。眼睛里梁木的人,看不见别人的不得已,只有自己的宏论。 (今天 11:29)
千里虽遥:回复@馬天仁1010:你也不是90后,在那个贫困匮乏的年代,满中国都是双职工家庭,满中国都是散养粗养长着的孩子,意外和夭折率本来就高,指责某一个母亲有意义吗?她不去工作,让乡邻无人医治,也得下地干活为全家挣口粮,还能在家全职妈妈?这种时代的艰难和悲剧,用今天物质条件下的价值观去评判,公平吗? (今天 10:26)
千里虽遥:回复@馬天仁1010:你从哪看到了她被组织命令这么做?说话负点责任不会怀孕!若你抱着重病的孩子来到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乡村诊所门前,医生对你说我要锁门回家,我孩子发烧了,你自己回家看着办吧。你焦虑痛苦的心会不会赞扬她的人性,欣赏她没被组织洗脑?她并不是选择牺牲自己孩子,只是病情发展出乎意料。 (今天 10:14)
千里虽遥:回复@馬天仁1010:乡里才有正式的卫生院,刘是那种村里选派出去简易培训来的唯一的赤脚医生,为邻近几个村子的人看病,因为边远地区一个乡所辖范围很大,有急病未必赶地及去乡里。这在农村是很常见的。这种小诊所往往只有一人,养不起护士。她的孩子是拉肚子,她未能预期到会那么严重,这和不爱孩子是两回事。 (今天 12:14)
千里虽遥:回复@馬天仁1010:第一个是早产儿未能成活,后面几个估计是习惯性流产,早产造成连续流产是常见的病理现象,有什么可做道德评判的。哪个孩子小时候没经过一两次病危,都要怪母亲?中国的医疗资源本就匮乏,特别是那个年代特别是乡村。远水不解近火,少一个就是一片空白。对活生生的人挥道德大棒,威风地很。 (今天 11:56)
又见冰轮:跟不懂崇高为何物的人是没什么好讲的。俺做不到崇高,但是俺敬重崇高的人。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的人,在低级如母鸡的人面前可能根本不被理解,因为它们做不到,它们只会像母鸡一样的护着自己的孩子。 (今天 11:16)
xiefangjoshua微博达人:试想方圆百里地只有这一位医生,病人快要死了,11个月大的孩子要照顾,她该怎么办?病人死亡的概率大于孩子会突发疾病的概率,她只能作此选择。
黄黄桃:汶川地震时一女教师的学生和女儿都被埋在废墟下,女教师在废墟旁等待救援人员将她们救出来,还鼓励安慰废墟下的女学生要坚强,旁边的女记者采访女教师,原话忘记了大意是:您为了学生连女儿都顾不上了。女教师的回答是:我都担心。女儿的尸体被抬出来的时候教师嚎啕大哭 (今天 10:05)
linnu:明明是先后,何来轻重?道德沦落,无非是因北村之流鼓吹先己后人而来,人人争先,卡位,美名为为了自家儿子,实际就是当前中国的现状,按照北村的观点,我们道德完美之极了。多些谦和礼让,没什么不好。具体而言,劳模也悔恨当时没托人回家照看一二。但,如果托到北村,他可能要以道德之名断然 拒绝吧。 (今天 10:03)
一路走走晃晃:在欧美民主基督教社会,哪怕仅仅是出于职业操守,为了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或亲人绝对是受人尊敬的!可以质疑宣传的不道德,但在一个中国人落水乌拉圭人去救的社会里,我们略显病态的自私的疑心太多了点! (今天 09:30)
森森剑客:不应把當勞模连上疏忽照顾自己孩子的事,两者应该沒有因果关系才是。正如一个在教肓事业成功的男人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不能反过来把坏果变成因,以上說法显然有語病。 (今天 09:16)
ivy非:如果她先顾自己孩子,再考虑其他孩子,我们会不会又说她没有职业道德 (今天 09:10)
@V闪闪: 怎么变态了,二十多年前多数孩子都这样的经历,那时特定环境下,双职工家庭都会为了工作敬业而对家庭有所牺牲,这是高尚。 //@王-文静:变态的女人! //@V闪闪:这些财经类媒体为了私利违备基本人伦道德,催毁社会共识,颠倒是非,为夺权做准备。
林轶胤:别骂了,我举个例子你能回答了再骂。例:某天你或家人生命垂危,需她救诊,2个答案,请选1个:A将你或家人救下,她女儿疏于照顾死亡。B支持她救她女儿,你或家人死亡。答案选B的请尽情骂,答案选A的可收声了。 (14分钟前)
林轶胤:这叫舍小家,顾大家,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意思指:人要以公为先,在公与私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公的利益为先。小时候课本上学的雷锋,赖宁,邱少云的例子都是舍小家(个人)顾大家(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现。虽说很多人都骂他们,但能做到含泪忍痛舍小家为大家的有几人?先试问一下你自己做得到这样的牺 (24分钟前)
河水清V:外出给别人看病,那是她的工作,是尽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无力妥善照顾自己孩子,那是因为她没有足够的钱请来保姆,社会和家庭必舍弃其一,你说这能怨她吗? (32分钟前)
但--丁:回复@中国策划张瑞龙:正如有个人评论,就好比乔布斯,他也曾遗弃他的孩子,但仍获得人们的赞扬,因为人们只是赞扬他的创造.既然此可分割,那彼也可分割.我们只赞扬李在职业上的敬业和认真.我告诉你那个时代的背景,正是告诉你,这个绑恰是在那个年代她爱孩子唯一能做的. (今天 13:35)
MISS高青:回复@闪亮伊娃:就国家现在的医疗体系,有你选择医生的权利吗,能挂上号就不错了。你们选医生还要看她怎么顾家五讲四美吗?现在无良媒体扒拉人家心酸的过去,站在天下母亲的角度看,你们怎么就看不出人家背后的辛酸呢。。。。。。 (今天 12:30)
我采访了全国道德模范刘玉莲编辑本段回目录
:961新闻广播 发表日期:2008-3-3 20:38:00 回复
大家好,我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961新闻的一名记者,很早我就看到了网络上朋友们对刘玉莲当选道德楷模的各种评价,其实我跟很多朋友一样,在没有见到刘玉莲之前只是从媒体、互联网得知她的一些情况,我们暂且把这种报道归为一种宣传。只是,朋友们的怀疑让我们萌发了内心的好奇,所以我们在刘玉莲当选道德楷模回到故乡哈密的时候,去采访了刘玉莲。我们仅仅只想把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写下来,毕竟我们这一次我们对刘玉莲是一种亲历。(以下是采访内容)
2007年9月20号,在平静的乡村里生活了40多年的刘玉莲医生,生活被打乱了。她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楷模范,并在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上向全国观众亮相。紧接着,她的先进事迹在网络上引起激烈讨论。还不知道上网为何物的她一夜之间成了网络争论的焦点人物。
讨论的焦点在于她30年前过早夭折的女儿。1977年,刘玉莲的女儿已经11个月了,有一天,女儿腹泻,刘玉莲给孩子简单喂了药,又象往常一样把女儿绑在炕桌上,匆忙上班了。那一天,医务所里,病人一个接一个。刘玉莲不忍心把病人往外推,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照顾女儿,等她回到家,发现女儿已经不行了。
署名芸儿妈妈的网民:刘玉莲是凶手!真不知道这样的人追求的是什么。
署名蒲公英的网民:做她的家人最苦了.我感觉她是自我的严重缺失,感觉真的很可怜.
署名网民泪和红粉滴金杯说:这样的女人也配做母亲?连自己的儿女都不疼爱不关心的女人如何能拥有关爱别人的胸怀?
