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纪念杨绛先生
著名女作家杨绛5月25日天年105岁病逝,新闻连篇发稿哀悼她的去世。去世的她,不仅让人哀悼她是著名的女作家,有《杨绛文集》八卷存世,而且她是著有《围城》的著名作家钱钟书之妻。27日,杨绛的遗体在北京火化,老人杨绛与这个世界作了最后的告别。
杨绛以一百零五岁的天寿,完整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几个最重要时期。生于1911年民国开元前后的人,活在世上的已经非常稀少罕见了,即使在世,也恐杨绛将成最后的最有名的一位了。
钱钟书的代表作是小说《围城》。我记得当年拍成的电视剧,是非常受欢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由陈道明主演的,那时我守着黑白电视机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部剧。有了电视人物形象,后来就买了书,不过只匆匆看完,搁在书柜里,现在在哪个角落里也都忘记了。
《围城》算是一部不错的小说,首先感觉最明显的是语言比较诙谐幽默,这一点在现代作家中,钱钟书的这一风格是独特的,也许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成就了钱钟书的大名。
而后从知道钱钟书,也就知道了他的妻子叫杨绛,杨绛为注释《围城》专门写作了一篇《记钱钟书与<围城>》。我觉得要真正看懂《围城》是必须要读杨绛的这篇注释性文章的,也知道在钱钟书写作《围城》的时候,她是第一个读者,还给了钱钟书不少的帮助。
后来再知道的,杨绛是鲁迅南下广州前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中的那个女校长杨荫榆的侄女了。
杨绛的书,我知道的不多,看的更少,因为有时需要研究历史的缘故,我很认真读过她回忆她的三姑母杨荫榆的那篇文章。从杨绛去世后这几天的悼念中,我知道了《唐吉诃德》的中译本是杨绛翻译的最好,还有她写钱钟书与他们的女儿的《我们仨》。杨绛的写作成就最卓越的应该是翻译,创作成就最引人瞩目的时期是她的晚年,应当说其中的《我们仨》是最拥有读者的作品。
长寿是上天赐给杨绛的最大寿礼,这是跟她同时代的那些作家们所不能比的,如果没有估错的话,杨绛应当是五四运动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中的最后一位了。能见证,尤其能以文字来见证中国现代文学经历史的,是让最后的这位长者亲手画上了句号。
杨绛的文学创作成就虽然算不上特别卓越,从大家所熟知的作品看,杨绛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些记述性小品,其中故事有长也有短,但在耄耋的老年,还笔耕不辍,其精神意志和生活情趣,很教人感动。她在写作中,坚持了一位作家视文字为生命的情怀,不为外界的纷纭所动,百岁的人生过后,酝酿出的一颗平淡清爽的心灵。她一路把人生萃取之后,写出了很多真识和灼见。比如她写道: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她百岁时有这样一句感言: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样的人生感言,只有活到百岁有思想有阅历且能驾驭文字的才者,才最能悟化他人,而寿不及者,读来则不免疑于说教了。
她在谈读书与人生时写道: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她总结的人生哲学是: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他对人的规劝是:“你的问题在于读的书太少而想的太多。”而这恰为今日人们的通病了。
她劝导人要成功,就必须努力于数倍于人的付出: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要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作为女性,杨绛的情感是细腻的,在细腻中又带着幽幽的伤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在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段文字读来使人伤感,思念着已经逝去的亲人,守着家的最后一人虽还留在世上,却也像个迷途的路人一样没有了方向,不知家在何方。
杨绛老人如她自己所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她以百岁的写作人生,把对人生的感悟,凝作成文字留存了下来,我想,杨绛的文字愈久必将愈加醇厚浓香。
………
写到这里,本可作结,但感觉还有必要再提及她的姑母杨荫榆。她的那篇《回忆我的姑母》,将开除刘和珍等学生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形象,用生活的笔给丰富了起来,否则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鲁迅先生笔下的推行“寡妇主义”的杨荫榆了。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杨荫榆有过怎样不幸的婚姻,辞撤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之后,有过怎样与侄男侄女们一起生活的场景,也知道了在沦陷的苏州,杨荫榆怎样挺身而出保护避难的妇女,又是怎样惨遭了日寇的杀害。我们知道了,杨荫榆虽然在政治上逆了时代的潮流,但死难前不失民族气节,终是个爱国的知识女性。
在这个翻案成风的时代,鲁迅首当其冲不能幸免,鲁迅笔下的对立面,在今日里,无不都高大光亮起来,而鲁迅则成了专会骂人的“恶人”了。杨荫榆女士在女师大推行暴政,后来发生三一八惨案,她有难以推却的历史责任。而后杨荫榆的被残杀,让人顿生敬仰。人生的阴阳,总是让历史嘘唏哀叹。尽管在这些的虚吸哀叹中,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还会被后世的人们永远不忘。作为杨荫榆的侄女,杨绛无疑是很清醒的,她对她的姑母在回忆文章最后总结道:
“我母亲曾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栓桔,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谨以此文纪念杨绛先生。
2016年5月29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