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的毛泽东真实么?
——评特里尔的《毛泽东传》
作为一个外国人,写毛泽东的传记,离不开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一个外国人的立场看,有客观的部分,也有偏颇的部分,甚至是很多的显而易见的错误。
比如文中说“《三国演义》是战国时期发生过的”
比如将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发动过程中的被捕记载成了起义以后,并将去浏阳的路上,说成了衡阳。
比如将毛泽东送给袁文才、王佐等人的枪,记载成了土匪送给毛泽东枪和人。
比如说朱毛红军徒劳地占领江西省府24小时。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比如将刘伯承与之歃血为盟的彝人首领小叶丹说成是女性。
等等
这些明显的错误,反应了对于那段历史及中国地理和历史的不了解。
通读全文,在文中提到的那个英雄辈出的中国时只有了了数人。
从毛泽东的父亲、母亲开始算起,毛泽东弟兄三人、还有一个堂妹,还有毛泽东的私塾先生一个,毛泽东的同学萧三、萧子升,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毛泽东的三位妻子。
后面的李大钊、陈独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蔡和森、刘少奇、邓小平、李立三、高岗、林彪、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张国焘、蒋介石等等
上面的这些人物,没有任何特点,有的甚至一言蔽之。
通篇文章,并没有人物传记应该有的细节描述,更多的是从各方搜集而来的评论和自己的臆测,所以此文毋宁说是一本传记,更合适的是一本评论集锦。
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只是一个搜集者而思维的水平并不高。的思维高度,达不到评论一国元首的地步。在西方人写的传记中,比如《富兰克林传》《马克思传》《爱因斯坦传》等等都显示出西方人思维的客观和高度。但这篇传记却是偏激的语言非常多,如果不是翻译的问题的话。
通篇,提到政治人物都是粗暴、低三下四,失眠、清除、假装等等。即使提到尼克松,也是用同样的言辞。
说明了对于政客没有好感。而对于毛泽东尤其没有好感,毛泽东的言行在的笔下最多的是令人震惊和失眠,至此还不行,最后又用了他认为毛泽东的手法:扣上了数顶大帽子:皇帝和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这怎么看不像是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传记,更像是一个怨妇在咒骂自己的老爹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嫁妆。
下面细评特里尔的《毛泽东传》,章节还是按照特里尔的章节
第一章:少年时代(1893—1910)
这一章节里,没有细数毛泽东在外婆家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一开章,就到了毛泽东回家看护秧苗的年龄。
也没有叙述毛泽东的老爹是怎么从困窘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中有老丈人家的功劳,更有婚后当兵赚钱军饷的艰辛,从而练就了毛老爹的物质主义。
在这一章里,描述了最多的是毛泽东和他老爹、私塾先生的冲突。
在描述了田里看秧,灯下看水浒的场景后。就进入了儿童的毛和毛老爹的斗争场景。
第一场景:毛老爹当着客人的面骂小毛懒而无用,导致毛泽东反抗,最后在一个池塘边对峙。
第二场景:私塾先生要求毛泽东站起来背书,毛搬着凳子走到老师面前,然后坐下。先生发怒开始拉扯毛泽东。毛泽东挣脱。一走就三天。
第三场景:毛老爹看到毛泽东在读书时大发雷霆。
第四场景:14岁的毛泽东拒绝和毛老爹给他找的新婚妻子圆方。
第五场景:毛泽东赞成哥老会成员和挨饿的人们袭击他家。
第六场景:16岁的毛泽东为了多读书支付毛老爹雇佣长工的费用。
这样的场景充斥了整个毛泽东少年,至少在特里尔的描述中是这样的。
这一章里提到的人物,一共有6人,这六人是毛老爹、毛夫人、私塾先生、毛泽东、毛泽东的三弟、张国焘。这里毛泽东的三弟只是顺带说了一句,是这么描述的:1905年,第三个儿子的出世使毛老爹的脾气有了一点变化。父亲对比泽东小12岁的泽覃比对长子更好。张国焘也是顺带一句。还有几个群众演员,比如乞丐、长工,毛的同学、哥老会成员、饥民、毛泽东的新婚妻子等。毛夫人也没有入场,只是用字面打出了她的性格。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连字幕也没有而是直接被落过,直到牺牲以后因为毛泽民的子女才被提起。
有戏份的只有毛老爹、毛泽东、私塾先生。
在特里尔眼里他们上演的都是对手戏,没有严父孝子、严师高徒之间的知心交流。从特里尔的描述中,我们只能看到:
在毛老爹、私塾先生的眼里,毛泽东懒惰无用,不尊师道,倔强,大逆不道。
在毛泽东眼里,毛老爹吝啬、不值得同情。而对儒学则是厌恶。
由此推导出:少年毛泽东学会了恨毛老爹。
进一步推论:在泽东憎恨父亲的背后,父子间存在一种未认识到的同一性,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他成了和父亲一样的权利主义者。
这是特里尔对毛父子的共同评价,也是对毛泽东的一生的评价。
暂且不谈这个评价是否公允,这个后面慢慢谈。
我们回头看看,这样的篇幅,基本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斗争史。这样的开篇写一个少年杀人犯,更合适一些。
但少年毛泽东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勤快、好学、讲理的。
特里尔用了极有限的字眼,做了正面的评价:他的学习还是不错的;毛泽东一下午担了十几筐粪;他能引经据典地与父亲辩论了;并且16岁的毛泽东为了继续读书能够想办法借钱来支付毛老爹雇佣长工的钱。
他绝不是一个蛮横不讲理,偷懒不成故意撒泼的少年。
大家可能见识过调皮小孩,偷鸡摸狗,翻墙爬树,打架斗殴,欺压弱小的少年。但毛泽东显然不是这一类,他反对的是父权,一种给别人带来不公的权利,他反对私塾先生,反对的是威权,一种恃强凌弱的威权。这两种权利都是莫名其妙的,都给别人带来不公,尤其对后辈来说。
即使这样,毛泽东的反抗机会还是很少的,他不总是和父亲唱反调,也不总是对抗私塾先生。
所以,从整个篇幅上看,特里尔的开章就偏颇了很多。
这样失去公正的的开张,特里尔显然是为了后面阐述毛泽东的后半生做铺垫。
但是,这样的铺垫有意义么?
从人的角度看,意义不大。小时候和成年后的人虽然肌体上是一个,但变化是显著的。而把一个小时候的经历当做成年以后的作证,这是不充分的。
在第一章里,特里尔记录的最有意义的一句话是毛泽东说的:活我照常干,书也要照常读。这是毛老爹在看到儿子看书时大发雷霆后,毛泽东的辩白。
这句话其实道出了毛泽东一生做事的标准:既要**,也要**。
在以后的岁月里,毛泽东既有反蒋的信心,也有胜利的道路;
既要看到光明,还要看到曲折
既要军事,还要政治
既要将多,还要兵多,兵多将广才能打天下
既要文也要武,文武双全才能做大事
既要游击战,还要根据地
既要根据地,还要诱敌深入,
既要民主,还要集中
既要正规部队,还要地方武装,
既要打胜仗,还要少损失
既要以弱胜强,还要扩军扩地盘
既要联蒋抗日,还要抗日反蒋
等等,
这也是特里尔根本不懂的地方,特里尔在后面的评论中对毛泽东的思想批判最多的就是这些地方。后面会慢慢提到。
由此可知,特里尔根本不理解毛泽东的境界。
而蒋介石只会攘外必先安内,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特里尔的笔法,目前中国的南方周末更娴熟。
记得去年看过一篇南方周末记载重庆打黑中一个黑老大的人生历程。
读完了以后,我分明感到这不是黑老大,而是义薄云天的大哥。
是的,评价同一个人,如果摘取其优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完人,如果摘取其缺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个恶魔。
评价毛泽东也是一样,评价毛泽东的少年也是。
把少年毛泽东描述成一个整天和老子与老师搞斗争的形象,显然是自己的头脑问题。反叛父母的可能几乎发生在每个少年的身上,而不单单是毛泽东。
而少年毛泽东与其他少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读书的热情。其他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遍寻古今中外的历史,也找不到一个16岁的少年,为了继续读书而支付自己亲生父亲雇佣长工的费用的第二个真实案例。
促使16岁的毛泽东作出这个举动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是真的像特里尔说的和父亲水火不容,还是读书的追求。据记载,毛老爹以后还要给读书的儿子定期寄费用,我认为是少年毛泽东对读书的渴望超出一切。即使父子之间有所矛盾,也是毛老爹不让儿子读书的矛盾,而不是儿子生性好斗挑战老爹不成负气离家。
在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中,特里尔用的是争吵、雷霆之怒、骂他懒而无用、顶撞、殴打、抱怨、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心狠的父亲、泽东耍了父亲一下,打断老头的愤怒、泽东瞧不起自己的父亲等等
最后特里尔下了结论:毛泽东以后革命的成功和他成为那一类型的革命领袖,都可溯源于他在韶山的少年时代。新思潮和旧中国的社会状况使泽东成为一位反叛者;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磨练则使他比其他人更为坚韧不拔。
特里尔的结论看上去非常自然并且顺理成章,但这是他的最大败笔之一。
特里尔因为此结论,而经常将成年后的毛泽东看成是少年的毛泽东,将身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看成是胡闹的儿童毛泽东。特里尔将少年毛泽东和中年毛泽东和老年毛泽东一视同仁,根本没有区别。特里尔的眼光是固定不变的,这和他批评毛泽东视万物都是变化的正相反。
稍有哲学基础的中学生都会知道,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文学专业出身的特里尔将一个人的生命定型为少年时期,这是何等的幼稚和错误。
特里尔的结论,是马后炮,是用自己得到的结果来推论开始,然后用开始作证结果。特里尔在逻辑上进入了循环证明。纵观全文,特里尔是没有逻辑学基础的,更没有对辩证法的了解和认识。
毛泽东的成功,当然可以溯源于少年时代。但不是关键。因为少年时代和毛泽东的类型的人很多,甚至优于毛泽东的也很多。而毛泽东的成功,不在于在韶山干了什么,毛泽东以后的成功和少年之间的关系的连接点,在于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出了韶山。至于毛泽东在韶山里是倔强还是温顺,是聪明还是愚钝,是自信还是自卑都不是关键。
这正是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的区别。
特里尔用呆滞不变的眼光将一个固定不变的性格,当成了毛泽东成功和犯错的关键。而辩证法的观点,是毛泽东主动在改变着自己,他要开阔视野,认识外面的世界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少年毛泽东的思维是超出韶山的,走出韶山的决定和实现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的自信、富有主见、富有策略,更表现了毛泽东的心怀天下的宽阔胸襟。
第二章:为何求知(1910-1918)
这一章里出现的人物众多,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但是描述依然是一言片语,既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总体描述。
比如孙中山的出场是这样的:《民立报》是孙中山鼓吹民族革命运动的喉舌。
不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推翻帝制的灵魂人物,也不说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对于毛泽东的影响。单单说孙中山鼓吹民族革命这样的言辞,就足以说明是个单纯的右脑思考者,而左脑思维是一点也没有。这也正和当前的中国现状有些联系。民族主义成了爱国贼的罪行,民族虚无主义成了卖国贼的通行证。
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的屡战屡败在这里也能找到一点线索: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总想依靠西方的赞助打败瓜分中国的西方势力。
特里尔对民族主义革命这个名词没有丝毫的好感。不知道他这个澳大利亚人,是不是因为曾经得不到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而对民族主义怀有仇恨!
