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文的荒谬论点
原文: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点评:
可以不可以这样说:“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掌了权的右派复辟派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公有制度社会主义,为复辟服务的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前三十年,一些人甚至还会以普世价值思维苛求前三十年。对于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原文开篇气势汹汹地就给对稍有意见的百姓戴上紧箍咒,这位人民日报评论员未免也太霸道了点吧?
原文: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点评:文章中的“中流”指的是什么?这个“中流”是有利于发展公有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还是有利于复辟资本主义的私有发展的“中流”?撇开改革的社会贫富两及分化的现实,空谈“中流”,玩文字游戏,这是什么文风?是不是大忽悠?
原文: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点评:
谢谢人民日报这位评论员,竟然还能记得邓小平,既然记得邓小平,仍然拿邓小平谈话说事,那就好办得多了,不知这位评论员小兄弟有没有学习过邓小平的“十个如果”?评论中所指的“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有没有这“十个如果”的关切?
原文: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
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点评:
更符合改革实际的评论应该是:“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人民享受着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的公有制度)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最广大的工农人民群众)“不同声音”。将括弧内的文字加上就对了。
原文: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
点评:
既然改革很难“十全十美”,那么为什么要求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十全十美”?为什么对于公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中即使一点点的不完善也要狂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加以全部否定?
原文:
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点评:
1、 文章中所提到的“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是谁?当前又是谁能够“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如果不能明确的对百姓说个明白,那么只能是坚持改革者们的自己虚张声势贼喊捉贼的伎俩了。
2、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决而难”、“行而难破”又指的是哪些“改革”,是指铁道、电力、电信没有完全私有,还是指地方 资源没有完全卖光?
3、 如果是为了工农大众增加收入,为了工农大众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谋取利益的改革,为什么不直接举例说明,以得到广大工农人民有广泛支持,何必要藏着掖着的,干吗嘛,象做贼似的?
原文: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点评:
小平在20多年前关于“我们已经形成了。。。承担风险的能力” 告诫的大前题是: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不怕少数资本家翻天,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的共产党在百姓中有不可代替的威信,“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已经形成那个激情年代最强的音。现在还有这些条件吗?
至于改革之前的所谓“崩溃边缘”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仅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更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早有公论,还是不评了吧。
原文: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点评:
不看广告,看疗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