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的祝华新,最近在网上发表了他的网文《互联网上的“草根文人”》,十分坦率的向中央和社会谈出了他对中国改革事业成败的担忧,文中他对改革事业的忠心耿耿和忧心忡忡真是日月可鉴。
他在文中处处担忧“草根文人”对“改革”的知识和理解太少。他感到“互联网不仅为精英提供了挥洒才华的空间,也使“屌丝的逆袭”成为可能。当后者经过个人努力,因缘际会,崭露头角时,从作品风格到人品却引出了巨大的争议。”
他担忧:“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和“贫二代”的代际传承触目惊心;他担心:草根人士通过个人奋斗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他们的心声无处倾诉,无人倾听,缺乏认同;他担忧:大学生等草根青年无职业的安全感,社会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他认为这一切关系到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他对1978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联手发起“真理标准讨论”,奠定的80年代改革“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十分怀念。
我感觉他这篇文章是针对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对草根文人态度的一个回应。
但是他的文章缺乏厚重历史知识的铺垫。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对中国近代史和革命史的无知。这从他对改革前新中国历史的偏见可以看出。同时也显示了他对30年改革所产生的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也缺乏深刻的分析。他对事物的看法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他看问题缺乏对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他先天的缺陷,因此他看问题只能看到问题的现象而看不到本质。
他认为改革30年之后,意识形态宣传人才缺乏,但是要从“草根文人”中寻找,对改革事业来讲是不可靠的。 他举了作家浩然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浩然“1964年写出小说《艳阳天》时,充满了对农民兄弟和乡村生活的感情。主人公有血有肉,读来非常亲切,较少概念化的痕迹。然而,这位在农村摸爬滚打多年的乡土作家,回避了集体化带来的“大饥荒”。浩然在“文革”中创作的《金光大道》,更是渲染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路线斗争”。而到了“四人帮”覆灭前夕创作的散文诗体小说《西沙儿女》,则被后人批评为有逢迎江青的倾向。这位只念过3年小学、自学成才的农民作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视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可惜是喝“极左路线”狼奶长大的,眼中看不到千千万万像小岗村那样的农民。这样的代言,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策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祝华新对浩然的评价是非常不客观的。试想浩然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他作为一个党所培养的(绝不是喝狼奶长大的)党员作家的作品当然应当生动的反映那个时代党领导下的集体农民的生活,正确反映当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批评浩然的小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策是背道而驰”,妨碍了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好像在批评春秋战国的孔子不歌颂秦始皇一样的荒唐!老实讲如果没有浩然歌颂的当时农业合作化大量的先进集体生产了足够全国11亿人民维持生产和生活的粮食,小岗村的农民(幸亏不是千百万,而只是23个人)从哪里来的连吃23年的返销粮?这些粮食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如果你能明白那时的中国是被帝国主义封锁,粮食没有地方可以进口,全部都是自己生产的,今天的市场经济能够做到吗?这就说明了,市场经济也不是谁一拍脑袋,想搞就可以搞的,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这个条件,恰恰就是毛泽东时代为我们所创造的,所以习总书记告诉我们不要用前30年反对后30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你却领会不了。尤其你说所谓的”大饥荒“(这是敌对势力的说法,不是你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所应该说的)是合作化带来的,更是十分荒唐的、完全脱离当时实际的胡说八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27年,困难时期满打满算就只有三年,敌人把它夸大成整个时代,你是中共党员,你也这样说,是不是站到敌人的一边去了?其实你只要不带偏见就应该想到,如果毛泽东时代人人都吃不饱饭,新中国的人口(1949年中国的人口是4亿5千万)还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代吗?
祝华新认为:“基层青年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令人感动。但从抵制家乐福,到反日游行中打砸日系车和日货商店,也时常表现出盲目排外倾向。而一旦受到民粹助力,收获集体认同,更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就是祝华新对关心国家大事的草根群众的看法。
他认为:“在扶持“正能量”的草根文人,包括网上“自干五”(自带干粮的五毛)时,需要着力提升其文化品位和专业门槛,更要避免以“左”反右,避免以一种可能更落后的小生产和封建的文化规范来对冲激进立场。特别是需要帮助他们补充社会记忆,了解中国社会如何从“大跃进”、“文革”的跌跌撞撞和闭关锁国的困境中一路走来,为什么要彻底否定“文革”,为什么要包产到户,为什么公检法既合作又要相互制衡,为什么需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其实这些恰恰也正是祝华新自己“社会记忆”的短板。中国为什么在“大跃进”中会出现“浮夸风”和“共产风”?“文革”中为什么会出现武斗和派性?其实这和改革中为什么会出现“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农二代”两极分化的代际传承触目惊心;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无职业的安全感,社会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一样,都是社会阶级关系在不同体制下产生的不同的问题。“文革”是希望不会出现”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的差别,,因此必然有维护这些利益的力量的抵制和干扰,出现了派性和武斗;改革是允许”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农二代”差别的长期存在,因此就必然会有“代际传承的触目惊心”。毛泽东时代(包括“文革”),大学毕业生全部是国家干部,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做与他们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思想上绝不会产生“无职业的安全感,无社会的温暖感,无国家的归属感”这样的问题,他们感到的只有幸福。如果我们能够客观的用分析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会认识到,社会上公平分配的问题解决好了,有的人的特殊私利就不一定会得到满足,他们会不满;如果过于照顾少数人的私利,两极分化就会使社会撕裂,改革也不是万能的。而社会公平分配的问题的确是必须要解决而至今也并没有更好解决的问题。
“闭关锁国”的困境不仅是当时美国对中国制裁的结果,而且对于今天的俄罗斯他们不是也采取了这样的手段了吗?如果明天美国要让台湾独立,否则就要封锁中国,你认为中国应当怎么办呢?!只有最没有良心的人,才会把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归罪于新中国和他们的领导人。
我们认为对于过去的历史,科学的态度是客观辩证的总结经验。彻底否定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并不有利于我们吸取历史教训的财富,使我们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而包产到户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农业的现代化,直到今天它的严重后果还未能完全消除。你曾经肯定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但是你对待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现实的态度,恰恰缺乏的正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那么你今天不会成为新的两个凡是的维护者吧!
祝华新对“草根文人”和毛泽东时代的态度和他自己指责的“屌丝的逆袭”有什么两样呢?
祝华新最后提出要宽待知识分子,认为对他们要宽容。并且认为“鼓吹工农大众也要做“文化的主人”,理由是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二十四史”,但是有自己的“四史”——家史、村史、厂史、社史,因此也有资格臧否历史人物。这样的学术批判完全是瞎胡闹。”他认为:“如果嘲笑知识、妖魔化知识分子,成为一种彰显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风尚,自以为真理在握、呼朋引类、喊打喊杀,那么侵蚀的恰恰是为政者的民意基础。”
其实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各个阶级也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你能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不是知识分子吗?!他们恰恰是先进阶级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著作,你也许毕生也读不完。没有读过他们的著作和他们革命的实践史就来反对他们,也只能是人云亦云了,不会有独立的思考。而我们认为只有能够独立思考的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祝华新写作的文字虽然不错,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水平、评论水平我们却不能恭维;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自己反对的东西,说不出什么站得住脚的反对的道理,只是轻率地否定一切;而对自己肯定的人和事,也说不出什么像样的肯定的道理来,只是武断地肯定,这就不是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应有的优良的学风和文风。
我们希望,祝华新能下功夫把他所反对的理论先读通了,这样不论是反对,还是赞成一个人或一件事,都能说出以理服人的道理,以理服人。
如果你的本事连我们这样的普通草根都说不服,又如何能说动高层的领导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