在特里尔的眼里: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仍然好斗,连一个饱经风霜的邻居的挖苦也不放过;毛泽东和东山小学的一切都显的格格不入;因为《三国演义》故事的真实性要求撤换校长,同时预示了后来思维的特点:思考方式偏执、固执、藐视异见;在士兵们袭击学生时,毛泽东躲到厕所里去,知道殴斗结束以后才出来;毛浏览报纸以后走向暴力生涯等;毛是半知识分子等
在这些特征以外,特里尔不得不描述一些毛泽东的优点:
学习是毛的唯一真正的朋友;认同知识能够改造世界;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的两重性;从此抵制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毛不断完善自己,与任何放纵自满都格格不入;在第一师范的5年半时间里,毛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评注;毛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领袖;他的作文曾经得过105分(满分是100)等
更重要的是,青年毛泽东从韶山出来以后,都是独自处理一切事物,包括找学校,找工作,交朋友,访良师,从决定从军到退伍,从重返学校到决定自学等等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相信改造世界既要有知识,也需要健壮的体格。并身体力行,一面苦读,一面苦练。
特里尔认为毛后来的思维:思考方式偏执、固执、藐视异见。这个结论当然可以换成意思不变的另一个说法:执着、坚定、自信。
在毛泽东自己的文章里,曾经说过:矫枉必须过正。关键是病症如何。
《黄帝内经》曰: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未病不治已病。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学过中医,曾经开过方子治他母亲的病。毛泽东没有成为治病的下医,而是成为治国的上医。
固执和坚定是一对矛盾体,没有坚定地信心就不可能出现固执的性格,而是犹疑不决,似是而非,毫无主见,人云亦云。
在《三国演义》事件上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对认定的事情坚定不移,不容质疑,并且对不同意见追根究底,一决胜负。
这是同一性格的不同表达。如果比尔盖茨、巴菲特、索罗斯、乔布斯、韦尔奇、马云、史玉柱、俞敏洪等人的思维不固执,思维不偏执,不藐视异见,他们都还是普通打工族,而不是一个行业的领袖。
比尔盖茨的思维偏执到非要退学才能创业
巴菲特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女儿不能因为从他老婆的子宫里爬出来就和别人不同
韦尔奇偏执地认为成功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致性,让员工实践共同的价值观,同一切的不和谐作斗争
等等
所有的成功的人的思维一定是偏执并执着,坚定而顽固,自信而自负。
因为他们是创造者,不是跟随者
用跟随者的眼光看他们就是偏执
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他们就是顽固
用懦弱者的眼光看他们就是自负
同一个毛泽东,杨昌济教授认为是可塑之才,而有些教授就认为是偏执之人
特里尔有句关于政治形势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的妙论:在政治形势尚未明朗化的时期,半知识分子总是最有影响的人物。
特里尔将毛泽东视为半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什么?是靠兜售思想来谋生的人。因为能力的大小,知识分子也有大小之分。由于知识的无限和人的局限,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论大小都是局限的。
认识一个人,听别人评说,这是不太可靠的
一个伟人,落到知识分子手里,基本是被毁掉了。
知识分子容易自命清高,脱离群众。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局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表浅的,虚幻的假象。
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
第一,靠眼耳鼻口舌皮肤等感官认识;
第二、从感官中得到经验,从而上升为知性规定,包括一切事物名称、概念、定理、法律条文,等等
第三、对立统一。
从第一阶段可以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也可以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
中国人是从第一阶段直接进入第三阶段,比如毛泽东
西方人现在还在第二阶段,但西方哲学已经从康德开始摧毁了形而上学,并由黑格尔建立了对立统一。斯宾诺莎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康德说:理性最终都是矛盾的。
可惜的是,康德没法解决这个矛盾,就从理性回归感性,黑格尔完成了通往辩证法的一跃。
所以,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如果不知道理性最终会出现矛盾,不懂得辩证的思维,是连普通的感性都不如的,因为直觉有时候可以直接达到辩证的位置。
但知识分子往往就以教条主义为荣
比如孔子、比如眼下的公共知识分子。
特里尔用半知识分子称谓毛泽东,
是讽刺还是白描
不得而知
值得肯定的一点
在政治形势尚未明朗化的事情,
知识分子的影响确实不如半知识分子
因为他们思维健全
会藏到厕所里保存生命(注:特里尔关于毛泽东躲到厕所的一节,纯属虚构,尽管原文是加了引号,以示引用),以待政治形势明朗
不过,半知识分子是否是政治形势尚未明朗化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
值得深究
在此略过
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
最好的结局就是康德
陷入理性的矛盾而不解
而半知识分子可以吸纳无字天书
靠悟性来通往世间万物的最终形势:对立统一
特里尔也评价毛泽东: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的两重性
毛泽东不是看到而是悟到了一切事物的两重性
因为看到的都是一面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有
有才能发光,或者反光
只有发光或者反光的东西
人才能看到
而世间不只是有
还有无
甚至无比有更大
但无是没法看到的
只有靠悟
黑格尔的有无同一和老子的无中生有还有一定的矛盾
但无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
也是没法用感官、仪器、现代科学的一切手段去测得的
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的特里尔还不清楚
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基本事实
由此特里尔对毛泽东的误解和批评都成了显示自己无知的宣言书
在这一阶段
毛泽东是极高之人,同时是极卑之人
母亲过世
毛泽东毕业
年龄已经25周岁,
是直接参加工作满足物质需求还是继续精神追求
毛泽东的回答一定是:
既要精神追求,也要物质需求
但精神追求优先
第三章 京沪天地(1918-1921)
特里尔先生为了做稳事后诸葛从各方面贬低毛泽东:
1、在北京大学,毛不是什么才子,而只是靠两只苍白的手整理书刊的雇员。
2、毛回忆说: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
3、他伤心的回忆道:“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讲南方话”
4、在北大的其他场合,毛的地位也同样低。
5、在十三位代表中,毛的家庭出身最为低微
同时,在特里尔眼里毛泽东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
比如:毛的思想漫游在人所不及的世界里;
创办《湘江评论》,在发刊词中宣称: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什么都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毛不再认为强健个人体魄是解救中国的关键。
他尽力争取广泛的支持。他有出色的组织才能
在书页上写一万字的批注是一回事,在公众面前亮相则是另一回事。毛不再只是探索周围的世界,而是开始改造它
毛写了一篇呼吁推翻亲日派军阀张敬尧的宣言
1920年他的确已经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以后从未动摇过。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和空想主义都被挤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之外。
毛写道: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
1921年毛预言:如果努力奋斗,共产党在三五十年内就有可能统治中国。
毛在这一段时间里穷困潦倒,物质生活比较低
可贵的是毛没有因此而降低精神追求的高度
他从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空想主义一步步发展到共产主义
他抵制日货,支持国货
他敢于对抗政府
他已经既勇敢又有谋略,既有胆魄也有见识,既有文采又有活动能力,既有组织能力也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眼前的着眼点
特里尔也有些精彩的评点
比如:从根本上讲,毛之所以呆在国内是因为他的出国愿望并不强烈,毛并不认为他的或中国的前途在西方
毛在一个“使用国货、抵制日货”的机会上发表演讲,而没有注意到中国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事实。
古老传统的粉碎使他们一时间失去了根基,国家的风雨飘摇又使他们濒临绝望
特里尔的有些评论还是很糟糕
比如:在北京时的孤独和被人疏远,使毛倾向于接受无政府主义。现在,他正作为长沙左派力量的主要带头人大踏步地朝前迈进,开始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令人难容的东西。
如果因为别人的疏远和自己的孤独,就变换自己的主义,结果绝不是毛泽东,特里尔前面自己承认,毛泽东已经在首次出湖南前就成了自持的人。现在却否定了;而毛泽东对于这种冷落,好像从来就没有因此动容过,何至于因此而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呢?
第三章里是毛泽东的信仰建立推翻再建立的过程,最后选择了共产主义,
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章节
遗憾的是特里尔对于毛泽东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建立过程没有太多的描述
而对毛泽东的无政府主义和湖南自治的追求费墨挺多
不能不说特里尔对于文章的总体把握还是偏颇了些
这一时段里
毛老爹去世
杨昌济去世
特里尔抓住两位去世的机会来羞辱毛泽东
对毛泽东有知遇之恩的杨昌济先生去世,特里尔是这么记录的“毛到达首都一个月之后,杨教授去世,这似乎为毛与杨开慧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这似乎的用词,即不严谨,也不高超。特里尔在故意安排毛和杨的结合和杨教授去世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其实用脑想一想,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与否与杨教授的生死一定是没有丝毫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杨教授如果活着,一定会祝福他们的。因为杨教授生前就非常欣赏毛泽东。
关于毛泽东的父亲去世,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毛的父亲于1920年死于伤寒,终年五十二岁——除了说几乎没有人参加父亲的葬礼外,毛很少提到父亲的死——毛悄无声息地接让了父亲手中的一切。
特里尔在这里悄无声息地安排了父子之间一场子午须有的生死对抗
不论总体上的缺陷,还是细节上的偏颇
特里尔认可了毛泽东对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坚定信仰
第四章:组织(1921-1927)
特里尔继续着对政客们的讽刺和挖苦,这次的目标是孙中山:
孙——这位行为古怪、热情满腔、性情无常的人物——正处于穷途末路。西方国家从未支持过他,军阀也开始反对他。
孙中山先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推翻帝制,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权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虽然屡战屡败,但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士。正如鲁迅先生的评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特里尔貌似在完美之列。
而西方国家从未支持过他(孙中山),这句话也不妥,应该是,西方国家没有真心支持过他。支持还是支持过的,但妄图通过孙中山来控制中国,但孙中山是个坚定地民族主义者,所以,孙中山的失败就是必然了,正如前面所说:孙中山想借西方势力来推翻西方势力扶持下的各派军阀,失败是必然的。
军阀也反对他的原因和孙中山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一个,就是孙中山不听从西方势力的话,西方势力就会利用他们扶持的军阀反对孙中山。反正都是中国人,西方势力只是出钱,无论中国谁打谁,都需要枪炮,西方都会赚钱。
利用资金优势,寻找听话的代言人,通过多头扶持,造成中国处于分裂和战乱状态,这是西方势力的高超坐庄技术。
特里尔还点评了刘少奇和毛泽东对革命的不同理解:
他(毛泽东)不像刘少奇那样相信产业组织的不断前进,会像受引力作用那样,自然而然地踏入社会主义之门。
这句点评对毛、刘都是不公的。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关键分歧不在这里。
他俩个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谐统一的,最后的分歧后面再谈
刘少奇也不相信特里尔的自然而然
刘少奇也是站在暴力革命的立场上的
而毛泽东并不否定不断前进会进入社会主义,但前提是不能后退,尤其是精神上。否则,就会倒退进封建、资本主义。
在这一段时间里
毛的成绩是不容质疑的
特里尔这么描述:
毛作为教师,是认真而忠诚的。
对传统教育的强烈不满使毛创造出“学阀”一词。
学阀冷酷无情,信奉金钱主义,用学问做交易,武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安源的工运使人印象至深却颇异常。
“工人万岁”毛带到安源的这一口号
在安源立下了根基,共产国际心里暖烘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毛发明了阶级,这是令人信服的发明。它说明了人力车夫并不处于社会之外,通过阶级斗争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毛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
毛对1920年代的中国的理解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军阀中手中有枪,公然蔑视他们几乎等于自取灭亡,劝导他们看来也是无济于事——毛在1922年12月曾与湖南省长引经据典地交涉过
问题是要找到同盟军,毛知道这一点。他希望广泛联合
一定要有革命的大联合,不能孤军奋战
毛热心于同国民党的合作
为了反对外国对中国的欺辱,毛倾向于中国各阶层组成最广泛的联合
毛不能习惯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卑躬屈膝
在上海,帝国主义势力像黄浦江上的雾和小贩的叫卖声一样无处不在
毛一直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他嘲笑北京政府在帝国主义面前发抖,摇尾乞怜于外国势力。“如果我们的外国主子放个屁,那也是非常香的”
毛一直认为,人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商人才有资格成为革命的力量。
毛表达他的新思想: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毛认为革命应该为穷苦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住在农村。革命史为了韶山周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毛认为他们属于贫农或中农。星星之火应该在农村燃起。在毛的心里,他认为这才是根本的真理,一切政治方法问题都是次要的
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这是他1925年在湖南就已经形成了的。
乡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毛。1926年10月以后,他没有去上海,而是回到湖南现场处理农民运动中的问题。
让贫民意识到自己的贫困,这是革命的第一步
财政上军阀政府每年几万万的消耗,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和间接地从地主阶级驯制下的农民身上刮来的。换句话说,中国的权利产生于土地。
毛打算使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他在土地问题上仍持激进的观点
在时局上,毛泽东和革命前辈孙中山显然有不同的理解
在总体的把握上,毛泽东优于孙中山
就是军阀不可靠
农民决定中国革命的胜负
在方法上,毛泽东胜于孙中山
毛泽东注重大联合
注重自己掌握主动
在革命对象上,毛泽东更有针对性
毛泽东联合绝大多数
打击极少数
平分地权是第一位
在效率上,毛泽东更是超过了孙中山
毛泽东无论在工人运动中,还是农民运动中
都亲身实践过,
他领导的湖南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都是全国最兴旺的
毛泽东从农村出来,从韶山到湘潭到长沙到北京到上海,然后武汉、广州等城市中转圈,最后,又回到农村。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就个人经历来说,毛转了一个大圆圈,从土地上出走现在又回到了土地上。
1910年,他作为叛逆者离开了韶山,但是当时的反抗目的不明,在他幼稚的心灵中只是认为生活中的存在着不平等而已。
到了1925年,毛认识到,反叛不仅是受伤的灵魂拒绝服从,而且是全体人民寻找新的未来。他应该嘲笑自己以前对待父亲的尖刻态度,真正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感情范围,它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政治上的。
上面这段,是特里尔精彩的描述之一
作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这样美妙的文字也不算是平凡之辈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让一个平凡的作家写出这么美妙的文字而变的不平凡
毛泽东是这样的人物之一
毛老爹也同样走出过韶山,为什么再回去以后就只追求赚钱买地呢?
