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气候问题实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阴谋

白海军 · 2010-05-12 · 来源:
发展方式转变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碳客帝国:碳客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白海军著,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0-04,ISBN:9787505727021,定价:¥29.80

碳客帝国》旨在撕开西方国家倡导碳减排的美丽画皮,揭示气候问题实质及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变革、利益及阴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企图以“低碳经济”这一新游戏规则控制发展中国家,维持其全球经济优势,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又一次霸权主义行为;并为处于低碳经济中尴尬位置的中国如何应对西方新一轮经济革命谏言。 

气候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要求全球各国承担碳减排任务。这场低碳经济革命的发动是早有预谋的。目前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煤碳、石油等碳基能源仍十分依赖,对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也相当落后,西方国家于此时压迫发展中国家减排,实际上就是在逼迫发展中国家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进入新能源时代,从而利用其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资金、工业化生产等优势继续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 

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是碳排放第一大国,因而成为世界减排的最大关注点。中美交锋已经进入以低碳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较量的新阶段,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的命运都将因此改变。中国曾以西方经济学为“圣经”,片面追求GDP结果导致社会严重分化,出现拉美化的趋势,因此中国不能再依赖西方国家送到手里的“圣经”,我们也要缔造自己的“圣经”! 

碳客帝国》的预言有理有据

赵启明

2010年04月19日10:42  来源:《文汇报》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地震,就像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一样,因为地震会成为未来的期货;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海啸,就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一样,因为海啸会成为未来的期货;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飓风,就像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一样,因为飓风会成为未来的期货,而且也是打击对手的手段;

未来某一天,基因工程公司会决定一国的成败,因为基因工程公司能够左右世界的粮食和能源;

未来某一天,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是在变暖,反而是在变冷。

我不敢说资深时政作家、对国际关系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深有研究的白海军先生在《碳客帝国》中的预言每一个都会应验,但我相信他所说的,因为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白海军先生在几点上说的有理有据:

其一,“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欺世大谎言”,这句话其实有点问题,全球气候最近的确是在变暖,但白海军先生明确说了,这可能就是地球气候的自然周期活动所致,也有可能是太阳黑子活动所致,但变暖的原因几乎与人类的碳排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人类迄今为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相比微乎其微,根本起不到“温室效应”。

其二,西方发动这场碳革命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相当于工业革命,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日益衰退的西方经济提升到新一个阶段,也就是从金融资本主义上升为碳资本主义,也就是用新能源经济取代目前的碳基能源,这从人类大产业变革来说的确如此。

其三,美国成为“碳客帝国”,“碳客帝国”这个词虽然有处于市场销售考虑之意,但也的确取得非常贴切,因为美国清楚,不上升到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就必然要衰退,美国有这个眼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所以,美国成为“碳客帝国”是非常可能的。

其四,《碳客帝国》中说飓风、海啸、地震、洪水等都会成为期货和战争武器,此言非虚,不是想象力丰富,而是的确如此,美国、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研究地震武器已经几十年了。

其五,《碳客帝国》一书提出中国在未来低碳经济中的地位是一个学徒工,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向更高一级的资本主义阶段(该阶段也就是白海军先生所说的碳资本主义)迈进,而中国、印度等这些国家呢?实际上还处在正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混合阶段——中国大部分人口还是农民,他们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生存支柱还是土地,这种基本状况不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几个发达城市的风光所能掩盖的。

其六,《碳客帝国》说我们应该建立我们自己的圣经,不要再跟在他人的屁股后面走了。从长远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走最适合自己的路,这无论是从科学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国家精神来说,都是正确的。如今,西方在评价社会发展程度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综合的“民众幸福指数”,而不是一味地用GDP增长数字说话。所以,在西方发起碳资本主义革命的时候,我们要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做。

离婚会消耗更多能源?按照房屋耗能征税?

低碳经济时代的大革命

《碳客帝国》白海军表示,低碳是一场经济革命,是一种会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

你眨眨眼睛都是在制造二氧化碳?西方国家将用“碳萝卜”重新主宰世界?将有国家利用气候武器制造洪水、飓风、暴雪以谋求经济效益?困扰于债务危机的冰岛将成为低碳经济“阔佬”……

这些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观点来自《碳客帝国》的白海军。他说,低碳绝非时髦的概念,它将是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什么是碳文化“大革命”

将形成低碳理念为核心的完整社会

记者:近年来,“低碳”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以及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你的生活“低碳”了吗?有调查说,离婚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要比离婚前高出42%~61%。碳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关系?

白海军:我曾写到某位专家建议征收个人生态税,结果被网民们嘲弄为“呼吸税”。说老实话,我还没有低碳。我在等什么时候开始征收“呼吸税”了,我就开始低碳,呵呵。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都要消耗能量,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影响了社会经济模式和走向。换句话说,你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消耗资源和能量,所以,你眨眨眼睛都是在制造二氧化碳,读者看我这篇采访也是在消耗能量的,所以,我要是多说了废话,大家也许会指责我没有低碳意识。

离婚后由于两个人各自生活,所使用的生活设备也分为两套,自然所消耗的资源也要上升,比如,两个人各自生活在一套房子里,那么冬季两套房子取暖就要消耗两套房子的热量,而如果是两人生活在一套房子里,那么也就会消耗一套房子的热量。

记者:世界不少国家掀起了一场碳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还有哪些新浪潮?对此,你如何评价?

白海军:前一阵,广州地铁内出现了一群年轻人,以“脱裤乘地铁”的方式宣扬低碳、环保。这让我想起外国有一个幽默故事,说是某城市公开举办最佳低碳生活模式展示,于是广场之上各位参赛者纷纷展示自己的低碳生活模式,但最终夺冠者的照片却被禁止播出、刊登,你猜为什么?因为夺冠者是一个名叫鲁滨逊的人,他差不多一丝不挂地走上台,只用一片树叶遮住下体,结果得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结婚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没有,而现在,又重现裸婚现象,但他们可以自豪地说,他们是低碳环保主义者。

在商品上贴上温室气体标签,是低碳经济幼儿阶段,贴标签主要还在于宣传,以让人们养成低碳消费习惯,也就是还在培养和诱导人们的低碳消费。至于这场“大革命”以后的新浪潮就非常宏大了。可以这样说,从个人开始,要低碳生活,然后会衍生出低碳文化、哲学、音乐、戏剧、电影,最后会形成一个以低碳理念和新能源、低消耗为核心的完整的社会,并且全球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全部包容进来。

什么是“碳萝卜”

“碳客帝国”新经济武器

记者:你曾说发达国家要用“碳萝卜”重新主宰世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白海军:《第九次崛起》中也曾涉及到碳减排争论,当时网民有一个论调,如今大气层中大部分温室气体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制造出来的,当我们开始工业化的时候,西方国家却要我们减排,这不是欺负人吗?但我在《碳客帝国》中提到,有一个美国专家来中国,要求我们保护环境,他说他也遇到了中国人这种责问,他一时语塞,后来想了半天,当再有人这样责问他的时候,他就说,那好吧,你们尽情地污染吧,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治理环境的,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先进的环保技术卖给你们了。

听出此话隐含的意思了吧。我们不可能就这么肆无忌惮地污染下去,总有一天要治理,但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没有环保技术,而美国人很早就开发了环保技术,于是我们不得不购买。

前面说英国超市中的商品很多都贴上了碳标签,这旨在培养公众的低碳消费习惯,而一旦公众形成低碳消费习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业企业不得不进行调整,进而生产低碳产品,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率先进入到了低碳经济时代。这时,中国、印度等还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会发现,即使我们完成了工业化,结果又比欧美落后了一个产业时代——我们进入到了工业化时代,但欧美已经进入到了低碳时代。“碳萝卜”是指低碳经济中的低碳利益,公众的低碳消费习惯会导致低碳产品成为主流商品,整个产业都会转向低碳轨道。发展中国家是十分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的,如果发达国家的公众需要低碳商品,而我们的工厂还只能生产“高碳商品”的话,那么我们的出口必将受到遏制。结果是,我们的工厂虽然完成了工业化,却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还得从发达国家购买各种技术。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美国将会成为“碳客帝国”。

什么是低碳时代

冰岛变“阔佬”成为科威特

记者:对于今年当之无愧流行词的低碳经济,你如何解释?有消息说冰岛的科学家发现了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冰岛将成为低碳经济中的“阔佬”,带来新财富的路径会有哪些?

白海军:很多人还以为所谓低碳经济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过是换上节能灯、少开车等等,其实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的确,冰岛发现了一种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这能让冰岛成为另一个科威特,为什么?冰岛就是那个北极边上、因债务危机快要破产的国家,我们还知道这个国家的屁股底下有很多地热,另外就是火山岩了。以往,火山岩没什么用处,但冰岛科学家发现,要是把二氧化碳注入火山岩中,那就会和火山岩中的主要成分氧化钙、氧化镁反应,结果就形成了方解石和镁方解石,两者再进行反应,就形成了稳定的白云石,于是二氧化碳就被固定在里面。这是中学化学课中就学过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却能让冰岛赚大钱——因为各国都有减排目标,达不到目标的国家就必须向国际碳交易所购买碳排放份额,而冰岛可以大量封存二氧化碳,也就有了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就可以在国际碳交易所中出售。

至于带来新财富的路径那就太多了——由于低碳经济是全方位、全革命式的,所以人类社会的任何方面都会重新调整一遍。总之,任何产品都要有低碳标签,你说这不就等于重新塑造一个地球吗?至于路径,一句话,现有的任何产品都往低碳方向转就对了,你能让你的产品比别人家的“低碳”就肯定能赚钱。

记者:低碳经济也成为本届世博会关注的焦点,低碳时代有着怎样的新价值标准?

白海军:在本届世博会中,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炫耀”他们的低碳技术了,比如丹麦馆、瑞典馆等,就是包含了各种环保、低碳技术,其馆本身就是这些技术的展示。

说到新标准,我觉得有点悲哀。我记得是去年,欧洲就已经开始制定标准,规定民航班机如果不达到一定的欧洲低碳标准将被征收税费,这实际上就是在制定低碳价值标准,并且让世界强行接受。可想而知,欧美国家将会越来越多地制定各种低碳标准,世界也不得不接受,这就像是工业时代,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欧美制定的标准执行一样。

什么是气候问题

欧美为步入低碳时代而制造的“谎言”

记者:你的很多观点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例如你说,气候问题是弥天大谎。我很好奇,支撑你的依据是什么?

白海军:首先肯定一点,最近一段时期,大气层平均气温的确在上升,问题是,上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打个比喻,那些称全球变暖的人主要是把人们注意的焦点集中到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于是他们就说,看,我们所处的环境温度正在上升吧。的确,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是下午2点左右,那么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这段时间中温度当然是在上升状态中。而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家则看重的是全天的气温,他观察的是全天24小时,结果发现全天的平均温度并没有变化。

地球的温度是与太阳周期性活动密切相关的,所以,决定地球大气温度的根本原因也并非一定就是人类的活动。我在书中说,现在火星上的温度也在上升,但我们还没发现火星人,所以你不能归罪于火星人制造了很多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

所以说,我更相信所谓全球气候变暖,究其原因,不是人类制造了太多的二氧化碳,而是欧美为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刻意制造的“谎言”,但我们还不得不随之为这个“谎言”捧场。

什么是气候武器

为经济利益让干旱的地方继续干旱

记者:你说,人类将制造出气候武器,美国可以将飓风洪水当期货卖。这样的“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

白海军:这一点玩过《红色警戒》这款游戏的人更容易理解。在这款游戏中有一种超级武器就是“闪电风暴”,其来历就是美苏冷战期间开发的气候武器。

我们知道一个常识:科学是双刃剑,比如核技术,既可以用来建造核电站,也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气候技术也一样。

在我们追求低碳生活这个目标后,已经有科学家尝试各种降低大气温度的办法,这听起来是在想办法造福人类,但别忘了,任何科学技术都具有两面性,比如,美国很早就开始研究的地球大气干预技术,这门技术既可以为干旱的地方降雨,也可以让干旱的地方继续干旱下去。而科学技术在具有两面性的同时,还具有第三性,那就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为了谋取利益而诞生的,美国花费巨资不仅仅是为了研制气候武器,更重要的是要用此技术获利。

其实,利用气候武器制造洪水、飓风、暴雪等,然后进行期货交易很简单,比如,美国的大米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但美国可以在东南亚这些稻米主产区制造一场气候灾难,结果世界大米产量大幅下降,大米供不应求,美国就可以趁机大量卖出大米。或者,美国期货炒家在灾难前大量收购囤积东南亚大米,待灾难过后再高价卖出等,诸如此类的办法很多。

什么是低碳未来

它是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记者:“低碳”被我们寄予美好的期望。在你看来低碳将走向何处?

白海军:从大的方面说,低碳是一场经济革命。当人们的生活习惯向低碳方向改变的时候,也就改变了消费模式。而公众消费模式的改变就会直接改变产业结构,比如,当人们倾向于使用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的时候,世界汽车制造商就会生产出更多的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加油站也会提供酒精之类燃料,那么生物燃料制造企业也就会兴起。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因低碳生活方式而改变之后,这个国家也就走上了多种能源轨道,进而进入到了全新的经济时代,如同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一样。

低碳绝非一个时髦的概念,而是一个会影响你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当低碳生活成为社会主流之后,那么实际上就会形成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观,比如,日本人爱泡热水澡,原本与世界其他国家无关,但现在却受到指责。

比如未来的建筑标准会与现在的大为不同,如建筑本身要求有绿色标准,要遵循节能、环保、零碳排放等。另外,还有可能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比如,大房子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所以将来可能会按照房屋的耗能水平征税。

 归根结底,气候问题亦真亦假,低碳经济却实实在在。西方国家真正关心的并非地球气候,而是低碳经济这个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本报记者 张静本文发于4.27日华商报读书周刊 

 目录

前言我的几个大预言

第一章低碳,掀动了整个世界

即使你不懂碳与大气层,但你一定知道从生下来就要呼吸,那么你就在制造二氧化碳……近些年,新闻媒体里几乎天天都在说碳减排,全球气候变暖,但很多人以为这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看新闻就当看热闹,实际上,碳减排与我们息息相关。当然,让地球升温主要的责任是西方,但不管是谁,我们都住在一个地球上,所以,赶上我们这代人出来混了,那就替老祖宗还上欠地球这笔债吧。

你的一切都与碳有关>3

你呼吸吗?请交税!>7

《2012》到六度理论:世界末日来临>11

地球变暖是欺世大谎言?>17

让联合国头疼的环境问题>31

第二章1973年,西方受到严重刺激

从牛放屁到女人避孕,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与碳排放无关的;另外,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与钱无关的。那么,当碳与钱遇到一起,就成了碳经济。为什么西方要从石油经济转向新能源经济?因为西方在1973年受到了强烈刺激--以前,一桶石油只有2美元;1973年中东战争后,欧佩克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结果西方国家经济应声落地,一片悲惨,所以,西方清醒了,要发展多种新能源,不能再过度依赖石油。另外,最重要的是,西方也发现,低碳经济实际上蕴藏着无比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可以重新奴役世界,因此它们在1973年后就开始悄悄行动了起来。

曾经,石油像水一样便宜>39

1973年石油危机让西方傻眼了>44

英国现在又想主导低碳革命>52

将来玩的是各种新能源>58

第三章拯救地球的B模式

2003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出版《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书中,他把一度依靠碳基能源、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经济绝对至上主义的发展模式称为“A模式”,把依靠清洁能源、与地球和谐共处、以人的幸福程度为衡量指标的发展模式称为“B模式”。

丹麦早就采用B模式>71

企业也用B模式赚钱>79

欧洲将要重新领舞>85

第四章低碳经济背后隐藏着什么?

西方为何急于把全世界纳入低碳经济体系中?因为低碳经济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可见,低碳经济并非仅仅是为了绿色生活、提高能效,也并非是为了开发新能源,而是因为这又是一次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西方国家这些年被新兴国家追赶得差距越来越小,当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西方现在实际上正在向资本主义的更高一级迈进,这就是碳资本主义。

备遭诟骂的“丹麦密约”背后>99

求求你,读点进化论吧>115

历史就是个女人,有月经>122

第五章美国计划成为碳客帝国

美国先是制造了危机,然后开始发挥优势,最后重建“碳资本主义新森林”,这就是美国的全盘计划。美国奉行的全球化战略,就是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美国佬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美国到了需要怎样保护好自己屁股的时候了,但是我觉得,美国要做的就是继续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自己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从而避免被别人打屁股。

美国非常善于发挥优势>131

绝对是美国制造了这次金融危机>133

你信不信?美国打算让世界滞胀的十年>147

肯尼迪是小巫,奥巴马是大巫>150

第六章美国将来会变成上帝

我能预测到的一个事实:人类未必能控制全球变暖,但却一定能先制造出气候武器。有了气候武器,你说美国是不是就牛成了上帝?上帝有两只手,除了制造气候灾难外,它还把天灾人祸当期货卖。

第一手,像上帝一样惩罚世界>157

想吃饱吗?跪地求我!>168

第二手,把飓风洪水当期货卖>176

第七章我们在低碳经济中的位置--很卑微

我们受经济增长极限的限制,眼前的经济模式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的脖子上还有一根绳子,我们唯一的希望其实就是在低碳经济中寻找机会,但这容易吗?

第一个难题:我们的脖子上有根绳子>185

第二个难题:悖增的经济有一个极限>191

第三个难题:我们在低碳经济链条中处于最低级>193

彼得•希夫说:“我们不可能还他们钱”>196

西方还会在我们脖子上再套上一根绳子>202

我们的石油供应线也很危险>205

第八章冷静地看待我们的崛起

当年,西方用西方经济学教育发展中国家,我们得到了“GDP圣经”,至今仍以此为准,似乎只要每年达到一定GDP数据就万事大吉,其实我们的社会正在因此分裂,孕育着种种危机,最终必将产生悲剧。我们应该觉醒了,放弃西方的经济圣经,勇敢地迎接新能源革命,宁可放弃一些利益。

GDP不是唯一标尺>213

我们比迪拜疯狂一千倍>216

我们不如日本人>223

我们只是一个打工者>228

国泰民安是祸不是福>234

第九章建立我们自己的圣经

既然宏观上存在超越美国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这个自信,其实中国眼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自信问题,而是太自信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只是世界经济链条中的打工者,不过是一个学徒,还没有出师。我们过去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我们缺少现代文明,这就是我们的弱点--我们最缺少的就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知识。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精神的诞生,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政治宣传。

斯蒂格利茨的三条路和埃尔金顿的“三重盈利”原则>239

其实,我们的圣经也很简单>243

未来七大趋势>246

学会从奴隶走向奴隶主>252

我们要发挥边缘优势>257

建立中国精神>265

 前 言

我的几个大预言

我首先说一下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想到的几个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算作我的预言: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地震,就像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一样,因为地震会成为未来的期货;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海啸,就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一样,因为海啸会成为未来的期货;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大洪水,就像1998年中国大洪水一样,因为洪水会成为未来的期货,而且也是打击对手的手段;

未来某一天,有人会故意制造飓风,就像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一样,因为飓风会成为未来的期货,而且也是打击对手的手段;

未来某一天,美国会在一场局部战争中使用气候武器,甚至不动用一兵一卒一架飞机,就能赢得战争;

未来某一天,基因工程公司会决定一国的成败,因为基因工程公司能够左右世界的粮食和能源;

未来某一天,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是在变暖,反而是在变冷,但我们同时发现,我们已经被美国牢牢控制了,成为美国的新奴隶。

这一天,不会远,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能看到的时间内。

这一切都与气候有关,但我最后一个预言中却说,气候不是变暖,而是有可能变冷,我要解释一下。

国际能源局(IEA)在2007年年底预测说: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比现在增加57%,为此,全球气温将上升3℃。其实,我很怀疑国际能源局的这个预测,照此说法,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岂不是将在2035年完全消融--你想,地球气温上升2℃,海平面就上升了7m;上升3℃,人类文明不就是接近毁灭了吗?

看完本书后,你就会明白,所谓气候问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气候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而之所以出现气候问题其实是出于政治原因。政治中没有羞耻一说,而只有成功与否--如果你想让人们永远记住你,那么,要么你正义得让魔鬼也感动,要么你邪恶得让上帝也惧怕……而魔鬼很少感动,上帝却经常发抖,因为上帝虽是万能的,却唯独不能制止阴谋的发生--开宗明义,首先我相信气候问题是一个弥天大谎,但却不得不继续去圆这个谎,至于原因,看完本书你也就明白了。

历史从没有谢幕的时候,阴谋永远都在持续进行,从未停歇过。罗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险的国家:从早期到20世纪黎明期间的美国地位》一书的开篇引用了好莱坞的一句台词:“我知道,我知道,我做什么,你不要喝彩,但当我做的时候,你会感到痛苦。”

这真是一句非常恰当的台词--当美国赢得伊拉克战争后,几乎整个世界都陷入一种困境,美国的反恐战争为什么会弄得世界如此不安?卡根给出了解释:“在当今重要的战略和国际问题上,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他的意思是说,美国人现在在奉行某种类似于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当你再次回顾本书所述种种阴谋的时候,你会发现卡根对美国的理解和解释是多么准确,“虽然其他国家认为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力量的平衡,而美国人则标新立异地认为安全取决于保持内部的秩序,是一种有益的意识形态的平衡。”这不禁让人感叹,当美国到了因内战而即将分裂的边缘的时候,奴隶制就成为一个令人难堪的选择,“我们既无法抓牢它,又不能平安无事地松手让它跑了。(杰斐逊语)”于是,当林肯不得不利用解放黑奴重新统一合众国后,美国幕后统治集团又不得不用杀死林肯的办法试图重新恢复一种种族秩序。同样,在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试图为美国寻找一条永葆霸权的道路,美国前民主党众议员艾克•斯凯尔顿说:“谁都喜欢赢家,历史告诉我们杜鲁门是赢家。这种想法很正常--把你自己和一名胜利者联系起来。”

最后,还是应该再强调一遍,本书中所述关于气候的阴谋论还处在争论中,我们无法--可能真的永远无法了解历史真相,这真令人感到遗憾!本书的目的只在于试探着于众说纷纭中打开一扇门,看看门里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还是什么也没看到,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另一种谎言,但无论如何,历史真相才是最好的寓言:一次,当林肯朗读伊索寓言的时候,他的表兄丹尼斯•汉克斯插嘴说:“亚伯,这些故事全都是谎言。”林肯回答:“这是非常、非常美好的谎言,丹尼。”

撰写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揭示气候问题的实质和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变革及利益;二是告诉国人,我们该建立自己的圣经了!不要再捧着西方的圣经反对西方,这徒劳无益,也不是真正的崛起。我想说,在20世纪,我们应该感谢美国,如果没有美国,我们就无法享受现代繁荣;但在21世纪,我们就必须促使美国衰落,否则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新的文明。

话虽如此,但我们的国人能否听得进去是一说,历史究竟是不是中国人的也是一说。那么到底谁是赢家呢?在华尔街,如果你有了一条金融投资的好消息,如果你不想让整条街的人都知道,那么就不要告诉你老婆;而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你没有好消息,那么你却可以利用一下你老婆,让她把你随意编造出来的消息告诉给整个华尔街的人,而此时你就可以利用一片混乱的机会进行一次良好的投资了--美国到底会不会衰落呢?也许我们都上了美国佬的当,美国在利用华尔街的优势欺骗整个世界的人,但是也请记住另一句谚语:“不要嘲笑猫。”我就是那只猫,所以不要嘲笑我--如果美国人在利用华尔街欺骗世界,那么它迟早会明白一个道理:在股市里,当你觉得你欺骗了所有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被所有人欺骗了--因为,美国是一个建立在信用体系上的庞大帝国,而这个信用体系已经远远离开了现在,延伸到了未来。美国早已严重透支,而一个信用严重透支的人最怕的就是谎言被揭穿:一旦信用失去效力,它崩盘的速度比兔子跑得还快--但是,假如这一切都是美国故意而为呢?

无论如何,眼前的结果是,美国在用另一张信用卡的透支归还现在的信用卡欠债,但是,也许它的崩盘就在明天清晨,也许它会变成真正的上帝,而我们则沦为它的奴仆。

第一章低碳,掀动了整个世界

即使你不懂碳与大气层,但你一定知道从生下来就要呼吸,那么你就在制造二氧化碳……近些年,新闻媒体里几乎天天都在说碳减排,全球气候变暖,但很多人以为这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看新闻就当看热闹,实际上,碳减排与我们息息相关。当然,让地球升温主要的责任是西方,但不管是谁,我们都住在一个地球上,所以,赶上我们这代人出来混了,那就替老祖宗还上欠地球这笔债吧。

你的一切都与碳有关

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低碳经济就有什么关系。别忘了,低碳经济也是经济的一种。

全球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低碳经济革命!低碳生活悄无生息地来到了每个人的身边。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以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提高环境清洁度为宗旨的经济。低碳经济中的碳(Carbon),主要包含有地球大气中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这六种气态产生自碳基能源,即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又是现代工厂企业的主要能源。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在这六种气态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一种温室气体,所以很多国民喜欢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低碳也就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降低石油、煤炭的使用量,减少因其燃烧所带来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污染,代之于清洁能源,如水、电、太阳能等;另一种是提高石油、煤炭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气态排放。但这两种办法都要付出代价:降低碳基能源使用量,那工厂的电力缺口就必须要由其他能源补充,比如核电、风电,这需要在核电、风电方面进行投资,要花钱;提高碳基能源的利用率,那就要提高技术,这也要花钱--一句话,无论哪种办法,都需要增加工厂、企业的成本,成本增加了,产品是不是就要提价了?产品提价了,购买者是不是要多花钱了?这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现在热炒低碳概念就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概念,今后,你的一切都要与碳有关,而只要与碳有关的就是要收钱的,如果你有本事,你也可以从中赚钱,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来到地球上混,已经有些日子了,以前还好,大家都将那片树叶把身体重要部位一遮,就可以过日子了,没把地球怎么样;后来到了工业社会,不计其数的工厂烟筒竖起来了,24小时不停地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工业废气;结果到了今天把地球弄得要发烫了,现在要想还在地球上混下去,那就必须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并且还要把以前排放的累积量统统吸收干净才行,虽然工业社会那批人早已作古,但作为子孙的我们就得偿还这笔债。不过可气的地方是,搞工业社会的那批人主要是西方人,现在他们走过了工业社会,却轮到我们出来还债。

1992年,154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峰会”,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联合国再次召开了“气候峰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人类第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气候公约,在2005年开始生效,但当时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却拒绝签署这份协议。

先不管美国为什么拒绝《京都议定书》,要想弄明白低碳经济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先弄明白关于碳的几个名词:

碳排放量:为了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设计了这个概念,即以化学当量概念将燃料中的碳元素含量及燃烧后加入氧元素含量汇总,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再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

碳信用:是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这又称为“碳权”。

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允许的减少碳排放的工具之一,指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或技术协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就可以共同分配因此获得的碳权。

碳排放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X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发达国家以及一些企业通过自行减排或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取得碳权,超过《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应减额度时,就可以把这多出来的份额拿到碳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相反,那些没有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应减数额的国家或者企业,就可以到碳交易市场上购买碳权,以补足差额,这也被称为碳中和。

碳补偿:即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又可称为“碳均GDP”,它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现倒数关系。通过现行统计数据中的“万元GDP能耗”,可较为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地区或某一产业的碳生产率水平。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2009年7月4日,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

碳足迹: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碳捕捉与封存:就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捕捉火力发电厂、钢铁厂这类二氧化碳排放源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送往安全的地底层或者海底进行封存,封存的地方也可以是废弃的油田、煤矿、天然气田等。但目前碳捕捉技术还不成熟。

你呼吸吗?请交税!