这些观点在网络上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带着网络上的评价,我们的记者来到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刘玉莲生活了41年的地方。
记者:听众朋友好,我是记者贺飞,刘玉莲的家很简陋,三间土坯房,这是30年前,刘玉莲一家花300元钱买来的。今年7月,因为一场洪水,已是危房。有些泛潮的土屋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
当我们捏着从网络上打印下来的文字终于坐在刘玉莲对面的时候,面对鬓发斑白的刘玉莲,我们突然觉得把这些文字说给她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刘玉莲是这样回答我们的:
(你意外不意外,他们这样说你?)不意外,因为我是一个医生,肯定有人会说,她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保护好,能合格吗?肯定是会这样想的,我理解,(你想反驳他们吗?)没有,作为我来说我也会这样说的,今天你评上一个先进一个道德模范,你家人都保护不住,我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忽略。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你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你还给别人看病呢,但是对我来说不是那样,别人来了我对他们仔细呢,对自己的孩子我现在越来越......那你给谁说去呢?(啜泣)我伤心极了,真的孩子的事情讲起来悲伤的很。那个女儿在的话现在就29、30的样子了。
刘玉莲回忆说:"因为那时候离医疗所也不太远,我走得时候就把她绑到炕桌上就去上班,我出去想不把孩子绑住的话,掉下来,万一摔坏了怎么办呢?我绑住她,拿细绳子害怕勒住她了,拿那个宽布带,就给他那样绑上。我想得去一会儿就来。一进去就出不来,(咋样就出不来呢?)你进去以后,一块不来,一块你快快给她,但是病人你要仔细还要细细观察,确诊下来以后你再给她治疗,三番五次的治疗得好长时间,青霉素,我得给他做上一次然后再给他打上一次,害怕出危险。(你上班时,知不知道女儿生病了?)女儿好几天一直是腹泻,走的时候,我好像是就不在乎她一样,过几天就好了吧,但对别人来说,我很仔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自家的我说慢慢来,有时间弥补,我觉得自家的吗,可能慢慢就好了,以后孩子去世了我才想来想去,嗷,我咋当时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呢,耽误了,这个孩子要是在得话多好啊。(你对女儿的事情就一直愧疚到现在吗?)就是,现在我看到人家的女儿我就想起我的。我来世再补吧,没办法。你来世还想做这样的医生吗?嗯,下一辈子,我得谨慎一点吧。无论如何,我得把她托到别的地方保护起来。"
不可否认,刘玉莲的确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在乡亲和女儿同时生病的时候,她把更多的关爱交给了乡亲。对此,刘玉莲不想辩解,也没有隐瞒,她承认自己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她想到了给孩子喂药,却没有想到要把生病的孩子托付到安全的地方,她想到了用宽布带不用细布带却没有想方设法抽出时间照顾女儿从而导致女儿的夭折。这是作母亲无法弥补的失误。为此,她后悔不已、伤心极了,失去女儿是她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痛。30多年来,刘玉莲是一位内心痛苦、满心愧疚的母亲。她说:"女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懂点事情了。每次我出去把她绑在炕桌上,她就把我抱得紧紧的,不肯松开。孩子眼睛盯着我,我到现在还记得她的目光,永远都忘不了。"
刘玉莲今年58岁,共产党员,在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做了41年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乡村医生,她是村里第一个乡村医生,月工资是530元,之前是350元,150元和几十元。几十年间,她为各族乡亲垫付医药费达到3.5万元,相当于她41年工资的一半。
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330户1092口人,因为土地贫瘠,缺水少地,这里是二堡镇最穷的一个村。但,这样一个穷村,在40多年的时间里,医疗卫生工作一直成绩突出。无论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除害灭病、天花病歼灭战,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生指导,以及近两年的新型合作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二堡村都走在了自治区的前列。
走进村子,我们请了一个翻译采取了随机采访的方法。村里没有人不知道刘玉莲,在村里,58岁的刘玉莲还有一个名字"丫头",那是41年前从村里的老人开始叫起来的。关于熟悉的"丫头",无论是路边歇息的老人,开摩托车的年轻人,放学回家的孩子,从棉田里回来的夫妇,呆在家里做饭的妇女都能对我们说上几件事情。
在村头小路上,我们拦下了一辆三轮车,司机艾山江听说我们采访刘玉莲,就不住得拍着自己的左腿用不流畅的汉语表达他的感谢之情。原来,2001年,艾山江在打坎儿井时摔到六米深的井里,造成左腿三处骨折。是刘玉莲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艾山江告诉我们说:"三道岭医院去做了手术,花了7000多块钱,医院里住不下了没钱了,回到家,刘玉莲白天医院里的活个人干,早上上班时间到我们家给我把吊针打上。晚上也去,针打完以后扎干针按摩,三个月以后站起来了,1700多块钱没问我要。"
阿河逊·索巴正在修理他的卡车,听到我们想了解刘玉莲,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门。他告诉我们1986年女儿出生的那个晚上。妻子难产无法顺利分娩,是刘玉莲陪着他们从二堡镇到哈密市连夜找医院生产。来回几个小时的颠簸,好容易来到哈密市医院,可值班医生却告诉他们没有床位!就在阿河逊·索巴不知所措的时候,刘玉莲做出一件让他意外的事情! 他说:"刘医生就跪下了!(她说)我求求你,快点给看看,否则这个病人就会出事!她为了我的媳妇跪下以后,哈密市医院就把病人收下了,我一辈子都忘不掉!你们汉族人(一般)不跪,死了就死了(轻易)也不跪,但是她为了我的媳妇跪下了。我太感谢她了。"
听说我们在采访,哈里克·玉素甫老人找到我们,老人患有老年性肺结核,上报确诊后,刘玉莲急忙跑到哈密市,为老人领来国家免费提供的治疗药物。由于药太苦,倔犟的哈里克·玉素甫老人不愿吃药。刘玉莲知道后,就按隔天服药的日子,早早起床,来到哈里克·玉素甫家,为老人倒上开水,看着老人把药吃了以后,才放心地离开。这样坚持了九个月,风雨无阻,一直到老人痊愈。对网络上的评论,哈里克·玉素甫老人非常气愤:"刘大夫不可能是那种人,她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情。刘大夫的小孩儿过世的那段时间我们村里人都特别清楚,那一天医务所人特别多,刘医生忙得很,怎么今天她成了全国道德模范了就有人这样说,我觉得这是诬陷她,对她不公平的说法,我绝对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不管他们怎么说,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会特别拥护她,特别尊敬他。"
给我们当翻译的马玲是刘玉莲的同事,听到网络上的评价,忍不住说了这样一番话:"按照我们农村话来说,嘴是圆得舌头是扁得,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人家本身就这样做了,而且做了四十一年,她那种敬业的精神任何一个人都想象不到。因为我和刘大夫上班吧有的时候十一、二点才回家,不是因为病号那么多,是因为有的病号在我们下班才来,家庭照顾不上并不是说她不去照顾,她没有那个时间,因为老百姓吧他夏天地里或者下班以后才过来看病,人家从十几公里以外的九村过来,我们不可能把人家推出去,我们做不到!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你说把别人推出去还算什么医生?不能随便乱说她,作为我要听到这种话特别愤怒!这样对她来说不公平!