萧子升同样优秀,为什么出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呢?
如果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
毛泽东再次回到农村就不会成为毛泽东嘲笑自己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才能够理解面对国共的分裂的局面
毛泽东的异乎寻常而坚定不移而在后世者看来是唯一正确的举动
毛和毛老爹不是一个级别
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还是境界
即使作为一个阶级对手
毛老爹也不是毛泽东的打击对象
如果毛老爹长寿的话
毛老爹会成为毛泽东的支持者
毛泽东的对手是
军阀、帝国主义、其次才是地主
而只有恶霸地主才会被批斗
尽管在实际革命过程中
是先打倒地主,然后才是军阀和帝国主义
甚至到了21世纪
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毛泽东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
周恩来
特里尔对周恩来客气了很多:
周有许多毛不具备的品质——性情温和,行为敏捷,善于交往,根守中庸。
周出生于书香门第,参加民众革命是出于道德的选择
毛周合作令特里尔有些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原因:周出身地主家庭,刚从欧洲回国,而毛则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家乡偏于一隅。
道德可以是参加革命的动力,但绝不是全部。
道德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没有固定答案
一个参加革命的,一定会说出一大套道理
就是一个杀人成性的军阀,也会说出他信奉的一大套伦理道德
后面的不可思议的原因才是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呢!
斯大林也出场了
特里尔的分析不无道理:
莫斯科还与北方的三大军阀相处很好,斯大林不希望失去他的军阀,也不希望失去他的国民党。斯大林关于中国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服务于苏联的利益,所以他不希望这二者发生冲突,不愿在中国革命和苏联国家利益之间被迫作出痛苦的选择。
众多的事实证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只要看到中国龙还在沉睡,他们就会像水蛭一样来吸取中国的血肉,从来都不会将你推醒,更不会帮你赶走其他的吸食者。即使有过,也是为了更多的占有中国这个躯体。
汪精卫也出场了
蒋介石也出场了
特里尔对蒋介石毫不留情:
手中有枪杆子的蒋介石在继承孙中山的事业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哦。
蒋介石破坏统一战线。他以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对共产党突然一击
逮捕共产党员和屠杀左派分子。这是蒋的狰狞面目的暴露,也表明了他内心中的北伐的目的。
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共产党继续在蒋介石的烘炉中度日
国民党的左翼最终还是选择了蒋。他们开始把矛头转向武汉的共产党,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是白色恐怖。
湖南有三万人在那个夏天被杀害
罢工者就地杀头
发动农民的学生被用煤油活活的烧死,左派分子被绑在树上,身遭千刀万剐直至死去,凶手还往伤口里撒盐和沙土。凶手还抽取受害者脚上的筋肉
蒋介石在南京向武汉发来电报,对国民党分子的爱国行动表示祝贺,称他们除去了共产主义这块肿瘤。
这个时期,李大钊被张作霖用绞刑处死
陈独秀面对自己领导的共产党和工人团体农民团体的成员在几个月内被消灭七成以上,仍然坚持和国民党合作。
特里尔写到:
心怀愤懑的十一位委员罢免了陈独秀的职务。
陈教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毛提起与国民党合作曾遭受重大损失时,严厉指责了陈,可他却没有责备斯大林,斯大林才是更大的罪人。
在特里尔看来面对屠杀坐以待毙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而毛和其他转向枪杆子的共产党指责陈的错误在特里尔眼里也是正确的
但特里尔还认为要责备斯大林
这是说的容易
做起来难
即使是责备,也没有效力
一个是因为斯大林是另一个大国的元首
还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事情
自己没有做好
更主要的是找自身内部的原因
而不是找他人外部的原因
独立自主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即使犯了错
也不知道怎么犯的
不知道怎么犯的
就不会知道怎么纠正
中国的左右派开始分裂了
左派的力量相当弱小
右派在形式有利的情况下
趁人不备反手将左派赶尽杀绝
一些左派的政治投机者公开投降
在共产党内部
也分出了武装对抗和放弃抵抗
最终武装对抗屠杀的力量占据了中共中央
这是一个问题的结束
同时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如何武装对抗屠杀
不抵抗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如何抵抗也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到达胜利的彼岸呢?
特里尔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本章的结束:
他打算使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这句话更好的表达应该是:
他开始了自己探索武装革命的路子
到这里
特里尔对毛泽东的神情的描述中
没有微笑、坦然、气定神闲,更没有哈哈大笑,
绝大多数是轻蔑地说、抱怨地说、怀着激奋的心情、感到沮丧、茫然、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心态复杂、漫无头绪、感到苦恼等等
要么是春风得意、欣喜若狂
总之毛泽东在特里尔的眼里,缺乏平常心
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性情不够平和、情绪难以自持、信仰随环境改变不断改变的人,
没法实现任何事情的成功
更别说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山头到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伟业
毛的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才能应对来自党内的批评
毛的情绪一定是非常稳定才能看清党内党外的变化
毛的信仰一定是非常坚定才能在革命低潮时影响他人
正如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的意义一样重大
秋收起义对毛泽东的意义
更是不可估量
对于这一重大事件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毛被派往湖南,去领导后被称为的秋收起义。他感到茫然,不过仍竭尽全力、四方奔走。
可悲的是,新的路线也是受到莫斯科引发的。六月份,斯大林突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也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更荒谬的是,与此同时,这位暴君远在四千英里之外,还坚持共产党要支持武汉政权。
特里尔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贡献是,
将毛泽东和斯大林联系在了一起
显示了自己的国际视角
就是这个国际视角
又一次暴露了特里尔形而上的眼光
他夸大了外部因素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他信奉外因论
何况毛领导秋收起义不是茫然的而是欣然前往的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
不和辛亥革命一样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时
作为精神领袖的孙中山还在美国打工
清朝政府的被推翻
一大半的功劳是清朝政府自身腐烂而亡
毛面对的是强庄坐镇牛市拉升初期的一代枭雄蒋介石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是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毛泽东将革命的目的着眼于占百分之九十的工农身上的的必然行动
蒋介石的屠杀和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
让毛泽东只有奋起反抗
所以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
是水到渠成
毛泽东藐视对手的强大
毛泽东对于秋收起义的期望必然是:
既要鲜明的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表明立场)
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尽管曲折程度难以想象)
在特里尔的斜视的眼里
从少年到35岁的毛泽东总是容易上火、好斗、茫然不自信、无所适从
特里尔靠偏狭的心胸做到了对毛泽东的描述上的一以贯之
就是这样的难以完成的前后一致
充分暴露了特里尔抽取素材时的煞费苦心和先入为主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
这里几乎没有阶级立场的原因
更多的个人的好恶情感和理解能力的体现
第五章 奋斗(1927-1935)
对于毛泽东走向井冈山的选择
特里尔毫不掩饰他甘当事后诸葛的想法:
毛走向了山岭,这是唯一的去处。
这个唯一二字,
凸显了特里尔对中国地理和国土面积的无知
好像中国除了山岭
就没有了其他地貌
即使丝毫不知中国的地理地貌
也可以看看南昌起义的朱德军队、还有彭德怀领导的军队的历程
他们在城市和乡间游动
最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山岭
而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毛泽东
和朱德、彭德怀走向山岭的不同之处是
他在城市和乡间游动的时间非常短暂
而是在失败后的过程中
实现了军队走向山岭的重大转折
更有史料记载
走向井冈山
是在起义以前的部署中就被充分讨论过
只是当时选择了三个地方
其中之一就是井冈山
(可以参看黎汝清的《黄洋界上》)
因为毛泽东学历低,是地方师范毕业,既不是国内名牌,也不是京城学府、更没有出国镀金;出身低,虽然有些地产,但还需自己劳动,顶多属于富农一级;人缘差,喜欢和人争斗,即使是斗嘴也要一争胜负;地位差,没有教授的职位,没有人脉,没有靠山,在共产党内也是地位不定。所以,特里尔对35岁以前的毛泽东冷嘲热讽无端指责大加羞辱,总是能够找到理由和机会给予贬低。
到了井冈山以后,毛泽东自己带头走出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来度过最艰难的岁月。特里尔已经找不到太多机会否定毛泽东了。
所以,特里尔这样描述:
1、如果说当时没有道出他对前途的忧虑的话,那完全是因为他坚强的意志在这几个星期里起了作用;
2、有几个军官对毛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十分恼火,他们明显地想要暗杀毛。然而,毛毫不动摇。一种内在的力量驱动着他勇敢向前;
3、才智的焕发来自自卫的本能;回去和党中央取得联系会无益于事,况且他们对毛抱有成见。最好是独立奋斗;
4、毛从未想过去欧洲避难,而在1927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国外;
5、井冈山不仅仅是避难处所,毛在这里建立了一支崭新的武装力量;
6、毛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一方面,毛都不是先驱者,但他是把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个人;
7、毛并不把游民看成是社会渣滓,他们也是人,毛认为可以改造他们;
8、上海的李立三认为毛软弱无能,而井冈山地区的豪绅们却惊恐地发现,毛绝不是无能之辈;
9、毛提出:每个人都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
10、毛总结说:根据地对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
11、毛从未离开过中国共产党,即使在1924、1927、1928、1929等几次批判他时,他之所以留在这个圈子里,是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终究会到来;他的灵活机智的工作方法有时近乎机会主义,但是,他要实现的目标一直是共产主义;
12、毛走地方路线,但他的思想不是地方主义的;
13、毛确有远见,他从未对世界革命浮想联翩,中国是基础,如果中国出现危难,再也没有比拯救她更重要的事情了。假如没有中国,任何革命的说教都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特里尔对毛泽东赞扬的语调开始高昂起来,并不是因为特里尔真正地理解了毛泽东,而是毛泽东在荒山野岭里做出的业绩,让世人不得不佩服。
即使这样,特里尔仍然半信半疑:
1、毛自己肯定也是心存疑虑;
2、会像整个夏天所遭受的苦难,毛的心肯定会因懊恼而隐隐作痛;
3、毛把最后的一线希望交给了大自然;
毛泽东的另一位重要伙伴——朱德出场了。
特里尔对朱德很客气:朱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但思想单纯的战士。
特里尔如此描述朱毛之间的关系:朱德很快就把毛看成是一位思想家;毛也十分欣赏也非常需要朱德惊人的军事才能;毛总是乐于制定宏观的战略,而把具体的战术行动交给别人。现在他可以这样做了。南征失败后,毛赶忙到湖南劝说朱德回到井冈山坚持茅坪会议制定的战略。朱德对这次南征很是悔恨。同时,他越发钦佩毛的头脑了。毛的文笔往往犀利不凡,但是,在党内斗争中,一支雄辩的笔并不总是能解决问题;当有人站在毛这一边时——例如朱德——他们发现毛令人信服。
特里尔提到李立三形而上学地提出了“革命高潮”的观点,并没有发现自己比李立三的形而上更加彻底:李立三的形而上让井冈山得而复失、朱毛红军损失大半,并因此而坐牢。特里尔的形而上,让毛泽东成为一个争强好斗、毫无远见和智慧的过路政客。
朱毛一面和国民党枪战,一面和党中央舌战。枪战是朱德唱主角,毛泽东拉大幕;舌战是毛泽东唱主角,朱德拉大幕。主角和拉大幕的有时候也是唇枪舌战,但最后走到了一起,成为战无不胜双剑合璧的朱毛。
特里尔对李立三不依不饶:李立三仍然只会坐在办公室旁狐假虎威发号施令。他发出的指令是:把城市作为中心;不要建立根据地;不要进行土地革命,因为条件尚未成熟;把红军分散成游击队。对此,朱德怒气冲冲,毛则神色不变。
如果特里尔对毛泽东的文章看的多一点,一定会写的更精彩。因为,上面的李立三的指示,按照反面去理解和行动就会正确。实际上,朱毛的实践证明,如果按照李立三的去做,都会丧失土地,损兵折将。把城市作为中心,是朱德、彭德怀等人都吃过苦头的;不建立根据地,朱德、彭德怀也是吃过苦头的;不进行土地革命,更是吃过苦头的,而且不仅要土地革命,就是革命的分寸掌握的不好,仍然会吃苦头;把红军分散成游击队,更是错的离谱,因为分散的军队怎么打败围剿的国军。这显示了,李立三从强烈的左倾机会主义一下子转向了右倾保守主义。要么极为乐观,要么极为悲观。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包括毛泽东的成功来自于平和、冷静、机智、有大局观。
毛在土地政策上的打击极少数,团结大多数政策,被被迫来到江西的党中央负责人指责为富农路线。而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又被当做游击习气和不对根据地人民负责而大加鞭笞。
在这时期,特里尔还是找到了毛泽东的一个失误之处,就是关于AB团的:毛赢得了胜利,但他没有因取胜而变得宽宏大量。他违背了自己制定的“治病救人”的内部斗争方针,他杀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人。如果说这个事件使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受到爱戴,但却使他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了。
特里尔的这番吹毛求疵的评价,对当时的复杂局势只有隔靴搔痒的效果。详细细节暂且不论,因为在1980年以后的调查基本是不利于毛泽东的,这样的结论和特里尔的斜视差不多。我们只能从逻辑上去分析这个案件:如果在朱毛红军和根据地内,出现另一帮势力,这个势力本来是属于红军的,在毛泽东的富农路线的怀柔政策下,结果就出现了一批大部分由富农子弟当权的势力,这部分红军内部的势力曾经有杀红军的劣迹。显然,毛应该去处理,这不是内部问题,而是从内部出现的敌我问题。处理是应该的,只是分寸问题,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一的问题。
就如当前,对贪官和黑恶势力,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一。杀一儆百的效果就是让那九十九个成功逃脱,或者那一百个合起来将执法者杀掉。当然,这里的杀,不是要杀头,在和平年代和文明时代,我不主张死刑,但一定要承担理所应当的代价。单纯的判刑服刑也不好,因为这样的话,中国的监狱不够用,从而会将房价进一步推高。最好的办法,是在人民的监督下让其为民众服务。
在长征前的军事斗争中,五次反围剿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无论是前三次的成功,还是第五次的完败,更富有争议的第四次。特里尔是这么描述的:红军打退了第四次围剿。是周在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思想指导下的战术起了作用,还是朱毛留下的影响赢得了这次反围剿的胜利呢:但无论如何,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毛更加孤立。在此,特里尔评价了一番毛和周的异同点:1933年,毛被解除了制定政策的权利。周恩来负责这次反围剿。周没有站在毛的一边。 他相信阵地战,他认为这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他觉得毛行为古怪,在宁都会议上,他俩曾言辞激烈地展开过论战。当然,周并不像毛那样强烈反对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
不过,特里尔对毛的军事天才还是发出由衷的赞叹:朱毛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反“围剿”的胜利是毛多年来最辉煌的一页。上万名国民党士兵最后倒向共产党一边,许多国民党军官被击毙,毛只损失很少的战士。
同时特里尔这样评价第四次反围剿对毛泽东的影响: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把毛的军事威望打入了地狱。他的胆怯的游击主义也因此而被看成像自动化时代的纺车一样落后。
我们作为后人,回顾下第四次反围剿。有句西方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周恩来、朱德等是不是也在试试通往胜利的其他路径。用毛的诱敌深入的策略一定会胜利,但根据地毕竟会被国军践踏一番。但这一次的胜利必然有朱毛的游击战的余味,毕竟朱德还在军队里。周绝不是固执迂腐之人。
但这次胜利,无疑增加了博古等人排除毛泽东的砝码。虽然绝不能从个人恩怨去理解,而只是证明毛的游击战过时了。这个过时,如果真的过时,也是在朱毛的基础上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过程是漫长的,这也得益于朱毛这几年的功劳:他们几年时间打下了相当大的一块地盘,足以让博古李德们去挥霍一年。这里有比第四次反围剿更多的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朱德为什么一直按照三人团的指示去打;第二、周恩来为什么一直辅佐博古李德二人;第三、如果毛参与指挥,能够打赢么?
