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语文课本去中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先是将鲁迅的文章逐步从语文课本中去除,现在,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很少了,面对整个社会强烈的质疑,有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鲁迅文章艰涩难懂,而且鲁迅所定的文章与时代格格不入,有的专家给出的答案更好笑,说鲁迅的作品多是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欲去之罪,何患无词。现在,语文课本去中国化更加明显,不但许多经典的古文消失了,就连经典研古诗也逐步在中国的语文课本中减少甚至消失了,原因自然更简单,近代鲁迅的文章都难懂,何况古人写的文章。面对中国语文课本去中国化现在日益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北京师范大学时同样感到忧郁,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鲁迅的文章和中国的古诗文真是难懂吗?丁丁认为以这种理由“去中国化”十分荒诞,中国所有经典的古诗文,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可以说是经过大浪淘沙,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的文章其实都很通俗易懂,而且无论从文化修养、还是词汇的讲究、或是爱国立志和寓意等方面,根本不需要多少文化,根本也不需要去作过多的解释,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能基本上读懂,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从古诗文中遴选出优秀的诗文供学生去学习,然后不知不觉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如《锄禾》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小学生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们不应该从小就接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小学生读不懂?其中的汉字很难?其中的寓意难道不是要求我们珍惜时间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深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好理解吗?这样的爱国情怀难道我们不需要传承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美景难道不被震撼?而文字难道很隐晦?无须多举例,纵观中国经典古诗文,可以说很少有很难懂的,只要稍加点拨,比起当代的那些所谓文章更容易懂,文字要更优美,而且寓意更深远,为什么不让现在的学生来学习这些文章呢?
其实,中国语文课本近来之所以流行去“中国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文化汉奸已横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当代中国的年代和未来一代远离中国文化,忘记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的爱国观、立志观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脱节,而从小就接受国外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当代中国流行的颓废、庸俗主义等思想,从娃娃抓起,可谓用心险恶。
不是丁丁过于悲观,也不是丁丁想用阴谋论来评判语文课本“去中国化”的现象,而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当代的中国确实是有无数汉奸在横行,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西方势力已经在中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正在渗透,其中文化阵地自然是他们最想渗透的领土,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国家一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属于自己的思想,那等于就没有了灵魂,最终是任其摆布。因为他们知道,要想让中国变颜色,用武力是不可能征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思想和文化上进行灌输,这也是西方国家一贯的做法,所以,一方面让中国年轻的一代和下一代脱离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然后灌输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也是中国课本为什么一方面去中国化,一方面增加现代作家和西方作家文章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的中国人唯西方思想、政治、文化、民主是举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当代年轻人中这股势力已不可小视,如此发展下去,中国有危险。
从小学到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也是我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知晓中国历史的苦难与辉煌、具备良好的道德和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最重要阶段,作为中国人,就必须一代代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而我们的课本就是最好的传载工具,我们如果丢掉这个阵地,任文化汉奸横行,一旦在一代或两代人中“去中国化”得到实现,那后果十分悲哀。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点出了“去中国化”的危害,知道了中国文化汉奸横行的后果。所以,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坚决的反对“去中国化”,而且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靠的就是他们。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