在一块棉花地里,我们见到了刘玉莲的丈夫吴正义。坐在棉花包上,我们开始了采访。1977年女儿的去世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个憨厚的深爱自己妻子的庄稼汉第一次在家里摔盆砸碗,母亲也要求吴正义跟刘玉莲离婚,但看到以泪洗面的刘玉莲,他最终没有离开。吴正义说:"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么,他们说啥说啥去么。真是习惯了。 只要你干得好,对人民有利,你自己心里知道么,他说啥说啥去我们才不管。人都是那样,活一辈子对人民做一点好事就行了。"
吴正义不善言谈,但40多年来,正是他,默默而坚定的支持着刘玉莲。每年冬季的每一天,第一个到达医务所的不是刘玉莲,一定是吴正义。他要先给妻子的医务室把火炉点着,等到冰冷了一夜的小屋暖和了,他才回家让妻子上班;三更半夜,经常有病人家属敲响家门,吴正义总是默默地跟随妻子一同起床,看到来人骑着自行车来,就说明来人住得远,他就会搬出自行车,跟随前往,等到刘玉莲处理好病患再陪伴妻子回家。他说这样就不用麻烦病人家属送妻子回家。
刘玉莲唯一的儿子吴晓成是鄯善县火车头镇吐哈油田指挥部运输处物管中心的一名临时工,工作十分忙碌,工资也很微薄,想起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他叹了一口气:" (叹气)没办法。她的工作性质我们知道,没白天没黑夜的"
吴晓成是全家唯一一个看到网络对刘玉莲激烈批评的人:"网上这个事情我没有给我妈说过,一次都没有。你想如果说了,她四十多年了,一心为别人,到头来落得这样一个名声,你想她心里啥想法?她心里肯定不舒服,肯定伤心。(给你爸呢?)给我爸也不要说,因为在我妈付出的同时他也付出了。不要讲,讲了他们要有多少夜晚都睡不着觉啊!就和那歌词里唱得一样'宁可我少活二十年',宁可我少活二十年,宁可我以后不活都要让他们过好,一定要让他们过好,不能让他们受委屈。"
在乡亲、同事和家人眼里,是否细心照顾女儿和能否关爱病患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就好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代表大禹不热爱自己的家一样,刘玉莲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乡村医生,在艰难的岁月,她一个人挑起了全村1000多号人健康的重担,40年来,她把乡亲的健康看的比自己重要,为了乡亲,她可以双膝跪地,为了乡亲她风雨无阻送药喂药,为了乡亲她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昼夜的区别,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送。让贫穷的二堡村在医疗卫生上走在自治区的前列。这样的工作很累,担子很重,已经超过了她所能背负的重量,但刘玉莲这个忠诚于事业的女人拼尽气力,挑起了这副重担。刘玉莲这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作出这样的选择,是为什么呢?
记者:你为了啥?是为了荣誉吗?是为了今天得这个道德楷模吗?
刘玉莲:这个荣誉太大了,这个荣誉你得做上好多好多的大事情才能得上这个荣誉,我仅仅做得都是一点小事情,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医生,我没有想过,得楷模啊得荣誉啊得利啊,一个人生在这块土地上,只要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就把自己的该做得都做上,我就觉得踏实了。
刘玉莲说不出什么,但她忘不了1964年她追随父亲从甘肃农村来到新疆,是二堡村的维吾尔族乡亲收留了他们,是乡亲们凑钱送她出去学医,使她成为村里第一个乡村医生,她忘不了1968年她和丈夫的婚礼是乡亲们用隆重的维吾尔族婚礼为她操办的:"村民和老队长套上了马车,把马车用红花装饰起来,他们打着鼓,把我送到婆家,晚上大家吃着抓饭跳着麦西来甫,乡亲们给我办了那么大的婚礼我很感动。"
多少年来,出诊途中,路上遇到的村民会给刘玉莲捧来刚刚采摘的葡萄、杏子;逢年过节,村民会给她送来热乎乎的烤馕、香喷喷的馓子。这一切让刘玉莲感到格外地温暖:"水果熟的时候,如果老乡提着水果走在路上碰到我,非要我吃上几个,要不就让我拿上一点,我说不拿了我还要去治疗,他们就说你拿一点拿一点吧,追着让我拿。有时候孩子碰到我也快快地跑上来'丫头,你吃一个吃一个吧',热情地很。"
为了服务好各族乡亲,刘玉莲不仅学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还会写维吾尔文字。她说:"维语,我刚说得:我和维族同志就像一家人一样,我对他们服务,我觉得很满足。"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哈密市卫生局局长帅志红:“我也是因为刘玉莲那天要到北京去,当时我是专门到刘玉莲他们家来接她了,当是她根本就不知道我来接她,我走到半路给她打了个电话,我说,刘医生,你哪都别动,我去接你,因为她下午要离开哈密,我们市上和地区的领导要送她。结果一到她们家以后,她爱人就做好饭了,一看我也进去了就赶快让我吃饭,让她也吃,我想得作为刘玉莲来说这一生都没有出过二堡镇更不要说到乌鲁木齐,连北京想都不敢想,我去了以后就把饭端上来了,我想得一个从来都没有出过远门的人,按理说家里面应该摆上两个菜是应该得吧,吃点好一点的饭不算奢侈吧,结果抓饭端上来了,就三盘抓饭,其中有一盘抓饭放到我面前了,我还特意留心了一下,就三片肉,那三片肉毫不夸张地说,就我大拇指那么大三片肉就放到面前了,那两盘抓饭一点肉都没有。我吃得的时候想法特别多,我说刘玉莲把3万块钱奉献给我们农民了,奉献给我们贫困的老百姓了,她家里吃得那个饭,生活水准她没有要求过,那顿饭虽然吃得简朴但是我的想法非常多。结果就在我们吃饭过程当中,她们队长来了,队长来了做了做了一会儿就给刘玉莲给了三百块钱,就代表全村的老百姓掏了三百块钱,他们村的人均收入就1000多一点,在1000多人的小村拿出来300多块钱真的不容易,刘玉莲当时没有要,我估计刘玉莲口袋里也没装多少钱,按理说那300块钱对她来说也是个不笑的数字,但是刘玉莲执意没有要。村长执意要给就是代表全村人给的钱。第三件事情是就在那天,刘玉莲就准备出村了,那个老村长领了一群农民老百姓就拉着我的手,他"局长,你能不能给我们派一个刘玉莲走了以后像刘玉莲一样爱我们的、水平一样高的医生过来给我们服务?"这三件事情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终于有个机会我们正好哈密市举办向刘玉莲学习演讲比赛,我在这个场合没有渲染刘玉莲更多的事迹,因为刘玉莲好多事迹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我们都是识字的,相互之间都可以渲染,可以去看可以去听,但是我就在那个场合把那三件事情给他们讲了一下,可以说我们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刘玉莲有了更深地理解,对她这份真挚的感情大家清楚了,大家明白了,知道了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喜欢她,知道了这么多年刘玉莲为什么要扎根到那里,也更多得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多年刘玉莲默默无闻为那一块的老百姓和自己的事业默默奉献。我当时在我们大会上说,刘玉莲的医术高吗? 刘玉莲的水平和学识水平有你们高吗?我们台下的人哪个没有中专、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刘玉莲没有这些东西,可是为啥老百姓那么认可她,就是刘玉莲通过这么多年的爱老百姓、关心老百姓,不断地加强学习,一个是从知识上提高自己,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第二个就是投入大量的感情给老百姓,用心去服务于老百姓。刘玉莲这一点如果在座的医务人员有三分之一能做到她这样,我说我们的医务工、我们的合作医疗、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我们哈密市的农民就没有看病难这个问题了,我们好多农民看病贵这个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说完之后,他们好多人找我,发短信,说你说完这些失去我们对刘玉莲没有其他想法了。有人在会后跟我说,原来我们想我们也扎根这么多年了,我们也干了这么多工作了,我们也在山区乡待了,我们就不相信她比我们有多好,还有些城市人说,那不就是文人在那里炒作吗?所以我当时也没有办法,怎么样找出来一些东西让家人感觉刘玉莲不是文人炒作也不是刘玉莲在这儿故弄玄虚,不是她在这儿做秀,从偶然的一个东西上我就感觉出来了,说明这个人她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要说她那天故意做秀,因为我去了她就做上那样的饭,但是她不知道呀?那个老队长拉着我的手的时候他不知道我要去呀,我觉得这样的要求不过分,一点也不过分,他要求很简单,就是爱我们的水平高的,我说刘玉莲水平高吗,我们会场一声(反应)都没有,刘玉莲学历比你们高吗?你们哪个人承认刘玉莲学历比你们高,我就把你推一下,你要是比她奉献老百姓这么认可我就把你推一下,你们在座的学历一个比一个高,工资一个比一个高,在的岗位一个比一个好,条件一个比一个好,有啥可唯心的。我说她这么多的奉献和你们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医务工给我们农民的奉献根本没有可比性,就像你们的学历和她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一样。一样!最后,她们给我发信息说,哎呀,我们确实有点对不起她,我后来说,没事儿,我和你们也一样,我说想不通她为啥这么优秀,我也感觉她突然间就出来这么多先进的东西,为啥老百姓就这么喜欢她,真的还是假的。就是刘玉莲事迹的出现,我就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们身边不需要费很大的劲儿,我们就能把我们身边的人学到我们跟前,学到我们最后的工作中就行了,因为现在我们农民着一块的意识也非常强,不想过去那样,我进去就给我看个病,他也要求他也知道给我们派一个医术高的爱我们的,他咋知道这样呢?他能知道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呢?你光医术好你不爱农民不行吧?我给他们说了,你爱老百姓你没有医术不行吧?老百姓面临的生死抉择的时候,你说你没有水平你怎么救活他?他们悄悄地不吭声了。