历史不可以假设,这是一些历史系学生和教授的教条。但这样的教条理所当然的是错误的。如果历史不能假设,那么历史就是流水账,没有丝毫的现实意义。那么人就根本没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那么书本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出生后,都不用读书,只要跟着太阳过活就好。
特里尔没有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说些什么。只是说,毛泽东又病了。
毛如果参与指挥,能够打赢第五次反围剿么?我想,一定会的。而且,毛泽东也有设想,就是走出苏区,然后向蒋介石的老家——浙江进发。这是攻其必救。如果这一招还不能将围剿苏区的百万国军吸引回去,就分部去攻击南京。两面攻击,必然会将国军吸引回救,然后在途中,斩杀国军一部或几部。这里,攻浙江、南京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如果国军撤回快,就是虚,如果撤回慢,就是实,但必然是实的就是要打掉一部国军。从而顺利返回到苏区。
但是,1934年的现实是,特里尔如此描述:在同事们看来,带公文包是毛的标志,小包里通常装有文件和地图,但这次他却没带。这一点很奇怪。周围的人认为,这说明毛仍很悲观。
特里尔也是用了一个假设做本章的结束:如果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掌握大权的话,可能会把那个包带在身边。哈佛大学教授没有受到中国的历史教授的影响。
第六章:把握未来(1935-1936)
把这个时期特别地提取出来,从整体性上看,特里尔还是有些独到的眼光的。虽然,文中对这一时期的具体描述是糟糕的独到。
特里尔用旁观者和后来人的身份评论道:
1、如果说未来趋向会有利于毛的话,那么,在1934年末那些个晦暗的日子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洞察到这一点;
2、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共产党人的自命不凡实在有点像是犀牛背上的几只虻蝇;
3、中共党外的很多人认为,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江西根据地被夷平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气数已尽;
4、1935年,毛的机会来了;
5、长征在进行的过程中按其必然性呈现出自身的形态。在它胜利结束之前,甚至没有一个人称之为“长征”。开始时,只不过是艰苦的大退却。
对于特里尔的评论,如果你只顺从他的思维,他几乎都是对的,但是,你永远得不到真理。如果你反着他的结论,并能够找到充分的证据,你离真理就比较近了。这与特里尔的思维水平有关系,他只在于表面的描述和取巧的饶舌,根本达不到事情的真相。
比如第一条,特里尔的意思里,独具慧眼的人根本没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毛泽东的倒霉处境,但是特里尔暗含的结果却是错误的,独具慧眼的人不单有,而且不少,那时候毛泽东虽然没有军权,但是他的支持者们,比如很多军事指挥人员,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毛,并且对当前的困境提出质疑。即使是当时的周恩来,也在慢慢的转向毛泽东。这个转向,不是在遵义会议,也不是在湘江战役,而是在长征的最开始,也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何以为证?
第一、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是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只有3个月的时间,周恩来不会转向
第二、周在遵义会议上,对毛作了这样的评价:他一直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听从他。
第三、毛在长征前是被留在苏区的,但周坚决要求毛转移
这里既表现了周恩来的独具慧眼,也道出了一个真理:不要消灭你的对立面,因为对立面会慢慢成为你的支持面。这个真理和心胸有直接关系,如果心胸狭窄如袁绍,则真理就不会出现,就会被扼杀,如果心胸宽广,真理就会伴随在胜利甚至失败之前后。
2、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共产党人的自命不凡是在有点像是犀牛背上的几只虻蝇。这一条,特里尔是在描述1934年的中国共产党身处不妙的处境而不知。这又是特里尔的糟糕的独到之处了:1927年的共产党比1934年的共产党已经好了不少,苏区比井冈山的地盘大了很多,1934年的红军军队和苏区群众的素质也比1927年好了很多,经济也好了很多。所以,最差的1927年,倔强的毛泽东、朱德等敢于武装对抗蒋介石,就开始自命不凡了,而不是到1934年才开始自命不凡的,1927年的自命不凡打出了一片天地,1934年的自命不凡丢掉所有地盘,举国逃跑。
3、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江西根据地被夷平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气数已尽。确实,国民党右派和左派都是这么认为的,共产党内也有这么认为的,比如龚楚。即使没有这么认为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军人,在湘江之战后,也会抱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精神和准备去作战了。然而,在没有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刻,谁都不去坐等失败的到来,哪怕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他们都去找寻。毛泽东就是这个希望所在。
4、1935年,毛的机会来了。特里尔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说这句话的机会。没有看到英文原文,不知道这句话的英语是怎么样的。中文翻译者刘路新可能也注意到这句话。到底是机会主动来到了毛身边,还是毛主动抓住了这个机会,还是毛和机会同时相向而行。但显然,单用毛的机会来了,是不够说明当时的局面的。
1935年,不是1927年,毛泽东可以用个人意志来领导几百人。现在是几万大军,而且人才济济。他能够被众多的海龟和军方人士接受,是需要团体的认同,而不是几个人。即使被暂时接受了,还要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能力。
5、长征本来是大退却。这不用特里尔点明,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就有,而且他比别人看的更清楚,这是逃跑,逃跑就要有逃跑的样子,不能背着办公桌逃跑,要轻装才能跑得快,跑得快才是逃跑的样子。
特里尔也有不少因为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而写出的精彩评论:
1、十个月六千英里的长途跋涉充分显示了毛那寻常难以发挥的天才;
2、毛的足智多谋弥补了人力和武器上的不足;
3、毛的战略战术比毛读而不厌的古典小说中的描述毫不逊色;
4、毛占据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职位不是单纯凭借他的组织才能,不是莫斯科的恩赐,也不是因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崛起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因为他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
在这一章里,有意义的问题还有更多:
1、红军为什么离开毛泽东就会打败仗?
2、如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只是博古李德周恩来的过错,那么将博古和李德的权利取消,为什么不用周恩来和朱德,而非要启用毛泽东?
3、朱毛的配合难道只有默契这个层次么?
4、确切的说,毛泽东不会指挥具体战争,但毛泽东的战略为什么总是和战术结合的如此之好,并能影响战争的胜负?
5、为什么只有朱德不行,只有毛泽东也不行,只有朱毛才行?
6、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特里尔没有给出上面的答案,甚至都没有这些疑问。他只关心毛泽东的机会来了,关心毛泽东和张国焘在北大时的差距和一四方面军见面时的差距。
毛泽东能够走上最高领导岗位,除了特里尔发现的毛泽东的优点外,还有:毛泽东的鲜明立场,绝不会和稀泥,虽然这给他带来过灾难,但从没有想过妥协;毛在复杂局势下的冷静头脑,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的卓尔不群的思维,也是他领导红军走出困境的关键;等等
无论如何,长征是九死一生的,不是夸张,而是写实,特里尔这么记载:在时而酷热时而严寒的恶劣气候条件 下,毛跨越了二十四条河,翻过了十八座山。等他到达西北黄土高原时,一年之前离开江西的士兵只剩下百分之十。
单从结果看,是个巨大的失败,但从过程看是最伟大的胜利。能够还有人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就是胜利,何况,虽然牺牲了百分之九十的英勇的指战员,但是红军的骨骼尚存。假以时日,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共军和国军同时发展的时期。1927年的国民党是牛市拉升期,而共产党是破位下行。抗日时期,是共产党筑底上升期,国民党还在牛市中。
特里尔一直强调毛泽东从年轻时代就是民族主义者,特里尔将那首毛的著名的《沁园春 雪》,视为地道的民族主义颂歌。
如果毛泽东的民族主义以前是理论上的,现在到了实践上的。特里尔如此这般的评论:
1、因为共产党有坚定的抗日信念,红军的队伍在其后的三年中迅速壮大。因为毛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因而他赢得了胜利;
2、毛之所以改变态度希望与蒋采取共同的行动,有一个原因是他对祖国深挚的爱。
3、是中国壮丽的河山使毛产生了如此坚强的信念
4、毛从来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这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毛厌恶党内的关门主义,因为他们没有一种民族危机感。
6、毛的军事文章很有生气,具有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民族本位主义特点和对左翼极端分子的本能敌视。
同时,特里尔还将毛和蒋对比:
1、蒋也在努力将自己树立成一个爱国者的形象,然而他的国民党没有扎根于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之中。为了弥补这一点,蒋寻找外国人做靠山。最后,蒋完全背弃中国,以自怜的形象投入了美国的怀抱。
2、直到1941年,毛对重新与国民党联合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这并非因为他从个人的角度信赖蒋,而是因为他过高的估计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蒋仍然认为共产党不久就会被消灭,他一直没有把共产党的问题考虑得像毛认为的那样重要。
3、随着蒋政府的不断西撤,日本人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丧。在敌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成了唯一有效的抗日力量,直到1941年都是如此。
4、人们认为蒋为八路军提供弹药和给养,但是1939年以后再没给过任何东西。除蒋介石的军队外,苏联人没有给过其他任何中国军队以援助。八路军依靠敌人同时也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下去。
在毛和蒋中,特里尔显然是站在毛一边的。但仍然对这一时期的毛的评价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讹。
特里尔如此评价日本入侵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无意之中帮助了中国共产党。
这显然是错误的。当前也有很多好事者,认为是日本人帮了中国共产党。
怎么证明日本人的入侵,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利是弊呢?
