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官司又把北大教授孔庆东推上了风口浪尖。
《新京报》2013年5月10日刊发一篇题为《北大教授孔庆东微博骂人狗汉奸被判赔偿200元》的报道,被许多媒体转载和热炒。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2年5月6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微博上发表了《立春过后是立夏》博文,博文中,孔庆东写了一首七律。博文上传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生关凯元对这篇博文提出了意见,称孔庆东的七律“格律不对……好歹孤仄孤平不该犯”,没想到却惹来了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不满。根据经过公证的证据材料,孔庆东直接回复关凯元,称其“驴唇不对马嘴……你就是个狗汉奸……”
这段文字传递的信息是:作为北大教授的孔庆东爱写旧体诗却不懂诗词格律,有年轻人善意地提出批评意见,老孔却“老虎屁股摸不得”,对人大肆辱骂。
这件事,使某些人(含某些媒体)兴奋异常,大肆借题发挥,发起对孔庆东的新一轮“围剿”,大有“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的声势。
但是很遗憾,《新京报》的这则报道,可以说是不实新闻。这则报道在引述孔庆东和@rushiwolai2012(关凯元注册微博)的话时,出现了三个省略号,根据我的经验,必须要搞清楚这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才能大致接近事情的真相。经过我检索资料,发现二人的完整对话是这样的:关凯元跟帖讥讽:“和尚(孔庆东)写的诗意境不错,可确实格律不对,就算不严格按照古人韵律,好歹孤仄孤平不该犯。亏你还自称度变七律啊。” 孔庆东回复:“你不要装作懂格律好不好?你说的驴唇不对马嘴,你连原诗都没看,你就是狗汉奸……”孔庆东这个回复,火气是大了点,如果就事论事,不考虑其他背景和因素,“狗汉奸”之说的确欠妥。但关凯元也不是没有问题。文艺批评,要建立在认真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与人为善的态度。而这两点,作为批评者的关凯元一条都没有做到。孔庆东《立春过后是立夏》文章中引用的那首诗,明明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七律《立夏前二日作》,孔庆东行文风格一贯幽默,时常插诨打科,开个玩笑什么的(比如他说“远在八百多年前,陆游那厮就不害臊地抄袭了俺的大作,而且抄得一字不差。”),但文中说得也很明白:“陆游的余春,毕竟还有那么二三日。可北京的春天,看来快要彻底省略了。”可以说,即使从未读过陆游这首诗的人,看了孔庆东的这篇博文,只要智商正常,都不会把这首诗当成是孔庆东的作品,而关凯元作为一个晚辈和在读的大学生,不问青红皂白地对孔庆东教授一番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不管是出于无知、狂傲或粗枝大叶,还是素有积怨而故意纠缠捣乱,引起孔庆东教授的反感是自然的。说其“驴唇不对马嘴”恰如其分,批评其“装作懂格律”也名至实归。因为陆游这首七律,在格律上是没有问题的。关凯元故作高深,班门弄斧,其实未必真正懂得什么“孤仄孤平”,至少,他还不懂传统诗词创作中的“拗救”是怎么回事,否则就不会自以为是地教训陆游不会写诗,并让孔庆东先生代为受过。尤其是那句“亏你还自称度变七律啊”,何为“度变七律”?连字都写不对、话都说不清还装腔作势,亵渎师长,这等学生,纯属自我找骂,要是在陆游那个时代,恐怕还要罚站和挨戒尺。
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某些媒体一报道(另有一些媒体转载时也不加核实),就走了样变了味。删去一句“亏你还自称度变七律啊”,冷嘲热讽就成了“善意的批评”,隐去一句“不要装作懂格律好不好?你连原诗都没看”,批评者的“二百五”作风和傲慢无知就被掩饰,在陆诗格律问题上的争论也被混淆了是非。“因立场而决定对新闻素材的取舍”,某些媒体几个省略号的巧妙使用,将其演绎的淋漓尽致。一个骄矜浅薄的在读大学生或许没能力辨别宋代陆游和今人孔庆东的诗,但那么多新闻媒体也把《立夏前二日作》说成是“孔庆东的七律”,让谁蒙羞?
由此看来,捍卫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真实性原则,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还任重道远。
(此文尚未写完,待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