以上是采访内容,文中采访对象全部有录音,如果朋友们有需要可以传上音频。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对于很多东西我们以记者的敏感有着事先的预料,唯独哈密市卫生局局长帅志红和刘玉莲的儿子吴晓成的话是我们所没有料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听他们诉说的时候,我真的留泪了,我要说,作为一名记者,这样的时候并不多。
大爱无疆——敬业奉献模范刘玉莲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1-09-06 09:35:41 来源:《大爱无疆》
红柳颂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刘玉莲
红柳,也叫柽柳,灌木,老枝红色,叶子像鳞片,能耐旱碱。这是《古今汉语实用词典》的注释。
在新疆哈密广袤的戈壁上,红柳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为了活着,它们把根扎得很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30多米,以便于从地底深处汲取水分。春天一到,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会发出鹅黄的嫩芽,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尽情地点缀死寂的戈壁。
"咬定戈壁不放松,立根原在沙石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人曾借用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这样歌颂红柳那坚韧不拔、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那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今天,又有人用红柳来比喻一个人。她,就是今年59岁,在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无怨无悔地工作了42年,常年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村串户,奔走行医,救治病人达30余万人次,被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救命丫头"的刘玉莲。
刘玉莲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在2007年9月召开的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刘玉莲从一名乡村"赤脚医生"到全国道德模范成长的足迹。
责任--无悔的承诺
刘玉莲的履历很简单,寥寥几行,就如她的为人,沉默寡言,不爱出风头。光看简历你不可能真正了解她。她,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
刘玉莲出生于甘肃通渭,这里气候干旱少雨,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由于缺水产量很低,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作为家中长女的刘玉莲,对童年最深的印象就是饿,吃不饱饭。她至今还模糊地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吃饱饭,家里把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凡是可以吃的东西也全部填进了肚子,榆树皮、杨树皮剥光了;柳树皮苦,比黄连还苦,可剥下来烤干磨成粉一样吃;荞麦皮点把火烧成灰,和在水里也能吃下去;连棉絮也扒出来吃了;最后吃荞衣,一样管饱,就是人肿得不像样……
吃不饱饭,这还不是苦难的全部。年轻时,父亲曾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当过几年兵。在解放后的一次次运动中,刘家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刘玉莲至今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同村的孩子都要追在她身后,使劲喊:"反革命大坏蛋,你爸是个大坏蛋!"刘玉莲毫无办法,只能暗自抹泪,远远地避开那些孩子。
父亲是个开明人,他爱刘玉莲,并且深明大义,清楚只有识文断字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尽可能好的前程。就为这,虽然同村跟刘玉莲一般大的孩子早早就辍学回了家,虽然家里条件再苦,他也一直想方设法,咬着牙继续供女儿读书。
刘玉莲从小就懂事,家里的条件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中毕业后,有一天,刘玉莲主动告诉父亲,她不想再上学了。
为什么呢?当时,父亲一脸诧异,在他的印象中,女儿一直特别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放了学,不管干什么活,都不忘把课本拿在手上。她可是最爱学习的啊!
我不爱上学。刘玉莲说出了她早就编好了的答案。
不行,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父亲虎起了脸。
我不管,反正我再也不上学了。刘玉莲强忍着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转身就走了。
往后是僵持。为了表明自己不再上学的决心,刘玉莲甚至把自己常看的几本课本都撕了。
父亲无可奈何,只好说:"你以后可别后悔!"只好由她去了。
父亲不会知道,开学的那天晚上,刘玉莲一个人钻到被子里,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再后来,命途坎坷而又无计可施的父亲,怀着吃饱饭的至高理想,抱着碰运气的想法,随着跑新疆的"盲流潮"一起涌到了新疆,流落到当时的哈密市二堡公社一大队二小队,被当地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乡亲收留。凭着忠厚善良和勤劳踏实,父亲很快就在这儿站住了脚。随后,他把老婆和孩子也接到了身边,他已经准备在这儿扎根了,因为这儿能吃饱饭。当时是1964年,这一年刘玉莲15岁。
二堡村距离哈密市38公里,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村庄,现在全村330户1092口人,汉族仅有五户26人。刘玉莲就是这极少数汉族人中的一个。由于从小就吃惯了苦,受够了累,生活在勤劳善良、豁达热情的维吾尔族乡亲们中间,刘玉莲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刚来时仅有的一点陌生、不习惯也很快就不翼而飞了,加上她爱劳动、脾气又好,很快就博得了乡亲们的好感。
来到二堡村一年多,1965年,刘玉莲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机遇。
为了降低农村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现出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
按照这一要求,当时的二堡公社要在每个村培养一名赤脚医生。老队长玉努斯·铁木尔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玉莲,因为整个村子的年轻人里只有她有初中文化,而且这也是全村最高的学历。
刘玉莲曾有过很多理想:小时候,看电影时候,她想当一名风风光光的演员;上学后,因为喜欢书里的插图,她又想当画家,画画的爱好甚至保留到了现在;受到别人欺负,她想参军当兵或是当警察;坐火车来新疆的途中,看到列车员很是神气,她又做梦都想当上列车员……可是,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当医生,也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好运气会落到自己头上。
村里敲锣打鼓送刘玉莲到县里参加了半个月的脱产学习,又培训了半个月后,刘玉莲唱着那个时代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回到了二堡村。从此,这个还扎着大辫子、满脸稚气的17岁小姑娘就成了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
直到今天,刘玉莲还记得老队长玉努斯·铁木尔当时送她去学习时说的几句话:"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丫头,你一定要好好学。你学成回来,咱们村的人就再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去看病了。"
刘玉莲也记得,当时她答应得很爽快,"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学。给大伙看好病。"
给大伙看好病,这是刘玉莲的职责,也是她42年不变的无悔的承诺。
丹心--守护生命健康
刘玉莲最大的特点是瘦,可她瘦小的肩上却挑着二堡村以及周边乡村老少乡亲上万人的健康。