很简单。日本人强于国民党,虽然,国民党在数次的大会战中赢过那么几次,但整个战局是失败的,并将国都抛弃,还将黄河炸开,更主要的是,国民党从没有站在广大的民众一边。
反而是弱小的中共,始终没有脱离和日本的周旋,就像孙悟空在日本鬼子和伪军的肚子里,虽然发展得缓慢艰难但却顽强的长大。
在强大日本人面前,中共依然在壮大,如果没有日本人,中共会发展的更快,显然中共打败国军的日子至少提前5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长达八年的日本妄图以狂犬之口吞下东方巨龙的过程。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战略思想,不像长征过程中那样没有时间亲自记录下来,现在已经有时间用文字表达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论持久战》。
特里尔罕见地记录了写这篇文章的细节:
毛的一名警卫员着迷地目睹了毛写作《论持久战》时的情景。
他两天没有睡觉,支持了一点点东西,一条湿毛巾用来擦他身上的淋漓大汗。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
五天以后,毛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当他起身去吃不止一次给他热过的晚饭时,工作人员便把这视为一重大胜利......
第七天,毛突然痛得跳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头痛,一阵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到了第九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五万多字的论文。
特里尔评价道:如此着迷于写作的政治家真是举世少见。
紧跟着,特里尔用了许多笔墨去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特里尔用一句简单的评语表达出这篇文章的不简单:这正是1937-1945年发生的事。“这”是指毛泽东在文章中的预测。未来7年的的事情,都尽在毛泽东的九天思考中。
尽管特里尔给了少见的细节描述和简单但不平凡的评价,但是特里尔还是没有明白《论持久战》的真正意义。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以强胜弱的斗争经验,运用辩证思维,预测了一段未来。事实证明,这段预测的正确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熟练运用辩证思维一直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法宝,也是别人误解他的缘由。在《论持久战》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无处不在。
比如:亡国论和速胜论是对立的,它们的统一就是持久战;比如: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比如:毛泽东笔下的防御-相持-反攻的过程就是量与质的互变等等
毛泽东的成功,特里尔还发现一条:在左派和右派的意见分歧和斗争中,作为领导者的毛一直喜欢居于中间位置。在统一战线形成期间,他最反对的两种极端观点是:投降主义和关门主义。毛泽东的这种观点也同样适合目前的中国:既反对投降卖国主义,也反对闭门造车主义。
这一点,特里尔领悟的比其他人要深刻,甚至包括一些中国人。
在这一章的最后,特里尔将笔墨浪费在了毛泽东的第三次婚姻上,显然毛泽东的这次婚姻不如上两次革命婚姻有意义的多,但这次婚姻对于毛泽东的负面影响显然大过上两次,这在延安除了独具慧眼的周恩来、张闻天等少数几个人,没有人能够看到未来30年以后的事情。
特里尔还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做了一下事前诸葛亮。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时间上和上一章重叠。特里尔进一步评价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圣人。
特里尔眼里的圣人并不是褒奖,特里尔如此描述圣人的特征:毛正在逐步变成圣人,而只有圣人才会神秘不测且无拘无束。
但从特里尔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无从知道毛是怎么成为圣人的,仿佛毛的地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显然,特里尔在毛泽东的前40年的评论中,不足以得出毛成为圣人的结论。这是特里尔的败笔之一:他对毛的评价时间上混乱不堪,前后也不连贯。
特里尔还少不了对毛的冷嘲热讽和杜撰性的羞辱:
1、毛的个性由诸种不可调和的色彩组成。
2、史沫特莱:“实际上,我对毛的女性气质和阴郁情绪感到讨厌。一种本能的厌恶从我内心升起”
3、这个卓尔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规蹈矩,并非仅仅因为规矩难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规的天性。清规戒律是一根拐杖,他发现自己足可以不用它,这就是延安事情的毛。
4、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应归于他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
5、毛这位半知识分子开始对知识分子表现出尖锐的矛盾心理。
6、对文人学士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反映了仍然存在于毛潜意识之中的两种影响。第一、看来,毛没有忘记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受到的冷遇。第二、毛憎恨过他的父亲,然而最终,父亲的幽灵还是在他身上有所浮现。他的父亲不喜欢看到毛读书,年轻的毛反抗过这种狭隘的思想意识。但是,毛嘲笑读书的某些做法很像他父亲在韶山曾经做过的。
7、毛老爹坚持要从事体力劳动,年轻的毛憎恨在田里干活。然而,延安时期,毛把知识分子赶出他们的书房去参加体力劳动。
等等
特里尔忙于追求修辞的新鲜,根本顾不上是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我不知道有什么色彩不可调和。任何一个人的个性都是有很多色彩构成,绝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色彩。
特里尔引用的史沫特莱的这段评论不知道出处在何方。特里尔经常会用到引号,这不一定是为了显示引用,只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当读者知道了这些带有引号的话语多么不合逻辑的时候,对特里尔的整个评价才会有所了解并醒悟。这正是特里尔相反的意图。这也符合辩证法。
最显示特里尔水平的还是第三条:
卓尔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规蹈矩,并非仅仅因为规矩难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规的天性。
这句话显示了特里尔的认知水平,也可以为我的批评在特里尔的语言里找到依据。
循规蹈矩的人成不了卓尔不群的人,卓尔不群的人也不会循规蹈矩。这不是出于天性,而是认识事物的必然。任何规矩都是局限的,所以,斯宾诺莎才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但对于靠感性来认识世界的人来说,规矩是有利于他们说话做事的、认识自己的。对于掌握了辩证法的人,比如毛泽东来说,已经超越了规矩。理性是否定的,辩证的,是包含了一般和特殊的。而规矩只能包含一般,不能包含特殊。在战争年代,事态总是在特殊情况中,所以,任何规矩都是错误。就像投资市场的均线一样,常规下总是正确的,特殊情况,所有的均线都无效。
有谁能够在极端迅速的变化中,总是找到正确的策略——只有毛泽东。其他人都稍逊风骚。
特里尔认为: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应归于他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
也许特里尔看过一些心理学,了解过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但这都不能说明他的论断就是正确的。人的童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并不太重要,况且,毛的童年也没有什么心灵创伤。毛的童年是在外婆家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地度过的。少年时期,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去挑战父权,但大都是毛泽东胜利告终,如果胜利也会造成心灵创伤的话,也毛泽东的童年经历的确是有胜利的烙印的。
特里尔重提:毛这位半知识分子开始对知识分子表现出尖锐的矛盾心理。而且认为,毛对文人学士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是因为北大的冷遇和他的父亲不喜欢看到毛读书。
特里尔将一党的领袖和毛老爹相提并论,将感性的毛老爹和辩证的毛泽东相提并论,将毛老爹对读书的反感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批评相提并论。这是特里尔无知和幼稚的登峰造极的表现。
诚然,在表面上看,感性认识和辩证思维有些类同,两者都认识到事物的多变性,都认为事物不容易把握,都反对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规矩。但两者绝对不同。
感性认识只是承认事物的变化,但不明白事物为什么变化。辩证思维既看到了事物的变化,也知道事物为什么变化,既明白事物的一般变化规律也明白事物的特殊变化规律,。
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康德,无论是后退到感性,还是进步到辩证,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都会变成半知识分子。因为书本上的知识一定是局限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如果因此而不读书,只凭感觉当然是不行的。只有否定地看待书中的一切,找到否定的理由,才能到达辩证的地步。才能把握事情在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的变化。
由于特里尔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不够,导致他的评论,是非颠倒:
1、毛宣称: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这一未经推敲的粗糙观点是毛的发明。
2、与卢梭一样,毛希望把有思想的人赶回到更艰苦的生活道路而使头脑更简单些。
3、不允许把看法变成结论——毛对延安的文艺界宣布。换句话说,你只有提出正确观点的自由,不正确的观点不允许公开提出来。
4、毛把经验——而不是问题——置于认识过程的核心地位。这种非同寻常的唯物主义,可能会让马克思也大吃一惊。
5、毛不拜倒在现成书本脚下。土匪和名妓都可以讲出很好的传记题材。
6、他告诉干部们,不要利用平民对文章的敬畏,而去用官样文章吓唬人。
7、毛对傲慢的极左主义者说:教条主义狗屎不如,狗屎可以肥田,人屎可以喂狗。可教条主义呢?既不能肥田,也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呢?
8、读书时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书没有长腿,不会跑,不会叫,你可以随意翻他。比大师傅做饭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杀猪容易得多。
如果认为毛泽东是故意羞辱知识分子,上面的这些都是毛泽东的故弄玄虚的借口和以势压人的例子。但是如果明白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就会清楚,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的这些话语,是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不要只关心自己的小资情调,还要注重中国大多数人群的生活状态,明白了这一点,毛泽东的话语就是语重心长,句句真理。
知识分子不止是局限性,还有骑墙的心态。他们想言论自由,但又不想担负责任。知识分子不仅有骑墙的心态,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会见风使舵。不仅会推波助澜,见风使舵,还会窃取天功为己有,不仅会窃取天功,还会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汉奸美化成民族英雄,将开国元勋辱没成恶魔。
这一章,充分暴露了特里尔的水平和特里尔的立场。他是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
特里尔称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又爱又恨,其实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是既扶持又打压。需要知识分子,但需要的是懂的辩证法的知识分子,需要的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一面要打击追求绝对自由的知识分子,一面要扶持为工农说话的知识分子。
毛泽东从来没有否定知识的力量,而是否定一些不切实际没有立场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特里尔眼里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当代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他们只是表面上没有立场,其实立场很鲜明。严格的说,公共知识分子和婊子的区别不大。谁给钱就给谁服务。
第九章 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特里尔的造句水平不是因为学历低下而低下,而是因为认知能力的低下。在毛和政权的关系中,特里尔这么描述:
政权,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诱着毛。
这句话,如果用于描述蒋介石,的确会成为名句。政权,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诱着蒋。在1927年,受引诱的蒋急不可耐地屠杀异己,在1945年,同样是。但对于毛来说,政权是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斗到武斗,从几百人到几百万人,从少数到多数,然后水到渠成的事情。毛泽东的成功,是站在最弱势的群众一面,从最底层最小的基业开始的,他没有得到谁的恩赐,也没有得到谁的垂青,而是靠自己的不断成功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桃子是毛泽东文章中的用词。特里尔这回仍然站在不够格的评判者的角度,尽管在毛蒋之间,特里尔给了毛多一些的褒奖。但对于基本的事实仍然视而不见。也许是这些事实太广大了,以至于只有眼睛没有眼光的人看不到。
毛所在的共产党在1927年被消灭了7成以上,在1935年被消灭了7成以上,在抗日战争中处于弱势的共产党受到了日军和伪军和国军的多重打击而顽强发展起来。到了1945年,总体力量上,仍然是国民党强大,何况国民党还有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支持。
这样的曲折离奇顽强不屈的成功过程,如果还有世人对中国共产党不报以崇敬的心情,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
蒋介石是靠篡夺孙中山的遗泽和小姨子,毛泽东是从井冈山创业起家的。
特里尔还对赫尔利报以冷嘲热讽:
1、赫尔利有着坦克车一样的外表,但从智力上讲,他就像靠垫一样软弱。
2、赫尔利一直认为,国民党的日趋衰退是由于美国国务院的亲共态度造成的。
3、赫尔利爱插手军事和外交问题,他的部下厌烦地称这位老板是将军大使。
赫尔利在1945年的中国是明星人物,他之所以最后愤愤辞职,别说是特里尔,就是美国总统也不一定明白真相。
美国政府是个高级玩偶,是被几家私有企业控制的高级表演舞台。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二战有可能是不多的私有企业挑拨起来的,并是他们将基地从欧洲向美国大迁移的过程。
他们的高级之处是两面下注,他们赚的是军火钱,更有甚者,他们连美国国民也不会放过。
他们信奉的是撒旦主义。
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2008年的这次,非常明显的是人为操纵,并且将原来不在体系内的包括中国的所有国家牵扯进去。
赫尔利太偏袒国民党,导致美国政府背后的势力不满意赫尔利。当然,赫尔利的眼光也确实太差。
特里尔评价道:在美国失去中国的四年前,毛就放弃了美国。
毛蒋重庆握手,显示了毛泽东的气魄。
中国古代有鸿门宴,近代毛泽东亲赴鸿门宴,蒋介石已经只剩下钱和权了,没有任何的远见卓识和智慧了。
特里尔如此分析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
1、毛之所以去重庆,是因国际形势迫使他不得不如此;
2、还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不希望发生内战,毛不愿自己被人看成是破坏和平的人;
3、他去重庆的目的也在于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这三条原因基本是中学生的水平,当然站不住脚。
国际能够迫使毛亲自去重庆的形势是什么?毛去,美国就不补助蒋呢,还是苏联就不支持蒋呢。毛不去,美国也会支持蒋介石,毛去,美国仍然支持蒋介石,苏联也没有改变想法支持毛,还是支持蒋介石。所以,没有什么国际形势迫使毛亲自去重庆。毛对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早已看明白。
毛不愿被人看成是破坏和平之人,去赴鸿门宴就能解决么?战争与和平,不是吃顿饭就能消除的。
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更符合逻辑的是:
第一、毛将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这已经成为了国共两党之间、群众路线和精英主义的斗争,而不是个人;
第三、即使毛泽东遇到不测,共产党一样有战胜国民党的坚定信心和充分准备;
第四、激将法,蔑视蒋介石。
只有在蒋介石的衬托下,特里尔对毛的评价才不无客观:
1、有些共产党人对与蒋的谈判实在没有兴趣,有些则已经厌恶战争,他们相信与蒋的谈判可能会取得成功。毛巧妙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坚持认为,世界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现在是真实的,但未来也是真实的,如果一个人既尊重现在又想把握未来,须得迂回前进。
2、其后的三年对毛是有利的。他的军事计划收效极大,他的政治语言使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奇妙魔术师。
3、没有一个人——甚至张国焘——暗示过毛缺乏毅力。
4、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毛的话听起来有些夸大其词,但结果确是如此。
5、如果李立三和布劳恩没有和毛作对的话,他们看到这种场面时,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6、1921年,毛和萧子升一起乘船时,毛曾预言:共产党会在三十到五十年内取得政权。1948年春天,他谈到了1951年7月。1948年底,他宣布,还需要一年左右的实践。结果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
7、毛的人开枪重创了英国军舰,英国对此大为恼火。毛以一个简单的论点做了回答:一个主权国家不会允许外国船只在它的江河上任意航行。
8、蒋的精明只限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危机,鼠目寸光。作为一个谙熟历史而有真正力量的人,毛有着更长远的打算。蒋是一个自负而愚蠢地人,常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毛头脑清醒,是一位不受别人偏见影响的人。他所感兴趣的只是自己目标的实质。
9、蒋只是一介武夫,而毛是一位思想家。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不仅熟练运用游击战,还会运动战,还会攻坚战、阵地战、还会大决战。不可思议的是,毛泽东不仅会指挥几百人的军队,更会指挥几百万大军,不仅会游击战,还会大决战。这让三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的制定者们,一定瞠目结舌。更有意境的是,当年的极左路线的制定者们,极有可能变成极右。面对过不过江,面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们确实会更倾向于悲观主义:更多地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这和当前的极右行为类同,他们急于放弃自己本民族的利益和权力,来向美国主子讨好。
毛在1938年就预言能够打败日本侵略,在1945年就坚信打败蒋家王朝。
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毛有一个统一的很有名的口号: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作为擅长战略决策的统帅,总是超越战友们一个时段。
在井冈山上,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毛的立场都是鲜明的,但过程都是曲折的。毛总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绝没有想过胜利会马上到来,胜利什么时候到来:完全取决于人民的立场。
经过28年的时间,经过21年的战争,毛泽东所在的共产党依靠最底层的人民群众,团结绝大多数,打击少数敌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波折,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强大对手,毛泽东从建党,到建军,从一个山头,到苏区建立,从长征,到抗日,从亲赴鸿门宴,到不可沽名学霸王,完整地经历了一个卓越政党的建立、成长、壮大。
政权已经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共产党手里。
毛泽东在进入北京的路上,他沉思着:是这些衣衫褴褛的泥腿子改变北京,还是北京改变泥腿子?
