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迫害”乔石的“五七”干校
乔石逝世后,我对讣告“‘文化大革命’中,乔石同志受到残酷迫害,被隔离审查和拘禁,先后两次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一段话深感疑惑,因为“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各地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对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学校,类似于党校,怎么可能“迫害”乔石呢?如果参加点劳动就算“迫害”,那数以亿计的工人农民岂不是天天都在遭受“迫害”?
根据百度结果,“五七”干校的背景是这样的: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从中看出,毛泽东提议办“五七”干校,目的是让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参加劳动,一是去掉他们身上的官气、文气,改掉他们高高在上、轻视工农的毛病;二是让他们多接触以工农为主体的草根民众,熟悉国情、了解社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三是让他们自食其力,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联系当前党校内吃喝成风、机关内官员冗余、社会上官民对立的现实,会发现毛泽东的指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还率先垂范,动员李敏、李纳到“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在毛泽东的带动下,除林彪以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及10多位其他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如秘书、警卫、司机、厨师、公务员等),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等革命家的后代,全都到干校轮流锻炼。
当然,全国“五七”干校数以万计,条件千差万别,有好的,有一般的,有差的,条件差的在季羡林那里被说成“牛棚”。而且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有些人确实在干校内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像百度那样,说“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统统撵进干校”、“ 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把“五七”干校渲染的毫无人性,显然是夸大事实、蓄意抹黑,涉嫌造谣。
有个事实不容置疑,即无论环境好坏,“五七”干校的条件在当地基本上都属于最好或较好的,至少不是最差,在干校里接受锻炼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除参加劳动和半军事化管理外,工资待遇不变,平时能吃到肉包子,业余时间打打牌、打打球,周末还能看场电影,也可以请假回家,只是不能过夜。
在当时条件下,这种待遇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极度奢侈,但对某些养尊处优的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显得极度寒酸,类似“迫害”,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不该住没有豪华卫生设备的集体宿舍,不该过有家不能回的日子,不该只吃肉包子,更不该劳动。
因此,文革后人们对“五七”干校的评价很复杂,如作家王蒙在回忆录中谈及“五七”干校生活时,不仅没有一点被“迫害”的意思,反而对他在干校内补发的2000元(一笔巨款啊!)工资记忆犹新;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忆向阳》组诗,赞美农村劳动,歌颂“五七”干校生活,却被文人姚雪垠说成为林彪、“四人帮”粉饰太平。《南方周末》则将“五七”干校说成“青春流放地”,凯迪网的评价更极端,说:“‘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媒体和新华社播发的乔石讣告关于“五七”干校的评价,即可知当下的政治态势。(2015-6-16上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