二堡村南北两端海拔相差二三百米,耕地少,农田高低不平,全村人均有效耕地面积不足2亩。而且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村边带子似的一条小河,除了夏季山洪暴发时会淌水外,一年到头尘土飞扬;村子周围了无边际的戈壁上,除了几株可怜的红柳、骆驼刺外,便是一地大大小小的石头。因为缺水,这里曾经穷得叮当响,是二堡镇经济最落后的一个村子。可就是这样一个穷村,40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却做得出奇的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甲亢并肺结核病普查普治再到天花病歼灭战;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传、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新世纪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型合作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二堡村都走在了市镇前列。在农村"看病难"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今天,最穷的二堡村却已经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去医院"的基本医疗目标。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卫生室,没有城市大医院的豪华大楼、高档设备和精密仪器,可刘玉莲的卫生室却是人来人往,"人气"十足。除了二堡村的乡亲,更多的是从四邻八村慕名而来的病人。
一位从10公里外的村子赶来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告诉笔者:"丫头人好医术好,不管早晚,随叫随到。"旁边的维吾尔族老大妈也说:"丫头心肠好,平时出诊费和治疗费全免,量个血压、扎个针都不要钱,治好病说一声'热合买提'(维吾尔语谢谢的意思)就行了。"
长期生活在偏僻闭塞的二堡村,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刘玉莲对乡亲们生活的艰难感同身受,对乡亲们的贫困有着深刻的了解。一碗茶一个馕,没有砖茶就喝白开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就是乡亲们的一顿饭。在这种情况下,日积月累,刘玉莲也变得越来越节俭,一门心思地就想着怎样能给乡亲们省点钱。每次开药,刘玉莲一般只开两天的药量,为的是观察用药效果,不浪费;一般性的感冒,到大城市医院可能要花几十上百元,可在刘玉莲这儿,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块钱;如果是注射青霉素、先锋霉素,做过皮试后,她还会抽出一点在病人的肌肉上注射,直到确信没有过敏症状,才开始静脉输液。不管输液时间长短,她绝对不会离开病人半步,等到输完液,针头都拔掉了,她还要耐心地观察一阵才会放心地离开。
凭着这分认真、细致,凭着这分对乡亲、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42年来,刘玉莲共接待、治疗过30余万人次的患者,从未出现过一次医疗差错。
刘玉莲至今记得第一次给人看病时的情景。
那是196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刚刚结业归来的刘玉莲正忙着帮妈妈做晚饭,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并且夹杂着不太熟练的汉语哭喊,"快,丫头,头疼,头疼死了!"听声音很熟悉,是帕旦木汗大妈。
刘玉莲忙和妈妈出门,把帕旦木汗大妈搀扶到自家炕上躺下。第一次上阵的刘玉莲当时十分紧张,慌慌张张、手忙脚乱地拿来体温计,一测,体温竟然是41摄氏度。看到温度这么高,刘玉莲的汗也下来了,有些害怕地说:"我把你送到公社医院去吧,我还没打过针。"
那时候的刘玉莲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自己根本不会说。而帕旦木汗大妈一样也听不太懂她的汉语,除了不停地喊疼,一点反应也没有。
没办法,刘玉莲只好不断地强迫自己冷静,按照培训班上学来的知识,一边打来凉水给帕旦木汗大妈用湿毛巾敷头,一边抖着手,战战兢兢地给她打针退烧。打完针,想到老师说过阿司匹林可以发汗,发汗以后还可以退烧,就又给她喂了一片阿司匹林。喂完药,刘玉莲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全湿了,一身都是汗。
渐渐地,帕旦木汗大妈的呻吟声小了下去,呼吸也越来越均匀。刘玉莲这才抹一把脸上的汗,长出一口气。首战告捷,她激动不已。晚上,仍然抑制不住兴奋的她在日记里写道,"第一次给病人解除痛苦,多么令人兴奋而又充满欢乐啊!我将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无论将来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将来有多少委屈与困难,我都要把它干好。"
也是从这天起,刘玉莲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维吾尔语的重要性。如果连病人的话都听不懂,不了解病人的症状,又怎么可能给病人对症下药呢?一着不慎,病情可能会被耽误,甚至出现误诊,那时受害的很可能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刘玉莲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嘴里念念有词,还都是家里人听不懂、维吾尔族乡亲们也听不太懂的半吊子"维吾尔语"。什么词不会就问,逮到谁都要问,问到了就记到小本子上,没事就拿出来念、背。念熟了、背熟了还不算完,也不怕人笑话,很快,她就开始尝试着用她的"维吾尔语"跟维吾尔族乡亲们对话。刚开始,她说一句,人家要想半天、猜半天;猜到了,有时候还要笑半天。
记得有一次,听到狗叫,她就用维吾尔语跟别人说,"狗咬得不行。"结果人家都笑,一问才知道,狗在维吾尔语里应该说"阿吾拉普",而她说的是"昂格拉普",意思却是驴,成了"驴咬得不行了"。就这样,也不知道让人笑了多少次,她可不在乎。后来,也许是她的认真、执着打动了那些善良、热情的维吾尔族乡亲,也许是她的维吾尔语水平真的有了本质的提高,总之,慢慢地,笑她的人少了,大家开始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地与她对话。
学会了维吾尔语,刘玉莲又开始认真地钻研业务知识。白天,她背着标有红十字的药箱走村入户给人看病,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抱起《赤脚医生手册》、《新针疗法》等业务书本翻个不停。晚上回了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更是手不离书。凭着惊人的毅力,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书里的内容,她基本上就能背出来个八九不离十。那个年代,大凡农村里能够找到的医疗书籍,她也基本上全部搜罗来看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刘玉莲而言,阅读这些专业书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她来说既是一个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无疑问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战胜自我的过程。
1971年6月,已经干了五年"赤脚医生"的刘玉莲,终于有机会在驻地原空军八航校军人医院参加了为期三个月比较系统的封闭培训,并跟随技术精湛的军医们专门学习了当时正在全国推广的中医针灸技术。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刘玉莲的医术提高得很快。
回到二堡村后,为了尽快地掌握针灸技术,刘玉莲就在自己身上练,头上、手上、脚上、腿上……反反复复地扎,寻找针感,常常把自己扎得呲牙咧嘴的。最后,连母亲都看不下去了,说她,让她不要这么着急地练,太苦自己了。她安慰母亲,"没事的。我必须尽快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不然,就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刘玉莲用针灸疗法治愈的第一个病人是同村的村民玉素甫·买买提。
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就是这个疙瘩让很多人害怕得都不敢正眼看他,就连家里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不是滋味。到处受人嫌弃,这让玉素甫·买买提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他曾经到当地多家大医院求医问药,可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无法得到彻底的治疗。
玉素甫·买买提的痛苦,刘玉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学会针灸疗法后,她想,作为一个医生,我应该为玉素甫·买买提尽一点力,如果能解除他的痛苦,这对我也将是莫大的鼓励,会增强我对针灸疗法的信心。
这以后,刘玉莲每天都要往玉素甫·买买提家跑,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为他治疗。也许是刘玉莲的虔诚热心感动了上天,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竟然神奇地治好了,不但支气管哮喘不犯了,脖子上的"大疙瘩"也慢慢变软,逐渐消失了。这以后,玉素甫·买买提逢人便伸出大拇指夸赞"丫头神医"。没过多久,四乡八村都传开了,二堡村有个"丫头"看病看得好,是"神医"。于是,小小的二堡村卫生所里,从早到晚都坐满了外村赶来的病人。
现在,玉素甫·买买提老人的气管炎再没犯过,可他又患上了高血压,为了准确掌握他的情况,刘玉莲每隔两三天就要到玉素甫·买买提家去一趟,给他量血压,嘱咐他按时吃药。而玉素甫·买买提老人也同样关心着刘玉莲,几乎天天都要去卫生所看一看,找一点力所能及的活干。有些人不理解,问他没病也天天跑卫生所到底要干什么?