作为人类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并没有对夺取政权表现出过多地欣喜: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十章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特里尔写到: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把鸦片战争作为革命的起点,他所想起的不仅仅是三年的反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想起了中国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
特里尔一直信任毛泽东的民族主义。
从这一章以后,笔调开始流畅起来,细节也多了起来,和前面时间混乱粗乱不堪的章节明显不同。
特里尔还是有不错的比喻在里面:
1、毛把中国的民众比作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要写出什么呢?对毛是个难题,再说,这张白纸在这位书法家面前并不是纹丝不动的。
2、毛要熔化中国的一切机构——即使那些至今并不认为是政治性的机构——然后在社会主义的模子里重新铸造。
3、如果毛没有在朝鲜参战,中美两国可能会于五十年代在台湾发生一场战争,也可能于六十年代在印度支那边缘地区发生一场战争。
4、当斯大林学会了尊重时,毛泽东则学会了不信任。
5、毛彻底明白了一件事:俄国人卑鄙、自私、不可信任。
从上面的五条看,毛在建设新中国时,需要找个老师,在向斯大林这个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代价太大,导致了毛开始不信任苏联。在个人魅力上,毛是尊重斯大林的。
毛在朝鲜战场上担当了一切的风险,后果是同时赢得了美国和苏联的尊重,虽然有做了冤大头的嫌疑。
第一、中国出人,苏联出武器。
第二、武器是中国用钱按照市场价买的。
第三、面对美国鬼子的先进装备,对付国民党军队的战术和思想准别还是不足,有些时候吃了大亏,伤亡严重。
但这个冤大头该不该做,我想是应该的,也是迟早的事情,美国和中国直接交手,在台湾海峡还是在藏南,都不如在朝鲜半岛。
美国利用朝鲜战场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第一、试探了中国的军力;第二、保住了南韩政府,保持了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第三、保住了台湾和中国的分裂状态
特里尔有些地方也能理解毛泽东的深意,尽管这是很难得的:
1、毛在谈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毛用人民一词来代替无产阶级。这不是变换花招。很明显,毛的革命比列宁的革命有更广泛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敌人大多不是中国人,因此它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人民是与帝国主义相对而言的。
2、毛为了得到苏联的贷款,而要付出代价,并为此闷闷不乐,这些让步击中了毛的民族自豪感的要害。
特里尔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不错,至少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要好很多,但对人民的理解就悠悠忽忽了:
1、关键的是,由于时间不同哦,人民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
2、人民的范围也不易界定;
人民的范围的确不易界定,也确实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绝不是不可操作。
人民的范围至少包括公民的70%以上,越高越好。而在毛泽东的逻辑里,人民的范围在全部公民的90%以上,而只有2%的属于顽固派,而不是像茅于轼说的,中国的安定团结的因素在于百分之几的精英,而不安定因素在80%的群众。
人民的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要抗日,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还是地主还是资本家,都是人民的一员。
而在当代,人民的范围就是包含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极少数和人民群众对立的黑恶势力和地方官员、叛逃国外的贪官、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个别人。
特里尔的掉价的评论也在继续:
1、中国的民众将再次成为一种摆设;
2、毛仍然实行家长式的统治;
3、三十年后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可以看到它在1950年形成时期的样子。
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就在特里尔认为中国民众当成摆设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民干劲十足,真正相信自己的劳动是神圣的,即使自己是个挖粪工。
毛仍然实行家长式的统治。这句话再次说明了特里尔把毛当成了毛老爹。这是非常不靠谱的描述。毛泽东的政策不是自己执行,直接到第一线的,而是通过官僚机构,毛泽东没有通过其他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想法。
这一章的最后,特里尔描述了毛的关于斗争与妥协的关系,毛说:妥协总是要的,我们不是在朝鲜的三八线同美国人达成了妥协了么?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特里尔描述到:中国是一个由乡村组成的社会,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政府像毛的政府那样,将其影响渗透到每一个村落。这种变化不是经济的或技术的变化。
特里尔是在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出生的,又到美国去打工。他没有欧洲大陆的历史底蕴。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都是欧洲和非洲的杂合体。而欧洲人出了头脑,用武力奴役了非洲人。开创了澳洲和美洲。
人的自满容易让后来者居上,现在这些新大陆上比亚洲这块更古老的大陆是发达了。就是在美洲当年被奴役的黑人,现在也比亚洲人高一等。尤其是黑白人种的奥巴马总统为标志。
在解放后的阶级斗争中,特里尔的描述好不掩饰他的明显的断章取意:
一位新当权者对一位美国作家说到:你要想让一个人坦白交代,只需把铁棍放在炉火里烧。但是女人很顽强,她们宁死也不愿告诉你金子藏在哪儿,身体被烧焦了也无所畏惧。
特里尔在本书中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员和工人农民在弱势下被屠杀被围剿有20多年的历史,都没有写过一个这样的例子。到了中国人民胜利了,他开始描述这样的细节。
这样的案例有么?我想一定会有的,但不是被当做一个时代的特征去描述的典型。
特里尔引用了这个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典型个案后,开始为这种凸兀的偏颇平衡一下,同一个话题转到毛身上:
毛从未亲自参加这种咄咄逼人的阶级报复。他反对虐待,但他并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因为愤怒的农民控制了土改。
这句话道出了一些实情,但不足以表达毛泽东和土改的关系。毛作为支持土改的领袖,土改的功过都被毛承担了,具体的过程一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不能用个案去评价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这是最重要的。
特里尔也承认整个社会的进步:
1、农村的精神面貌在改变。一向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权威,现在也受到责难。
一直被视为天理的陈规旧俗也被雨点般降临的新观念所取代:阶级、热爱苏联、斗争、翻身。
2、毛青年时期关心的妇女解放终于有了结果。财产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毛的政府给了中国妇女以自己的名义拥有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权利。
解放妇女的后果是让中国妇女得到了自由和中国社会得到了最广泛的平等,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而有挫折的。从目前看,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到了世界各国妇女地位的最高端,我都预感到中国下一步会进入母系氏族——子女跟随母姓。
土改让更广大的群众得到土地,这对有些靠辛勤劳动而积攒家产的富农有些不公,但整个社会的平等显然更重要,因为富农和贫下中农比起来人数要少的多。
特里尔的重点还是在半知识分子的毛和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斗争,这也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特里尔的全篇评论的主线:
1、半知识分子的毛嘲笑真正的知识分子梁的无用;
2、权利的嚣张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批评就等于杀人;
3、这种以教代罚的方式(或以罚代教)在毛以前的共运史上还没有先例;
4、毛把真理和权力熔于一炉;
5、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成了主要的牺牲者;
6、半知识分子的毛始终对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怀有不满。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7、毛融政教于一体,并不仅仅是出于权宜之计,而且因为他深深地感到这两者应该融合在一起,这就更糟糕了;
8、他认为,任何偏离的要求都是分裂的征兆;
9、孔子云:士可杀不可辱。毛的做法与此正好相反,他未曾杀“士”,但确戏其“头”于股掌;
10、毛认为真理不是过程的最终产物而是从一个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来的东西;
11、在新中国,没有任何自然空间和心理空间留给个人,让个人去思考真理;
当前的中国反毛者的言论大多出于这里,包括袁腾飞等似是而非的历史老师
第一条,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对撞。这是高级别的对撞,不是毛泽东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对撞。但特里尔把梁漱溟当做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对的。梁漱溟中学文凭,虽然有北大教授的从业经历,后面也数年从事教育,但也对社会尤其是农村进行过理论和实践。两个人都自认为是农村改造和发展的行家里手。梁漱溟偏重于儒学改造农村,毛泽东偏重于阶级斗争。事实,毛泽东在农村的成就和挫折都远大于梁漱溟,实践远比理论要困难的多,尤其是短短几十年内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胜利。
毛和梁的对白绝不是现在公开的这些,尤其是梁的言论。毛发火一定有原因,但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此事成为毛对知识分子的不恭敬的典型。而90岁的梁的言语也说出这是一个个案。
梁对农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是小范围的,而毛泽东是从小范围到全中国,并且还要武装斗争保卫。可以猜想,以梁的才智,有些方面一定会超越1950年的农村政策的。但这也不是根本问题,因为梁提出的回报农村,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工业,工农利益一致也是成立的。是先重视工业,还是要回头照顾一下农村的问题。这是前脚和后脚的问题,而不是砍掉一只脚当残废的问题。
毛泽东对此事的处理,也证明了毛梁之争没有超出言辞上的争论。
特里尔对毛梁的争论下了这个结论:
权利的嚣张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批评就等于杀人。
这是自视为知识分子的特里尔代表了他眼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是半知识分子的梁漱溟对权利的评价。
梁没有做出这样的结论,而特里尔得出来了,袁腾飞也说哪个知识分子还信奉毛的话,就是把书读到狗肚子去了。
这是从一个1950年代的公案,演化到2010年代的公案。
特里尔下的结论,只是特里尔的结论,既不是梁漱溟的结论,也不是毛泽东的结论。从结论上看,批评就等于杀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批评可以演变成杀人,这是事物的发展必然。从1980年的批评毛,到现在的诅咒、辱骂毛,到现在的崇拜蒋介石、汪精卫。现实就是如此。
毛泽东用以教代罚对待梁漱溟,这在以前是有先例的,这样对待知识分子可能是自古以来的新方式。即使从现在的国际角度看,也是非常人性化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拥护你发言的权利。并且一切待遇照旧。
特里尔称毛把真理和权力熔于一炉。二十多年来,成立一个武装政党的全部目的就是在于把这一古代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里还真有点不明白特里尔是褒是贬。特里尔认为真理和权力不能熔于一炉呢?还是认为这个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被毛泽东实现而发出感慨?我们暂不去纠缠。我们单说真理和权力的关系问题。
暂不进行真理的哲学理论探讨,在人类世界,有个真理就是:让最大的人群过上自由、平等、互助的生活。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是少数人过着自由、浮华的生活,利用国家机器和其他手段奴役多数人。在当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手段更加隐蔽,利用货币来进行着瞒天过海、掠夺他人、实现少数人掌控多数人的目的。
他们怎么达到目的的:第一、武力;第二、官僚制度;第三、自由市场;第四、货币发行权;等等
真理和权力在人类历史上分离的时间远远大于融合的时间。