呼吸要交税,你听说过吗?这是连黄世仁都不曾想到的主意,可是西方人想到了,而且会告诉你,这是天经地义。

中国有位专家呼吁,政府应该考虑对企业以及排放二氧化碳的个人征收生态税,即每个人每月交20元,而且还说这税不得不征,还很迫切。专家脸不红、心不跳地说:人民生活在地球上,每天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另外某植物园的副主任也对新闻媒体说:“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用其他方法减排见效太慢,短时间内要工厂减排也不现实,唯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开征生态税,这样既能促进企业主动减少二氧化碳,也能让企业进行升级换代,得到的生态税收可以用来反哺生态。”

结果这位专家的建议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建议征收“呼吸税”。网上一片骂声,各位网民纷纷效仿建议,比如应该开征“走路税”、“睡觉税”、“排泄税”,最合理的还要数开征“放屁税”--因为屁里面全是废气,提出建议者说得也很有道理:开征“放屁税”后,就不会有人吃饱了撑的到处放屁、大放厥词了。

不过,也有人认真考虑了法学问题--要是有人穷到交不出这每月20元的“呼吸税”,那怎么办?按抗税处理?还是让他自己憋死?

也有人感到费解,人可以征税,动物也要呼吸,怎么办?哪头猪能拿出20元来?家猪可以由主人代缴,野猪怎么办?如果人交了税,动物不交,那动物岂不是比人还自由,反过来说,人不如畜生?

有人略加思考,发现,人只要运动增加,呼吸也就加快,这样引申开来,那么跑步、锻炼都要交税,就连男女性交也要交税,因为你多运动了,也就多制造二氧化碳了。

文雅点的给出了一幅民国时期的对联。上联是:自古未闻屎上税;下联是:如今只剩屁无捐;横批是:再接再厉。

有恶狠狠的,立马赞同,说:有谁不同意,就立刻把他掐死,连计划生育都一起执行了。

更有好事者,很快编出了《呼吸税之歌》,在网上迅速传播。

不怪有人说,中国的某些专家搞真正的科学不行,搞国际笑话绝对是高手。同样是利用二氧化碳赚钱,西方作为低碳经济的策源地,从来没有哪个专家提出这么愚蠢的建议。人家玩的是什么?是碳交易所。中国的这些专家却赤裸裸地举着大刀片跑到街上大喊要征“呼吸税”,结果弄得一头狗屎,而西方专家开张的碳交易所已经连年行情看涨。

不过这位专家有一点认识很清楚,即每个人都是一个碳排放单元。现在有个词很潮,就是“碳足迹”,这是个新词,舶来品,译自英语单词“CarbonFootprint”,显然又是个像电影《后天》那样的直译,用中国话一说出来就不知所云了,非得另加一番解释才行,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Acarbonfootprintisthetotalamountof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semittedoverthefulllifecycleofaproductorservice.”其实,所谓“碳足迹”这个说法很让人摸不着头脑,还不如直接用“碳排放量”这个词更让人容易懂,“Footprint”这个词直接的意思是“脚印”、“足迹”,但还有很多其他意思,如“器件封装”、“卫星天线射束覆盖区轨迹”、“导弹着落区”、“占用面积”、“影响范围”等,如果是讲究点信达雅的直译的话,那应该是指“排碳占用空间”,简洁点可以是“排碳空间”,意思是你排出了多少空间的二氧化碳。不知是谁就这么直译过来了。“碳足迹”这个词在西方媒体中实际上极少使用,尤其是在讨论气候问题的文章中更难得一见,在英语国家中也只有英国用的稍多一些,但就是英国的一些大报也都对这个词不感兴趣,反而是在中国,这个词成了时髦--第二波赶时髦的还创造了“水足迹”(WaterFootprint)这个词,也就是你的任何活动会耗费多少水。

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碳足迹计算器”,很简单,就是一个计算器,你只要玩一下这个计算器就会明白你与碳排放有什么关系了。这虽然是个计算器,但旁边会给出你要计算的东西,一般分为衣食住行用这么几类,比如你出行要是乘飞机,那么就会给你计算出你飞行多少公里会排出多少二氧化碳;你在家做饭,一顿饭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你用洗衣机洗衣服用了多少电,生产这些电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一按计算器都会算出来。其实这背后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公式,比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千克是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千克是油耗升数×0.785;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千克是--200公里内是公里数×0.275,200-1000公里是55+0.105×(公里数-200),1000公里以上是公里数×0.139……

问题是,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总结起来也就是衣食住行用,而计算器旁边的提示也就正好全包括了这些,也就是说,你生活的每个活动都在制造二氧化碳,你动一动手指头都在排出二氧化碳。每个人都要生活,然而,从你穿的衣服到你吃的食物,都是在排出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出来的,于是从一个螺丝钉、一张纸到你的房子、汽车都是要排放二氧化碳的。因此,在英国环保组织的建议下,英国政府计划让超市里的食品都贴上“碳足迹”标签,表明制造或者使用这些商品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英国的特易购、百事可乐等大食品公司也纷纷给自己的商品贴上标签,意在让消费者选择购买低碳食品。

在日本,公众虽然没有被提出要征收“呼吸税”,但也被指责了一大传统习惯,那就是泡澡。泡澡这个习惯在日本历史悠久,而且和日本的道教和佛教还要扯上些关系。因此,日本上至天皇、首相,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每家都有泡澡的习惯,以前大家还都挤在公共澡堂一起泡澡,后来日本经济发展起来后,差不多每个家庭都安装了大浴缸和配套的热水设备。日本人喜欢把水烧得很热,并且要充满浴缸,然后置身其中享受舒适的热水泡浴,而且每隔半个小时还要再加入热水,因此用水量很大,由此烧水的燃气用量也很大。但以往日本天然气价格低廉,因此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事,家家户户下班回家后泡个澡很正常。但突然有一天,西方指责说,日本人这种泡澡的习惯加重了大气温室效应。为什么?就是消耗了大量天然气。结果,日本环境省一调查,果然如此--泡澡水的耗能是日本家庭中最大的一项日常耗能活动,竟然占家庭平均耗能的39%。按照2005年的数据,日本家庭每年排放1.66亿吨二氧化碳,烧泡澡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全国耗能的13%。而且日本持续的经济低迷反而使得很多人有时间泡澡,因此日本2005年因泡澡所产生的能耗比1990年大比例上升了30%。日本人也为此大吃一惊,没想到泡了数百年的澡今朝突然成了罪恶活动。

在此之前,无论是日本人自己还是西方人,都没有想到过日本人泡澡会与全世界关系密切,日本人反而还因爱干净被世界所羡慕,现在这样的日常活动却让日本人感到不安。为次,日本上届自民党政府曾倡导缩短泡澡时间,还建议在家庭范围内几个人共同用一缸水,另外还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耗能显示表、成本计算表、碳排量表等这些建议纷至沓来,一时间日本人在家泡澡成了众矢之的,弄得人人泡澡的时候都心里别扭。你说要是泡个澡还怀揣着负罪感,这澡泡的多难受!

还有人提出,那就让日本人都到公共浴池去泡澡,但立刻有人就说,公共浴池那巨大的浴缸全天候都是恒温热水,还不如在家泡澡呢。

--越想这些事,就越觉得有点“文革”的味道,大大小小什么事都和二氧化碳扯上了,一激动,叹口大气,不行,这不又增加一点碳足迹了吗?越想越觉得西方人缺德缺到令人佩服的地步了,你说愣是管天管地管到每个人拉屎放屁上了--对了,还真就这么回事,这就是一场“碳文化大革命”。看看,西方人玩起革命远比中国人厉害--能掀动整个世界!

《2012》到六度理论:世界末日来临

《2012》用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告诉你一个事实:世界末日并不遥远,很可能突然而至。《六度的变化》则从完全科学的角度说明:当上升6℃之后,地球就成了地狱。

地震、海啸、飓风、火山喷发、海浪淹没城市、大陆沉入海底、城市四分五裂,自然界能够发生的灾难都汇聚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影《2012》中绝对震撼的镜头;如果你不愿意读《圣经》,那么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就会给你重现《圣经》中“诺亚方舟”的一幕。

艾默里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生死关头祈祷是没有用的,你会使出你自己最大的自救本能去爬到山头上,而不是在教堂里面祈祷,因为教堂的屋顶会塌下来砸倒你。”

电影《四根羽毛》中有句话说得很不错:“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已经90岁的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09年出版了《消失的盖亚:最终警告》。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评论说:“就好像听到了BBC宣布世界末日到来一样。”

今天的科幻电影就像19世纪的科幻小说,具有科学预测性质,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曾经预测出了很多东西:电报、电视、直升机、潜艇、火箭、探月飞船等。所以,法国科学院院士利奥•泰盛就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关于玛雅,对其世界末日的预言还真思索了一段时间,那时距离2012年还相当遥远。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那时候还真有点半信半疑,而且也的确发现很多国家的文化里都有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且时间上很相近,比如,玛雅人说是2012年,因为玛雅人的历法到这一年12月21日就终止了;法国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说是在1999年7月;中国唐代预言书《推背图》也预言世界末日出现在2012年;甚至连大科学家牛顿也曾预言:他在1704年的一封信上说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之后的1260年就是世界末日,也就是2060年;英国《每日快报》认为,2036年会有一颗名叫“阿波菲斯”390米宽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诸如此类的预言很多,且各有道理,都有其推理方式,除了诺查丹马斯的预言已经失效外,其余的还都有待验证。

IPCC也发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如果人类继续放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100年,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4℃-5℃,结果是海平面上升半米,洪水和海水会吞没大片沿海地区,世界许多沿海大城市将成为海底城;与此同时,陆地表面大约有1/3将成为沙漠,一多半以上的地区将持续干旱;在气温上升3.5℃的时候,大约有50%-70%的物种将灭绝,而人类社会为了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已经打成了一锅粥,甚至可能使用了核弹--这场景似乎比《2012》更可怕,在《2012》中好歹还有几艘诺亚方舟,还有南非洲大陆存在,人类还能找到一块栖息地,但在IPCC的预言里,人类根本就没有一块净土了。

《2012》、《后天》这类影片完美地再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它用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末日并不遥远,很可能突然而至--别以为好莱坞电影仅仅为了追求票房,同时也是一种刻意的、精心策划的宣传。唯一不同的是,好莱坞从来不用说教式的宣传方式,而是让你争先恐后地掏钱买票,让你在视觉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候不自觉地接受好莱坞暗示: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再不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世界末日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首先播放了一个4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一大片龟裂的土地上,四周一片死寂,毫无生机,只有一个秋千孤零零地摆动。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毛毛狗玩具,突然之间,一阵地动山摇,干燥的土地猛然裂开一道口子,小孩惊骇不已,转身跑去,但乌云瞬间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倾盆暴雨迎面而来,在女孩的身后,滔天巨浪狂奔着扑向她,当洪水席卷而过的时候,小女孩抓住了一根树枝,但这根树枝早已干枯,很快折断,小女孩就这样被巨浪卷走了。这个短片虽然仅有4分钟,但却很好地使用了好莱坞惊险效果,用一个女孩的被吞噬很好地做了一个气候宣传,其情其景宛如《2012》中的一个片断,绝对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好莱坞一向都是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喉舌,且非常受欢迎。当然,进行气候宣传不能仅靠好莱坞,毕竟商业化的模式只能给大众一种暗示效果,因此西方还制作了很多正规的气候纪录片,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片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向观众讲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还有吕克•贝松监制的《家园》,这是采用航拍的手法,用细腻的笔调展示全球变暖的证据、过程和产生的一些不良结果,从而告诫世人,灾难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愚昧年代》从地球的起源开始,讲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也正在一步步破坏大自然的平衡;还有《野性欧洲》、《达尔文的噩梦》、《蓝色星球》、《蓝色星球上的难民》、《微妙的平衡-真相》、《第十一个小时》等,都是从十分理性的角度,加上科学的数据,把气候、环境等变化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感到触目惊心,从而不得不信。

在这些纪录片中,也许美国国家地理播放的《改变世界的六度》最能使我们明白灾难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因为它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如果地球平均温度再上升6℃,那么就会产生全球性的灾难后果,这是英国科学家马克•林纳斯给出的结论。马克•林纳斯是英国环保节目评论员,也是一名记者,他在3年的时间里走遍了世界各地,从西伯利亚到太平洋岛国,从中国内蒙古的沙漠到澳大利亚内陆沙地,从非洲草原到南美河畔,他用他的笔和摄影机详细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环境变化,后来他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本书《聚焦:来自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的讯息》;再后来,他藏身牛津大学的拉德克里夫科学图书馆,据说读了上千份科学报告,然后把这些资料和一些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结合起来,再次出版了一本书《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书中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地球平均温度上升的结果:林纳斯以地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为一章,告诉人们每上升1℃地球上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海洋洋流循环产生变化、两极冰盖开始消融、极端天气经常出现、洪涝和干旱挥之不去、飓风经常光顾、人类疾病频发等,而这些就是未来100年内会出现的,且越来越重,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6℃后,绝大多数物种都将灭绝。

图1马克•林纳斯的“六度”结论

西方政治要求全球公认气候正在变暖,于是好莱坞就制造了《2012》、《后天》等电影,用令人震撼的场面告诉人们,如果任由气候变暖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虽然人们并不相信这一天会突然而至,但却已经在内心中悄然接受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如果说这些电影是娱乐节目的话,那么《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这本书则从完全科学的角度告诉你地球每上升1℃的后果是什么,当上升6℃之后,地球就成了地狱。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1℃时,美国的粮食基地内布拉斯加州将重新变回6000年前的样子,那时候那里是一片大沙漠,气温比现在就正好高出1℃,因此那里出产的鲜美牛肉将不复存在。不过,与内布拉斯加州正好相反,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地区可能也会回到6000年前,那时那里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埃及壁画中狩猎的情景重现眼前。如此说来,上升1℃看来不全是灾难,至少对非洲来说是件好事。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时,林纳斯说欧洲就会重现2003年热浪袭人的场面,或者说等于出现了印度气候。那时格陵兰岛上的冰盖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上升了7m!这样的推测不是凭空想象,在125000年前地球平均温度就比现在高1℃-2℃,结果就是这场面。这时候全球粮食产量会严重下降,大约1/3的物种会灭绝。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3℃时,地球就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温度会失控,这时南美亚马逊雨林频频遭遇大火,最后会被烧光,变成一片沙漠。计算机模拟结果还显示,这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沙漠,而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因为抢水而开始了战争,世界上更多的地方也被海水淹没,整个世界到处都是一片混乱。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时,北极就变成了海洋,储存在南北两极冰盖中的二氧化碳也被释放到大气中,这又加重了温室效应,这时伦敦的气温达到45℃。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5℃时,人类文明解体,世界进入到了诺亚方舟时代。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6℃时,95%的物种灭绝,应该是回到了地球生命刚刚开始形成的时代,大气中充满了甲烷和硫化氢,一道闪电就能引起一阵大火。

另外,日本著名学者山本良一于2008年也写了一本名为《2℃改变世界》的书,书中给出了IPCC提供的气候变化数据:从1861年至今,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6℃;在此后的100年里,地球平均气温还会上升1.4℃-5.8℃。山本良一在书中首先提问:很多人都知道气候在变暖,但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很多人确实并不知道。山本良一重复了一些马克•林纳斯的结论,只不过更强调在气候变化中2℃是一个临界点,即超过这个值之后,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因为这超出了地球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就是说,地球到时候就会高烧不退。

马克•林纳斯和山本良一预言当全球气温上升2℃时全球就将毁灭也得到了科学的佐证,2009年12月,《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一篇论文,说他们重新研究了地球上一个间冰期的情况,发现在125000年前地球海平面比现在高出6.6-8m,那时的温度就是比现在高出1℃-2℃。

其实,在林纳斯之前,早在1969年,英国科学家J.E.拉弗洛克就提出了一个“盖亚理论”,这个理论倒是可以很好地与“六度理论”联系起来。“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拉弗洛克形容说,地球就像是一个细胞体,大气层相当于细胞壁,空气就相当于细胞液,地球相当于细胞核,人类和生态系统相当于细胞液中的各种物质。稍微想想看,拉弗洛克的比喻还真是那么回事,整个地球系统就是一个细胞系统。“盖亚理论”和“六度理论”不谋而合之处就是给出了这样一条信息:整个地球是一个生命系统,这个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很有限,一旦超出了就难以逆转。

 地球变暖是欺世大谎言?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黑客公布了英国气候专家的电子邮件内容,揭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类活动,而是地球内部变热。

在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7-18日)前,就在全世界人民为气候变暖而焦虑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气候门”事件。2009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变化中心近日发生了邮件泄密事件,该中心的电脑遭到黑客入侵,黑客把气候变化领域里英美一些权威科学家的1000多份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内部文件公之于众,这些邮件的内容显示,英美一些科学家相互协商,篡改了研究数据,然后重新做出统计,目的是为了夸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气候变化”的定义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关键就是后一句中的人类活动究竟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全球大气?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黑客公布了英国气候专家的电子邮件内容,揭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类活动,而是地球内部变热。但无论怎样,这件事顿时让全球变暖这个原本全球共识的大事变得灰蒙蒙的,似乎掩藏着什么。

出了这件事后,美联社用了一种看似很公正的手法做了报道--对全球变暖的支持派和怀疑派都做了报道,首先它在2009年12月6日转述了怀疑派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胡姆隆的话:“人类的确看到气候变化,但是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这个星球上,一直都存在气候变化。”然后在12月7日又转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的话,称关于全球变暖的结论还是可信的。

关于全球变暖究竟是不是谎言,我也学美联社,用一种公正或者至少看似公正的方法,把两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气候问题的主要疑问都摆到桌面上。“怀疑论”主要是三个疑问: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在2035年消失吗?全球变暖一定是二氧化碳惹的祸吗?全球变暖一定是坏事吗?“支持论”也主要是三大证据:地球真的要发烫了;海水正在变酸,陆地物种搬家;格陵兰岛的冰川正在消融。为了叙述方便,我就各用一个小标题。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在2035年消失吗?

作为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基本数据,IPCC的《2007年全球气候报告》是哥本哈根会议的基础性气候研究结果,其中有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报告说:“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以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冰川的速度减小,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35年或更早,它们消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撰写《2007年全球气候报告》这一章节的是伦敦咨询公司风险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部主任罗伯特•缪尔伍德,他是在2006年写的这篇论文,虽然此前他一直受到尊重,也是灾害问题的专家,但这种身份不能担保他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这个结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被引用,成为核心讨论的内容之一,结果遭到世界许多科学家的质疑,说这有点太荒谬。于是,报告的起草人之一、法国拉普拉斯研究所负责人埃尔韦•勒•特勒在2010年1月25日辩解说:“他们看的是一本厚书的一个章节里的某一句话,甚至都没有试着把句子放到整体中来看。”这本书的确很厚,共有2600页,不过,不管特勒指责其他人怎么断章取义,我总觉得特勒倒是有点没有把这几年的气候数据放到厚厚的几百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资料中去。后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揭露说,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是经过科学家证实的结论,而是1999年《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个新闻,根本不是真正的气候结论。而且IPCC2007年的报告中还有不少是未经科学家证实和未经公开发表的结论,当时IPCC准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这个报告的时候,就有两名负责审查的气象学家不支持这样做,因为他们很明白,这也许能欺骗公众,但欺骗不了同行。结果果真引起一片争议。比利时卢万天主教大学的气候学家让-帕斯卡尔•依佩尔塞勒说:“我们将重新评估证据并根据最新发现就自然灾害与极端气候问题发表一份报告。”

这件事弄得IPCC负责人拉金德拉•帕乔里很尴尬,于是有人要求他辞职,但他拒绝了,他只是表示很后悔把罗伯特•缪尔伍德的论文放进报告里,不过他还坚持说,预测错误不能掩盖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理性的人……能够看到较全面的形势。他们不会因为这一错误而产生混乱。当然,错误是令人遗憾的。我不打算辞去我的职务。”

帕乔里辞不辞职其实无关紧要,世界上有很多领导者都犯了错,而且有的还犯了很多、很大的错,但他们仍坚持不辞职,所以再多一个帕乔里也不算多,但是IPCC的报告可是很多国家政府决策的依据,如果其结论中含有错误,那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就会出错,结果就是不知有多少人会付出代价。

《星期日泰晤士报》一针见血地说,IPCC利用这个结论得到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研究资金,恐怕这才是帕乔里不肯辞职的真正原因,他在印度新德里能源和资源研究所申请了大笔的研究经费,仅从卡内基基金会就得到了31万英镑的资金;另外,欧盟拨给气候研究的250万英镑中也有一部分给了帕乔里。看来,有钱的确能让人胆大,这种面对全世界的谎他都敢撒!

全球变暖一定是二氧化碳惹的祸吗?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也在怀疑气候究竟有没有变暖,该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被政治家操弄的科学问题,但他们坚持的只是政治原则而非科学精神。”

如今,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政治正确”的结论,是主旋律,但既然有主旋律,那就一定有非主旋律,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些“反动派”们说些什么。

69岁的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萨马托夫是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他就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对大气的影响非常微小。阿卜杜萨马托夫还展示了全球20个国家140位科学家在12月8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出的公开信,信中质疑全球气候变暖。阿卜杜萨马托夫是第一个在这封信中签名的。

阿卜杜萨马托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些年全球变暖是事实,但这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内太阳辐射急剧上升的结果,1998-2005年太阳辐射达到了峰值,这让地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也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人类所制造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海洋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没法相比。

他还指出,太阳活动存在一个200年的大周期和一个11年的小周期,这些周期变化对地球气候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阿卜杜萨马托夫这时候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太阳周期活动不仅导致地球大气温度上升,也导致太阳系其他星球大气温度的上升,比如火星,美国国家宇航局也发现,1999-2005年火星大气也发生了全球变暖,可是至今没有发现火星人的活动,这就不能说火星人也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了。

其实,地球因太阳活动已经产生了多次气候周期性变暖和变冷,阿卜杜萨马托夫给出的证据就是,科学家们在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获取了3000米的冰芯,结论是全球变暖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开始了。

《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在2009年12月也刊登了一篇论文,称宇宙射线才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气候灾难大片《2012》中导致全球灾难的也并不是所谓的温室气体,而是太阳中微子爆发,结果地球就像是被放进了微波炉里加热,最终才导致冰川融化、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现象发生。

另外,也有人认为,我们过分怪罪二氧化碳了,甚至可以说是在栽赃,他们的证据是,1850年海洋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但后来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才使得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被大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应该是气候变暖导致了二氧化碳上升,而不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

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通信》在2009年12月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表明,他们发现大气层中的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要大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人类可就要犯一个大错了,比如要使用清洁能源中的氢作为颜料的话,那么其燃烧结果就是产生水。如果全球大量使用氢燃料,那就等于大量制造水蒸气,结果的确没有增加污染,但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含量,结果会怎样?那就是水蒸气对温度的影响更大,结果很可能就是降雨和洪水、台风等各种灾难增加。

阿卜杜萨马托夫最后全盘否定了气候变暖,他认为温室效应与人类工业活动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因为实在是缺乏两者存在必然联系的证据。

最后,这位可敬可爱的俄罗斯老学者连全球变暖这个大趋势也给否定了,他说未来全球气温会下降,因为太阳的活动正在减弱,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也就在减弱。他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2012-2015年全球气温开始下降,在2041年或者2042年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值达到最小;2055-2060年全球温度达到最低。也就是说,在2012年后全球就会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降温期,最冷时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降低1℃-1.5℃--这又是什么概念?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海平面就上升了7m,那要是降低1℃-1.5℃呢?海平面是不是要降低几米了?

俄罗斯《真理报》就指出,“人为暖化论的缺陷在于主要看重过去1000年来的气候记录,忽略了过去百万年来的其他各种资料,过于偏颇。”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已增加了40.9万平方英里,这是谁也反驳不了的,那么,那些坚持说北极海冰在2013年就会完全消失的人又会怎么说呢?

另外,还有怀疑论者认为,地球本身就有冰河期和间冰期,现在是处在间冰期,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是很正常的事,这种逐渐升温的趋势会一直持续到下一个冰河期,人们根本就没必要大惊小怪。

《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1日第19版文章《全球变暖,谎言还是事实?》中提到,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期间,会场外就有人散发传单,有些传单上的标题就很醒目地说气候变暖是一个惊天大骗局,“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似乎还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这个散发传单的组织名称也很有意思,叫做“哥本哈根丑闻”,他们说投机者在炒作全球气候变暖,因为这可以给投机者带来数额巨大且非常多的投机机会,而且更居心叵测的是,这些炒如果达到目的,那么全球产品会下降,新增的人口也会被视为新的“污染源”,可能会导致全球人口下降,所以“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新的种族屠杀”。

 全球变暖一定是坏事吗?

2009年12月18日,国际移民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一天警告说:“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已在全球范围引发迁徙或转移。”这个组织说,现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已经在经受移民的冲击,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环境恶化被迫背井离乡的,“气候变化、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化都表明,未来移民群将会增多。”他举例说,马里有很多气候难民,他们因为干旱不得不离开耕种的土地;还有亚洲的许多国家,洪水淹没了很多农田,农民们不得不进城寻找生存的机会。

其实,在人们争论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时,“反动派”中也有人在怀疑“灾变说”,即怀疑气候变暖一定会导致灾难吗?当然,他们不会幼稚到怀疑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但在一些海岛被淹没的时候,对一些高纬度国家来说,结霜期会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也就延长,举例来说,中国东北这个粮仓就是得益者。怀疑者也不仅仅是凭空想象,他们也有证据,比如人类历史上在10-13世纪时气候就曾经变暖,于是农耕民族开始大举向北迁移,开垦了大量农田,这是一个从亚洲到欧洲的普遍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且,当时的历史也表明,气候变暖所产生的灾难也并不明显。

看看,其实怀疑“灾变说”的人倒是更让人觉得他们在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像坚持“灾变说”的那些人那样绝对化,看来他们的辩证学学得不错,“灾变说”的人有点极端化。

其实,我们天天在讲科学,不仅我们国家讲究科学发展观,就是世界也崇尚科学,但我们中究竟有几个人能真正用科学的思维思考一下呢?现在所谓全球变暖的这个大结论,全部来源于气象学家们对各种气候模型的分析,但是我们的气象预报连明年究竟是干旱还是洪涝都预测不出来,又怎么能预测出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气候情况呢?