玉素甫·买买提告诉他们,他去卫生所什么也不干。可要是哪天没去,心里就跟有什么事一样,不舒服,非得去看了,看到"丫头神医"心里才踏实、才自在。
2000年8月8日,40多岁的维吾尔族村民艾曼提·玉努斯在修挖村里的坎儿井时,不小心从近三米多高的高处坠下,摔到了井底,造成右腿三处骨折,肿得老高。在三道岭医院花了几千块钱还是没能彻底治愈。由于他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加上女儿刚刚遭遇车祸住过院,家里实在没有太多的钱了。艾曼提· 玉努斯住不起医院,只能整天躺在家里,无法动弹。刘玉莲见他的腿情况十分严重,先是建议他去大医院拍片继续治疗。可了解到艾曼提·玉努斯家庭实际情况后,看着艾曼提·玉努斯一家哀求、期待的目光,刘玉莲决定自己出钱为他继续治疗。
刘玉莲为艾曼提·玉努斯垫付了2000多元的医药费。出院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要步行或是骑自行车到三公里外的艾曼提·玉努斯家,给他打针,打完针后还要扎干针按摩,帮助他恢复。
如今已经康复的艾曼提·玉努斯说起这事,仍然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丫头'是个好人。我的腿保住了,就是给'丫头'两个金疙瘩都不够啊。" 他一边说一边比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42年间,刘玉莲共为二堡村及邻村的乡亲们接生过400多个孩子,成功率百分之百。
72岁的毛沙·尼牙孜对20多年前刘玉莲为儿子接生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深夜,刘玉莲和家人都已经熟睡。突然响起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将一家人惊醒,半夜敲门,对刘玉莲一家来说早就成了家常便饭。她忙翻身起床,听到门外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丫头,快!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穿好衣服,收拾好接生用具,拿上手电筒,跟毛沙·尼牙孜一起,向三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为了节省时间,毛沙·尼牙孜没有走大路,而是领着她抄近道,穿过一片刚收割过的高粱地,锐利的高粱茬子刀子一样,把刘玉莲的脚脖子划出一道道血口,脚也刺破了,可这时候,刘玉莲连喊"痛"的时间都没有。赶到孕妇家,她立刻给孕妇测胎心、量血压……经过检查,刘玉莲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害怕孕妇有危险,刘玉莲劝毛沙·尼牙孜赶紧把妻子送到公社卫生院去生产。
毛沙·尼牙孜为难地低下头,告诉刘玉莲:"家里太穷,一分钱都没有了,住不起院,还是在家里生吧。再说,上面那个孩子也是你在家里接生的,我们相信你。"
当时孕妇的脉搏已经十分微弱,要往八九公里外的公社卫生院送,同样十分危险。刘玉莲略加思索,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就在家里给孕妇接生。
按照新法接生的三个规程,刘玉莲操作了差不多五个小时,中间还不停地跟孕妇说话,鼓励她,并伸出自己的胳膊,让孕妇双手抓着用力。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孩子健康,产妇却仍然昏迷不醒,刘玉莲放下孩子,又开始抢救大人。经过紧急抢救,产妇玛丽亚木终于苏醒了。这时的刘玉莲已经是一身透汗,胳膊也被玛丽亚木抓得青紫一片。顾不上休息,刘玉莲又亲手为产妇煮了一碗荷包蛋,调上红糖一口口地喂给产妇。慢慢地,玛丽亚木的体温和血压回到了正常值。
天大亮。刘玉莲要走时,玛丽亚木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同样对刘玉莲念念不忘的还有村民阿合苏木、巴提古丽夫妇。
1986年7月的一天深夜。"我老婆肚子疼,快要生了。"当阿合苏木把刘玉莲请到家后。刘玉莲一检查,发现巴提古丽已经临产,根据她的经验,还是难产。
刘玉莲急了,"快!赶紧往公社医院送。"
阿合苏木忙架起毛驴车,把妻子送到了二堡公社医院。
公社医院的医生检查过后,也认为孕妇是难产,情况十分危险,建议立即往哈密的大医院送。
当时正是深更半夜,根本没有去哈密城的车。最后还是公社医院的医生帮忙联系了一辆货车。面临着危险的孕妇被紧急送往了哈密地区医院,到了却没有床位;忙又赶往红星医院,也没有床位;只好又来到了哈密市医院,却被告知还是没有床位。
孕妇巴提古丽的情况越来越危险,拖延的时间越长,对产妇、胎儿的影响也越大。而且,城里的大医院也跑遍了,要往别的地方大医院送也没有可能了。
就在阿合苏木急得口干舌燥、团团乱转的时候。
刘玉莲跪下了。这是37岁的刘玉莲有生以来第一次给人下跪,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医生,为一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产妇。
"医生,你一定要想想办法。我们去了哈密的好多医院,都没床,最后跑到你这来了,你得想个办法,不想办法不行。"刘玉莲哭诉着,焦急,多少还有一些委屈让她泪如雨下。
医生被刘玉莲这一跪还有她的眼泪深深地震撼了。孕妇终于被医院收了下来。
如今,阿合苏木靠着跑运输每年能挣两万多块钱。1986年那个让人难忘的夜晚降生的女儿现在已经读到了高中,长得十分漂亮而且健康,儿子在上初中。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生活得十分幸福。他们一家都没有忘记刘玉莲的恩情。
每次见到刘玉莲,巴提古丽都会由衷地说道:"'丫头罕'('罕'在维吾尔语中表示尊重),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也没有我的女儿。"
刘玉莲的汉族名字,维吾尔族乡亲们很少叫得出。他们先是喊她"丫头",喊她"丫头神医",喊她"救命女神",喊她"丫头罕"……渐渐地,就统一了,四村八乡的乡亲们不管老少,一致叫她"救命丫头"。
多年来,刘玉莲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改善二堡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2007年,通过刘玉莲的努力,在哈密地委统战部的牵线搭桥下,终于争取到了中华海外联谊会"海联"新农村卫生室援助资金建设计划,由中华海联会出资50万元,地市财政配套资金39.82万元,共同完成哈密市二堡乡10所卫生室的建设。建成后,这些卫生室都能够开展针对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解决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刘玉莲所在的二堡村"海联"卫生室也是其中之一。
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这下,"救命丫头"也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了。
亲情--无从补偿的遗憾
刘玉莲的一生,帮助了很多人,受到了很多人的交口称赞。没有人知道,在刘玉莲自己心里,却有着深深地遗憾,那是一种无法补偿的遗憾。
家里,父亲是最疼刘玉莲的人。他为人正直,对刘玉莲的性格影响很深。刘玉莲至今记得,自己刚开始干"赤脚医生"时,父亲就曾嘱咐过她,要她"好好干,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父亲不断的鼓励,刘玉莲才能一直坚持当好"赤脚医生"。可父亲后来却患上了胃癌,在新疆治不好,最后由叔伯哥哥领着到内地去看病。走之前,临上火车,父亲还叮嘱刘玉莲,不要为他操心,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当时的刘玉莲绝对想不到,这就是她和父亲的永诀。1969年,父亲死在内地,她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然后是母亲,1986年,母亲也是死于胃癌。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父亲,刘玉莲曾经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为母亲尽孝,要在母亲有生之年好好照顾她。每天下班,刘玉莲都会守在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母亲身边,陪母亲说话,逗她开心。然而,到了母亲住院的最后时刻,正赶上全市统一为儿童打预防针,并且要求一定要在当月18号前全部结束。刘玉莲别无选择,只好先撇下母亲。妹妹不解,问她:"到底是妈重要还是工作重要?"她回答,"都重要,可我必须先把工作干完才能去照顾妈。"