历次改朝换代的动力就是对前朝的不满,但民众总是被利用完了,就被抛弃。结果就进入战乱、和平、再战乱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过去总是多数人吃不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导致生活资料会出现巨大的剩余,只要改变分配方式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古至今的梦想——人人自由、平等。
在中国,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终于实现了真理和权力的统一。后面就是保持真理和权力统一的过程。这里的权力完全可以用权利代替。
权力和真理可以统一在一起。只有这样,让绝大多数人自由、平等、互助的真理才容易实现。但是权力和真理也可以分裂,分裂的动力就是少数人利用权力营私舞弊、抛弃人民、走向精英主义,视撒旦主义为真理。
但是特里尔其后的一句话,表明了他对真理和权力的融合是讽刺:
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成了主要的牺牲者。
特里尔又用了个案当做普遍的手法,将毛泽东和知识分子对立起来。这是诬陷和偏见。
特里尔将真理和权力的融合解读为政权和神权的统一。政教合一的用词,显示了特里尔的无知,这也是他的最大的败笔之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虽然执行宗教信仰自由,但自身没有利用宗教。当然,特里尔和当前的一些反毛者,将共产主义视为宗教的话,那另当别论。
共产主义是宗教么?实现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宗教的话,那么这个宗教可以要,也应该要。那些走资本主义的不是也信奉撒旦教么?他们云山雾罩地利用普世价值来掩饰撒旦教是以百分之二十统治百分之八十的教义。他们不认同人类可以走向人人自由、平等。
特里尔继续评价半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半知识分子的毛始终对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怀有不满。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知识分子的患得患失、骑墙行为、马后炮、推波助澜是有的。但要说知识分子不偏不倚,那就太恭维他们了。知识分子因为和社会实践离开一段距离,所以,他们要么落后于社会实践,要么超前于社会实践,能够做到不偏不倚的恰恰是半知识分子的毛。
他们满腹经纶只是一隅之学。毛泽东在军事、政治、诗词等的一方面的成就就足以冠于中国乃至世界。特里尔的评价似乎在故意降低自己已经不高的智商和短视。
特里尔继续评价毛与政教合一的关系:
毛融政教于一体,并不仅仅是出于权宜之计,而且因为他深深地感到这两者应该融合与一起,这就更糟糕了。
特里尔在意识之中将西方的分权式政治体系视为人类的更高境界,这是特里尔浅薄的地方之一。
一个政治体系,是分权还是集中,是两党还是一党,都会有优缺点。分权可以出现效率低下,集中可以实现高效率,效率低下有效率低下的优势,也有效率低下的劣势,高效率有高效率的益处,也有高效率的弊端。关键是政治体系是为了谁?这个政治体系的核心人物是什么世界观?是群众路线还是精英主义?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无论是真资本主义也好,还是真社会主义也好,危害最大、最祸国殃民的就是假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
资本主义的目标和手段是资本,他们反对强有力的政府,效率高的政府,以利于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垄断。自由主义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他们将性自由、自由市场、自由崇拜确实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利用人性的贪婪、恐惧、好奇等欲望分散公民的注意力,利用资本控制政府,利用货币打破国界,从而达到他们的目标。
特里尔无形之中做了资本的枪。尽管他不满美国的民族主义。
特里尔对毛和真理的来源有个比喻:
毛认为真理不是过程的最终产物而是从一个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来的东西。
特里尔已经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的枷锁里,当然不明白真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真理是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过程,而不需要人去刻意追求。这是典型的资本分化、愚弄民众的手法。他们宣扬公民、给你选票、给你性自由、给你NBA、给你超级碗、给你好莱坞。你似乎什么都有了,你就沉迷于肉欲、给球星们、影星们捧场送钱。他们就从一个人,慢慢的堕落成了低级动物,除了机器一样的上班,就是食欲和性欲的追求。
真理真的不需要追求么?当然需要,不仅需要,如果你不去积极地追求,就会丢失,就会倒退。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人类不总是前进的,在原地打转和倒退是经常的事情。
否认人的能动性、主动性,是资本主义攻击社会主义的惯用理论。资本非常善于将你拉入食欲和肉欲的追求上,善于利用你的贪婪和恐惧,善于给你树立你喜欢的各行各业的偶像。这些偶像可以真有点货色,但绝不能迷恋他。
大同世界、消除战争就是真理,他就在那里,他就是个固定的目标和源泉,他吸引着能人志士去实现它。但至今没有人能够完全实现它。
靠家族治理的封建帝王时代,脱离不了自己的阶级性和家族性,只要家族没落,自身都难保,还怎么实现大同世界。
靠资本控制的资本主义,脱离不了拜金主义的局限和自由主义的弊端,只要贪婪不消除,资本最终将会和贪婪一起被葬送,他们不能实现自身的救赎,怎能实现大同世界。
精英主义的代表和群众路线的代表将会进行殊死的搏斗。
毛泽东的一生包括国共的斗争、党内的斗争都是作为群众路线的代表向精英主义的代表作斗争。
群众路线虽然是实现人人自由、平等这个真理的正确路线,但是如果没有权力,很难保证实现,就是有了权力,也会受到精英主义路线的不断夺权。
精英主义和撒旦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人类的百分之八十是天然的自然物,和其他动物植物没有区别,是为那百分之二十服务的。
特里尔视真理是自然过程的理念,恰恰反应了他的精英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蛊惑很多人成为资本的帮手,从而延缓资本制度的寿命。
特里尔继续用自己更加狭隘的思维去畅谈毛泽东的行动:
1、斗私,不意味着就是利他,而是意味着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一度成为道德的规范和社会的准则;
2、在思想改造运动期间,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检举自己的父亲,而导致精神全面崩溃;
3、毛要求在羊群中间的每只样都会自由说话,自由独立自我完善,而不要温顺驯服。但是,脱离群体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4、发动三反、五反这两场运动旨在使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者们认识到,毛泽东的领导在道义上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使用的方法大部分是沿袭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期的方法。不像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5、毛不仅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旧中国的产物。
6、在西方,我们认为人能孤立地改变自己,在毛的中国,不能指望这种灵魂的变化会单独发生。
特里尔很会排列法,应用排列法可以将真理说成谬误,将错误说成正确,将不确定说成确定性。
斗私,不意味着利他。多么好的否定。斗私和利他的关系,其实没有这么俏皮。斗私可以利他,也可以不利他。可以短期内不利他,但长期看是利他的,也可以在短期内是利他的,在长期内反而是不利他的。毛泽东的斗私思想是长远利他的,这个就是社会的公平,就是绝大多数人实现自由、平等。而特里尔的不利他,是短期的,局限的。因为不斗私,让私有的自由发展,必然意味着损他。
山西的煤矿和山东人好像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私有化了。就是损他。因为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拥有山西煤矿的股份,结果私有了,就相当于全国人的资源被山西的几个人或者其他资本掠夺了。
中国的石油,应该是人人都有份,但是如果私有了或者国有企业被少数人霸占了(名义上国有实质上私有),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共有财产被少数人掠夺了,这也是损他的。
中国的银行,应该人人都有份,如果被送给外资或者被外资控股,中国人民的血汗就被出卖了。这也是损害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
不仅如此,中国的银行如果被个人尤其是被外资控股,一旦经济危机,中国企业的血液掌控在外资手里,他们会打压中国企业的市值,用低廉的价格进一步控股中国企业。
中国的资本家即使发展了近30年,也只是模仿水平,在金融资本市场,比西方资本家还差的远呢。西方资本家,可以将制造业转让,可以将自由市场的教科书转让,但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控制权,是不会转让的。
特里尔与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距离还很遥远,即使他生活在美国。
特里尔不单不懂私有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有害性,还编造了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人都不相信的现象:
在思想改造运动期间,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检举自己的父亲,而导致精神全面崩溃
特里尔又在用似是而非的案例来做代表性的论断了。
特里尔继续显示自己的愚蠢见识:
1、毛断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前发展,敌人不是在消亡,而是在壮大。
2、毛有一次曾谈到政府机构里大约有百分之十的干部可能是反革命。沈阳一家街道缝纫小厂的七名成员,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讨论着他们厂里的零点七个反革命分子。
3、本传记引用的很多文章无法在这本权威性的《毛选》中找到。这些文章有些写于二十年代,还谈不上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些写在江西时期——当时毛刚染指权力——其中含有可能连毛本人也不相信的思想。
4、没有哪种语言能像汉语那样产生如此直露简洁的标语。
事实证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敌人确实没有消亡,不论是国内滋生的敌人,还是国外的敌人,都在壮大。尤其可怕的是内外勾结在一切了。
为什么毛泽东又说对了,特里尔又错了?因为毛泽东看到发展就会带来贪婪私欲的增长,而国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发展。私有化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所以,毛泽东会在1950年代做出那样的论断。而在60年后,毛泽东论断成为现实。
0.7个反革命分子,是反毛的形而下的知识分子最得意的案例。这不得不说,这样的假知识分子正如毛泽东所说,狗屎不如。狗屎可以用来肥田。这样的假知识分子,就会吹毛求疵。他们只有空喊理论,不去调查一下最后这个小厂最后怎么解决的。这样的知识分子连那0.7都不如,反革命也有做反面教材的用处。
特里尔夸赞了自己的这个名为传记实为评论集的资料的来源隐秘性。这就和喜欢打听小道消息的股民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消息的正确性,先把公开的资料批评一番。
但是,我们要反思,小道消息就是正确的么?不公开的资料就是事实么?拥有辩证思维的人士会都否定,实现否定之否定,而不是否定一次。对任何事物,如果否定一次,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否定之否定,才会得到继承和发展。
特里尔还讽刺性的夸赞了中文简洁有力意味深长的优越性,这有点像中国人的语气。不管是真心与否,比黑格尔对中文缺乏对立统一性的词语的污蔑要好很多。
特里尔虽然在这一章里,对毛泽东极尽污蔑来显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但最后还是这么写到:
五十年代的毛还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特里尔写到:
到了1954年,毛想使权力更加集中。
从这里我们看到,在1954年之前,权力是相对分散的。但特里尔在上一章里居然全是不依不饶对毛泽东进行口诛笔伐了,如果这章不说毛泽东想使权力更加集中,我们都感到,中国是在欧洲中世纪了。
特里尔的语言越来越像法西斯了,他在刻意将一位伟人制造成恶魔。
特里尔在不间歇地恶意攻击毛泽东的间隙,也有时候记录一下中国的进步,虽然这在文字的比例中不到1%:
1、到了1954年,毛想使权力更加集中。在朝鲜停战,城市经济基本稳定和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更多地加强中央集权似乎成为可能。
2、毛撤消了六大行政区,同时削减了军队对政府的直接影响。总之,在1954年的新宪法颁布以后,党对国家的控制加强了,各种独立王国被废除。
3、斯大林一死,毛开始反击高,毛之所以拿高开刀,是为了阻止高以后再搞阴谋,也是为了杀一儆百。
4、会议对高、饶进行了正式清洗,毛或许不想再现场看到结局。
5、这仅仅是死亡的延缓,后来高在监狱中服毒自杀。他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与毛较量后失去生命的党的高级领导人。
特里尔对建国后毛的描述和毛在中学校园里一样。毛在学校时是孤零零一个人,那大半时间是对的,而建国后的毛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尽管他的生活来往不多,但特里尔想要描述的是一个集权的毛,他没有想过自己的描述太过玄幻了么,毛的想法和政策是靠自己来实现的么?他和梁漱溟争吵,和高饶角逐,是他一个人在思考,在执行么?