地球真的要发烫了

好莱坞可以像哄骗小孩一样哄骗观众,但却不能轻易欺骗科学家,自西方提出气候变暖以来,始终就有另一群科学家质疑此事。不过,目前还是宣扬气候变暖的那群人赢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在所有气候模型中,如果气候变暖,那么大气层中的对流层温度也要上升,此前气象卫星一直没有发现,但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发现对流层温度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在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公布了一些数据,称最近10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其中1998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是最热的5个年份,2000-2009年是最热的10年,第二个最热的10年是1990-1999年。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09年的全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0.44℃。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手举着一份气象图表对记者们说:“全球变暖并非是始终如一的--寒冷和凉夏仍会出现。但是,我们所谈论的乃是一种趋势”,“寒潮会变得越来越少见,而热浪会越发频繁。”他还举例说澳大利亚、中国、欧洲中南部在2009年都出现了热浪,非洲的布基纳法索、赞比亚、纳米比亚出现了洪水,大约100万人受灾;肯尼亚则是出现了大旱,玉米产量因此下降40%,印度也遇到了洪水。雅罗也拿北极冰盖的面积说事,他说从1979年开始利用卫星对北极冰盖进行测绘,2009年夏天北极冰盖的面积是有记录以来第三少的年份,只比2007年和2008年的面积稍大--同样是拿北极冰盖说事,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北极冰盖面积增加了40.9万平方英里,可见参照标准不同结论就大大地不同。雅罗又拿2009年印度和中国的热浪做证据,指出印度在2009年5月遭到“极强的热浪”袭击,结果热死了150多人;6月,中国北部也出现热浪,温度达到40℃,因此出现了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

无独有偶,法新社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公布了一份由一个名叫“德国观察”的非政府组织撰写的报告,其中给出了1990-2008年极端天气受害国排行榜,按照暴风雨、洪水等各种恶劣气候数据编排,然后看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数额(包括绝对美元价值和占GDP百分比)来统计,结果名列第一的是孟加拉国,其后依次是缅甸、洪都拉斯、越南、尼加拉瓜、海地、印度、多米尼加、菲律宾、中国。看着这份排行榜我就想,这老天爷也真他妈是个势利眼,你看着排行榜中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全是穷国,真是越穷越倒霉。不过转而又一想,老天爷不可能真的势利眼,看看新闻,美国、欧洲的灾难天气也不少,但为什么发达国家就没有一个置身排行榜呢?很快明白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越穷的国家越需要开发各种资源,同时也就等于在破坏水土环境,就像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蓬勃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是灾难;二是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得很好,所以虽然极端天气并不少,但环境适应和调节能力强,所以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就少,比如,美国可以遭遇“卡特里娜”飓风,但美国的洪水、干旱就不像中国、非洲那么严重。“德国观察”在报告中也说:“在全世界,极端天气对生命和经济的威胁越来越大,由于气候变化,将来其影响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分析显示,贫困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不管对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怎样争论,眼前的全球气候的确在变暖,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到亚洲的喜马拉雅山,从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到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冰川都在加速消融,英国《卫报》在2010年1月20日报道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冰川学家朗尼•汤普森的研究,他说:“这不是单一冰川的现象,很明显这些冰川发生了相同的变化。”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情况,汤普森不愿直接评论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这个结论,他只是说,喜马拉雅山共有4.6万条冰川,但被监控的只有800条,在这些被监控的冰川中,95%都在消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这些冰川的厚度和总体积,因此也就无法推算出照此速度何时会全部消失。世界冰川检测研究所也给出了差不多的证据,他们在2005年对442条冰川进行了观测,发现其中398条都在融化,18条情况稳定,另有26条在扩大,消融的冰川占90%。

 海水正在变酸,陆地物种搬家

海洋和热带雨林一样,也是个吸收二氧化碳的大户,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1/4是被海洋吸收的,但这也使得海洋正在变酸,海洋的酸度正在升高,结果就是海洋把一些珊瑚礁“消化”了,即一些冷水珊瑚正在被酸性的海水溶解。从人类开始工业革命后,海洋就在默默地吸收二氧化碳,结果到了今天海洋酸度平均值已经上升了1/3,随着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继续增加,海洋的酸度也会进一步上升。从历史数据来看,这是5500年以来海洋酸度变化最快的时期。

欧洲的一个海洋酸化研究项目表明,海洋变酸不仅能溶解一些冷水珊瑚,而且也让海洋鱼类的生存环境变糟。比如,海洋有壳类动物的壳在酸性液体中时间长了就会变脆弱,结果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更容易被吃掉;海水酸性升高还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结果有一些依靠嗅觉找路的家伙就被弄得晕头转向,或者找不到食物,或者影响其找到产卵繁殖的地方;就连人类的朋友海豚也会感到烦躁,因为他们的听觉太敏感了,酸性升高的海洋环境能加大声音传播的距离,结果就像是把音响开大了,弄得海豚整天听各种噪音,这显然会心烦意乱。

和海洋里的动物一样,陆地上的物种也好不到哪儿去。《自然》杂志在2009年12月17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根据IPCC对本世纪内全球温度会上升2.8℃的预测,那么陆地上的生态系统将以每年420米的速度向北或者向更凉爽的方向搬家。在这篇文章中说到,红树林和湿地、沙漠中的生态系统为了更适应上升的温度,每年它们不得不向凉爽的方向迁移,其速度为每年420米。气候变化对热带和亚热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区草原和灌木林影响最小,对热带、亚热带平原大草原影响最大,对高山地区来说,有些物种就不得不每天爬山,因为海拔高的地方温度就凉一些,这就像是高山上的雪线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样,但有能搬家的,也有不能搬家的,那些无法搬家的要么学会适应新温度,要么就只好等死了。

格陵兰岛上的冰川正在消失

如果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在2035年会消失成为一个笑话的话,那么格陵兰冰川的消失却正在发生。

2005年5月,世界25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来到丹麦参加气候峰会,但这次会议地点不是在哥本哈根,而是在背负着厚重冰川的格陵兰岛举行。丹麦环境部长康妮•海加德把会议地点安排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岛屿上,用意就是在告诉人们,格陵兰岛上的冰川正在消失,这位曾经当过记者的丹麦环境部长可谓用心良苦。海加德安排这些部长们到格陵兰的某些地点参观,让他们看看冰川后退留下的痕迹;她还安排一些科学家与这些部长们见面,给他们上上课,告诉他们冰川融化的事,然后再告诉他们如果格陵兰的冰川融化了,那么南极、北极的冰盖会怎么样,还有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最后陆地又会怎么样。

格陵兰只有五万多人,曾经是个海盗的避难所,但这些海盗们却很坏地把这个白雪皑皑的冰川之岛称为格陵兰岛,其意为绿色之岛,但也没吸引来多少欧洲人,居住在这里的仍然是土著因纽特人。格陵兰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岛,但85%的陆地上都是厚达一千多米的冰川,这个本来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现在突然成了世界的焦点,就是因为这些巨大的冰川,它们是全球变暖最主要的证据之一。通过遥感卫星观测,人们已经发现,格陵兰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在最近的10年里,冰川融化的速度是以往千百年平均速度的三倍,消融的冰川达到每年240立方公里,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来看,这些冰盖会在500-1000年内全部消失--西方科学家又拿出那个海平面上升的数字,即格陵兰冰川全部消融后,全世界的海平面会上升7米。当然如果格陵兰冰川全部融化,那么北极和南极的冰盖也不会剩多少,海平面当然不止上升7米。

2400亿立方米的冰川加速融化,怎么看都不是好事。丹麦科学家做了一个北大西洋洋流模型,表明:如果格陵兰冰川在一年之内融化的话,那么大量冰冷的淡水就会涌入北大西洋,然后向南流动至加拿大和美国的东海岸,导致这里的温度会迅速降低,同时也会在循环流动中降低北大西洋暖流的温度,结果英国和爱尔兰的气候也跟着降低,接着北欧一带的气候也会变化。

当然,格陵兰冰川加速消融不是简单地降温。由于全球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循环体系,有些地方会大幅度降温,有些地方却是热浪滚滚,比如这些年在欧洲,气候就显得很异常,欧洲中部和北部频频遭到大雪和洪水的袭击,而地中海地区却温度上升。2007年,希腊6月份连续高温,最高温度达到41℃,结果仅8月23-24日就连续发生170场森林大火,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几乎全希腊都燃烧起来了,境内到处都是森林大火,这被称为“国家悲剧”、“一场没有尽头的火灾噩梦”。

其实,在我看来,全球变暖是用词不当。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个词听上去是全球到处都变暖,不如说是全球气候变化,这才科学--全球变暖是总体趋势,是平均温度在上升,但具体到某个地方却可能是持续变冷。因此全球变暖应该改称全球气候变化,这才能体现出全球不均衡性气候变化。别说我咬文嚼字,既然是讨论科学,用词总要准确才行。实际上,这也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真正的宣传,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不均衡性会让某些地方此后过上好日子,当然更多的地方会接二连三地遭遇极端气候,如洪水、干旱、冰雪、热浪轮番来。但别追问我哪些地方会过上好日子,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的话也不会告诉你,我不傻,其实谁也无法预测究竟是哪些地方会过上好日子。但有一个通俗的结论,那就是总体上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将是输家,道理很简单,大趋势下,多数人都是倒霉的。

 “狼来了”

除了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出现了“气候门”事件外,联合国资料曾多次被人操纵,目的就是使某些议案获得通过。比如,在1998年刚果(金)战乱时,联合国就采用了国际救援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报告称大约有540万人死于这场战乱,但后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表明,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真实死亡人数为200多万,不到联合国报告中的一半。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联合国可能有意不去核实这份报告中的数字,目的就是让成员国赞同联合国向刚果(金)派出维和部队。另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也曾被一些独立的专家质疑,说该规划署可能夸大了艾滋病的严重程度,目的是为了让各国政府加大对艾滋病治疗的投入。结果,在2007年,联合国被迫承认了确有其事,说他们多年来高估了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然后改口称最近这10年艾滋病的扩散势头正在放缓。虽然刚果(金)战乱死亡了200万人也够吓人的,艾滋病也的确很凶猛,但联合国作为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夸大数字怎么说也不应该,即使动机很好,也是一种造假。

不管怎样,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IPCC说,他们有90%的把握可以确定人类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燃烧了大量石油和煤炭。

文章写到这儿,我都不知道本书接下来该如何写了!在屋里转了三圈,想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另一个事实:人类早已战胜大自然,人可以斗天、斗地、斗酷暑、斗严寒,面对地球,我们无往而不胜,但与人斗我们难以其乐无穷了。

其实,早就有科学家对全球变暖产生怀疑,只不过这些反对的声音太微弱了,全球早已相信气候变暖是一个真理,反对者几乎都被当成了异教徒。实际上,对比起来,反对者更理性,毕竟他们要反对的是绝大多数,这就像伽利略当时用木球和铁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实验一样,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才能拿出结论。

当全球变暖的支持者制造了大量灾难片、纪录片的时候,反对者也制造了一些纪录片,比如有部片子就叫《全球变暖大谎言》。我记得中学时我们的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当时还赞扬他有力地反驳了西方全球气候变暖的谬论,今天不知道这篇语文课文还在不在。在《全球变暖大谎言》中就有一些大气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出面反对全球变暖,他们并不否定最近这200年来全球气候总体趋向变暖,但他们认为真正导致全球变暖的并不是温室气体,而是太阳黑子活动。他们说,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不到大气二氧化碳的1%,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占有的比例不到0.054%,那也就是说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占有的比例微乎其微,就这点二氧化碳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温室效应。另外,人类工业活动最繁忙的时候是在1940-1975年,这期间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但同期地球平均气温却下降了。此外,反对者还拿出了历史数据,表明在中世纪时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还要高,但那时人类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更少。所以说,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这就像是有一条街,有个商人对全街的人说,过几天就一定会有土匪来抢劫,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负责防范土匪,这就要这条街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放弃部分手头的生意,而这时这个商人却在大家忙于防范土匪的时候,开始忙着更换自己的产品,当大家发现所谓的土匪来袭不过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时,市场已经被这个商人抢占了很大比例,他成了垄断者。

问题是,“狼来了”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所以人们并不傻,而且商人们都很聪明,当他们听到这个商人宣传土匪来袭的时候,都明白这就是一个谎言,不过他们都聪明到谁也不揭穿,而是跟着一起喊。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清楚,在帮忙扩大谎言的时候,他们也就有可能像那个商人一样,多抢占一份市场。

更大的问题是,全街的商人都很聪明,谁也没揭穿,于是这个谎言就成了将来一定出现的“事实”,结果大家谁也没有相信,但大家却都在遵守两个原则:一、不揭穿这个谎言;二、利用这个谎言互相制衡。于是大家制定了一个共同的协定,规定每个人都要为防范土匪做出贡献,于是大家都开始遵守这个协议,开始各自忙碌。

只不过,问题的核心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个人财力不同,各家店面大小也不同,因此遵守协议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明白,其实这场所谓的土匪来袭,就是一场生意场馆的升级换代,由小作坊升级为工厂,谁先升级为工厂,谁就能率先抢占市场。这就像是《帝国时代》这款游戏,谁先从石器时代升级到铁器时代,谁就能获得优势;谁先进入帝国时代,谁就能成为霸主。

所以,只有诚实的科学家们才怀疑这场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性,而从没有一个政客对此表示怀疑,从这方面来看,科学家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竺可桢的课文有没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不再与西方争论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假,而是加入到游戏中,因为中国不参加,那就失去未来参加市场竞争的资格,所以西方国家也根本不在乎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否相信全球气候会真的变暖,只要政治家们清醒就行了。所以,这是一场经济革命前的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规则的游戏,大家谁都没信,但都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

 让联合国头疼的环境问题

全球化和环境问题最后演变成了全球环境问题,联合国不得不担负起治理地球的责任,我们看看联合国在这事上有多忙,就知道这事有多复杂。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为制造的任何边界对它都没有意义。在气候变化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蝴蝶效应”。它强调在一个系统之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内,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大变化。这是一个混沌现象。

只要在谷歌中输入“蝴蝶效应”这个词就会得到很不错的解释,其中一个能很好地解释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和本意。话说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罗伦兹希望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间,他把模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输入一台高速计算机进行了一次模拟计算。为了提高精确程度,他又把输入的一个中间值0.506换成了更精确的0.506127再次输入,然后让计算机去忙,他就溜达到外面喝了一杯咖啡,回来后一看计算机,大吃一惊,因为这次的模拟结果和上一次的大相径庭。罗伦兹赶忙检查计算机,发现一切都没问题,最后确定就是那个改变了的中间值引起的。罗伦兹思考良久,又反复检查计算过程,发现最初的这个微小改动实际上产生了偏差,而且偏差是以指数级在上升,导致最终的结果与上一次计算的结果相差巨大。

当时,罗伦兹就把这个情况写成了文章,但几家科学杂志都拒绝刊登,因为他们认为这有悖常理,改变初始的一个参数肯定会引起结果不同,但微小的改变引起的结果应该也不会偏差太远。其实,这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就像是打枪的常识,每一颗子弹之间都有微小的差别,因而可能因为子弹有所不同而脱靶,但不至于明明向东射击的子弹结果却跑到了西面。但在非线性环境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差别就意味着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结果。

这个解释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两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只眼睛的几倍?不是两倍,而是6-10倍。

我曾经写过关于欧洲大航海的书,在写的时候就发现,正是因为哥伦布一条船的航行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命运,使得当时贫困的欧洲从美洲、非洲、亚洲搜刮到了很多白银和黄金,这使得欧洲完成了资本积累。随后,积累了雄厚资本的英国首先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之后整个欧洲和美国都进入到工业时代,这时比哥伦布远航还早几十年就进行过郑和远航的中国还处在农耕时代,所以欧洲人才可以砸烂中国大门,强奸中国女人,抢走中国财富。

蝴蝶效应的社会学应用在于,一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郑和船队本应引起中国的巨大变革,但在后来却被修正了,结果中国重回到农耕状态中;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自由地扩展下去,结果欧洲先是发生了价格革命,之后又发生了工业革命,再后来又发生了电气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我们直到今天仍然追不上。而今,西方又开始了新能源革命,我们必须赶上这班车。

正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彼此关联的混沌系统,所以气候问题就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政,在这个问题上,干涉内政就是硬道理。如中国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会影响北极熊的生活,这就是气候的关联性。所以,美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干涉中国。

另一方面,地球上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无人能阻挡,但全球化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2005年8月15日,土耳其前经济事务部部长凯末尔•德尔维什就任开发署署长,他是第一个来自受援国的开发署署长。他曾写过一本《更好的全球化》,在这本书中,他表达了对全球化的认识: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在19世纪初,北方国家比南方国家富裕三倍,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两者的差别扩大到10∶1,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件坏事,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化是好事。但德尔维什也说,21世纪将是一个“平衡过程”,今天,这一不平衡正在发生逆转,南方比北方发展得更快,中国、韩国、印度、一些美洲国家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国家的企业也越来越具有全球竞争力--三星比索尼更知名,联想并购了IBM个人电脑部,墨西哥水泥集团收购了英国RMC集团。

当世界各国开始全球化的时候,气候也在演绎着蝴蝶效应,当这两大方面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全世界就显得混乱不堪。

2009年4月1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新西兰前女总理海伦•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的任命。克拉克素有“铁娘子”之称,她从1981年开始担任国会议员,1999-2009年担任了9年的新西兰总理,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我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克拉克说,“如果只是务实却没有愿景,是不好的;可是如果有很好的愿景,但却没有务实的想法,无法成事。”

全球化和环境问题最后演变成了全球环境问题,联合国既然是超国界政府,那就不得不担负起治理地球的责任,我们看看联合国在这事上有多忙,就知道这事有多复杂。

全球环境问题也许将是未来几十年中最热的词汇之一,开发署当然对此更为关注。在二十多年前,挪威前首相和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第一次提醒全世界注意气候变化对地球及人类造成的威胁,现在人们已经十分清楚,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石油、煤炭等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森林遭到大面积毁灭等环境恶化,人类工业化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使得大气中这类气体的浓度增加了很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上升了0.75℃。根据预测,到2100年地球温度还会再上升2℃-5℃,这必将破坏地球的平衡,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灾难,尤其是地球生态系统将遭遇各种劫难。气候的变化还会给世界底层社会的人们带来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德尔维什对此忧心忡忡,在2007年6月曾发表题为《对世界贫困人口的毁灭性影响:气候变化威胁业已取得的发展成果》,他说:“气候变化有可能增加诸如疟疾和登革热等病媒传染的疾病,加大剧烈天气事件的强度。它还有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又使干旱地区出现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可能给某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总之,气候变化预计将给世界贫困人口带来种种毁灭性影响,这既有地理的原因,也有低收入的原因,结果使适应气候变化变得愈加困难。尽管发展中国家在造成这一问题中的作用最小,但它们却有可能在气候变化中首当其冲,这会威胁损害许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社会底层人们带来的灾难,开发署在2006年以前的15年中筹集了27亿美元,资助了四百多个项目和一千多个小型能源和气候相关的项目,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这点资金显然无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此,开发署探索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供世界各国参考使用。该机制强调增强各国的能力以获得进入迅速崛起的碳市场的途径。开发署帮助29个国家制定了国家适应行动计划,还帮助100个国家编写了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信息通报,也为一些国家的各部门创新适应项目。

在《京都议定书》获得通过之后,开发署也发起了“千年发展目标碳机制”,这是对《京都议定书》的有力补充,并于2007年6月5日正式开始启动。开发署将帮助发展中国家筹划开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

其实,环境署是在通过种种行动告诉人们,人人都生活在一个环境中,那么保护环境就是人人有责的事,正如2009年展示地球状态的影片《家园》创所言:“影片对我们星球的惊人表达显示出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一个可持续的世界出一份力量。”受邀参加肯尼亚“远大计划”的奥运会冠军博尔特也说:“虽然我因短跑而为大家熟识,但我也希望启发其他人为了长远计划而加入我。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努力争取,而我们的行星应该列为首位。”“远大计划”是一项在肯尼亚大裂谷内建立一个风能和太阳能的计划。

2006年,肯尼亚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肯尼亚绿带运动创始人旺加里•马塔伊又倡议了一项全球绿色行动,即在全球种植10亿棵树。不久,环境署和世界农林中心联合发起了“10亿棵树计划”,目标是到2007年全球至少种植10棵树,但到2009年,全世界已经累计完成了70亿棵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席阿齐姆•施泰纳喜不自胜地说:“在2006年内罗毕气候变化公约会议期间,推出'10亿棵树计划'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此之快,如此之多。这一活动克服了人们在面对环境危机时曾经的挫折与无奈,更体现了世界各地亿万人民所拥有的希望。”旺加里•马塔伊在获知这一结果后也说:“让我们种植更多的树木来庆祝这一卓越成就,这是全球所有人集体行动的结晶。通过促成'10亿棵树运动'大获成功,各大洲的人们正在呼吁他们的政府切实开始呵护地球,并寻求统一力量,与气候变化作斗争。”

这项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助,其中就有摩洛哥国王阿尔贝二世,他说:“我一贯坚信造林植林护地球,'10亿棵树活动'具有强大的示范力量,并且很高兴看到这项活动不负众望超越植树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裨益,造福子孙后代。”在这项计划最初提出时,有人觉得不大可能实现,因为很难在全球发起一项共同行动,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这就说明全球已经有了一个共识:我们的地球需要绿色。这种全球一致的团结行动更让人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起来,那么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同一目标,因为这样的计划是能够得到共鸣的,如施泰纳在总结这项行动时说:“70亿棵树是70亿份对行动的承诺,也是70亿个理由,鼓励各国政府在将于不到80天后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重要会议上签署协议。”

尽管“10亿棵树计划”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但全球环境问题却十分复杂,这点树只是增添了一点绿色而已,全球气候问题实际上与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都密切相关,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涉及到利益,因此绝不是再发起几个“10亿棵树计划”就能一蹴而就的,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缓步前进的过程。不过,环境问题也不是单纯地弥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亏欠,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要解决环境问题那就必须解决新能源问题,依靠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必定会造成严重污染。很明显,如果说保护环境已经是全球共识的话,那么现在必须发展新能源就已经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了。这也可以说是一次投资机遇,不远的未来必将形成新能源经济,谁能早投资谁就能在未来的新能源经济中多占一个份额。如同阿齐姆•施泰纳在评价新能源中的生物燃料计划时说:“生物燃料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一无是处,像所有技术一样,它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斯德哥尔摩宣言》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另外,有人说,既然全球变暖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情,那么最好在一切没有定论之前,我们最好不要擅自行动,尤其不要采取价格高昂的行动。具体到中国身上也应该弄清低碳经济的实质之后再行动,不要匆匆忙忙跟在西方的屁股后头跑--这话只是听起来很合理。

这很好反驳,比如,你要和一个人结婚,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清楚这人以后到底能不能给你带来幸福,那么我们会因为弄不清就不结婚了吗?我们要生孩子,自私点说,养孩子是为了防老,但孩子长大后有的是孝子,有的却总干坏事,那么在弄不清之前,难道我们都不能要孩子了吗?再有,我们买人寿保险,难道一定是因为我们已经弄清了我们会在某一天出事?你又是怎么弄清的?中国人现在都很熟悉股票,除了庄家,绝大部分人都在购买之前不可能有100%的把握说这只股票就是会涨,但实际上90%的人都算错了,不然,庄家赚谁的钱啊?

所以,在气候变暖的问题上,我们明明知道这事又可能是个巨大的骗局,但也不能不往里跳,因为这也许是骗局,也许坑底下是个金矿。反之,我们倒是明白一点,就算是个骗局,也是因为骗局背后就是金矿,所以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不是符合科学,究竟是不是个骗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后面的确有个金矿,而且你不跳进去就会被饿死,跳进去了也许就能加入淘金的队伍。

低碳经济背后隐藏着什么?

西方为何急于把全世界纳入低碳经济体系中?因为低碳经济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可见,低碳经济并非仅仅是为了绿色生活、提高能效,也并非是为了开发新能源,而是因为这又是一次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西方国家这些年被新兴国家追赶得差距越来越小,当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西方现在实际上正在向资本主义的更高一级迈进,这就是碳资本主义。

备遭诟骂的“丹麦密约”背后

这份密约之所以引起全球愤怒,是因为一些条款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富裕的发达国家应该做出坚定的承诺,且执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额度,但一些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必受到强制性约束。

“丹麦密约”成了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一大丑闻,这本来是一份秘密协议草案,由一个所谓的“承诺小组”起草,成员包括英国、美国和丹麦等几个西方国家,草案起草完成后,只给少数几个国家的领导人看过。这份密约之所以引起全球愤怒,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条款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富裕的发达国家应该做出坚定的承诺,且执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额度,但一些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必受到强制性约束。而“丹麦密约”则改变了这一原则,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产生几个危险:第一,将改变原来发展中国家承担的义务,西方国家会通过强势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特定的减排份额和减排方式;第二,通过细分贫穷国家,分化出所谓最脆弱国家和相对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这会使发展中国家分裂;第三,本来主导全球气候谈判的联合国权力被削弱,联合国在减排经费上的决定作用被减弱;第四,这份密约中明确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前人均碳排放量不高于1.44吨,而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却是不高于2.67吨,接近发展中国家的两倍。这显然绝对是对全体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一个匿名外交官对媒体说:“这是秘密达成的。其意图很明显,是让奥巴马和其他富裕国家领导人……施展影响力促其通过。这实际上终止了联合国的程序。”

这份密约要是真的通过了,很显然所有发展中国家将陷入永久贫困中,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活像一个黑洞,发展中国家恐怕在几代人的时间里是翻不了身的。“77国集团”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本来就非常不满,当得知这一密约后立即破口大骂,说这是明摆着偏帮富有国家,苏丹的卢蒙巴•迪亚平说这份协议“严重违反事实,会对哥本哈根谈判进程的成功构成威胁”。他对记者们说了两句具有代表性的话:第一句是“77国集团眼下不会退出谈判,因为哥本哈根峰会不能失败”,第二句是“不过,我们不会签署不平等协议。我们不能接受一项宣布全世界80%人口继续遭受痛苦和不公正待遇的协议”。这两句话说得很到位,可以说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哥本哈根会议的主办国丹麦原本希望在2050年全球碳减排能达到一半,但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大声反对,它提出的价码是:富国要制定比2020年减半更多的目标,否则巴西就不签署2050年全球碳排放减半的协议。国际间发展和救援的非政府组织国际乐施会的安东尼奥•希尔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就好像满是大象的房子里的蚂蚁一样,穷国面临被挤出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会议的危险。”国际乐施会是一个帮助第三世界穷人的组织,它总是帮穷人说话,但这样的组织显然没什么权力。

西方国家总是指着发展中国家的鼻子说,你们办事很不透明,现在丹麦这个势利鬼却办了一件最不透明的事,而且还态度傲慢,发展中国家能不怒火冲天?其实,西方国家在心态上还是一副高傲的奴隶主的想法,它们在这种事关巨大利益的谈判中还是秉承殖民主义的思维,总想依靠强大的实力迫使其他国家屈服。

所以,很有趣,乌戈•查韦斯,这位批评美国的明星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再次表演政治秀,他和另外两位反美明星埃沃•莫拉莱斯和罗伯特•穆加贝发表演讲,一致把全球变暖归咎于资本主义,他们的政治秀表演得很成功,频频获得掌声。查韦斯套用马克思的话说:“一个幽灵在哥本哈根的街道上徘徊……它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那个幽灵。”他显然觉得马克思说得太文绉绉了,于是他直接说:“具有破坏性的资本主义模式是残害生命的凶手。”他还讽刺美国政府说:“如果气候是一家银行,他们可能早就出手相救了。”我对查韦斯的政治秀一向不太感冒,但他最后说的这句“如果气候是一家银行,他们可能早就出手相救了”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说得也很直白:“气候变化并非技术或资金问题……这是生活方式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永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也说得很不错:“当那些排碳最多的资本主义国家排放危险气体时,喘不过气、日渐虚弱的是我们这些排碳并不多的发展中国家。”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又说:“北半球的罪魁祸首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更大的威胁方面,怎么没有表现出对待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事务时那种原教旨主义精神?”当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时候,穆加贝说:“他们对破坏环境者实施制裁了吗?当一个国家对《京都议定书》不屑一顾、试图逃避协定所规定的义务或者直接拒绝加入时,难道它不是在破坏全球法治吗?”其实,查韦斯和穆加贝不是不明白,西方国家这么做就是因为低碳经济背后蕴藏着无比巨大的经济利益,至于他们的指责,你见哪个奴隶主被谴责道德问题而放弃当奴隶主了?