还有丈夫吴正义,刘玉莲心里对他也有着深深的愧疚。
吴正义大刘玉莲两岁。当年的刘玉莲,甩着两条过腰长的大辫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谁见了谁喜欢。几乎只见了一面,20岁的吴正义就被那双大眼睛给迷住了,还有那两条大辫子,老是在他眼前晃,晃得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这以后,吴正义三天两头说自己这不舒服那也难受来到卫生所,让刘玉莲给自己看病。当然,到了卫生所,吴正义绝不惜力,什么脏活累活都主动抢着干。刚开始,刘玉莲还看不上吴正义。吴正义就想办法和刘玉莲的父母套近乎,帮助刘家干活。刘玉莲的父亲看小伙子人不错,又勤快又本分,就对女儿说:"你是个老实人,吴正义也是个老实人,嫁给这样的人,你不会吃亏。"最终,一直十分孝顺父母的刘玉莲点头了,决定嫁给吴正义。
1968年,二堡村的老队长玉努斯·铁木尔和乡亲们一起,套上马车,并且用大红花把马车装扮得漂漂亮亮。他们敲锣打鼓,把刘玉莲送到了吴正义家,用维吾尔族礼节给他们操办了隆重的婚礼。当时,家家生活都很困难,可乡亲们有的送来了精美的花布,有的送来了糖和水果,再穷的,也会带一个馕作为庆贺礼物。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打起手鼓,唱着歌,跳着欢快的"麦西来甫",整整热闹了一个通宵。
大伙都说,吴正义可真有福气,娶了十里八村的头梢子(最漂亮之意)姑娘。
吴正义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福。婚后,他全力以赴地支持着妻子的工作。所有家务活全由自己承包了下来,家里的十几亩责任田,更是不用妻子操心。特别是最近几年,老吴又是种地,又是养羊,又是喂驴,每年都有一万多元钱的收入,让老婆和孩子衣食无忧。每天从地里干完活回来,老吴还要烧火做饭。饭好了要是刘玉莲还是没有回来,他就会把饭送到卫生室去。
每年的冬天,第一个到卫生室上班的不是刘玉莲,而是吴正义。他要先给妻子把卫生室里的火炉点着,等到冻了一晚上的小屋子暖和了,他才回家让刘玉莲来上班。
三更半夜,常有病人和家属跑来敲门,请刘玉莲出诊。1972年2月的一个晚上,刘玉莲出诊归来,快到村口时,一条黑影突然闪了出来,拦住刘玉莲的去路。黑影一步步逼近……急中生智,刘玉莲弯腰抓起一把土向黑影眼睛撒去。趁黑影抹眼睛时,刘玉莲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人。黑影吓跑了,刘玉莲也吓得瘫倒在地。这以后,再有人晚上来喊门,吴正义总会默默地陪妻子一起起床,如果看到来人骑着自行车,就说明来人住得远,他就会搬出自行车,跟着妻子一起去,等到妻子处理好患者再和她一起回家。这一陪,就是三十几年。
有这样的丈夫,刘玉莲可算是省心了。家里的事,她从来不管。如果别人问她,村里有多少人?多少大人多少孩子?哪些人得了什么病?情况怎么样?她可以说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可如果你要问她,家里十几亩地有多少埂子?都种了些什么?羊圈里有多少羊?有几头驴?刘玉莲往往是一问三不知。
其实,刘玉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作为一个妻子,不能为丈夫做一次饭,炒一回菜,实在是不合格,太对不起丈夫了。碰上拾棉花的大忙季节,刘玉莲也会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到地里帮丈夫摘一会棉花,差不多八点钟的样子再匆匆赶回家,换掉衣服、洗漱一下赶去上班。对于卫生室的工作,她是一刻也不会耽误的。
刘玉莲的家十分俭朴,三间破旧的土坯房,还是20多年前丈夫花300元钱买下的。屋子里除了刘玉莲获得的一大堆奖状,最值钱的家用电器是一台15年前购买的14英寸金星电视机,此外可以说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没有,没有自来水,没有液化气,多少年来一家人打水洗衣、烧柴煮饭,与村民没有什么两样。可即使这样,看病时,刘玉莲也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出诊费、治疗费全免;量个血压、扎个针,从不要钱;开药从不多开,甚至还经常垫钱给村民们看病。刘玉莲给病人垫付几元乃至几十元钱的医疗费,是家常便饭,这样贫困的村子,这样贫困的农民,生了病就会更加贫困,刘玉莲无法忍心,不能见死不救。据统计,42年来,她为村里的贫困患者累计垫付医疗费三万五千余元。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刘玉莲还要给村里学校的孩子买100个本子和100支铅笔,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30多年。累计为村里的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余元。这个数字放到漫长的42年中也许不算太多,对于一些习惯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大款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刘玉莲那微薄的收入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为多年来她只是一位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所以刘玉莲的工资一直很低,而且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2007年3月份,刘玉莲的工资才涨到了530元。这以前,她的工资只有350元。当时,刚从护校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工资也要比她高很多。更早一些,2003年以前,她每月的工资只有45元。对于那些物质待遇,刘玉莲的想法很单纯,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我就满足了。
为了帮助乡亲们,刘玉莲唯一的办法是自己的生活节省再节省,而老实巴交的丈夫最多也就嘟哝几句,然后照样把自己辛苦种地、卖羊的钱拿出来,让刘玉莲去救命。
这些,吴正义都能理解,可有一次,这个憨厚的老实人却真的发火了。
那是1977年11月,一条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这是刘玉莲心爱的女儿。在这之前,刘玉莲曾怀过五个孩子,长女、长子,还有一个三胞胎,因为早产、营养不良等原因,先后都没能保住。这个女孩子的出生,不言而喻给一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快乐。很快,女儿就长到11个月了,胖乎乎的,十分可爱。那时,刘玉莲的丈夫在生产队的地里干活,不能回家,刘玉莲上班也很忙。每天临走前,她怕孩子在家没人看管,摔着,于是只能把孩子绑在家里的炕头上。当时的女儿虽然不会说话,但已经懂点事情了。每次刘玉莲绑她时,她就会用眼睛望着母亲,嘴里"依依呀呀"地咕哝着,用小手把刘玉莲抱得紧紧的,不肯松开。这是刘玉莲最伤心的时候。她只能狠下心,把女儿绑了就走。每次下班回到家时,女儿常常会在炕上拉屎、撒尿,把炕搞得一塌糊涂,让刘玉莲收拾。由于疏于对女儿的照顾,有一天,她的孩子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刘玉莲并没有太在意,给孩子喂过药,又像往常一样用宽布带把女儿绑到了炕桌上,然后匆忙地赶去上班了。那一天,来卫生室看病的患者一个接一个,格外的多,好多还都是从外村大老远赶来的。刘玉莲不忍心把病人往门外推,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照料女儿。等她赶回家时,女儿已经严重脱水,不行了。
刘玉莲赶紧把女儿送到乡卫生院进行抢救。
乡卫生院医生检查完刘玉莲女儿的情况后,十分生气:"你自己也是当医生的,怎么把孩子耽误成这样?孩子病得这么严重才上医院!"