自然基金会在2009年12月11日做了一个预测,估计清洁能源产业到2020年规模将达到1.6万亿欧元,这也就成为汽车和电子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如前所述,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很多,这不仅是单纯的能量,而是包含了很多领域,比如绝缘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生物乙醇提取技术等。清洁能源产业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6300亿欧元,这已经超过了全球制药行业的收益。自然基金会负责人金•卡斯滕森说了两句话,很在理,让人立刻就能嗅到金钱滚滚的味道,一句是:“清洁能源的这一发展是在仅仅获得《京都议定书》国际框架协议的部分支持、各国政府给矿物燃料的使用提供大量补贴而给绿色能源的支持却无法相提并论的情况下取得的。”另一句话是:“想象一下,一项成功的哥本哈根气候协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各国又会建立起各种机制--资金将投向清洁能源领域,能源安全也系于清洁能源之上。”

 冰岛可能成为另一个科威特

冰岛是一个地热丰富的国家,岛上有很多火山,也有一些河流,但火山和河流利用价值都不大,无法转变为电能。岛上最丰富的是火山岩,不过,这东西没什么价值,就是一些石头,连基本的建筑石材都不是。

冰岛这个国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而且很脆弱,本来就没什么资源,想玩点金融把戏吧,结果一场金融危机下来弄得国家破产了。不过,这都是今天的事,明天冰岛反而可能在低碳经济中发大财,别不信,我是认真的。

想发财,必须先有资源,冰岛的资源就出在那连石材都当不了的火山岩上。小小的北欧五国,却越看就越让人不寒而栗,这些国家将来真是一个比一个牛,就说小小的冰岛,虽然眼下国家破产遭到世界的耻笑,但不远的将来,冰岛却可能是低碳经济中的阔佬。

在2009年,有一条消息从冰岛传出,但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这条消息就是冰岛科学家发现了另一种封存二氧化碳的办法,这办法就是把二氧化碳注入火山岩中,使其与火山岩中的主要成分氧化钙、氧化镁反应,结果就形成了石灰岩。其实这过程也就是自然地质风化中常见的一种,但这却有可能给冰岛带来巨大的收入。

如前所述,二氧化碳封存有几种方法,主要是地质圈闭、废弃煤矿坑封存以及生物碳技术等,其中的地质圈闭就是在地下阻止石油、天然气等扩散,并且把扩散的小石油滴和气泡收集起来的地质构造,实际上就相当于利用地质把石油和天然气自动储存起来。所谓生物碳技术,就是把树木等经过高温裂解,一方面产生能源气体,一方面形成碳的稳定形式,即木炭,然后把木炭再埋入地下,这就既可以实现碳封存,也可以实现土壤的增肥。

但冰岛根据本国资源情况,选择了较为特别的碳封存方式。冰岛的火山岩大部分都是玄武岩,其中镁、钙含量较高,是以氧化镁和氧化钙的形式存在的,那么按照岩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注入岩石层,那么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岩石中的氧化镁、氧化钙就会发生反应,最终生成方解石(即碳酸钙,CaCO3)和镁方解石(碳酸镁,MgCO3),方解石和镁方解石再进行混合反应就形成了白云石(即CaMg[CO3]2)。当形成这种白云石后,二氧化碳就会稳定地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理论上并不复杂,冰岛火山岩又很丰富,且操作起来也不困难,因此冰岛最大的电力生产商之一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就和冰岛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联合开发研究,由冰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则提供场地和二氧化碳。实验操作也不难,现在已经找到合适的实验场所--地带地底岩石很开阔,只要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注入地下800米深就行了。由于此地带开阔,水能与岩石充分接触,也就有了良好的反应环境。

这项计划如果成功,那么将给冰岛带来两方面的巨大利益:一是可以大量吸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其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通常人们认为地热应该是碳零排放,实际不然,地热利用本身的确不产生二氧化碳,但地热利用也就是将地下的高温热水抽取上来,用其推动涡轮机产生动力和电力,但地底的高温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水被抽取上来的时候,二氧化碳也就一起被抽取上来了。当这项计划实施后,冰岛就打算把这些二氧化碳重新溶进水中,再注入地下岩层中,这也就解决了地热利用本身产生的碳排放。二是由于地底火山岩丰富,可以提供十分巨大的碳封存量,那么冰岛就等于拥有了数量不菲的碳权,拿到碳交易所上进行交易后就可以换回大笔金钱,那么冰岛未来就可能是另一个科威特:小小的科威特利用屁股底下的石油成了暴发户,冰岛则把二氧化碳塞进屁股底下的岩石里也成为暴发户。

“撒哈拉森林”计划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10年1月27日报道,挪威贝罗纳基金会等绿色组织发起一项“撒哈拉森林”计划,也就是2010年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这样的沙漠地区建设一个人造绿洲,这个绿洲将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态循环渐进式的发展。

“撒哈拉森林”计划的核心理念就是仿照自然生态的原理,首先投入一笔资金,进行技术含量简单的绿色社区建设,建设出一批成本很低廉的特殊温室。这种温室同时引入海水和沙漠空气,由于沙漠空气灼热而干燥,可以使海水蒸发,这样空气就变得凉爽又湿润了,就相当于热带雨林上空的空气,湿度大,类似于降雨,也就能够滋润温室内的植物,使其茂盛地生长;另外,再把一部分沙漠炎热的空气引入专门的蒸发器内,蒸发器内也是海水,这些海水经过沙漠中火辣阳光的照射,就像是经过了加热,这样经过蒸发器的沙漠空气就更加湿润,含水量很大,然后再把这样的湿气通过管道引入到另一个装有低温海水的区域,使其穿过该区域,于是管道内的湿热空气就会遇冷在管道内壁上凝结成水珠,汇集起来就是淡水。根据测试,引入蒸发器的海水中会有10%-15%被蒸发形成淡水,完全可以用来供给绿洲内的居民使用、灌溉土地和生活饮用,也可以供应工厂。整个过程其实技术并不复杂,就是利用了沙漠的热量和充足的太阳能和海水的低温,进行了空气加湿和海水淡化处理,这样也就解决了沙漠中关键的水缺乏问题,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了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吸收太阳能蒸发成云,飘到内陆地区,遇冷空气凝结成水珠,形成降雨或降雪,落到地面形成江河湖泊。

当然,除了淡水,绿洲内还需要其他能量,比如电力,“撒哈拉森林计划”中也会采用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北欧国家已经研制出一种太阳能聚光技术--我们小时候都玩过凸透镜,也就是把望远镜中的凸透镜拆下来,然后用它聚光,将焦点对准火柴头,一会儿就能把火柴头烤着火。就是这个原理,用一个聚光镜,然后把焦点对准输水管道和锅炉,这样就能在管道中形成超高温蒸汽,然后用其推动蒸汽轮机,这样既可以提供直接的机械电力也可以用来发电。

除了电,绿洲内当然还需要燃料,这也有办法,计划中要修建一些咸水池塘,然后在其中培养水藻,这种水藻的油脂就可以提取能量丰富的燃料。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早就已经得到实验数据,每英亩这种藻类所能提供的油料比其他作物高30倍,可见其能量有多丰富。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北欧国家将掌握对抗沙漠的生态技术,意味着沙漠地区将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新生存空间,对中国这样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来说,此举意义绝对比登月还巨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项技术,那就不但可以遏制沙漠化,而且还能够大大地扩展“领土”--沙漠地区虽然是在我们的版图内,但不适合人类居住,要是变废为宝,那不就等于说我们又多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吗?中国的沙漠、戈壁、风蚀地、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陆地面积的13%,仅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浙江省,要是把这些沙漠土地都变成了森林绿洲,会产生多么巨大的经济效益,无疑相当于几个西部大开发。

另外,比利时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已经在离岸环保方面取得了设计方面的进展,他设计了一种“百合花瓣浮动环保城”。所谓浮动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漂浮在海上的人工岛,然后可以随着洋流从赤道漂移到南北两极,这也就实现了气候的季节变化,并且也相当于永久性的贸易船,一边随着洋流漂移,一边与沿岸国家进行贸易。其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因而能在岛上实现能源循环。在岛的中央是一个■湖,主要用来收集雨水;■湖的周边就是半坡式建筑,这里可以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作区等。按照设计,这种海上浮城可以承载5万人左右,因而这种浮动环保城可以帮助解决未来出现的两大难题:一是气候难民;一是因陆地空间日益狭小而急需拓展新空间的问题。其实就眼前来看,这种城市一旦建成也会有很多国家需要,比如土地资源紧张的新加坡、摩洛哥等,甚至包括日本。这意味着在美国用天气控制手段制造一场洪水期货后,在欧美赚了一大笔期货钱财之后,比利时人还可以把救灾帐篷卖给你。洪水日后会成为期货,你可能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那就继续读下去,我后面会讲。

“生物圈二号”启示

当中国的“神州”飞船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时候,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环保技术与宇航息息相关。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对环保技术嗤之以鼻,那么明天就会有人对我们中国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可以把宇航员送进太空,但却去不了火星,当美国人已经在向火星移民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航行的时候,会被自己的废弃物污染死亡--以我们可预见的未来的宇宙飞行速度来看,宇宙航行不是几天的事,而是一年、几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像是大航海时代,英国一艘船要航行到中国需要几个月,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差不多要一年。别以为那时在海上航行是什么好事,比如麦哲伦进行了第一次全球航行后,最后只有18个人活着回来,其余人都死在路上了,除了战死的以外,大部分人因为船上生活条件极度恶劣死于各种疾病。所以,也别以为宇宙航行是什么美事,当中国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时候,我们的英雄杨利伟从返回舱出来时是被人抬着出来的,你知道为什么吗?不说别的,你坐在一把椅子上两天不动,是你到时还能站起来吗?

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宇宙航行更难,最难的地方不是体力,也不是动力,而是怎么维持宇宙舱内的生态系统--美军为什么大力发展无人机,强调以后主力战机将是无人机,因为无人机不需要为了保护飞行员而配置大量的设备也能大大提高作战能力,比如,有飞行员就必须配备救生设备;另外人有生理极限,所以战斗机不能超越这个极限,否则没能打掉敌人,飞行员先玩完了。宇航飞行舱也一样,首先就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而这实际上就是目前追求的生态理想。所谓理想的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的活动应该这样:从大自然取了什么样的水,用完了还回去的时候就应该还是什么样,即取来的是清洁的水,那还回去的时候还应该是清洁的水,否则就必须要由大自然来负责把这些水处理干净。同理,我们从大自然取来什么样的能源,用完了还回去的时候也应该不污染自然--石油放在地下是没事的,但你把它倒在热带雨林里就毁了一大片生态。我们燃烧了石油,但排出的气体应该是清洁的,否则大自然就只能利用自身的调节能力替我们人类处理污染的空气了。所以,我们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地球在给我们“擦屁股”。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常识中只有陆地、海洋和大气这三个环境,其实我们还有一个“第四环境”,这就是外层空间。

那么,在宇航飞船里,谁为我们“擦屁股”?我们乘飞机的时候,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我们还要在飞机上吃饭、喝水、上卫生间,在宇宙飞船里我们更需要这些,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时间是75小时50分钟,人类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时间是一年(德国人造的“超空间发动机”还有点不靠谱,所以不能按那东西计算)。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到了月球、火星上,你要在上面停留,将来还要在上面建立长期有人居住的科学站,并且移民月球、火星也是可以预见的,那么你到了火星上仍然要吃喝拉撒,但你要长期在火星上停留,那你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保持水循环,自己保持清洁的空气,这也就是“人造生态圈”。美国为了这一天已经进行了“生物圈二号”等项目的研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至少已经积累了经验,而这些经验实际上就是环保经验,用在明天的火星上是目标,但用在今天的地球上却可以赚大钱。

“生物圈二号”是美国1991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规模巨大的实验,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一个巨大的全封闭生态系统(约有两个足球场大),这里有土壤、水、空气、动植物和森林、湖泊以及海洋,占地1.28公顷。有8名志愿者被送进去,规定在两年的时间里不可以出来,在里面一切靠自己,看看能否生存下去。但是在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却上升得很快,生物圈内的大气和海水都变酸,危及里面人的生命,同时里面的25种小动物有19种灭绝;昆虫死亡后,植物也无法繁殖;大气变化也出现“极端天气”,降雨失控,沙漠变成了草地和丛林,只有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在疯长。最后科学家发现,失败的原因是土壤中的细菌在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氧气;同时,细菌也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结果最终打破了生态平衡,生态循环中断。1994年3月,七名科学家再次进入“生物圈二号”进行第二次实验,但在一年半之后再次以失败告终。目前,“生物圈二号”仍在继续进行研究中。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就在于其内的物质资源不足,最终无法形成食物链,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地球资源也是有限的,照此浪费下去,早晚人类会遭殃。

我再次注意到了“生物圈二号”背后的现实经济利益。“生物圈二号”是一个科学研究设施不假,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旅游项目,每年到此参观旅游的多达18万人,每个游客只要交上13美元都可以参观一圈,再交10美元就可以进去看看,你看这科研做的,科学资料也积累了,旅游收入也有了,两面丰收。写到这儿,我又琢磨了一下,你说我要是开一家生态旅店怎么样?就模仿“生物圈二号”,全封闭的,不是为了提供住宿,而是打着生态宣传的旗号,作为一个旅游项目,你交了钱之后就可以进去住几天,几个月更好,这样既可以作为旅游项目,也宣传了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这生意应该能赚钱。

实际上,我之所以要举宇宙航行、移民月球、移居火星这些个有点遥远的例子,一点是想说我们要把眼光放远点;另一点也是要说,其实宇航和星际移民还只是表面,真正要说的是,这些技术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利润,而且是就在眼前,也就是在地球上--之所以命名为“生物圈二号”的意思就是说地球是“生物圈一号”。

很多人都以为,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登月竞争纯属一场政治较量,结果两败俱伤,美国也是得不偿失,除了进行了几次登月之外一无所获,果真如此吗?

“生物圈二号”启示我们,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方位的革命,而不仅仅为了新鲜空气。

月球会成为西方新殖民地

我再继续扩展下去,你就会看到环保和低碳经济这个话题背后的天地究竟有多么广阔。月球尽管表面看上去远比撒哈拉大沙漠荒凉得多,但比极地和深海更冷酷无情,因为月球完全是另一个星球,而不属于地球生命系统,在那里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可以说,那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但正因为如此,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才有可能蕴藏着地球上难以获得的梦寐以求的各种资源。对人类经济生活来说,月球就像是一个伴随地球千万年的资源宝库,一直耐心地等待着人类去开发。

这里,我主要说的是月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也就是普遍意义,即无论未来月球是被谁控制(某个大国单独或几个大国联合控制月球及其资源),月球的资源最终都是流入到整个世界,就如同欧洲殖民者将美洲、澳洲的白银带入欧洲,然后再通过贸易流向全世界一样。

说月球是一个新美洲大陆毫不为过,月球上的资源价值实际上远比美洲大陆更巨大。如月球上对人类具有最大吸引力之一的氦-3资源,其价值现在在地球上约为400美元/克,而黄金的价格仅为11美元,并且地球上的氦-3资源很少,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而月球上拥有丰富的氦-3资源。欧洲人大量开发美洲、澳洲和非洲的黄金和白银矿藏,在这些地方至今还有许多被称之为黄金海岸、黄金峡谷的地名,那是一个掘金时代,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一夜暴富的机会,它远比抢银行的成功机会大而且名正言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欧洲整体的抢劫行动,它抢劫了人类最大的金库。贫穷的欧洲由此获得了巨大的资本,欧洲社会也因此迅速步入资本社会,这些资本反过来又让欧洲获得了巨大的文明进步。

自然,这次人类第二次的抢劫行动目标不再是俗气的黄金和白银,而是更富价值的各种资源。月球上的这些资源对人类社会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资本矿藏,而是关系到整个经济领域,它包括能源、星际采掘业、月球工业、电力、地月运输、军事工业、航天工业、金融、旅游、科研、医疗、农业、生物、材料等几乎人类所有领域,甚至包括宗教这样的产业。

美国公布在2018年前重返月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迫切的能源要求。因为即使美国按照计划在2018年重返月球,但如何才能真正利用月球上的氦-3资源和太阳能电力资源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美国必须在自身石油资源耗尽或者地球石油资源耗尽前利用上月球的资源。这是一个制约要求,美国第一次登月是在与前苏联赛跑,这一次则是在与石油消耗速度赛跑。

人类从月球上获得能源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月球上丰富的氦-3资源,这是一种清洁、安全的核燃料,它能为未来的核电站提供强大的电力,并且不会产生今天核电站那样大的潜在污染危险,而且月球上氦-3的储量丰富,足够人类使用上千年,这等于解决了一直困扰人类的石油危机。另一种是利用月球的真空状态及良好的月球自转速度、轨道等建设一个超大型太阳能电站,可以长久稳定地为地球提供电力。

月球上的氦-3储量异常丰富,高达约100万吨,而地球上则仅有几百磅,而且还多是生产核武器时的副产品,并无多少实用价值。氦-3是氦的一种同位素,氦气我们并不陌生,这种气体多用于气球。以前人们曾热衷于制造氢气飞艇,但在“齐柏林”号在空中爆炸的惨剧之后,人们认识到这简直就是把屁股坐在一个炸弹上旅行,随时可能丧命,于是人们开始使用氦气这种不会爆炸的气体代替脾气暴躁的氢气,但飞艇体积巨大,难以控制,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它的兴趣,目前仅仅在一些高空探索、气球体育爱好者中还有些市场。氦-3这种物质尽管早在1969年阿波罗行动中就被人们在月球上发现了,但直到1986年科学家才发现这种物质是一种理想的核燃料,它的功率比铀要高,而且很少产生放射性废物--我们清晰地记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带来的那场灾难中,它的核污染才是持久的最大的危害。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现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多达8吨的强辐射物质迸涌而出,周边5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直接受到污染,300多万人遭受到核辐射。事故发生后,4号机组被用钢筋混凝土封起来,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定为“禁入区”。这是自美国核轰炸广岛和长崎后人类最严重的一次核灾难。

据估算,25吨的氦-3就能满足美国一年的电力需求,并且由于这种物质放射性废料很少,也就不需要笨重厚实的防护层,这使得它有可能应用在核动力火箭、航天飞机甚至民航飞机上,而核潜艇、核动力巡洋舰、航空母舰及未来的星际旅行飞船上都可以使用这种轻便的核动力,这样氦-3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普遍使用的一种新能源,它的经济价值也就非常巨大,按照今天的价格计算,估计一吨氦-3的价格应在40亿美元左右,这远比淘金热中的金矿值钱。

另外一个从月球上获得能源的办法,就是在月球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再把电力传回地球。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的,没有大气云雾遮挡阳光,并且如果你设计得巧妙,你可以计算好月球与太阳的移动关系,那么你只要在月球上的合适地点,如月球的两极,建一部移动的太阳能发电站的话,只要保持缓慢的速度就能让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只要你能在月球赤道上保持16千米/小时的匀速运动,那么太阳就会固定在你头顶上,让你享受永远的日光浴。从太阳获得比核电站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一直是人类长期的梦想,在地球上这几乎办不到,因为地球自转导致的日夜交替不会让任何地球上的太阳能发电站得到24小时的充足阳光,即使是在两极也难以做到,因为即使那里有半年的持续阳光,但阳光的直射角度很低,效率也很低。

在1959年出版的《星际飞行》一书中,阿瑟•C•克拉克说:“建立能自给自足的月球殖民地或前哨站是一个迷人的技术话题,但在我们对这颗卫星的资源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前,谈论这一活题还为时尚早。”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在指导着人们,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还很浅薄,尽管这样,月球经济的巨大价值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17世纪那些海盗嗅到埋藏的宝藏时的感受。

月球上除了有令人垂涎三尺的氦-3外,还有很多种类的矿藏,有些不但地球上稀有,有些还是对人类大规模开发月球时很重要的,如科学家很希望能在月球上找到大量的含氧矿。在1994年,美国曾让克莱门汀号飞行器进入绕月轨道,利用携带的红外线和激光装置对月球的钛铁矿进行过一次探测,但从克莱门特号发回的数据中却难以确定钛铁矿的数量。2005年,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开始利用“哈勃”望远镜上的紫外分光计来寻找月球上的钛铁矿,“哈勃”望远镜上的紫外分光计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都很高,能够观测到月球上是否含有钛铁矿。这些含氧矿可以为人类将来居住在月球上提供大量的氧气,而不需要再从地球上携带氧气。美国人已经探测到,月球上的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和“阿波罗”17号登陆点附近的土壤中都含有大量富氧的钛铁矿成分。从类似的各种观测和对阿波罗登月飞船取回的月球岩石样品分析,发现月球表面岩石含有25%的金属,其中包括12%的铝、4%的铁和3%的锰等。这些仅仅是对一些岩石样本的分析,真正月球的矿业储量肯定比这要丰富,它对地球日益枯竭的工业原料无疑是巨大的补充。

在未来的月球经济中,矿业其实仅仅是最基础的,更宏伟的大市场应该是这基础之上的各种领域内的产业扩展。月球开发可以大规模促进相关工业和科研产业的发展,这在阿波罗登月后已经得到证实。如同今天的深海探索主要依靠深海机器人一样,月球的开发同样需要机器人,并且由于这是整个月球新殖民地的建设,就更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成熟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作,尤其在月球开发的前期。月球的环境限制了人类的大规模移民和开发,只能依靠机器人做先期工作。因此,机器人工业必将在此获得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许,你的国家还不希望投入巨额金钱在月球上,但你如果拥有了一条先进的机器人制造生产线,那么你可以在地球上的舒适家园里安享你的月球利润。

在开发月球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在开发更广阔的太空技术。太空与地球相比有几个地球上难有的环境,即微重力(太空中也遍布各种引力场,宇宙中也没有绝对的失重)、高真空、超纯净、强辐射、无对流、显著温差等,而这些条件往往是某些高技术科研和制造所要求的,在地球上得来不易,甚至根本不太可能,但在太空中则轻而易举。比如在新材料和医疗药品加工方面,需要很高的纯净度要求,在太空中进行药物制造的纯净度高于地面五倍,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约20-40种药物在空间开始制造;同样,在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领域,在太空微重力和真空条件上,也有地面不可比拟的良好环境,在太空可以制造大型硅和砷化铸晶体、无缝晶体半导体、冶炼和加工石英玻璃、高熔点金属诺、铃、镍与碳化铣合金、镁铝合金以及“泡沫合金”半导体材料等特殊珍贵材料;在生物学领域,太空的强辐射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基因试验场所,可以大规模地对植物种子基因进行诱变实验研究,从中挑选出更好的新经济作物,同样也可以在微生物、动物的基因上进行试验,以改良诸如增加奶牛产量的新良种。

俄罗斯(前苏联)的空间站技术成熟,由于空间站可以常年停留在太空中,这就意味着可以长久地进行各种试验,甚至在太空站进行生产制造。美国在空间站技术上不及俄罗斯(前苏联),只能在航天飞机上进行类似的工作。美俄两国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在它们的空间站或者航天飞机上都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并且已经成功地生产出了半导体、光学玻璃、各种合金、陶瓷和超纯蛋白等产品,如砷化镓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又是制造集成电路最理想的材料,美国早在1990年就在航天飞机上生产了约40千克优质砷化镓,这种物质价值昂贵,经济效果异常明显,在市场上价值高达100万美元/千克。但如果在地面上生产,受重力影响,地面生产的砷化镓杂质多、质量差。俄罗斯人同样也利用其空间站研制这种东西,俄罗斯太空人柳明由于在太空站停留时间较长,一个人就制取了砷化镓半导体材料样品69枚。

美国还在太空中生产一种用于电子显微镜和微过滤器的聚苯乙烯乳胶微球,这种东西在地面生产的最大直径只能达到2微米,且不同材料分层严重,小球质量无法保证,而在天上生产的小球直径可达4.98微米,扩展一倍多,而且由于没有重力干扰材料混合均匀,精明的美国人几年后就把这种微球制造发展成一个年产值3000万美元的产业。

在医药领域,早在1982年,俄罗斯(前苏联)宇航员就在天上成功研制生产出了高效流感疫苗,美国人则四次生产出预防突发性心梗的药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疫苗市场在全世界十分巨大,大约每年每三个人就需要一支疫苗,以预防各种流行病,而到目前为止已知病毒有5000多种,地面的环境不可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场地,因为药品的纯度生产环境要求很高,无法大规模生产,但如果把工厂设在太空站,或者在太空上单独建厂,那么就将是一个理想的大规模生产之地。据测算,在空间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的20年产量。目前,美国已经有能力在太空上生产几十种产品。

太空产业是一个利润丰厚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大产业,据美国人估算,仅美国在本世纪初的空间民用项目的年度总收入就可达130亿美元。

在月球和太空整个大产业系统中,除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生产制造外,对航天行业本身也是有利可图的。仅利用飞船在太空站组装和发送卫星,就比从地球发射省却大量燃料。

 求求你,读点进化论吧

当低碳经济时代到来时,同样也伴随着新科技和新资源,它很可能首先在某些前沿领域悄然发生变化,然后突然在某一天世界会发现网络科技经济已经过时了,那不过是一种已经普遍存在的经济手段。

当我们在读战争史的时候,往往感到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史就是一部暴力史,人类的任何权力中心的转移都是依靠战争敲定的--小的权力中心的转移依靠小规模战争决定,大权力中心的转移依靠大规模战争解决,而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往往用波及整个世界的波澜壮阔的世界大战来确定新霸主。但任何战争都只是一种极端表现,只是一种利用人类的自然暴力本性解决文明问题的一种办法。人类往往虚伪又无奈:人类文明标志着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拥有了文明使得人类可以自喻为世界的灵魂,但人类文明每一个前进的脚印却是依靠人类本性中的原始暴力推进的,文明是用战争锤炼出来的。说战争只是一种表象,那是因为战争是解决任何文明或不文明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两个因素:知识与财富。战争只是用来重新确立新主人和新规则,总是一方挑战另一方的权威,至于是否成功,要看双方的实力和运气了:双方的实力来自他们的社会和国家掌握知识与财富的综合实力,而当双方旗鼓相当的时候,就靠运气了,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就运气不佳,他的一位元帅带领的军队忠实地执行了他的命令,却没有想到战场已经发生变化,拿破仑和威灵顿都有一支最后参加决战的军队在附近,就看谁的军队首先参战了,结果拿破仑的元帅与不远处的战场失之交臂,而普鲁士人的军队却成就了威灵顿的历史功绩。

美国人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说:“暴力、财富和知识都是基本杠杆。它们构成权力的三大支柱。”而武力,这种国家的武装力量显然是由这个国家拥有的财富和知识水平决定的。反过来,所谓权力就是国家力量的权威,并且国家往往再利用这种权威和力量来掠夺新的财富和人才,完成一个自我巩固的循环,即托夫勒所说:“权力的最赤裸的表现形式是:用暴力、财富和(最广泛意义上的)知识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而托夫勒对知识这个因素在权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出了其本质作用:“知识作为最佳权力正伴随每一毫微秒的光阴无可争辩地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最重要的权力转移不是从一个人转移给另外一个人,也不是从一个政党、机构、国家转向另外一个政党、机构、国家。真正最重要的变化是伴随着社会向明天加速碰击的过程而在暴力、财富、知识三者之间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权力转移。这正是权力转移世纪的危险而又令人振奋的秘密。”

早在公元前5世纪,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显然,他用一句简单的话已经总结出社会道德和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构成了古希腊和欧洲文明的基本认识之一。而到了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培根则更加直截了当、言简意赅地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几个字实际上就是科技革命促进文明的最佳总结。

知识和财富影响权力中心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研究看出来:一个就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导致的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进而导致处于这个文明中的国家或国家群体成为世界的中心,如欧洲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导致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另一个就是经济革命导致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进而全面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如航海时代欧洲从美洲和非洲、亚洲等地直接掠夺大量的财富,这种财富不是来自欧洲的劳动生产,而是一种强盗财富,但这种财富与生产出来的财富一样都可以促进欧洲文明的进步,并且这种不劳而获的财富来得较为迅速和容易,欧洲也就节省了不少财富积累的时间,欧洲得以迅速从贫穷、肮脏、潮湿的世界边缘一跃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实际上,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不可能截然分开,只不过有时候科技革命更突出一些,有时候经济革命更显著一些,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根本因素,本来就是统一的。

我们简单地纵览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哪些因素是发生经济革命的关键因素,而一旦我们发现这种因素再次出现,那我们就会知道一场新的经济革命很快就会出现。我简单将历史上的一些经济革命列举如下,这种列举并非是完全按照严格定义来列表的,而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出出现经济革命的关键因素:

原始捕猎社会

原始农耕-游牧社会

奴隶经济社会

游牧社会

农业社会

欧洲航海经济时期

欧洲殖民经济

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

网络-信息经济社会

低碳经济时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列表,但却很实用。世界各地生活在原始捕猎时代的众多部落中的人们,从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对周围植物环境和食物的认识中,逐渐认识到植物种子的作用和一些基本的农耕知识,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慢慢尝试种植一些可提供食物的农作物,当这些农作物已经能够为部族提供相当的食物的时候,这个部族社会开始向原始农耕社会转变。当然,未必就是第一个种下种子的那个部落成为第一个走向原始农耕社会的部落,这种种植农作物的尝试显然会经历千百次的尝试,很难说究竟历经了多少年的不断尝试和多少反复波折。但无论怎样,一旦有部落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其他部落社会也会很快学会这种相对稳定获取粮食来源的办法。当人类在相当范围内的部落进入到农耕社会,他们就有了稳定社会的基础,也就有了多余的物质可以用来交换,于是原始经济学就产生了。当部落在战争中得到俘虏的时候,这些俘虏很不幸地成为为胜利部落提供农业生产或其他生产的最好工具,显然,这时部落国家认识到,俘虏是最好的劳动力,于是为奴隶提供一分契约:用夜以继日地劳动换取生命。相比以前,这已经很仁慈了。以往,胜利的部落国家习惯于杀掉敌对的部落国家,以获得土地和资源。

奴隶社会国家由于仅仅需要维持奴隶们的生活就行了,而奴隶们创造的价值则可以为奴隶主提供相当大的利润,奴隶主们可以利用这些利润进行经济活动,如消费、购买奢侈品、打造军事装备、武装军队,等等。奴隶的创造价值很显著,如因此人类社会普遍变得很野蛮,四处发动战争,因为只要战争打胜就可以获得双重利益:大量的奴隶和对方大片的领土和资源。这样可以很快成为大奴隶国家,只要不被另外更具实力的奴隶国家消灭掉,就早晚会成为这场非洲草原政治式的社会的主宰。奴隶制国家由于有大量奴隶存在,仅仅需要维持生命的成本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剩余价值,因此奴隶制国家已经有能力创造辉煌的文明,如古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黄河文明等。奴隶制国家这时候已经将原始的农耕部族社会从欧亚大陆和北非消灭掉,它们显然已经创造不出奴隶制社会那样的财富,也没有产生富有阶层,因此就产生不了文字等文明,最终也就被淘汰出局。

奴隶制社会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由封建农业社会取代。当然,不是完全取代,一般来说,根据地理自然环境,处于温带以南的国家由于农业发展成熟,农业处于国家经济的支柱地位,农奴和农民以及地主矛盾突出,为了适应大规模农业的总体要求,不得不将奴隶制改为更富积极性的农业制社会,农民不再是全部付出剩余劳动价值,代之以地租,地主与农民的契约变为:地主拥有土地,农民耕种,获得的利润按照相对稳定的比例分割。这样农民显然比奴隶可以获得一些稳定收益,也不再有人身依附关系,因此更多的人支持农业社会,这也是奴隶制国家与封建农业国家竞争后的自然选择。另一方面,欧亚大陆温带以北的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奴隶制的游牧社会经济模式,显然,那时候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受气候影响很大,寒冷地区的国家不可能从农业上获得足够的财富,它们显然还选择了另一条致富之路:抢劫。目标就是那些居住在温带的封建农业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要比游牧民族的模式好,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它们也相应具有更高的文明程度,但相对而言,由于经济模式的限制,它们需要大量的农民而不是职业抢劫犯;相反,游牧民族具备很好的军事优势,它们的速度快,人们缺乏充裕的物质而支持发动战争,它们也具备战略回旋空间,因此欧亚大陆上从进入文明史开始,直到工业社会前,一直存在游牧民族和封建农业民族的矛盾,封建农业国家普遍对游牧民族头痛。

在世界--其实世界主要文明就是欧亚大陆文明,美洲文明的进化速度没有跟上欧亚大陆的步伐,后来被欧洲殖民者无情地淘汰了--欧亚大陆的大农业帝国和游牧帝国正进入鼎盛时期的时候,偏远的欧洲诸小国备受大帝国的歧视,但它们却悄悄发生变化,希腊-罗马文明本质和基督教文明的黑暗导致了文艺复兴,欧洲人的脑袋被放松了束缚,他们被允许进行思考;欧洲的地中海文明也发展到了大西洋文明,它们走出了地中海这个游泳池,已经学会了在真正的海洋中航行。欧洲的航海技术已经能支持它们进行远航,这导致了地理大发现,这也导致了欧洲发现新财源--不需要费尽心机地和欧亚大陆上庞大的帝国争夺陆地上的那点资源了,它们发现了巨大的新资源,这里有丰富的金银矿、森林、草原和比整个欧洲大得多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几乎没有敌人,应该说,没有真正的对手,美洲和非洲、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和土著帝国的文明程度太可怜了,他们根本就不是欧洲人的对手。欧洲人信奉了1000年的上帝终于给他们带来了赏赐,欧洲发现了地球上最大的一笔财富,并且几乎是没有主人看护的。欧洲航海时代开创了一条通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最便捷的财富之路。

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人占领了整个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及很多岛屿,同时欧洲从新大陆掠夺来的财富极大地促进了它的文明发展,欧洲在哥伦布之后走上了500年的繁盛。欧洲突然获得巨额财富,并迅速利用这笔财富获得知识,开创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成为世界经济金字塔的顶端成员,它们控制了整个世界,不仅占领了新大陆,同时也超越了那些昔日雄踞一方的欧亚大陆农业帝国。欧洲的经济已经同时具有了三大支柱:殖民地经济、殖民地自然资源和对欧亚大陆的战争敲诈。而传统的欧亚大陆农业帝国和游牧帝国还是只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其他工业、金融、矿业等都不是主体经济,整个社会还都要依赖农业创造财富,显然这样的社会财富积累得很慢,这个社会制度也不得不处在农业社会经济中的慢条斯理中,与欧洲文明的差距已经变为文明差异而不是同类文明的程度差异。欧洲很快进入了工业经济模式,科技革命在此时特别显著,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往往要历时几十年、几百年才能水到渠成地积累出几件科技成果,而到了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科技每天都有新东西出现,于是欧洲成了起飞的飞机,而亚洲大陆上的大帝国还是依靠马车在前进,而非洲大陆还在羡慕亚洲人的马车,美洲印加文明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利用车轮。工业革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欧洲人又利用这种财富建造强大的军队,继而吞噬了整个世界。

欧洲人开创的工业社会直到今天还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蔓延,而此时欧洲由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失了世界权力中心的地位,老欧洲让位给了新大陆。美国成为新经济模式的领舞者,它继承大英帝国的许多遗产和欧洲文明的诸多成果,轻而易举成为世界新的霸主。美国的强盛使它可以积聚更多的财富、笼络更多的人才,冷战中,美国就开创出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知识经济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依靠出卖体力和简单技术赚钱,而是依靠出卖头脑赚钱,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欧美国家大方地把利润已经变得微薄的工业直接生产转让给了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这对于还处在农业经济模式的国家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欧美国家拆除了工厂,盖起了写字楼和实验室,它们主要依靠研制新技术和新东西赚钱,实际上,这利润非常可观,因为研制新技术、新东西需要庞大资金和科技实力,而这些都集中在发达国家,换句话说,它们垄断着当今世界三大主要因素:资本、关键科技和强大军事力量。这也就是说,欧美国家已经居于财富、知识和武力三方面的垄断地位,而当这些都具备的时候,历史表明,它们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了,当然,新游戏规则对它们有利,就是为了巩固它们的财富、地位和获取更大的利益。

从历史上发生的这些经济革命可以看出,发生经济变革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知识因素和文明-政治因素及新领域因素,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两大来源,即生产率和新资源。其中生产率可以通过科技革命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变化刺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新资源的获得可以通过天然资源的新发现、战争掠夺来实现,前者如中东国家的富裕生活是建立在屁股底下的石油资源上、美洲非洲殖民者发现金矿等,后者如欧洲列强直接发动战争掠夺中国、印度、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土著财富等。

低碳经济时代也许在今天看来还有点水中观月、雾里看花,但实际上知识经济在美国硅谷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人们才从计算机的普及中认识到它的存在和威力,并且这种新经济已经悄悄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模式,人们在普通社会生活中还浑然不知。比如,在以前,标志美国经济的是福特汽车的产量、钢材产量、波音公司的新型飞机,但比尔•盖茨的出现仅仅10余年就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上超越了具有100年历史的福特公司,新知识经济公司席卷财富的速度远比老牌的汽车公司快得多,所以衡量美国经济的指标不再是福特的产量,而是软件公司、基因公司又申请了多少专利、卖出了多少条形码。同理,当低碳经济时代到来时,同样也伴随着新科技和新资源,它很可能首先在某些前沿领域悄然发生变化,然后突然在某一天世界会发现网络科技经济已经过时了,那不过是一种已经普遍存在的经济手段,但对第三世界来说可能还具有吸引力,然而有魄力的风险投资家已经将目光转向了低碳,那里才是真正的金矿,即低碳既然是一个新大陆,那么就不是会不会出现低碳经济时代的问题,而只是几年后出现的问题。

历史就是个女人,有月经

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经明确说明,美国的衰落有可能是欧洲人的整体衰落。美国和欧洲都在研究这种权力中心转移的规律,显然它们希望美国能成为一个奇迹,摆脱历史定律。

在前面,我简单回顾了一下历史,发现人类社会存在多个经济革命时代,现在应该再继续完善这种分析,以便更明白地解释出经济革命的变化与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来看,以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变化来划分经济变革的话,大致可以分出四个经济时代:第一个经济革命出现在250万年前,即人类彻底摆脱动物社会,成为文明社会,人类开始采集食物;第二个经济革命出现在大约距今10000年前,人类发展出现原始农业,其实这时候才算是进入经济时代;第三个经济革命出现在200年前,即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第四个经济革命发生在20年前,即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发生在美国。

当然,这是最简洁的经济革命划分,大致反映出人类经济革命的变化。但这时也能从文明大宏观的角度看出权力中心也在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而变化:在第一个经济革命前,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权力中心,只能说出现了早期文明迹象中心,如中国的周口店人类文明遗址。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出现后,由于人类真正实现全球化是在1500年之后,此前的世界被分隔为许多部分,每一个地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世界”,在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时候,这种地区级“世界”更为狭小,数量也极多,可谓微型“世界”,而当时已经实现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几个地方,如印度、埃及、中国、中东等地,出现的采集经济类型文明由于拥有了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能够支持更多的部族人口生存,也就拥有了相对周边部族的优势,它们实现了某种微型“霸权”,更容易取得对周边部族的战斗胜利,杀死对方,获得食物和领地。

到了第二个经济革命时期,人类文明已经获得了非常宏伟的发展,已经可以建立拥有庞大版图的大帝国,这种大帝国可以说直到今天还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前的全部文明史。此时人类文明大致可分为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当然,非洲及美洲还存在大量原始采集经济时代的部落,但它们显然已经边缘化,无法成为文明的主角)。众所周知,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比较起来更容易创造出财富,因此农业文明地区也是文明的中心,欧亚大陆的游牧文明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经济中心型大城市,也就不存在文明重心,所有的世界文明重心城市都集中在农业文明地区,最具实力的庞大帝国也是农业经济区的国家,如秦汉帝国、罗马帝国等,游牧民族有时会爆发出惊人的军事威力,这种军事威力甚至可以席卷整个欧亚大陆,如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但这种军事威力可以用来征服农业国家,却不可以用来把权力中心从农业文明地区转移到草原上,并且也只有迅速接受农业文明才能有效统治这些农业帝国。

在第三个经济革命时期,其实此时,由于欧洲殖民者已经依靠航海优势劫掠了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和财富,第三个经济革命在这种财富的支持下才很快到来,欧洲殖民者实际上在航海时代就已经确立了霸权地位,世界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欧亚大陆深处转移到了偏远的欧洲。这一时期世界的霸权始终在小小的欧洲国家间轮转,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轮流成为欧洲的主宰者。英国在200年前开创的工业革命只是巩固了欧洲的整体霸主地位,但英国尽管开创了第三次经济革命,它自身却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德国、日本、法国和美国倒显得更适应,因此德国具备了两次挑战英国霸主地位的实力,后来大英帝国的衰落也正是由于德国强有力的两次打击。而美国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庞大的资源优势成功实施了两次投机,世界权力中心转移到了美洲大陆。

由此可见,从大宏观上来看,每一次经济革命也都会引起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现在,美国在20年前又实现了第四次经济革命,另一次的世界权力中心转移是否会如约而至呢?英国是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150年后失去权力中心地位的,美国是在二战后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距今约为半个世纪。美国可能还会继续保有一段时期的霸主地位,毕竟欧洲经历了两次巨大的战争创伤,经济实力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前苏联的失败也拉大了美国和其他挑战者之间的距离;再者,美国主导的知识经济革命也才刚刚开始不久,即使是美国、欧洲和日本实际上也仅仅是刚刚走向知识经济的成熟期,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实际上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甚至是农业经济时代。所以,美国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但我们从几次经济革命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经济革命的前进步伐存在一个加速度,自第一次经济革命发生后,另外三次经济革命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符合人类文明掌握知识和财富越多效率越高的规律的。按照这个加速度计算,第五次经济革命不会拖延多久,人类已经具备了开发新能源的能力了,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时代应该会在未来30年内到来。

这是从历史大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革命与权力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使是在同一个经济时期内也会发生权力中心转移,如农业经济时期,世界权力中心就开始在欧洲国家间旋转。这是因为,每一个经济时代中还存在着种种变化,如经济周期变化、政治矛盾的演变、军事赌博的命运变化、国家内部政策失误导致实力变化等诸多因素,而这些也都有可能引起权力中心的转移。相比较而言,尽管处于霸主地位的国家具有较大的实力和种种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拥有最多的敌人,老二、老三、老四它们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联合起来对付这个霸主;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要付出更多的实力来维护这种地位,因此它的支出更为庞大;中心地位的国家需要保持科技、金融等众多领域的优势和创新,但这往往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国家统治者的决策并不总是正确的,而一旦失误对中心地位的国家来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引起系统失衡则有可能危及国家,如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但它的决策者错误地选择了与美国全面竞争,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失衡,最终输掉了整个帝国。

在研究经济变革的时候,世界有各种理论存在,其中就有一种经济周期理论,并且人们注意到,这种周期和权力中心的转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如金德尔伯格在其《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就从一个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周期变化所引起的政治权力变化,他认为,国家和人一样,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国家生命周期的变化有内因和外因等许多因素。他说,导致一个国家走向衰落的外部原因有战争、扩张政策、过分严厉的外部竞争环境等;内部原因有国家内部存在与国家整体利益相背的强大的利益群体,它们会抵制国家的税收、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国家的科技创新机制效率低下、生产收益下降,政府、大公司和社会存在抵制改革的力量,社会财富在运行中受到权贵的吞噬,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经济运行政策不对,导致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还有诸如国家会犯“荷兰病”、“西班牙病”等经济问题。《国家兴衰探源》的奥尔森也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首先需要保证经济的成功,而经济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存在可靠且明确界定的财产权利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利;第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

经济周期论认为经济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周期性,具体有短周期(基钦周期,约为3-5年)、中等长度周期(康波)、中长周期(沃勒斯坦)等。在欧洲殖民时代,欧洲国家都处在殖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自1500年起到二战为止也长达450年,这期间欧洲列强之间总体发展水平差不多,这就决定于殖民经济时期的周期变化、各国的战争赌博、外交政策以及对殖民经济的应对能力等,这导致了欧洲在这450年中权力中心跟着经济中心的变化而走马灯一样大概每隔100年就变化一次:16-17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世纪;1495-1580年是葡萄牙占据中心地位;1580-1688年是荷兰取而代之;1688-1714年是英国和荷兰开始争霸战,荷兰最终失去霸主地位从此一蹶不振,英国霸权得到承认,成功维持了200年的殖民、海洋霸主地位,拥有世界最大的殖民地,1740-1792年为其第一次衰落期;在经历了1792-1815年的法国时代,拿破仑建立的帝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英国直到拿破仑失败后才重新崛起,19世纪成了“英国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权力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正式接管世界权力。

这种周期显然也会使世界发生种种变化,实际上全球化越深入,这种周期变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明显。经济学家已经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变化归结为五次大的产业革命,即存在5个长周期:首先是纺织业引起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然后是以钢铁业为主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是石油、化工、电力引起的产业革命;第四次是福特公司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导致的汽车产业革命;最后是IT业引导的信息产业革命。现在,已经有人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也已经到来,那就是生物、基因主导的产业革命,或者是纳米技术、新能源等主导的,但显然,这些应该都属于知识经济革命中的阶段性经济进展。

其实,美国在今天看起来如日中天,正在走向巅峰,但实际上其实力早在冷战时期就开始呈现衰弱之势,如美国在战后一度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不得不放弃金本位,这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已经无力再占据绝对的资本控制地位,日本和欧洲的迅速崛起也从美国手中夺走了大份额的世界市场。美国只是由于赢得了冷战重新变得强盛起来,但这如同英国赢得拿破仑战争之后一样,似乎又变得兴盛,霸主地位不可动摇,但在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几乎连续的打击下,历时200年的强盛的大英帝国在一战后的20年里迅速衰落,从此失去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美国已经经受了阿拉伯世界的石油打击、苏联的挑战和日本、欧洲的市场瓜分,还能撑多久呢?

欧洲和美国很早也注意到了这种权力中心的转移规律,由于全球化已经非常深入,导致今天崛起的国家不再局限于欧洲,天下的事不再是欧洲的家务事,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经明确说明,美国的衰落有可能是欧洲人的整体衰落。美国和欧洲都在研究这种权力中心转移的规律,显然它们希望美国能成为一个奇迹,摆脱历史定律。美国拥有众多优秀的国际政治研究人员,也发展出众多理论体系,其中最具影响之一的就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吉尔平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和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莫德尔斯基提出的“领导长周期论”。莫德尔斯基认为大国间的争霸战既是完成一个循环的直接因素,也是一个自始至终存在的因素,每当时机成熟它就会爆发。他按照周期理论和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分析,划分出5个世纪性周期,而每个周期中又分为四个阶段:1.世界国家;2.非正统性;3.非集中性;4.全球战争。500年来,每个世纪性霸主分别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同时,他认为,每当一个国家成为霸主后就会不断地面对挑战,其中在其非正统性阶段和全面战争阶段最为激烈。如果按照莫德尔斯基的理论,那么美国将在21世纪的前30年内面临一场全面战争,这倒是符合经济变革规律的时间表。

2009年在日本有一本畅销书,名为《资本主义为什么自我毁灭?》。这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中谷岩写的,他在日本非常有名,曾写过《宏观经济学入门》一书,这本书还成为日本高校的教材。他曾经是美国市场万能论在日本的主要支持者,现在这位老先生却表示对自己过去错误的主张很后悔,所以写了这本新书。实际上,我倒是觉得,中谷岩太情绪化了,他看到最近十几年新兴国家迅速崛起,而西方则陷入低迷,且各种问题不断,所以就后悔了,其实他只看到了西方眼前的衰落,却没有看到西方很可能点燃一把大火,烧毁眼前整个森林,然后重建一片更为茂盛的森林--大火之后的森林往往会更加茂盛,美国就是那个点燃森林的人,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亲手摧毁美元体系。西方的目的就在于重建一个更高阶段的资本主义--碳资本主义。

美国计划成为碳客帝国

美国先是制造了危机,然后开始发挥优势,最后重建“碳资本主义新森林”,这就是美国的全盘计划。美国奉行的全球化战略,就是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美国佬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美国到了需要怎样保护好自己屁股的时候了,但是我觉得,美国要做的就是继续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自己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从而避免被别人打屁股。

美国非常善于发挥优势

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发展和争霸过程中,最顺利同时也最具优越性的就是在欧洲殖民进程中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它具有众多天然的优势并非常善于运用。

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而一定是因为具备了充要条件。对美国崛起的原因已经有很多研究,任何一个国家都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处在整个世界大系统中的,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这就更加复杂。

在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美国崛起的原因,因为如果你要占卜一个人的未来,那么必然要了解这个人的过去、这个人的性格,由此判断他在遇到某些障碍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最后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美国崛起的原因既有简单清晰的粗线条,也有细微繁复的精妙之处,因而我们也应该从这两个层次上探讨。先来看看粗线条。

如果你精通历史就会发现,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发展和争霸过程中,最顺利同时也最具优越性的就是在欧洲殖民发展进程中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中有很多是其他大国望尘莫及的,有些是许多历史大国曾努力追求多年而未果的。在美国众多天然优势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是建立在欧洲大殖民的基础上的,尤其是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工业强国,因此在美国建国前就已经拥有一大批来自欧洲的优秀的资本家、殖民者、商人和政治家,尤其是许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现代技术、现代制度和现代思想,是美利坚强大和崛起的重要的开拓者。

二、优越的地理条件。这种地理优势非常重要,这是许多大国梦寐以求却又始终难以得到的。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两侧是广阔的大洋,南北则是软弱的邻居,使得美国拥有一个十分安全的没有天敌的环境,在崛起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近邻的威胁;此外,北美的地势十分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原住民还处在近似于原始社会中,这等于是上帝赐给美国人的土地;再有就是这种远离欧洲的地理,不但使得美国避免卷入欧洲永无休止的战争,而且反而享受渔翁之利,美国在领土扩张中就几次因欧洲大国出卖殖民地而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益。并且,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尽管在争霸中参与了许多战争,但在美国本土上却很少发生战争,因而它大多在战争中得益,很少在战争中受损。

三、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其实这是一场避免美国分裂进行经济革命的一次选择。在美国国家凝聚力方面也较好地弥合了南北差异,成功地调整了美利坚的内部矛盾和整体力量。美国内战后,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终于在1898年跃居世界首位。

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其后的美国都从欧洲得到大批科学家、思想家和技术人员,这些优秀的人员不仅使本来已经处于发达的美国更加如虎添翼,而且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逐渐形成了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传统,这形成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些使得二战后美国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的超级大国。

五、是美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兼容并蓄地吸收了欧洲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如英国的政党制度和法国大革命思想,这之后美国建立了美国特色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由此,在独立而广大的土地上产生了较为理想的民主制度、保障个人权利的法治传统、多元宽容的大国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这些优越的条件,为美利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根基。

 从细致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崛起和强大除了那些令人艳羡和嫉妒的天然优势外,还有诸多内涵方面的原因,而这更令人思考。

绝对是美国制造了这次金融危机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等于是一次产业大调整,在现实中加速了工业和资本集中的过程。这使得在美国生产集中的速度、规模和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也就使得美国最终成为最庞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崛起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原因,那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间歇性的经济危机尽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效果,但在事实上,每一次经济危机也都等于是一次产业大调整,当一批企业破产后,更大的企业就会诞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实际上是同样快速的。而且,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也有一个累加度,即每一次都更加剧烈,企业兼并也更加庞大,这些都在现实中加速了工业和资本的集中这一过程。这使得在美国生产集中的速度、规模和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也就使得美国最终成为最庞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普遍建立了垄断组织托拉斯。托拉斯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垄断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1860-1890年,美国出现24个托拉斯,1899年增至92家,1902年已经发展到800家以上。因此,列宁称美帝国主义为托拉斯帝国主义,这可谓恰如其分。例如,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和摩根联邦钢铁托拉斯(联邦钢铁公司)就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两个托拉斯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于1870年成立,1882年改组成为托拉斯组织,到1900年就已经垄断了美国石油生产的90%,美孚石油公司除了直接生产石油的部门,还拥有7万公里的输油管,以及许多根本与石油生产无关的企业,如冶金、电气、制糖等。此外,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码头,有自己专门的油轮、旅馆等。联邦钢铁公司建于1901年,它控制了美国钢铁生产的2/3,拥有自己的矿山、铁路以及其他各种附属企业,仅仅矿山就雇佣工人11万人,可见规模之大。美孚石油公司和联邦钢铁公司都拥有自己的银行。美孚石油公司的大通银行和联邦钢铁公司的花旗银行,就是当时美国九家大银行中最大的两家。通过这种关系,这两家托拉斯又控制了许多与自己有债务关系的企业,两大财团通过种种关系控制了美国全部国民财富1200亿美元的1/3。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形成为金融资本,这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美国两党制度的支柱。

2007年,金融市场突然传出华尔街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基金或因次贷危机覆没,随后全球各地股市相继进入循环暴跌。其实,早在2007年年初就已经显示出次贷危机的征兆,这一次是继2007年2月27日后的再一轮循环暴跌。记得当时在听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一种预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金融震荡,而是一次巨大的金融危机,至少不亚于1997年的金融风暴。果然,没过多久就接连传来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正在向金融各个领域蔓延,显然这已经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金融危机。

所谓次贷是指次优级抵押贷款证券,这是相对优先级抵押贷款证券而言的。抵押贷款证券是一种金融产品,按其获得本金与利息支付的优先次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优先级证券信用等级高,收益稳定,可吸引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次优级证券风险较高,但是收益也相对于优先级证券高,较适合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如果以时间和金钱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话,那么美国与历史上其他大国都不同,因为其他大国都是生活在现代,即依靠现时的劳动获取金钱,而美国则是一个生活在将来的国家,即是一个能够将未来财富变成今天产值的国家。你也许会感到头晕目眩,这是怎么回事?未来的财富怎么可能来到今天?