最终,刘玉莲的女儿由于病情太重离开了人世。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玉莲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时候住得离卫生室不远,我走的时候,害怕她摔下来,就把她绑上了,绑她的时候,用细绳子害怕把她勒坏了,就用了一根宽布带。我还以为在班上一会就能回来,没想到一进卫生室去就出不来了,病人太多了,你要仔细地给他们检查,确诊下来以后还要治疗,人太多了,一直走不掉。结果,回去孩子就没了。"
不可否认,刘玉莲的确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在乡亲和女儿同时生病的时候,她把更多的关爱给了乡亲们。导致孩子夭亡,这是她这个作母亲的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对此,刘玉莲不想辩解,她承认自己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30多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位内心无比痛苦、怀着满腔愧疚的母亲。
也是因为这件事,吴正义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原谅妻子。那段时间,这个忠厚老实的庄稼汉也开始在家里吊脸子、摔盆砸碗;而婆婆,早就对这个不干家务的儿媳妇不满意了,这下更是火上浇油。她一再劝儿子,让吴正义赶紧跟刘玉莲离婚。
吴正义确实生老婆的气,但看到整天以泪洗面的刘玉莲,他又心疼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婚礼上的一幕。当时的老队长玉努斯·铁木尔拿来一块在盐水里蘸过的馕,让他和刘玉莲一起吃。他们吃了,可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人告诉他,盐和馕是维吾尔族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两样东西,那是"同甘共苦、永结良缘"的祝福和"一生不变"的承诺。再想到妻子的善良,想到妻子的贤惠,最终他也没有舍得提出和刘玉莲离婚。
经历过一次次的磨难,刘玉莲对生孩子都已经绝望了。在婆婆的一再要求下,刘玉莲抱养了一个女儿,女儿吴晓英长到三岁时,刘玉莲才真正有了一个自己的孩子吴晓成。
儿女长大后,对刘玉莲的行为也很不理解。在他们的眼中,家庭成员似乎只有父亲,而母亲一年到头很少在家。2000年春天,女儿吴晓英有了自己的孩子,可直到孩子满周岁,刘玉莲也只去探望过两次;现在孩子已经8岁,刘玉莲登门也不到10次。还有吴晓成,四年多以前他妻子做了剖腹产手术,术后刀口一直不能愈合,儿子特别希望当医生的母亲能够赶来伺候妻子一段时间,可刘玉莲总是说"忙!走不开。"儿女们想不通,说:"妈,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还那么卖命地工作干什么?辛苦了一辈子,才拿那么点钱,真是太不值得了,还是别干了吧!"
刘玉莲总是这样回答他们:"不行,村里的交通不方便,我走了,这里的维吾尔族乡亲们看病怎么办?我要为这里的乡亲们干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刘玉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刘玉莲的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的时候,在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哈密地委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哈密市委和政府落实了刘玉莲的政治、工作和生活待遇。刘玉莲当选为政协哈密市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并担任了二堡镇卫生院副院长。而且,为了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道德模范的关爱,根据中央文明办《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刘玉莲还获得了15万元的最高资助。这笔资助款使刘玉莲在哈密市区内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楼房,彻底改善了她的生活居住条件。如今的刘玉莲可谓是苦尽甘来。
可是,刘玉莲愿意继续咀嚼那种苦,而不想要那种甘。身为二堡镇卫生院副院长,可她至今仍在二堡村上班,继续住在自己破旧的土坯房里:"好地方让那些年轻人呆吧!我就守在这了。"刘玉莲这样跟人开玩笑。她也是没办法,二堡村太偏僻、太苦,没有医生愿意去那里。刘玉莲只能继续孤独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在日记中,刘玉莲这样写道: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解除乡亲们的病痛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融合--民族团结的楷模
刘玉莲老了,可59岁的刘玉莲一点也不显老。大而深邃的眼睛,苗条挺拔的身材,乌黑的盘发,还戴着项链、耳环……长期在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乡村生活,大概是由于朝夕相处的大都是维吾尔族乡亲的缘故,渐渐地,刘玉莲穿着打扮越来越像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妇女。她一年四季穿裙子,冬天即使是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也照穿不误。少数民族妇女热爱修饰的习惯同样也感染了她,她每天都要佩戴首饰,耳环、项链……哪怕并不值钱,她也要认真地戴上,然后给自己化妆。不光打扮,连她的长相,走出二堡村,也会让人误认为她身上有着大半的维吾尔族血统。特别是当她用流利的维吾尔语熟练地唱起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汗》、《请你尝块哈密瓜》时,当她欢快活泼地跳起热情洋溢的维吾尔族舞蹈时,你很难分清她的族别和年龄。
42年的共同生活,她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合进了二堡村这个维吾尔族大家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只牛羊牲畜、每一个大人小孩,对于她而言都是那么的亲切。同样,提起"救命丫头",二堡村的村民也不陌生,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
70岁的哈克里·玉素甫老人曾患有老年性肺结核,确诊后,刘玉莲急忙跑到哈密市,为老人领来国家免费提供的治疗药物。由于药太苦,倔犟的哈克里·玉素甫老人不愿吃药。刘玉莲知道后,就按隔天服药的日子,早早起床,来到哈里克·玉素甫家,为老人倒上开水,非要亲眼看着老人把药吃了以后,才会放心地回家。这样坚持了九个月,风雨无阻,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2007年7月17日,哈密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直到洪水从别处退去,刘玉莲才有时间顾上回家看看。幸好,家里除了旧报纸糊的屋顶露出个大洞外再没有什么大碍。想到有些乡亲的房子被洪水冲塌了,刘玉莲便与丈夫商量,把自己家的被子挑床好的,再买些米面送去,别让他们饿肚子。
事情过去这么久,50岁的吐逊汗·吾斯满说起这件事还感动得直掉眼泪:"丫头看我们的房子塌了,就把自己家的被子拿来,还送来了面粉。我真是太谢谢她了。"
困难时候,最见真情,这些事情都被维吾尔族乡亲们牢牢记在了心里,他们都从心里爱戴这位"救命丫头"。
刘玉莲家孩子小的时候,怕他们没时间照顾,乡亲们就抢着帮他们带孩子;到了农忙时节,乡亲们知道吴正义一个人忙不过来,又都争着来帮忙。总是先把刘玉莲家的活干完,再去干自己家地里的活,连水都不喝一口。
多少年来,出诊途中,路上遇见的维吾尔族乡亲们都会给刘玉莲捧来刚刚采摘的葡萄、杏子;逢年过节,乡亲们会给她送来热乎乎的烤馕、香喷喷的馓子。他们都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亲人。这一切也令刘玉莲感到格外的温暖。
1986年,刘玉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也让她更加地努力。这些年来,她先后获得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乡村医生"等诸多荣誉。可她最开心的,还是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面时都要亲切地喊她"救命丫头"。
这几十年,二堡村来过多少医生,乡亲们最有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掰着指头粗略一算就是十好几个。然而,长的三五载,短的几个月,受不了苦、耐不住寂寞,一个个都走了,只有刘玉莲,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已经深深地把根扎在了这片贫瘠的碱土地上,一天天地捱了过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呆就是42个春秋。
刘玉莲曾读过这样一首赞美红柳的诗:
在沙漠中,
它用不屈的生命与大自然抗争,
用根系深深地扎在大漠中,
用生命染红虬劲的枝茎,
为无垠的大漠增添绿色。
它的枝头像霞一般火红、绚丽,
由不得你不陶醉在火红的遐想中,
由不得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它默默无闻、不求索取,
它没有松的傲气、柳的俊秀、花的妩媚。
它有着海的胸怀、白杨的挺拔、钢的坚硬。
沙暴肆虐的摧残,
没有使它爬下,
它的根越扎越深,
最终成为戈壁绿色的守护神。
刘玉莲喜欢这首诗。她记得,多年以前,当她第一次来到二堡村,第一眼看到戈壁滩上挺立于风沙前沿的那一丛丛傲然而生的红柳、那一枝枝淡红色的小花时,便从心底喜欢上了这种植物。往后,她又发现,红柳的叶子总是紧裹在枝干上,一旦狂风袭来,它的枝条便会随风呼啸,发出一种尖利的哨音。她听得懂,那是红柳蔑视狂风的歌唱。从此,她心里便深深地埋下了一种红柳情结。
刘玉莲就像红柳一样,将永远守护在二堡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