其实,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仅仅是传统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的结果,还有一套能够将未来资产兑现成现代货币的金融体系,即美国在保有现今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等传统财富制造体系时,还有一套能够将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兑现的金融体制,这就是美国异常发达的证券系统和其他资本化体系。而这一切都首先建立在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上,这非常关键,你如果理解了这个概念,你也就理解了这个超前的体系。首先你必须弄清货币、资本和财富三个概念,然后还要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货币,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而我们几乎人人都清楚货币的两大功能:流通功能和购买功能。而资本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成堆的货币,但在银行家和企业主眼里,这是能够繁殖的资本,而不是永远不变的一堆钱,即这是赚钱的工具,这才叫资本,其功能如同印钞机,这才是资本的价值。

财富的概念还要大于资本,其包括了流动的货币、可以繁殖的资本,也包括了土地、空气、矿山甚至阳光这样的环境资源,即人所处的这个环境,只要与人有关的都可以成为财富,因为这些都有可能转化为资本,然后是生产出货币,再演变为个人的财富,如土地是一种财富,但在公有制国家里,土地原则上是属于国家,属于公有,不能买卖,因此不是资本,但它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为生存空间,因此土地自古以来其实就成为一种国家资本,国家作为拥有者把这种资本推向市场,由此土地才成为一种政府支配下的资本。在这一点上,其实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或者是封建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所有者的不同。

财富除了土地、水资源、阳光这样的实物外,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未来收入。如一个人具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某个项目具有可预期的收益,那么就可以说,某个人或者某个项目投资者拥有一笔未来财富,或者说某个人或者某个投资者在未来会拥有一笔收益,但如果你想在今天就使用这笔未来收入,你有什么办法吗?可能实现吗?--如果你在美国以外,就要看这个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距离美国的水平有多远,你实现的距离就有多远,而如果你在美国,那么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这笔未来的钱。这靠的是什么呢?这就是美国发达的证券化、票据化金融系统。在这套系统中,如果你的未来资产能够得到这个系统的信任,那么你就等于获得了一个信用,而在美国,千万不要按照中国的概念认为信用只是一种信任,而应该是一种商品,即信用是可以出卖的商品。一个人的未来财富,如果没有进入这套系统,或者说没有得到这套系统赋予的信用,那么只能称之为财富;而如果你得到了这个金融系统的信用,那么你的这笔未来财富就可以称之为资本了,即此时你已经拥有了一个资本。但资本此时还不能兑换成货币,只有当你把这个资本交给经济人,由他来把这个资本投进股票交易或者期货交易等这样的实际金融系统中后,在得到了市场购买后,你的账户上才能出现数字跳动,直到此时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你的老婆也才真正停止抱怨--而这一切都不是凭空的,你的项目在继续,你的工作也必须要得到老板的满意,否则你就要为你的信用付出代价,你将会背上沉重的债务。

还有一个概念也必须弄清,那就是时间概念,即无论是货币、资本还是财富,在实际上都存在一个时间,既有过去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这其中也有奥妙。如果想要说明这个概念,那么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中国如果说某人有钱,那么是指这个人现在就在银行账户中拥有巨额数字的金钱,而在西方如果说某人有钱,那么很可能这个人的银行账户中并没有几文钱,但人们却相信这个人有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指这个人在未来会变得有钱--这其中就有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如果这个美国人不幸出现在中国,那么多半会被嘲笑和不被信任,因为中国人只相信真金白银,而不相信未来的东西;但在美国,这个美国人就有机会将他的未来财富提前支取,而且这并不困难--如果你在美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房产商和汽车销售商甚至推销铅笔的小商贩都会敲开你的大门。这其中所包含的就是美国人和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不同认识,美国人认为未来是可以信任的,而中国人则认为未来不可预料,未来的财富因此无法得到信任,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购买。在美国,其实这种对未来资产的认识已经达到近乎痴迷的状态,任何一个可以在未来实现的财富都有可能被转化为资本,如一个人的未来财富,在美国,就可以把这个人未来的任何潜在收入提前变现,包括个人未来的劳动收入、生产性资产的未来收入、企业的未来收入、土地的未来收入等,都兑换成现金,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发达的票据化、证券化的转化方式把其变现。因此,当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相遇而竞争的话,尽管他们在银行账户中拥有同等的货币储蓄,但中国人却无法与这个美国人相比,因为中国人在中国无法把他未来的财富兑换成货币,而美国人则能轻而易举地支取未来财富,他只需要向金融经济人证明他这个投资的未来收益是可以预测的就行了,因此实际上美国人比中国人“有钱”--这是因为美国人的“钱”包括现有的加未来的总收入,而中国的“钱”只包括现有的储蓄和资产,美国人自然更有钱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信用体系的完整。在信用体系完整的美国,美国民众可以放心进行证券、票据交易,因为这有制度架构和金融中介体系作保证。

但在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了相当程度的未来资产转化货币能力,这就是股票系统,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这个体系。陈志武教授以百度为例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7亿美元'钱'实际上就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钱,而是一个包括了百度未来财富的资产。如假设百度现在的股价为85美元/股,那么实际上这是一个包含了其未来数十年可能收入的预期折现总值,这就是一个将未来的财富提前兑现的实例。百度今天的市盈率为280多倍,净利润每股30美分。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假定未来每年百度的净利润平摊下来都是30美分(假定没有增长),那么今天的股价就相当于把未来280年的收入提前变成今天的钱--当然,百度会持续增长利润。这里讲的意思是,通过其股权上市,百度的创业者马上就能把未来几十、几百年的收入提前变现,今天就能享受未来才能实现的财富,变现后李彦宏等股东今天的'钱'立即增加几亿美元,既可立即消费,也可进行新投资,大大增加了今天的钱和资本。如果没有股票交易,哪怕公司未来的收益再多、收入再丰厚,这些投资者也无法提前运用这些未来收入,从而大大减缓经济发展。所以,股市发达不发达,上市机会是否对民营企业开放,最后不只是决定企业融资的多少,而且还决定了中国社会是否很'有钱'。”

照此推断,其实中国绝大多数资产是没有被资本化的财富,这些财富其实都是触手可及的资产,甚至就是在银行等待提取的现金。比如,中国全国有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这些公司的资产每年的收入都很稳定,风险很低,如果这是在美国或中国香港,那么这些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的股票都是理想的证券化对象。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让你垂涎三尺:假设每人每年花的水电费为300元,5亿城市人口每年的花费为1500亿元,如果把未来50年的这些收入流进行证券化,这些收入流今天的资本价值可达一万亿元左右,这些提前变现的资本在今天就可以再次拿来作为进行新建设、新创业的资本,而不必非得等上50年。另外,诸如电信资产收入、高速公路收入都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未来财富,这些都可以流入证券交易所。

另外,制度的不同也制约着其他国家具有美国那样发达的未来财富转化水平,比如在中国,土地属于国有,陈志武教授曾在发表于2006年7月《证券市场周刊》的《美国为什么比任何国家都有钱?》一文中说:“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很大。如果土地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并不能交易;如果生产性资产是国有也并不能交易,那么这些极有价值的土地财富和公有资产都只能是死财富,没有资本和钱的价值,那就大大阻碍了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比如说,表面看美国去年的个人储蓄率是-1%,但实际上他们也存了很多钱。虽然他们把人均3万美元左右的劳动收入都消费掉,但他们的可消费收入大约是人均5万美元。也就是说,去年美国包括私有土地和各类资产共增值人均5万美元,能变现的资产性收入为人均2万美元,这部分收入在土地和资产私有制下可以随时变现花费,也可转为资本做投资,但这部分收入没被花掉,而他们只是花掉了3万美元劳动收入,因此实际上美国人平均存下了40%的总体收入。相比之下,中国去年的土地增值、国有资产增值巨大,算到每个公民头上差不多有6000元,可是由于这些土地和资产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任何中国人在决定可以花多少钱、可以花什么钱的时候,都不会也不应该把这些国有土地、国有企业的增值部分考虑进去,因为这不是我们个人的,并且也不能把它们交易变现。所以,我们中国人可支配的只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基本没有资产性收入,在决定可花多少钱、该存多少钱的时候,只能围绕着劳动收入转。因此,中国人的储蓄率会高达46%,经济内需就没办法提高。”

陈志武教授因此对中国提出建议,“个人未来的劳动收入、企业未来现金流、企业资产甚至土地都可以通过票据化、证券化变成资本的一部分。资本化的实质就是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还没到手的未来收入转为股份或者金融契约,让社会认购,投资者可以获得稳定回报,发行者当然能受益。那么,中国为什么迟迟不能进一步资本化呢?这不是金融机构不想创新,而是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还要逐步提高,投资者的权益需要可靠的制度保证,包括契约执行的架构、完善的法律、独立的司法与执法。如果资本化水平能提高,中国经济将迎来一次新飞跃。”

英国人哈米什•麦克雷也认为美元将失去光辉。麦克雷于英国《独立报》2007年11月17日发表文章《美元可能复苏,但世界会变样》中说:“超级模特们拿薪水时不要美元,这很有趣,但无关紧要。真正要紧的是:投资者想把他们的积蓄放到哪里?从现在看,答案似乎肯定不是美国。美元以前疲软,最终恢复了元气。”欧元也曾如此,在2003年前美元一路走高的时候,欧元却正困难重重,如今欧元坚挺,美元却越来越疲软。尽管现在美元有复苏的迹象,但“问题在于,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元这次会发现,恢复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变得更加困难。”麦克雷随后阐述了美元为何难以恢复到原来的地位,他说:“有三大原因可以解释为何这次的美元疲软也许会持续下去。首先,欧元的出现导致美元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因为欧元所涵盖的经济区规模与美元经济区不相上下,这就使得欧元能够与美元抗衡。欧元在创立之初受到美国的打击和欧元经济区发展缓慢所限,曾一直处于低谷,但在2007年出现了转折,欧元经济区发展速度变快,欧元变得越来越坚挺,加之欧元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就使得欧元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因为投资者都更愿意把资金投放在更有前景的地区,而与美国相比,欧洲的前途更加光明。”

“第二个原因是,与此前美元的任何一次疲软相比,这一次美元所面对的状况更加糟糕,美国目前的经常项目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尽管情况在稍稍好转,但仍占GDP的6%左右。”麦克雷提醒说:“要对美元施压,外国人不必把钱从美国撤出,他们甚至不必停止投资,他们只要不再把那么多钱投入美国。近几个月来的情况就是如此,特别是从夏天开始。”

“第三个原因是,在相对固定的世界经济中,整个美国经济的相对规模在缩小,而亚洲各经济体每年都在明显壮大,如中国在2008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再过10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尽管美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但美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主宰世界。”麦克雷紧接着警告说,如果美元持续疲软就很可能会发生一场波及深广的美元危机,“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货币的市场价格一般会脱离它们真正的内在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市场心理学的作用。美元可能已经定价过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变得更低。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美元的声誉逐步降低。这些事本身虽然很小,但加起来却影响巨大。”如同前述,海湾地区已经在采取行动,准备脱离美元,麦克雷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这些事件包括,本周有消息说阿联酋也许会效仿科威特,切断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关系。如果世界普遍丧失对美元的信心,那么美元会进一步大幅贬值,最终会跌到最低点,而美元崩盘将是破坏性的,特别是对欧洲经济,那里的出口商正饱受欧元大幅升值的困扰。”而从长远来看,麦克雷说:“如果情况真的变得无法控制,也许就必须拿出一些拯救美元的办法,但至少就现在而言,这似乎还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美元复苏了,世界还是会变得不同。也许我们还会用美元给石油标价,但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会考虑用欧元,并把他们的资产换成欧元。”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言论并不是偶然的一两声奇谈怪论,正相反,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家甚至模特,都已经意识到美国衰落的事实正在变得多么明显。

2007年11月28日,日本《追求》双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北约与美元:单极体制的崩溃》的文章,是北野幸伯,他说:“美国一直借助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在世界上发挥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然而,美国的单极体制今后能否持续下去尚不可知。”然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在当前状态下的衰落趋势,一是中俄联盟形成新的“反美堡垒”。俄罗斯既憎恨美国也惧怕中国,因为俄罗斯在冷战中输给了美国,在新的经济竞争中中国又表现得异常突出,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国内生产总值国,而俄罗斯仅排第十位,“不过在最近几年,中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化。2002年美俄两国因伊拉克问题产生了对立。对于美国打击伊拉克,在伊拉克拥有石油权益的中国和俄罗斯团结一致地表示坚决反对。”北野幸伯指出,“就这样,中俄关系不断改善,而美俄关系却已恶化,普京决心'不让美国得到俄罗斯石油'。”

面对俄罗斯的挑战,美国则愤怒地开始报复,它在前苏联加盟国及其周边不断发动各种政变,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了“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发生了“橙色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发生了“郁金香革命”,这些都是美国一手操纵的。而为了与美国对抗,“普京决定与中国联手,使美国走向没落。”

实际上,激起中国和俄罗斯建立联盟共同对抗美国的原因正是美国自己--美国的政策表面上是奉行“世界民主”的宗旨,其实是为了“确保资源”和“捍卫美元基础货币体制”,这等于在向世界宣战。同时,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也让中亚各国了解到美国的真实目的,因而中亚各国反而现在与中俄更为接近,“就这样,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想法趋于一致。具体行动就是强化2001年创设的上海合作组织,建成'反美堡垒'。”

“今年(注:2007年)上海合作组织的首次军事演习得以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中俄所期望的'构筑多极世界'的中心组织。'多极世界'是含蓄的表达,如果用别的措辞来说,就是'推翻美国的单极世界'。”另外,北野幸伯说,从经济方面来看,“美国的没落已成定局,因为充当基础货币的美元已经没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财政赤字国、贸易赤字国、对外债务国。但为什么美国没有像普通的赤字国一样发生货币暴跌、严重通货膨胀及经济崩溃呢?原因非常清楚,就因为美元是基础货币。”

美元的基础货币地位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北野幸伯警告说:“但是,1999年出现了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欧元,而且欧元的流通量在2006年底已经超过了美元。”因此,世界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生美元崩溃的现象,如“中国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持有美国国债占世界第二多。中国可能'在非常时刻卖出美国国债'。此外,还有一些'美元体制崩溃'的兆头。比如,中东产油国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就打算在2010年实现'海湾共同货币'。”最后,北野幸伯说:“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胜负已见分晓。美国逃不掉没落的命运。”

也许有人对美元的持续走低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这并不是美国经济的衰落,而只是美国纠正贸易失衡的一种策略,而一旦美国恢复贸易平衡,美元也将重新赢得信誉;或者,还有人认为,这只是美国掠夺世界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金融战争,即美国利用美元的基础货币地位,通过不断贬值来把其他经济体的大量利润转移到美国,因此,从长期来看,美元还会变得坚挺,因为美国经济巧取豪夺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果实。但实际上,美元贬值根本无法纠正全球贸易失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贾尔斯于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2月11日发表文章《调整还是苦难?为什么美元贬值无法让全球贸易恢复平衡》中说:“人们喜欢抱怨美元。5年前,美元的坚挺和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让一些人大为焦虑,他们担心,日益加剧的全球贸易失衡现象将结局悲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说美元必须贬值。”似乎只有美元贬值才能挽救一切,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灾难,然而,从2002年2月以来,除去通货膨胀,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下降了28%,“但是,那些期望在有关国际货币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一种喜悦心情的人发现他们看到的只有失望。”而美元对欧元的跌幅更大,达到惊人的41%,但结果却相反,不但没能挽救世界贸易失衡,相反却激起了欧洲的愤怒,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尖着嗓子指责说这样的汇率变动“无疑是急剧的、突然的”,他恼火地说“不理性的行动从来都不受欢迎”。

其实,不但欧洲愤怒,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对美元的这种持续走低感到惊恐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元贬值没有让世界看到希望,反而看到了黑暗,关键就是美元贬值导致了事与愿违。正如贾尔斯自问自答说:“美元自2002年以来的贬值是'事与愿违'的一个例子吗?是人们对一次必要的全球调整太大惊小怪了吗?还是美元下跌真的有令人担忧的成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证明其正确的证据。”贾尔斯接下来给出了问题的真正答案,“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元贬值不会降低全球贸易失衡的程度,而只是在全球范围内让这种失衡发生转移,这一点才真的令人担忧。”

 因为美元的大幅贬值实际上导致了这样几种结果:

一、由于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贸易国货币贬值,导致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货币大幅上升,结果是“极大的货币市场紧张”。

二、美元的贬值导致汇率市场的风险大增,而由于预测汇率的难度很高,这就导致人们普遍对美元资产的不信任,美元因而正在明显地失去信用,因此世界一些主要投资者,如海湾石油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投资,他们就会拒绝再向美国投资,结果是一个恶性循环,长期利率和美元资产的风险溢价升高,这使得美联储降低利率的杠杆也会逐渐失效,最终结果就是美元的崩盘。

三、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下滑,这导致美国无力维持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而这又反过来促使美元继续贬值,因为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印刷美元来还债,结果是美元的发行量大幅增加,因而一次又一次贬值。这看似对美国刺激出口也有好处,但坏处似乎更明显,如美国国内消费正受到信贷紧缩和次级贷款危机的冲击。

四、由于美元的贬值,世界其他经济体也会受到明显的阻碍,如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就导致欧元区出口越来越艰难,欧元区的经济也因此发展趋缓,但结果是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都因美元贬值而变得发展缓慢,美国经济也并没有因此受益,这就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滞涨。

五、对一些中小国家而言,日子更难过,因为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迫使它们的货币也随之贬值,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出口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进口价格却一路飙升,结果是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其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如果你对这些结论还半信半疑的话,那么可以看看美国外交专家们是如何看待美元长期下跌的趋势以及美国衰落的事实的。2007年12月1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即将终结》的采访文章,缘由是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2008年1月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都举行党员大会,而下届美国总统将会面对哪些国际问题,下届美国总统又将会如何应对,《日本经济新闻》采访了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采访如下:

记者问:美元持续走低,美国的经济增长也随之放缓。您对此如何看待?

哈斯答: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正走向终结。今后的美国将丧失一部分财富和实力,资源也会流向其他国家。这些征兆已经开始显现了。我不认为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下一个统治世界的国家。新的时代或许将是更多的国家、企业、政府背景的资金、国际机构和恐怖组织群雄并起的复杂时代。

记者问:政府背景的资金会成为威胁吗?

哈斯答:政府背景的资金不仅仅追求利益,其投资战略目标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我们能允许其他国家的政府通过收购美国企业掌握一部分经济命脉吗?对外国政府背景的资金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在现阶段具有实际意义。这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姑且称其为投资保护主义。2006年发生的国会反对迪拜世界港口公司接管美国港口的事情就是投资限制的一个具体事例。

记者问:如果您给下届美国总统出主意,您会说什么?

哈斯答:如果只许说一点的话,我想谈谈总统的能源政策。美国目前在能源领域束手无策的状态将提高对石油的依存度,促使美元大量流入委内瑞拉和伊朗这样的反美国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大力发展核电。尽管美国现在有不少核能发电机组在工作,但是在今后50年这些设备将陆续到了报废期。如果按照每年报废两个机组的速度计算下去,在不投入新设备的情况下来年维持现状都很难,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增加投入的消息。

记者问:对于美军重组,您怎么看?

哈斯答:伊拉克战争证明我们的地面部队严重不足。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需要增兵10%-15%。尽管美军在比拼高科技的空战领域拥有优势,但是却暴露了不擅长巷战的弱点。敌人自然会抓住美军的这一劣势发动攻击。

同样,另一篇报道也佐证了美国经济跌入低谷的状态,这种低谷甚至已经不是美国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忧虑--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得,就在不久前,美国和欧洲还极力奉劝世界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降低贸易保护壁垒,但颇为令人惊讶的是,现在世界自由贸易程度在增大,而美国和欧洲反而躲进了贸易保护伞下。

2007年12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题为《我们不能将自由贸易拒之门外》,是加里•邓肯。该文章说,在2007年,国际经济出现了危险的征兆,美国房价暴跌、石油价格飙升、全球信贷紧缩和英国住房市场低迷,但这些还只是局部的和具体的,“还有一个危险也在增大--退而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这种愚蠢行为的破坏作用将加剧世界重要经济体业已遭受的痛苦。”

不错,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决策者们现在都开始转而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开始频频为国际贸易增设各种障碍,而这种障碍实际上对自由贸易具有破坏作用,这是新的、根本的风险。邓肯回顾说,其实从本世纪初开始,也就是大约2000年时,“全球商品和服务自由贸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威胁”:一个是世界始终无法在“多哈回合”的国际贸易谈判中获得实质的、重大的进展;另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和欧洲由于贸易赤字严重和经济发展缓慢而逐渐开始由奉行自由贸易转变为执行贸易保护,这是由于复兴的印度、中国等新兴工业国的迅速崛起,使得西方国家很担心这些国家会夺走本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由于西方民众对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的担忧加剧,政治家们(尤其是华盛顿的政治家们)越来越迎合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而邓肯警告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失败的几率已经很大。美国经济即将进入低迷期只会增加这种几率。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风险真实存在,而欧洲经济增长也可能显著放慢。”

邓肯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大西洋两岸惊慌的政治家们屈服于民众贸易保护的诱惑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中国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失业率上升的替罪羊,而多哈回合谈判也可能遭到破坏。”邓肯警告道:“事实上,正如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大萧条的推动力一样,战后,在接连进行的自由贸易谈判中稳步发展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这种强劲增长促进了全世界的繁荣,首先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而近些时候是在最贫穷的国家。退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使即将到来的经济紧缩演变为危机,要不就是一场灾难。”

你信不信?美国打算让世界滞胀的十年

美国经济也有可能会进入类似于日本“失落的十年”的恢复期,可能时间不那么长,经济增长速度不那么低,但完全实现危机之前的水平还需很长的时间。

现在,美国似乎正在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我觉得恐怕没这么简单。美国媒体在讨论美国经济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经济是不是出现了一直低速增长的日本病?”何谓“日本病?”就是指最近20年日本经济始终处在低迷状态,表现为低增长,经济总体显得滞胀。由于这10年来美国经济也是如此,如克鲁格曼所言,这10年经济成绩是三个零蛋,因此美国人怀疑自己也得了“日本病”--曾经被世界看作奇迹的日本经济如今却成了世界经济的反面教材,难怪这些年日本人很低调。

其实,美国不但这前10年是在滞胀,就是接下来的10年很可能也将是滞胀发展。

美国《时代》周刊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评为“2009年度人物”,说是因为他拯救了美国和全球经济,其实这纯属扯淡,美国、日本、欧洲、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央政府拿出的数万亿美元才是真正的救命资金。不过,世界各国一起拿出巨额资金救市,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想想看,就知道了。你想,市场出现了危机,不是从根本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是进行“经济刺激”政策,什么是“经济刺激”?其实就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货币,然后投放给那些出现巨大漏洞的银行,再由银行放贷,结果就“重振”了经济。不错,眼前看来经济的确得到了重振,中国实现了GDP8.7%的增长,且率先实现V字型经济复苏,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也相继好转,但别忘了那数万亿美元的货币可是已经投放到了市场中,结果自然是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不会在货币投入的当时就体现出来,而是滞后数月才能体现出来,而要消化这数万亿美元,那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说白了,就是世界各国政府严重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利润,现在就需要时间来还这笔透支债。

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是由华尔街这样的世界金融家们玩砸了惹的祸,但各国政府印钞机印出来钞票真正抢救的还就是这些银行家,而这些资金将由纳税人慢慢地偿还。银行家和政客们合谋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谎言,用经济危机这个恐慌来威吓百姓,从而让百姓支持他们的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媒体就说,如今华尔街的五大银行不但已经康复,而且比以前更强大了,他们的高管们的收入也更多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比以前更大胆了,照样制造各种金融产品,以前两只手抛出的是7个球,如今是10个球。全世界的经济刺激政策都是如此,大笔的救市资金实际上最终都流入到少数富豪手里,而大量的民众却陷入到债务陷阱中。美国媒体指出,华尔街制造了陷阱,但却首先恢复了实力,“主街”却跌进了陷阱,所谓“主街”就是各种实体经济。

现在,人们普遍以为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走出了谷底,正在全面恢复,但这是一个假象,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评论说:“我不认为美国已经走出了危机,此时退出世界经济刺激计划为时过早。第一,这一增长是建立在美国强劲的汽车补贴、住房补贴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上的,如果从补贴力度上看,3.5%的增长并不算高。第二,从传统经济学看,GDP增长是判断走出危机的指标之一,但经济学和实际结合看,就业率是更重要的指标。现在美国约1/3的全职人员找不到工作,明年失业率可能攀升至9.8%的水平。”斯蒂格利茨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2009年11月下旬,果如其所料,美国失业率至今仍居高不下,他接下来又说了一段话:“我个人比较担心2011年。美国打算2011年退出刺激计划,届时失业率可能会远远高于目前水平。即使一切顺利,不出现过大的波动,美国经济也有可能会进入类似于日本'失落的十年'的恢复期,可能时间不那么长,经济增长速度不那么低,但完全实现危机之前的水平还需很长的时间。”

谈到这儿,我应该再说另外一件事了,这件事就是2009年的“圣诞炸机”未遂事件。美国有时候会有很多“幸运的倒霉”,如一战的时候,当欧洲国家打得筋疲力尽、美国可以趁机出兵的时候,很及时地出现了“齐默曼电报”事件;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需要抢夺胜利果实的时候,很及时地出现了“珍珠港”事件;2003年,当美国需要再次向大中东地区派兵的时候,很及时地出现了“9•11”事件;2009年,当美国需要向也门渗透的时候,又很及时地出现了“圣诞炸机”未遂事件。你说美国是不是有很多“幸运的倒霉”?从国家战略来说,这些事件出现的再及时不过了,美国顺理成章地出兵,结果每一次都是美国大获全胜,获得丰厚的胜利果实。

我早就说过,其实,“9•11”事件是美国自己搞的一次定向爆破,因为美国需要一个充实的借口向中东派兵。2009年年末,当美国想要向也门派兵进行反恐的时候,又出现了“圣诞炸机”事件,当时看到电视上播放这则新闻的时候就觉得这背后肯定又有什么动作,果然几天后又出现了“拉丹声明”,声称这则未遂的炸机事件是他所策划的。当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都笑了,这假作得也太明显了吧!

 肯尼迪是小巫,奥巴马是大巫

美国众议院通过《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世界媒体将1961年肯尼迪总统制定的“阿波罗工程”和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民权法案”与之相提并论,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前面我先说了美国善于发挥优势,随后又说了美国也善于制造危机,最后还说了美国未来的10年是滞胀的10年,那么,这些和低碳经济有什么关系呢?

2007年,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有两个:一是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物质;二是只要求发达国家减排而不同样限制发展中国家并不能改变气候变暖。有很多人不太理解美国为何拒绝《京都议定书》,连欧洲各国都在倡导低碳减排,为什么比欧洲有钱有技术的美国却拒绝了呢?

其实,所谓“低碳经济”是一个绝对不能强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急也不能缓,换句话说就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一下吃多了容易噎死,吃得太慢饭就会被别人抢去也会饿死,所以要不急不缓、按部就班地来。

其中的原因是这样的,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20吨,日本和欧洲是9-15吨,中国是3.5吨,印度是1.5吨,非洲国家不到1吨,美国正是由于其富足碳排放量才最高。美国人已经过惯了富裕的生活,享受惯了,由奢入俭难,所以你要它一下减去多少吨,那不等于要美国人过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日子?

要美国人勤俭些、节约些,这还算好办,但要美国人减排真正的难点在于企业,即如果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那就得立法强制减排,减得过快,企业就不得不立马进行节能改造,这就大幅增加了成本;要不就花钱购买碳权,结果还是增加成本,那么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大幅下降,所以美国当然不干了。欧洲国家在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得较早,因此比美国有优势,大多数欧洲企业的能效本来就已经相当高,因此即使立法强制减排,企业实际的负担并不重,也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说,低碳经济是一个锋利的双刃剑,需要在眼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之间掌握好平衡,过快的强制减排会严重伤及国内企业,过慢又会在能效利用、清洁能源方面落后于人。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国的平衡点也就不一样,各国都想国际气候公约与自己的平衡点靠得越近越好,这也就是各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的根本原因。

和丹麦的珊姆索岛以及挪威的“撒哈拉森林”计划一样,美国也已经在旧金山的金银岛建设人造绿洲,目的也是为未来的绿色社会建立一个可供研究的模型。在这项计划中也是采用完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在生态方面也计划修建一个地下真空垃圾处理系统以及一个面积达8公顷的生态农场。按照规划,在建成后可以容纳20000名居民的生活需求。这项计划总投资在60亿美元,预计2011年开工,2013年就可以入住。这个绿洲建设成后,将会实现碳零排放。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主,在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科技方面具有完全的优势。美国善于制造危机,目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占据优势,这样美国就制定了一个全盘计划:首先,发动一场金融危机,用以摧毁美元体系,从而摧毁美国多年来用以捞取其他国家财富的虚拟经济,这虽然让美国和西方在几年内陷入低迷,但这却可以抹消美国欠其他国家的巨额债务;另外,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动力,它的停滞也就等于遏制了其他国家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发展速度;第三,也就是最主要的目的,摧毁美元也就烧毁了整个世界这片经济森林,这就是美国制造的危机。接下来,就是发挥优势了,美国目前虽然有所衰落,在环保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上也落后于欧洲,但美国技术基础非常雄厚,因此追上并大大超过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困难,美国完全能够做到。那为什么还要维持10年的滞胀时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发行了太多的货币,这的确需要时间消化;第二是低碳经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产业变革,不是两三年就能完成的事,这也需要时间,因此美国先是制造了危机,然后开始发挥优势,最后重建碳资本主义新森林,这就是美国的全盘计划。

曾有一部曾获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片《bowlingforcolumbine》(中文片名:黑枪文化、科伦拜校园事件等),导演是美国人米切尔•穆勒,这部纪录片也曾荣获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和超过140个国际电影奖项。米切尔•穆勒在领取奥斯卡颁奖时说了一句话:“Bush,i'mshamedonyou!(布什,我为你感到羞耻!)”。一部美国史,就是一部血腥侵略屠杀的历史!美国奉行的全球化战略,就是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美国佬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美国到了需要怎样保护好自己屁股的时候了,但是我觉得,美国要做的就是继续要求全世界人民按照美国佬的要求性交、吃饭、睡觉,谁不听话就会被打屁股,从而避免被别人打屁股。

在制造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紧接着就开始了发挥优势的布局--瓦克斯曼-马基法案就是《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2009年获得通过,这是奥巴马新政中一项重要的法案,这标志着美国走上了低碳之路。

奥巴马上台伊始,果然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09年1月就提出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把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的时间把美国的新能源产业翻一番,具体目标就是到2012年新能源发电占总电力的10%,到2025年增长到25%。奥巴马很快付诸实施,在2月15日就正式推出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这是一个7870亿美元的庞大计划。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金融危机前后,美国政府的政策出现得很恰当,正好在世界走向低碳经济的时候发生了金融危机,然后奥巴马就提出了能源新政。其实,金融危机就像是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一大片老旧的枯萎的没有什么生命力的树木,然后在这片空地上重新生长出更加茂盛的森林来。这项787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其实除了挽救华尔街以外,更主要是为了推倒A模式,以便建立B模式,就如同拆迁一样,不拆除旧建筑就没法兴建新建筑,只不过美国比强制拆迁更野蛮,也更阴险,竟然使用了让成千上万人倾家荡产的方式。

奥巴马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稳。2009年3月31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就向国会提交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2009年6月26日这项法案就在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当天奥巴马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众议院今天通过了历史性的清洁能源与气候议案,感谢这些来自草根阶层的支持。”世界媒体将这个法案与1961年肯尼迪总统制定的“阿波罗工程”和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民权法案”相提并论,其实,我觉得“阿波罗工程”和“民权法案”与之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在此前,美国已经开始为低碳经济做法律准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由亨利•瓦克斯曼和爱德华•马凯提出,所以也称《瓦克斯曼-马凯气候变化议案》。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发出了美国准备转向低碳经济的信号;2008年,美国参议院环境保护和公共工程委员会已经提出了一个《利伯曼-沃纳美国气候安全法案》,这个法案与《瓦克斯曼-马凯气候变化议案》差不多,但在最后辩论阶段这个议案被否决了。

《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包括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向低碳经济转变四个部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美国在202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再减少83%。规定电力公司中清洁能源发电要占电力的25%。在向低碳经济转向中也有四个目标:一是确保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二是扩大低碳经济就业机会和促使就业者学会适应低碳经济的技能;三是用优势的清洁能源技术抢占国际市场;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美国这个法律呢?因为这是一个转向标志,它就像是交通岔路口的信号灯,美国经济今后就按照这部法律指示的方向前进。

如果说今天我们还只明白纽约交易所在金融方面的威力的话,那么不远的明天就会明白纽约商业交易所在碳交易方面的强大实力,在“限量与贸易”这个原则下,纽约控制了碳交易杠杆,也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碳交易市场。

按照《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既然规定了减排目标和年限,那就要制定出时间表,制定出了时间表也就等于制造了一个市场,这也就是《京都议定书》对欧盟的影响。美国也制定了碳交易机制,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配额制,并且逐年递减,直至完成目标。企业得到配额后可以自行消费,也可以暂时保留,也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奥巴马估计,到2020年以前,美国政府可以从那些污染大户中获得6460亿美元,然后再把其中的1500亿美元投入到清洁能源的开发中。

当然,为了不一下子扼杀企业,法案也规定,前几年中,碳排放配额的80%免费发放,但以后免费的部分就逐年递减。另外,法案也规定,美国企业可以使用碳中和的方式减排,但也是逐年递减,初始年为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然后逐渐减少到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且,在初始年的20亿吨中10亿吨来自国内的林业和农业,另外10亿吨来自国外。

法案也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的具体数额,计划2012-2021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暖和转让清洁技术提供2%的配额,2022-2026年提高到4%,2027年后提高到8%。

在交通方面,法案授权美国环保署实施“智能道路”计划,改变客运和货运交通;在电网方面,鼓励实行智能电网;在能源企业方面,制定措施鼓励发展清洁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对普通人来说,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就是,他已经宣布到2016年美国的汽车能耗标准是每100公里耗油6.5升;对国家竞争来说,奥巴马是要让美国继续待在老大的位置上,他已经明白地告诉世界:美国要把信息通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国家竞争核心技术。

第一个难题:我们的脖子上有根绳子(1)

我们在低碳经济中的位置--很卑微

我们受经济增长极限的限制,眼前的经济模式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的脖子上还有一根绳子,我们唯一的希望其实就是在低碳经济中寻找机会,但这容易吗?

第一个难题:我们的脖子上有根绳子

别看今天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国家跑得快,但背后有石油这根缰绳,前面有一大堆气候障碍,你说你能跑多久?

两代人之间会有代沟,是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在前进,后一代人要比前一代人拥有更高的技术享受,也就拥有更为先进的思想。其实,国与国之间也有代沟,当年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就生活在两个时代,这种代沟不仅带来争吵,而且会导致低层次国家的财富和其他利益会流向高层次的国家。

2009年9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的人造卫星”的专栏文章,是托马斯•弗里德曼,此人曾得过多次普利策奖。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领导人决心要发展绿色能源……依赖煤炭和石油的制造业发展让多数人无法去呼吸、游泳、钓鱼,没田种,没水喝。除非中国用清洁能源和没有烟囱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带动发展,否则中国将因自身发展而消亡。”这篇文章总体的意思是说,走上低碳之路后,中国将引发一场世界性大变革,美国为此会为了保持优势而也相应地奋力改变经济,这就如同当年苏联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了与苏联竞争太空优势而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科技、经济变革一样。

凯恩斯有一段论述思想的名言:“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正如他所说,在他死后,凯恩斯主义曾经风靡大半个世界,一场浩大的通过促进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导了世界,而在沉寂30年后,凯恩斯主义现在又重新出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思想的跟屁虫,习惯于别人赋加的思维,这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社会只需要一两个真正思考的人就行了,大多数人忙着赚钱就行了,但问题就是,我们的思考没有选对方向,总是害怕革命,因而让我们与世界产生了隔离,当美国人民已经看清未来将会发生什么的时候,我们却还对未来一片懵懂,这时候我们还想赚钱?钱已经被美国人握在手里了。直到这时,很多人还不明白,我们到底是怎么输的?没有人告诉我们西方为何要发动低碳经济革命?这背后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财富?联合国关注气候问题已经几十年了,西方成立碳交易也有许多年了,而中国人民中的大多数对此仍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低碳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气候问题,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没什么联系,其实正相反,低碳经济首先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然后才与气候有关。

国际上有人说,要是中国在碳减排上不合作,那么其他国家的努力也是白费,我们先不说中国已经答应了减排40%-45%,就单说这个逻辑,如果中国真的不减排,难道世界就任由大气变暖吗?肯定不会,否则中国可是有的赚了,以此要挟世界不就行了嘛,三天就能让全国人民过上美国的生活。这时世界一定会一边谴责中国,一边采取强硬措施,最后就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进北京也要逼迫中国签订气候条约,这是肯定的。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到这个逻辑,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中国人。先说日本人。我前面说到日本在碳减排这件事上玩虚的,虽然它也制定了一个碳减排目标,但是是以美国为先决条件,即美国也要大幅减排日本才行动,否则它的减排承诺就作废。这不就是前面的逻辑嘛--美国要是不减排,那么日本也不减排。

第二个要说的是中国人,当国际上有人提出中国不减排其他国家减排就是白费的时候,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个论调,即美国都拒绝了《京都议定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也仅承诺减排17%,实际上采用的标准是在1995年的排放量上的,仅减排3%,那么中国为什么要相对于2005年减排40%-45%呢?这不是当冤大头吗?按照他们的说法,中国应该坚持这样的逻辑,美国不减排,我们也不。其实,这种逻辑就是鼠目寸光。美国国内对美国政府的做法就批评说,美国农业地区有很丰富的风能,完全可以建设风力发电站,但美国政府很犹豫,因为这需要投入很多,比如风力发电机和上千公里的输电线。但中国已经在中西部开始建设风力发电机,同样也要将这些风电跨越千里送到东部,为此中国也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美国媒体就批评美国政府短视,称美国不久以后不仅会败给芬兰和德国,也会败给中国。同样,中国也有些人很短视,美国政府承诺的很少,我们不能也跟着玩虚的,因为这最终会败给芬兰、德国和美国。

其实,我根本的意思是想说西方和东方的区别,就是创意社会与守旧社会的区别。看一下美国在20世纪初是怎么走上世界第一的,就明白一个创意社会和一个守旧社会的巨大区别了,其实真正让美国崛起的不是战争、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专利制度。论战争,英国比美国参加的战争多多了;论资源,美国并不比加拿大、巴西富有;论金钱,当时的英国、法国、俄罗斯都比美国资金雄厚。美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专利制度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因为这让美国掌握了国家力量增长的秘诀。说白了也就一句话:创新社会是敞开胸怀迎接新革命的,而守旧社会拒绝新革命。这就是关键之处。

如果从整体来看,亚洲与欧洲、北美相比显然更活跃,是新兴经济体,强大的活力让欧美老牌国家都感叹年华不再。

在这个世纪的头十年里,很显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欧美似乎越过了巅峰,正在走下坡路,而亚洲则正在蓬勃向上,尤其是美国在“9•11”事件后把很多精力投进了阿富汗、伊拉克,现在又奔向也门,就像一个头脑不清醒的巨人,一脚踏进阿富汗泥潭,然后另一脚再踏进伊拉克泥潭,接着从阿富汗刚刚抽出来的那只脚又将踏进也门,这场“反恐战争”永无休止,也永远看不到胜利,但美国政府却乐此不疲地继续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金钱,投入大量的资源。美国不仅自己在这条泥泞的道路上继续迈进,而且还把欧洲也拖累上,虽然欧洲没有全力投入,但也弄了一身泥,好不到哪儿去。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是西方的3-4倍,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40年左右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现在高盛把这一预测调到了2020年左右,显然这是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经济中期看好。高盛公司感叹,今天中国已经在汽车领域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不久各种经济指标会接二连三地突破美国的数据,这就是一个大国崛起的脚步。

回顾历史,欧洲在几百年里一直称雄世界,但在20世纪最初的30年里接连打了两场世界大战,结果整体衰落,集体堕落为二流国家。现在似乎轮到了美国,美国在这个世纪的头十年里一直忙于反恐战争,虽然这不是美国的主营业务,但经济上也出现了巨大漏洞,这可比反恐战争制造的经济损失大得多,一场金融危机让美国得了重感冒。这场危机不但损害了美国,而且连带整个西方都跟着倒霉--美国重感冒了,欧洲被传染也在发烧,日本自1986年“广场协议”之后就根本没缓过劲来,这次又跟着发烧,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早就有边缘化的迹象,所以这又是一次西方的集体衰落。直到现在,美国仍然没看到多少曙光,美元正在失去唯一全球货币的地位,反恐战争继续扩大,通用这样的大汽车制造商破产,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增长像个蜗牛,华尔街的阔佬们继续拿着高薪,好消息似乎只有奥巴马意外得了个诺贝尔和平奖--全世界都感叹这奖发的有点滑稽,刚上任没几天,他干什么了就得了这么个大奖,我要是奥巴马我都觉得不好意思。除此之外,美国似乎再也没什么好消息。

一向富得流油的美国人在2009年算是尝到了1929年的滋味。在2009年11月,美国失业人数达到了1500万,失业率为10%,是26年来的最高值,算得上临危受命的奥巴马百般无奈之下竟然喊出了“减少美国国内消费,增加出口”的口号。这口号其实喊得一点也不高明,美国早已不是制造业大国,国内企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这样的企业需要不了多少工人,只有制造业才能吸纳大量的产业工人。美国还创造出了一个“中美国”概念,或者称为“G2”,其实都一个意思,就是把中国捧到与美国一个高度。一般来说,美国从不愿意与他人平起平坐,当年美苏冷战时,赫鲁晓夫曾经为与美国总统进行平起平坐的会谈而努力多时,但美国总统根本不愿理会他,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力稍稍下降,美苏才实现了首脑会谈。如今,似乎中国大有取代苏联与美国对等的可能,其实这背后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国有求于人的时候它就会放下身段,点头哈腰,要么说美国佬就是个势利鬼。那么,美国真的有求于中国吗?的确如此,有求于中国。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在中美对弈中,以往都是美国站在台上大声指责中国的人权和人民币,但是在此之后,美国的态度明显软化,在2009年7月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美国就用了“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这样的话;11月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来中国访问,他说:“我们正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同中国之间的稳固关系。”这话有画外音。什么画外音?2009年11月17日,在中美首脑会晤上,奥巴马尽管一如既往地提人民币的事,但中国首脑根本没理他这茬,在最后的声明里也压根没提人民币这三个字;在奥巴马会见记者的时候,虽然再次唠叨了一下西藏问题,但立即补充说要尊重中国的主权,这态度已经很明显,一时间还不好放下一贯高傲的头颅,但又不敢用以往强硬的口气说话,这显然是怕得罪中国。为什么?因为中美两国已经转变了,已经由昔日美攻中守变成了中国采取攻势、美国左挡右架地防守,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财政年赤字达到了1.42万亿美元,2010年财年很可能达到1.3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GDP9.2%。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美国还需要经济刺激政策,那么高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内就下不来,这就需要大量发行国债,如果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买家降低购买数量,那就让美国政府的裤腰带勒得更紧,日子也就更难过。所以,美国不得不对中国低三下四。

保罗•克鲁格曼,这位1991年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新一代经济大师给美国这10年的评分是“theBigZero”,即“大零蛋”,因为比较1999年和2009年,美国就业率仅仅增长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美国一般家庭的年收入在这10年里也没有什么增长,也是零,就连炒房客10年前买的房子今天又回到了10年前的价格上;股市更是真实的零,就是算上通货膨胀这10年的收益仍是零,在2009年12月最后一周,道琼斯指数又回到10520点,所以股票也归零了。所以说,美国这10年根本就没进步,连续三个鸭蛋,美国能不降低身段?

不过,这时候,我就要话锋一转,说:真正会遇到危险的并不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而是中国和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国家!为什么?可以这样说,中国、印度、亚洲其他新兴国家与美国、欧洲和日本是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但是中国、印度以及亚洲其他新兴国家的脖子上却拴着一根缰绳,这条缰绳就是石油,但是全球石油储量是有限的,且估计也就能再使用30年左右,目前,这条缰绳还够长,中国、印度可以奋力奔跑,并高兴地看到在奔跑速度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欧洲。另外,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面前,还有一道高高的障碍,这就是气候变暖--《后天》、《2012》已经说得很明白,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一个气象名词,也不仅仅是一个时髦概念,而是一场灾难,中国在发展中对国内环境的破坏太大了,这也就破坏了中国地区的自然调节能力,因此全球气候稍有波动,中国就会多灾多难,洪水、干旱、冰雪、低温、沙尘暴等。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中国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每一次灾难都是对经济的一次冲击,一般来说,一次灾难往往造成几方面的损失,当这些灾难隔三差五地发生的时候,那就是对经济整体的遏制。所以说,别看今天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国家跑得快,但背后有一根缰绳,前面有一大堆气候障碍,你说你能跑多久?

相反,西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发新能源,到今天,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在增长的同时,石油需求增长却很小,甚至停滞,这说明什么?说明当石油能源枯竭时,美国、日本、欧洲仍可以继续增长,而中国、印度却被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勒紧了,除非解掉这根缰绳,否则就一步也前进不了了。今天美国和欧洲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到时中国、印度这些正在崛起的国家被扼杀,美国、欧洲、日本就可以继续称老大。

第二个难题:悖增的经济有一个极限

别看中国现在在经济危机中独领风骚,在其他国家一片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令人羡慕的8.7%的GDP增长,但这是在“信贷长城”的作用下获得的,很快中国就会“干涸”。

我们知道石油、煤炭都是远古生物的化石沉淀物,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期使用,终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开发和使用其他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现在我们就到了这个新能源时代的门口。

人类一直依靠碳基燃料这个事实没有改变,碳基燃料也的确到了瓶颈期,所以能源变革为基础的新经济革命是必然的方向。

早在1972年,人们就已经预测世界的经济可能在某一天会停止,当时有本书叫《增长的极限》,丹尼斯•梅多斯说:“1972年以来,大气同温层中臭氧层的变薄、全球温度的上升、四处蔓延的持续饥荒、地下水水位的下降、物种的消失、森林的退化,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当初的结论相一致。如果要用数字来进行说明的话,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例子:2000年世界人口的数字跟我们1972年计算机模型预测到的数字完全一样,模型给出的全球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2009年12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2015年的中国》的文章,对中国未来几年的前景做了一些预测,说别看中国现在在经济危机中独领风骚,在其他国家一片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令人羡慕的8.7%的GDP增长,但这是在“信贷长城”的作用下获得的,很快中国就会“干涸”,因为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但却只占有世界6%的淡水,而中国的工厂从来不注重节约用水,水资源浪费严重,能耗也很高,为了保八“信贷长城”又给本来就已经产能过剩的各种工厂提供了大笔贷款,使其过度扩张,这些企业中没有几家是能效和水效很高的企业。中央政府虽然头脑清醒,希望改变经济结构,但地方政府却不情愿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这些水泥厂、钢铁厂虽然效率不高,但却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如果提高了效率,那就会有大批人失业,这就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压力。

所以,据估测,4年后中国的水资源就告危机,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发放了7万亿的贷款,但用于节水灌溉的却只有100亿,还不到2009年总贷款的千分之一;水资源部的权利也很有限,不过是国务院27个部门中的一个;中国的江河水利工程看起来很宏大,但实际上有不少都是不合理的,看似为了农业、发电等造福,但实际上很多都违反了自然原则,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自然平衡的,这种危害在几年中就会显示出来。中国的污染也毫无节制,当中国花费巨资在长江上修建水电站的时候,长江沿岸的企业却大肆向长江排放污水,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没受到真正的惩罚。

第三个难题:我们在低碳经济链条中处于最低级

中国、印度的企业就在这种一步一粒芝麻的赏赐之下走向低碳经济,最后被引诱进入西方的低碳经济轨道上,成为西方的新奴隶。

我们受经济增长极限的限制,眼前的经济模式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的脖子上还有一根绳子,我们唯一的希望其实就是在低碳经济中寻找机会,但这容易吗?

我们好像是CDM机制的主要受益方--我没打错字,我说的就是“好像是”,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2008年,中国建立了三家碳交易所,即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又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交易所,如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等,武汉、杭州、昆明等城市都在建立交易所,共计达到10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中国是CDM机制的主要受益方,我们的商人也立刻看到了这一大蛋糕,也的确在向利益靠拢。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的记录,截至2009年9月10日,中国共有627个项目注册成功,占EB全部注册项目数的34.66%。这些项目的减排量将达1.84759929亿吨二氧化碳,占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59%。中国共有134个项目获得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289笔CERs,累计签发量为1.50038218亿吨CO2e,占EB签发总量的45.8%。这看起来,CDM机制简直就是给中国人设计的,洋人很会拍马屁,给中国人送来这么多钱。按照《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全球累计的核证减排量(CER)总共为27.8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就占15.39亿吨,占总量的55.3%。

但洋人真的是在拍中国人的马屁吗?有可能,但每拍一下中国人都要付出一两黄金。洋人是从来不干没钱赚的生意的。中国虽然是碳交易的大户,理论上是最大的获益者,但中国处于碳交易的最低端,这就像是粮食交易--农民种地,他是粮食的直接生产者,也是理论中最大的获益者,但实际上农民是处于粮食产业链的最低端,真正赚钱的是中间商。同样的道理,在碳交易市场中,中国人就是卖炭翁,获利最大的还是中间商。

在碳交易市场中,中国虽然是最大的卖方,但参与碳交易却是需要通过经济商或者国际投资商,他们出现在中国卖炭翁面前的时候不是中间商,而是买家,他们在中国收购初级CERs,这时也就是碳交易中的最初价格,以2008年的交易行情来看,只有4欧元/吨-5欧元/吨;并且他们在与中国企业谈判的时候,也只答应支付开发成本,一旦项目注册成功,那么就可以进入碳交易所进行交易。当国际投资商完成在中国的收购以后,转身回到欧洲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时他们卖出的价格是8欧元/吨-10欧元/吨,如果是在美国碳交易市场上出售的话,那么价格可以达到15欧元/吨-17欧元/吨。其实,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投资商实际需要支付的只有开发成本,因此所需资金并不多,而一旦项目注册成功,那么转身国际投资商就能赚取一大笔,相当于空手套白狼。而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购买方的欧洲看似支付了一大笔减排资金,购买了大量碳权,但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又回到了欧美国际投资商手中,实际支付给中国企业的很低很低,而中国、印度的企业就在这种一步一粒芝麻的赏赐之下走向低碳经济,最后被引诱进入西方的低碳经济轨道上,成为西方的新奴隶。

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人还不太相信,他们会说,就算是中国没有定价权,只得到了一少部分利益,但毕竟不是也得到了吗?怎么就会成为新奴隶呢?这还得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其实这个会议就是一个大陷阱,目的就是要制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让世界所有国家都上了低碳经济这条船,而掌握这条船的是谁呢?就是欧美。等所有人都上船后,欧美说要收你多少钱就收你多少钱,说要把这条船开到哪里就开到哪里,你就成了待宰羔羊。而此前的《京都议定书》就相当于一个诱饵,告诉你上了船每人会得到多少多少美元、欧元,为了让你相信,现在就执行《京都议定书》模式,欧洲开始向外支付购买费用,但别忘了《京都议定书》是有期限的,现在的好处到2012年为止。也就是说,欧洲现在是在给第三世界一个甜头罢了,等你被哄骗上船了,一切都晚了。

你说你不想上船?这点甜头也不想尝?西方当然知道这点把戏一定会有人看穿,所以他们早就说了,全球正在变暖,谁不上船谁就是继续制造全球变暖,谁就是世界的公敌,谁就会被惩罚。除了诱饵,别忘了西方还有强大的军队,谁敢造次?

哥本哈根会议看似没有签订实质性的协议,但这不要紧,世界现在是由西方控制的,西方迟早会逼迫所有国家签署一个国际条约,谁也跑不了,这次没达成,还有第二个哥本哈根会议、第三个哥本哈根会议,所以中国明白签署协议是迟早的事,与其被迫,不如主动,于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将在2020年前减排40%-50%。这就对了,西方要的就是这个数字,因为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承诺,而等于是按了手印,签字画押了。中国宣布了这个数字也就等于在国内立法了,必然要开始细化,给国内企业规定具体的减排目标,于是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开始执行统一的节能标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时中国就从现在的CER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我们的企业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减排数字,所以只好从碳交易所中购买碳权。西方这时则从两方面赚我们的钱:一是卖给我们清洁能源技术;二是卖给我们碳权。西方里外里都赚了,我们呢?除了这几年吃了点甜头外,接下来里外里都赔大发了。

彼得•希夫说:“我们不可能还他们钱”

美国人仍然会大笔借钱,然后把这些钱投入到低碳经济中,然后就重新回到了实体经济上。至于还债,美国肯定会赖账拒绝还债,因为没有人敢把它怎么样。

说到这儿,已经说得很明白,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处在一个困境中,而且迫在眉睫,我们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日本当年能够在战败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其困难一点也不比今天的中国小,但日本能够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注意,我这里用了“应该”一词,什么叫“应该”?就是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实际上还必须要先解决一些问题,这首先就是个认识的问题,就是说你能不能看清这个世界,然后采取正确的步骤。

2009年3月,米塞斯研究院举行了一次纪念亨利•黑兹利特的演讲活动。彼得•希夫做了一次精彩报告,题目是《为什么我们不应对金融危机感到意外》。我特别想把彼得•希夫的这段演讲全文粘贴在这里,但似乎不太好,那我就把其中我觉得精彩的、特别在理的地方复制过来,然后加上我的一些议论。与之相比,我真是感动到脸红,他的演讲实在是太精彩了,而我的文字却太浅陋了,因此我还是建议读者去读读他的演讲全文,你肯定会受益匪浅的,我把网址贴出来:http://lwzxy.blog.hexun.com/44916536_d.html,在此也对贴出这篇文章的“铅笔研究社”表示感谢,它贴出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另外也对这个网名叫“真相道白”的网友表示感谢,他的翻译也很到位。

彼得•希夫是欧洲太平洋资本有限公司总裁,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追随者,曾经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美元大崩溃》,最近又出版了《熊市下的投资之道》,我感觉他很像是郎咸平。我节选了他的演讲中的部分段落,尤其是有关中国的部分,你只要读完,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了,也就知道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我引用了他演讲中的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一句话就概括了炒作的全部含义,这句话就是“Welosemoneyoneverysale,butmakeitupinvolume”,意思是“卖一件亏一件,但是赚得盆盈钵满”,接着往下看。

格林斯潘在90年代的货币政策太松了,1996年格林斯潘曾指出市场存在非理性繁荣,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说了一些负面的、不该说的东西,于是后来干脆闭嘴。

什么是刺激经济?就是赤字消费、减税、增加政府支出。

格林斯潘通力合作,把利率降到了1%,大量的货币刺激、大量的通货膨胀。结果如何?我们制造了另一个泡沫,一个比刚刚才破的那个更大的泡沫!于是,我们很快迎来了创纪录的汽车销量、创纪录的房屋销量……消费者哪来的钱买房子和汽车?--全都是借的!

与此同时,贸易赤字以平均每月160亿美元的速度蹿升,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多年。

(在股市泡沫破灭后),其损失无非也就局限于那些赌运不好的投资者自己的钱而已,没有什么“拯救”的必要,然而,这次房市泡沫却不同,每个人都在用别人的钱,极少有人100%用自己的钱买房子,许多人甚至首付分文不出就买了房子。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东西可输的时候,他违约你会感到意外吗?看看房价的上升空间多么巨大,利润多么诱人。2005年有机构对加州房产的升值预期做了一项调查,购房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房子在今后10年会以每年20%的速度升值,这就是他们的预期。

在过去,人们相信一个人必须努力工作,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之后才能买房子;但是现在,只要你有房子,就可以不用工作了!

你知道,房产商他们重新定义了“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只要你不断储蓄、努力工作,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你未必非要出身于富裕家庭,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打拼成为公司CEO,甚至成为美国总统。这才是美国梦。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我知道这不只是借款人的麻烦,放贷的一方麻烦更大;我知道一旦泡沫破裂,这个游戏就结束了;我知道那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大量资产全都是IOU,全都是抵押贷款,如果借款人停止付款,那么这些资产就会变得毫无价值,这意味着这些银行将失去资本。

因为证券化之后,华尔街就可以把这些破玩意儿卖给海外,像中国人、日本人、对冲基金之类的冤大头,因为他们有需求。为什么他们对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东西有这么大需求?因为美联储的利率太低,使得人们对高收益产品的需求特别高,哪怕承担“一点风险”也乐意。那么海外央行哪来那么多钱购买抵押债券?答案是来自我们的巨额贸易赤字,以及来自我们过低的利率。所以正因为有政府的因素在里面,危机才会如此严重,人们才会认为房价永不下跌。

不管怎样,现在所有的泡沫都破了。先是股市,再是房市,让我们陷入了严重的衰退--目前才刚刚开始。不幸的是,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自由市场,指向了资本主义,说市场缺少监管、过于贪婪。布什总统曾在一次演说中说:“华尔街喝醉了”,他说的没错,是醉了,不只是华尔街,还有商业街,甚至整个国家都喝得酩酊大醉;然而有一点他却没提:哪儿来的酒?

不要说市场贪婪,每个人都很贪婪,不只是华尔街,谁不贪婪?但所有的人忽然同时变得贪婪?这说得过去吗?背后难道没有原因触发吗?通常来说,一个人在他贪婪的同时也会恐惧--害怕损失。这种恐惧有助于克服贪婪,让他三思而后行。可是政府一直试图移除这种恐惧,“尽最大努力”让人们以为投机活动是没有风险的。

我记得房利美还是房地美的老板自杀了,我就知道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就和“9•11”阴谋是一样的。

你知道,昨天中国领导人公开表示对借给我们的钱“有些”担忧,说“有可能”我们还不了。我想他们不只是“有些”担忧,这只是公开说法,想象一下他们私下会怎么看?他们一定知道我们不会还这笔钱,不可能给中国人还这笔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象一下,某天总统奥巴马,对着数万亿美国民众,发表一次公开的电视演说。他这样说道:“亲爱的美国同胞们,今天非常不幸地,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政府决定对美国普通民众大幅加税;那些仍然没有失业的人,将为此支付更高的个人所得税;政府将全面削减社会福利,仍然没有实施的各种福利措施将彻底取消;我原先制定的所有计划,包括全民教育、医疗保障、自主能源,所有这些计划将被无限期搁置。因为中国人要我们还钱!我们借的实在是太多了,全世界妇孺皆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必须勒紧裤腰带给中国人还钱!”

大家认为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别开玩笑了。我们更应该对中国人说:“你们是食利者!放高利贷者!我们需要修改游戏规则,我们要打破债务枷锁!你们明知我们还不了,还借给我们那么多钱!这不是我们的错!”中国人自己很清楚,他们无法参与我们的政治选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意中国人怎么想?华盛顿难道会得罪选民,去取悦非选民?

中国人很清楚,我们不可能还他们钱,这和伯尼•麦道夫的骗局是同一个道理。别人借我们钱,我们是怎么还的?--再去借新债。麦道夫早期的客户确实能把钱要回来,为什么?因为麦道夫仍然在吸收新钱,骗那些还不知道这是庞氏骗局的人入会。财政部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国债到期了怎么办?--再把它卖给其他人。需要支付利息怎么办?--照借不误。如果有一天谁也不愿再买我们的国债了,那就只能违约,和麦道夫一样。违约只有两条途径,要么直接宣布不还,要么印钱。这就是这些债务唯一可能的结局,反正它们不可能被偿还。中国人当然知道这一切,我们很快就会明白。

我有次在CNBC和亚瑟•拉弗(ArthurLaffer)辩论。这是一段10分钟的辩论,在YouTube上有。他当时和我赌了1分钱。这段视频也收录在《彼得•希夫是对的》那部专辑里。在辩论中,我说美国借了太多的钱,拉弗却说我基于美国债务的推论是不正确的,他说历史上的美国一直在借钱,特别是在19世纪借了很多,可那时也没出现什么问题。虽然经常账赤字居高不下,但经济依然健康,所以我对美国债务的批评是错的。

然而拉弗有所不知的是,那时的美国和现在相比,在借来的钱如何使用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19世纪我们借钱的目的是用来投资--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开垦农场……我们在建设一个产出发达的经济体。这些借来的钱是用来投资的,而不是挥霍。当你把借来的钱用于投资产能旺盛的实业时,你拥有的是真正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带来利润。例如我们投资厂房,有了厂房就可以制造出产品,然后通过把这些产品卖给英国、法国,我们就能赚到钱。赚了钱就可以还债,连本带利一起还也绰绰有余。那时我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为我们借钱来生产。然而,现在的我们是借钱来消费,什么也不生产。我们借钱去买那些无关痛痒的小玩意儿。我们借来的钱都花在个人消费品上了,这样还有可能还钱吗?我们没有任何能产生实质收入的资产用来还钱。

我觉得彼得•希夫这段说的没错,但我认为美国人并不傻,他们也清醒地明白现在的状态,但美国人会重复19世纪做的事,仍然会大笔借钱,然后把这些钱投入到低碳经济中,而低碳经济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实体经济,这样美国就重新回到了实体经济上。至于还债,我觉得很可能会是彼得•希夫说的,美国会赖账拒绝还债,因为美国太强大了,它欠钱不还,没有人敢把它怎么样,就是调动军队都没用,没人能打赢美国。既然这样,美国还凭什么还债呢?

几周前,希拉里•克林顿访华,其目的就是乞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她说:“我们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而实际上她想告诉中国人的是:“你们应该让你们的公民把钱拿出来,借给我们,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公民,让他们用你们的钱购买你们生产的产品,与此同时你们的公民可以获得工作。”这就是希拉里想达成的交易。中国人完全应该这样告诉希拉里:“不不不,你知道吗?我们有个更好的主意。为什么不把那些钱留给我们自己的公民,让他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还能保全所有的产品。”希拉里想说的是:“我们得到了东西,而你们得到了工作。”但让别人享受产出的工作算什么工作?这不是工作,是奴役。

美国并不是世界经济的引擎,而是后面的一节大拖车。丢弃了这节拖车,火车当然会跑得更快。我们对世界经济并没有什么实质贡献,无非就是消费东西,并贩卖金融衍生品。有人说美国是世界最好的消费者。不,我们是世界最坏的消费者,因为我们不付钱!

一个好的消费者最起码应该买单。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要用出口为进口买单。可是我们没有出口,拿什么买单?我们只能打IOU的白条。

现在的中国工人买不起他们自己生产的东西,他们把造好的东西运上船之后,就只能跟它们挥手告别了。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就能把自行车换成汽车,因为钢铁会便宜、汽车也会便宜,因为他们工资的实际价值会增长,因为他们的货币会升值。反过来看美国,恐怕美国人就得改骑自行车了,因为汽车会突然变贵,油价会突然变贵,因为美元的价值会大幅缩水。世界不会因为我们不买他们的东西就受到牵连,反而能从中受益,因为原先我们所占有的东西,现在留给了他们,他们将享受更多的实惠。

西方还会在我们脖子上再套上一根绳子

中国在10年之后就会出现困境:发展清洁能源吧,技术上还不成熟,一时也跟不上;继续烧煤吧,就要被征收碳关税,结果还是产品价格飙升,出口下降--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扼住了我们的喉咙。

看了彼得•希夫的演讲有何感想?我觉得中国在被美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的人民不是在为我们自己创造财富,而是在为美国当牛做马。然而,还有更让人郁闷的,那就是我认为美国人正在往中国人脖子上套上另外一根绳子,目的是在低碳经济中让中国人继续充当奴隶。

2009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美国虽然把中美关系高调定为“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但实际上,美国真正要与中国对话的是逼迫中国承认这样的共识:中国贸易盈余增长、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增加,这两个增加会加重“世界经济不均衡”。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美国佬的精心部署,即通过这次对话会,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然后再把这个“共识”带进9月在匹兹堡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于是中美两国间的“共识”就变成了20国集团的“共识”,自然也就变成了世界的“共识”。有了这个“共识”,那就表示中国承认这是一个错误,那就要纠正错误,怎么纠正?简单,就是扩大美国的出口,缩小中国的外贸盈余,这就是纠正,也就是让“失衡”的贸易重新回到“平衡”,这就是“共识”的结果。

在讨论气候问题时,我们经常提到2020年或者2030年,似乎到了这个年月我们就能过上绿色生活,如我们住的房子是碳零排放的,家里的电力来自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或者是其他绿色能源,我们的汽车燃烧的也主要是绿色燃料,比如电动汽车或者是混合动力汽车,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理想。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未来描绘得太好了,以至于我们经常上当,结果还是屡教不改,乐此不疲。

其实,如果我们现在盖的房子是按照目前的标准执行的,那么我们的房子是有70年产权的,一般来说在20-30年内大多数房子还不至于被强制拆迁,所以在2020年或者2030年主要的居民住宅还是我们现在的房子,但这些房子节能吗?能达到碳零排放吗?肯定不能。

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到底怎样呢?

其实,所谓新能源现在以及未来一二十年还不能成为经济的顶梁柱,据估测,到2020年,就中国平均来看,各种新能源仍然只占总能源的很低比例,大约占20%-30%,也就是丹麦目前的水平。其中,由于石油日益枯竭,石油在能源中的比重也在下降;相反,煤炭可能作为石油的代替品占有空出来的市场,预计未来总能源中煤炭占有60%。

在清洁能源中,风能是最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因为其不需要政府投入补贴太多,基本可以靠商业运行就能形成规模,但风电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最主要的是风电的投资成本要高于煤炭的投资成本,这是个遏制风电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核电方面,中国的前景也不乐观:一个是核电投资很高;另外一个是铀资源难以获得,日本早已高瞻远瞩,国际上能够自由买卖的铀资源大部分控制在它手里,因此我们要想发展核电站,那就要首先考虑清楚,我们从哪儿能买到铀。

太阳能方面也并不是像广告宣传中的那样美好。太阳能电池板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只要太阳能照到屁股,就能无声无息地发电,但实际上,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却是个高耗能的事,而且也是个污染大户,你说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生产出清洁的太阳能电池板,我们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而且我们的太阳能技术也只是二流水平,制造出的电池板光电转化率比德国、西班牙的产品低不少。

就拿汽车来说,看一个国家的这东西就能看出这个国家能耗水平是多少,因为汽车是最能吃油的,看看你喂它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到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也就是在20%-30%,用汽油的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占据90%的市场,而这些车实际上并不节能。

综合比较而言,石油还是最好的能源,毕竟人类工业化以来一直在使用石油,一切都早已熟练了,各种渠道也很畅通,但很可惜,这好东西就要耗尽了。对中国来说,煤炭储量丰富,至少还能用100年,但污染太大,如果继续全面使用下去,恐怕中国就成了过街老鼠,在世界上人人喊打。假如你厚着脸皮继续烧煤,那也不行,因为西方国家早就开始酝酿碳关税,你烧煤烧得越多,被征收的碳关税也就越多,到时候中国企业的运行成本还是被提高,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上面玩厚黑学行不通。

这样看来,中国在10年之后就会出现困境:发展清洁能源吧,技术上还不成熟,一时也跟不上;继续烧煤吧,就要被征收碳关税,结果还是产品价格飙升,出口下降。这和1973年时的西方是一样的,当年他们被中东产油国扼住了喉咙,今天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扼住了我们的喉咙。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让环境优化,一定会带来单纯经济成本的增加,而不是赢利,这的确是眼前的现实。如果从长远来看,眼前就解决问题比延后解决更合算,这也是经济学,因为越往后延,治理的代价越高昂,而且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国家时时刻刻都处在竞争中,你不及早下手,自然有早起的人,当你延后再治理的时候,别人已经利用先发优势抢占了市场,所以到时你的损失很可能就是双重的,既为治理环境付出更高的代价,又丢失了一部分市场份额。所以,这本经济学就看你怎么读了。

美国人一向很精明,他们就从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中吸取了教训,政府计划掏出数十亿美元在10年的时间里重新修缮新奥尔良的防护设施,这样在下次飓风来临的时候就能避免数千亿美元的损失。白宫首席科学顾问约翰•霍尔德伦以此为例说,在2050年以前解决气候问题要花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要是拖延到以后解决,那么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将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

 我们的石油供应线也很危险

中国石油需求持续走高,将大大降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的能力,因为美国可以很容易地卡住中国的石油供应线,甚至欧盟也有这个能力,而中国的海上远洋作战能力也就吓唬一下索马里海盗还行。

另外还应该说说我们正在使用的石油能源,我们的石油供应线也很危险。据中国发改委公布的数字,中国在2009年进口的原油为2.04亿吨,比2008年上涨了14%,这样中国的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就上升到了52%,第一次突破了国际公认的50%这个警戒线。中国从1996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原油进口量每年都在以2%的速度在增长。

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候,国际油价也在飙升,国际原油价格从2008年2月的33.55美元/桶一路飙升到80美元/桶,涨幅超过130%。欧洲和美国认为,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国际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如美国彭博社就说,2009年美国的石油需求本来是要下降的,但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强劲需求拉动了国际油价继续上升。另外,彭博社还预计,中国在2010年原油进口还会上升15%。《英国金融时报》也在2010年1月19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在今后几年中石油需求还会增长。

尽管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导致美元贬值,国际油价上升也有这个因素,但中国石油需求持续走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对石油的严重依赖会大大降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的能力,因为美国可以很容易地卡住中国的石油供应线,甚至欧盟也有这个能力,而中国的海上远洋作战能力也就吓唬一下索马里海盗还行。

尽管日本的石油进口达到了97%,美国和欧盟也超过了60%,中国与它们相比还算低的,但美国海军强大,足够保护本国的石油供应线,日本也可以借助日美同盟稳定地获得石油,欧盟也是如此,只有中国,能源线时刻可能被掐断。如果中美进入军事对峙状态,美国必然封锁中国海岸线,那么中国那时只能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石油,但美军在中亚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到时中亚国家未必能和中国站在一条战壕里;俄罗斯向来是个三心二意的伙伴,这种时候就更不能依靠它了。

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实际上就一直面临着潜在的能源危机。前几年为了解决过度依赖中东石油的问题,中国一直在和日本争夺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两条石油管线的走向之争:一条是从贝加尔城市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另一条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的大庆。日本利用其雄厚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竞价标准,一方面收买俄罗斯本就动摇的政治家们;另一方面,日本准备投资75亿美元开发被证实的油田,条件就是在纳霍德卡建立石油出口管道。

日本人向俄罗斯人许诺,如果把石油管道修建到太平洋的纳霍德卡,那么日本就对滨海地区社会经济项目的投资额增加到10亿美元。自然,滨海边疆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方官成了日本这一计划的积极支持者。

日本的考虑是,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管道如果建成,那么日本就可能大大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且运输成本也有所降低。其实马六甲困局不仅是中国独有,日本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一困局--任何人独占马六甲海峡优势都将成为威胁。依照估算,日本每年可以通过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管道得到5000万吨石油,那么日本就可以把对中东的石油依赖从90%降到60%左右。这对日本能源供应多样化来说非常重要。

美国则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一直是支持日本的计划,同时对俄罗斯施加影响。理由之一就是到纳霍德卡的管道可以在太平洋地区找到更多的石油用户,而不是中国独家享用俄罗斯石油。

中东是世界能源的供应地,但大多数需求者需要长途跋涉地运输,这就产生了运输线是否安全的问题,毕竟没谁真正拥有美国那样的远洋海军可以时刻保护自己的油轮,即使是美国也难以保证石油利益不受威胁。对美国来说,1973年的石油提价导致整个世界的经济地震,至今仍是令人记忆犹新。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占领实则是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威胁。不是每一次石油波动都能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美国也在不断努力让能源供应多元化,在非洲、南美、中亚和俄罗斯等地美国人都在活动。

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正在上升的大国,最好的遏制时期就是早期,而能源就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无论它的海军还是对世界的影响力都还不足以完全保证其能源供应线的安全。中国石油进口的56%来自中东地区,中东局势受美国的控制不可避免会成为遏制中国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实际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不仅仅是石油,从大战略来说一共有三个战略考虑:一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一直纷争不断;二是如果说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的话,那么中东地区就是世界的巴尔干,欧洲政治家早就认为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心脏地带,同样中东也是世界的中心地带;三就是石油了。

在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已经从地中海到中国边界形成了一种“隔板战略”,即每隔一个国家就有一个是美国的盟友,从西到东依次是以色列、土耳其、伊拉克和阿富汗,这样就将整个伊斯兰世界隔成数段--埃及、沙特、叙利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以色列是英美在阿拉伯世界打下的第一根桩。谁都知道如果没有美国,以色列也不可能建国。如果说昔日的大英帝国可以单独挑战世界的话,那么今天这个第二盎格鲁•萨克逊王朝要做的就是单独统治这个世界了。

美国每年对以色列的经济援助达8.4亿美元,军事援助达30亿美元,同时向以色列提供最新武器。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今天,以色列一直得到美国强有力的支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对阿拉伯圣地侮辱性的占领,即驻军沙特阿拉伯。从第一次海湾战争起一直有7000人留在那里。这更激化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沙特阿拉伯境内有伊斯兰世界的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让一支信仰基督教的军队驻守在伊斯兰教的圣地,是意味着阿拉伯人已经屈服了吗?别忘了历史上基督教世界曾经对阿拉伯世界进行过十次东征,即十字军东征。一位美国的伊斯兰学者就这一点解释说,为什么阿拉伯人这么憎恨美国人?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那么梵蒂冈的周围都是伊斯兰军队,并且声称这是在保卫教皇,你就会体会到那是一种多么苦涩、屈辱的感觉了。

从政治策略来说,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共同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压力,他们具有共同的战略对手,也就意味着应该可以联起手来,尽管这三者之间在历史上也是战争不断。中国必须在中东拥有自己的盟友,才能在世界的角逐之中再拥有一张牌。

在巴基斯坦南部面临印度洋的海岸中有一个叫默克兰的海岸,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凉之地。但从2002年春季开始,这里就机器轰鸣,工地林立,这就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又一个作品--瓜德尔深水港。这是一个总额需要10亿美元的港口项目,首期启动资金是2.5亿美元,中国承担了其中的80%。从经济上说,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项目,这里将与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连接在一起,而中亚许多国家是内陆国家,缺乏可资利用的港口。另一方面,从战略上说,这个港口距离霍尔木兹海峡有400公里,而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之一--这显然是中国的一个战略棋子,因为大国都开始在这里布设棋子,印度在安达曼群岛设立海军司令部,美国则不断深入亚洲腹地,俄罗斯在中亚拥有传统影响。谁都清楚,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如果在中东没有力量存在,那么这个大国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必将受制于人,所以中国人也在不断加强在中东的基地建设和培养一支必要时能进行威慑的远洋海军。

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印度洋和中东的门户,我称之为“巴基斯坦门”。以前还有阿富汗可以作为一道门,但这道门几乎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因为中国和阿富汗直接的边界很短,并且这里终年积雪,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根本就无法通行。另外,阿富汗自苏联人撤退之后就再也没有稳定过,现在这道门更是关闭了,因为美国人成了这里新的看门人。中国只能加强在巴基斯坦的投资,确保瓜德尔这样的港口能为中国提供支持,包括对中国海军的和情报上的。显然,这既符合中国的贸易也符合中国的能源战略,同时也符合中国打破美国的遏制战略,还能平衡印度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中国与欧洲有巨额的贸易,中国需要的中东石油也经过这里,中国必须保护它的利益线。印度洋不是印度的,也不是美国的,应该是世界的,中国必须在这里存有力量,才能遏制印度或者美国的为所欲为。

另外,中国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缅甸建设了一个港口,这里可以通到中国云南。缅甸的港口相当于一个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桥头堡,并且中国和缅甸之间陆路交通更为便捷,如果将来中国的舰队停靠在这里,那么中国可以从陆路进行支援、供给和维修。并且这里也是中国保护其商船和油轮能够顺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最近基地,同时这里也可以监视印度海军在这里的活动。

但是,中国的海军现在还无法胜任远洋作战任务,中国的海军主要面对的还是台湾问题和近海防御,它的规模、武器装备和远洋航行能力都是按照近海防御和攻击配备的。但由于中国日益强劲的能源需求和各种原料进口、庞大的贸易船队都在强烈要求海军能提供保护,所以中国现在也开始向这方面投资。但这种远洋海军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为保护商业利益而建造的,而不是像美国海军那样拥有强大的对陆、对海、对空攻击能力。

我们也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到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关心程度,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是否允许美国其盟友对伊拉克动武时,由于中国那时的经济发展还不需要大量的海外石油,中国自己的石油完全能应付国内的需求,所以中国投了弃权票。但到了1996年中国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不久就有30%左右的石油需要进口,近几年已经达到60%左右,按照目前水平估测,大概到2030年中国就将有85%的石油需要进口,这绝对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根本。

以上为《碳客帝国》部分书摘,部分内容、小标题可能与正式出版后的有不同,有兴趣者推荐看原书。

联系电话:010-62760856-11/0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书店Q Q:  951172898

淘宝网店>>> 

独立网上书店(测试版)>>> (网址:http://book.wyzxsx.com/)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长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2.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3.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4.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5.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6.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7. 《邓选》学习 (十)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