1、令赫鲁晓夫吃惊的是,毛很蔑视美国的的威胁
2、直到1954年,毛仍然相信人的意志要比武器重要。
3、毛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相信原子弹是万能的,这是极大的错误。
第三条是为了说明毛对原子弹的看法,特里尔翻出了1945年貌对原子弹爆炸的看法。但这里的记载和第九章记载的同一事情的同一个毛泽东的反应是不同的。在第九章里,特里尔是这么写的:
毛在1944年似乎是亲美的。他已感觉到美国军队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与日本人作战,但没有预料到美国人会使用原子弹。他对此表示赞赏,并开始欣赏美国来访者无拘无束的风格。
为了保持原貌,标点符号都不敢改动。他对此表示赞赏的他,是指毛泽东,这个无疑。对此的此是什么?如果此是指美国使用原子弹。那么这一段和现在的记载就明显不融合。如果此,是美国来访者,后面有“并开始欣赏”,语句重复。
从这里也可看出,特里尔为了达到侮辱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不惜侮辱自己。
将特里尔和毛泽东相提并论,还是高抬了特里尔。
没有特里尔,毛泽东还是毛泽东,
但没有毛泽东,特里尔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玩弄文字的人。
在1955年,事实上,毛泽东的世界地位在不断提高,而在特里尔的笔下虽然看到一些类似的足丝马迹,但是更多的是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不同,和外部世界的隔离。
特里尔讲到这里,还没有把毛泽东和毛老爹分开,特里尔这么描述:
1、在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安全感。在过去,如果父亲指责孩子有错误行为,孩子没有权利为自己辩护或要求公众裁决。毛的公民也是如此。父亲对子女是恩威并重,毛的权力也是与其思想的威望密不可分的。团结合作的大家庭而非有限公司,正是毛的目标所在。
2、对于毛来说,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他。他出生在山区而不是沿海。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不是在大城市度过的。他的革命生涯是从中国内地开始的。与斯大林不一样,他是从延安而不是从整个中国的角度看待世界。
特里尔非常机械的认为性格在某阶段形成后就不再改变,他也过分相信西方的有限公司的作用和价值。
毛老爹管教毛泽东,是直接执行到毛泽东头上的。而作为领袖的毛泽东的思想是要通过其他人去逐级实现的。
毛老爹实现自己的想法途径单一,毛泽东则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这样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扩大化,而是几何增长的复杂。
毛老爹面对的是未成年的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面对的是一群精英。
毛正是在山村而不是城市长大,才会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才会明白需要解放的最大人群在哪里,他的视觉才真正地代表了中国。
代表一个国家,不能按照财富,不能按照地位,也不能按照学问,而是按照人头,只有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人,才是代笔了这个国家。
特里尔对中国的1950年代,还是很称颂的:
1、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感情并不是主要的,它只是表现在爱国热忱中。在毛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愁吃穿,没有失业,生活安定,他们个个都有自豪感,人人争做贡献。
2、毛非常了解外部世界,他不断地读书,在五十年代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哪一位在读书和写文章方面超过毛。
无论特里尔多么偏斜,我们从他的文字里还是能够得到,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在大幅提高,而毛对上层精英们还是不断地调整。
每次运动,毛主要针对的都是上层精英,而对老百姓都是有益处的。
一个国家,如果上层和谐,那么下层遭殃的可能就比较大,如果上层在混乱,老百姓也不会得到多少好处。正如中国的一位故人说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在1950年代的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高层相对稳定并时有运动,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是非常伟大的时刻。
即使有运动,也是非常局限的,并能够收放自如的。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领导艺术。
这一章,特里尔用了自相矛盾的评论抹黑毛泽东。
第十三章 疑云(1956-1957)
这一章一开始,特里尔从全球角度说了一句有意义的话:
有时一年胜似一个世纪。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对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来说,就是如此。而对于中国来说,1956年也是这样的一年。
特里尔给出一个事实,每个国家都有流年不利的时候,尤其是中国,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过来,而毛泽东的志向是让中国绝大多数人进步为现代社会人——不像以前的社会一样是逆来顺受的。这个难度尤其大。
特里尔也单单是讲了这一点类似,他更关心的是毛刘的不同点。
特里尔写到:
1、毛认为,只要使农业集体化,就能牢牢地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刘少奇对农民说:从现在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已不再合适,主要的问题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2、全国六十七万个合作社中有两万个因为办的不成功,已被强令解散。这些人的行为受到刘的支持。
3、毛认为,权力的行使不是砌砖,而是雕塑。刘和其他许多领导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毛的意思。
4、毛提出:多、快、好、省。
多、快、好、省,又是一个难点。袁腾飞认为不通,他认为只要好就不能省,只要快就不能好,只要多就不能快。
权力的行驶到底是砌砖,还是雕塑。对于不同的政客,有不同的方式。资产阶级政客认为任期满了就完成任务,不管砌砖砌的好坏,自己反正赚到了一笔,一任不管两任的事情,这是砌砖思维。现在的中国的政客有些也开始向这方面发展,他们不管上任的砖砌的好不好,反正要强拆,也不管质量好不好,反正下一任要拆。雕塑是整体看待,几代执政者都要有连续,而不是分离。
在这一章里,特里尔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记述:
1、毛不喜欢强迫是确实的。他还认为,政治欺骗不能唤起人们的参与热情
2、毛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高度专业化的专业人员将被遗弃
3、毛很少谈过程这个词,只是谈关系。他认为万物皆在变动。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因此只有很好地去利用它的不稳定性。真正的平衡不存在于纯粹的计划之中,而是来自矛盾斗争的消长起伏。
4、毛喜欢说两条腿走路。由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可以窥视到古代中国的阴阳思想的影响。
5、毛要精简党政机构的三分之二。他想要松动一下僵化的官僚体制。
6、毛阐述了他的国防哲学:人民战争加原子弹。
特里尔如果真正明白和同意上面的这些观点,他的书会写的更好。可惜的是,没有一点迹象显示特里尔对于上面这些重要的观点有所理解,只是记叙而已。
这就是一个好的传记和差的传记的显著不同之处:
该详细的不详细,该同意的不同意,该分析的不分析。
毛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但不会遗弃高度专业化的专业人员。
过程和关系不是开始和结束的关系,所以,特里尔对于毛关心的关系和他少谈的过程,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是变动的关系,过程是不置可否的过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难道特里尔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么?
真正的平衡不存在于纯粹的计划之中,而是来自矛盾斗争的消长起伏。
这是多么伟大的理论。特里尔没有注意到这个观点的重大意义。平衡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才实现的,而这个平衡是短暂的,除非矛盾双方同时消亡,要不就是此消彼长地存在着。这里才有了人的能动性,而不是认命。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辩证法,中国的阴阳也是辩证法。两者相通,一个是古代的朴素的辩证,但一直被中国人所运用,一个被西方人详细论证,结果被毛泽东统一运用在了中国革命事业中。
特里尔在此表白,自己对辩证法一窍不通,更不用说承认辩证法是比形而上更高级更科学的方法论。特里尔还处于形而上的阶段。
特里尔除了列举了一些他不懂但非常重要的观点外,就开始给毛泽东奉上最高级也是最无耻的帽子了:
1、毛不仅是中国的斯大林,他还是中国的马克思和列宁,不过目前他扮演的角色是中国的斯大林;
2、毛主动掀去了对中国思想自由的压制,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是没有先例的。
3、在毛内心深处,他是蔑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
4、他鞭打斯大林这具僵尸,就为自己作为正确的中国领袖罩上了一圈美丽光环。
特里尔虽然承认毛与斯大林相比,毛具有更柔和、更有耐心、而且始终不妥协的政治手腕。但特里尔还是将毛认为是中国的斯大林。
特里尔虽然认为毛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以改造的,但特里尔仍然要在毛泽东和知识分子之间挑起仇恨的气焰。这只是在显示特里尔的无知和卑鄙了。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以赞扬为主的,而特里尔却非要让毛泽东说出特里尔对斯大林的侮辱。特里尔就像一个神棍在搅动着两个已经过世的人的关系。
特里尔似乎对毛泽东的心理越来越了解,几乎成了先知。尽管,以特里尔前面的言语分明的表达出特里尔离毛泽东十万八千里,但他仍然不断的饶舌:
1、毛第一次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一区分是模糊不清的。这种模糊性,像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阴云。
2、允许自由鸣放并不是为了去追求真理,而是治病救人的药方。
3、毛此时即被中国有可能被改造的激情所迷住,但又夹杂着把中国这个难以对付的老怪物改变成新样子并非易事的气馁感觉。
4、毛显然不会忘记,他的儿子是在彭的指挥下死在了朝鲜
5、毛也怀疑自己是否正在衰老而不能把戏唱好。
6、毛最初是坚决支持匈牙利事件的。这犹如一个不诚实的女子与人调情后,又哭喊着说遭受了强暴。
7、毛对莫斯科相当敬重,但他不愿公开承认这一点
8、和赫鲁晓夫一样,毛被匈牙利事件吓着了。
9、“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毛的这些话说明他在信仰上经历着激烈的内心斗争。
前八条,特里尔表现出对中学生对校长的迷茫认识,但又不得不说出自己的观点。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区分必然是模糊不清的,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们都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油和水一样没法混合。特里尔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观点再一次暴露。
允许自由鸣放当然是为了追求真理,但不能因为自由鸣放就自由散漫,影响效率,影响真理的存在,如果影响了真理的追求,就该治病救人了。
毛没有气馁的时候,即使在最不得志的苏区时代,为什么到了人气最旺的时候,倒开始气馁了呢。特里尔当然没法说清楚。
特里尔是否怀疑自己已经未老先衰没法写好一篇评论集呢?
毛在什么时候被吓到过,难道一个匈牙利事件能够让毛被生平第一次吓到过。
特里尔一面否定毛对莫斯科的信任,一面肯定毛信仰莫斯科,一面确认毛是一位创造者,一面否定毛的独立性。特里尔就在这样的混乱不堪的思维中,继续着他想像的毛泽东形象。
毛泽东的预言又对了: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开始非化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实现他的志向:推翻苏联。只有38年时间。
同理可以推论:中国从毛泽东1976年逝世开始,邓小平开始非毛,到近几年开始疯狂非毛,1976+38=2014.
无论如何,斯大林完成了他活着的时候的苏联的兴旺,能够在世界上和美国相提并论,而后的继任者,不断地改革,导致腐败盛行,最后被西方不费一枪一弹,苏联解体,共产党成为非法组织
第十四章 体制的修补 (1958-1959)
特里尔在引用别人的语言时,没有对毛泽东褒奖的,即使是毛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尽管事实上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非常之高。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特里尔的这种引用持有信任。
特里尔还是引用开章:
一位在五十年代早期就认识毛的缅甸人后来回忆说:到1957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长时间地静静地坐着,显出老相,行动也变得迟缓了。
1、他对他的经济学家说:你们的文件,我两年不看了,今年还不准备看。他对官僚机构的效率低下很不满,他希望下边有更多的能动性。
2、毛还开始了与幻影的斗争,因为新中国已经出现的东西和他希望出现的东西之间产生了鸿沟
3、毛之所以要对体制进行修补,还有另外一个根本原因——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终有一天要死去。
4、毛的头脑随着统计上的估计而膨胀着
5、毛鄙视各类专家。有知识的专家在毛看来是特别怪的人。这位半知识分子嘲笑他们。
6、这里有一个缺憾:知识分子阶层与中产阶级的兴起相联系,而中产阶级的毁灭又无法使它得以幸免。农民不需要历史学家,炼钢高炉旁的生活本身不可能变成精致的小说。
在全书所有的评论中,最显示特里尔智慧的是上面的第三条:
66岁的毛泽东越来越感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
这话说的滴水不漏,似乎无可辩驳。特里尔把全人类的智慧都吸收到了自己的脑壳里,才能有如此的妙论。
毛泽东从开始干革命起,就知道自己也许会突然死去。更会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去,就是党也会死去。特里尔在前面也描述过。
但是,特里尔不只是为了这些,他是为了衬托毛泽东的政策。特里尔想尽一切办法来说明,66岁的毛泽东在走下坡路。
特里尔为了说明这些,不惜将人类的共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都会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的事实强加给毛泽东一个人。
1、“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这是迄今为止对自己的父亲讲过的最热情的话。
2、彭德怀粗鲁地对他的来访者说:“他还想出版呢!个人写的书只能用个人的名义出版,不能用中央的名义出版”
3、毛以后好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他失眠了。
4、然而,在毛的四十分钟讲话结束之前,他又慢慢地恢复了以前的精明。
5、他在承认错误时的措辞也是很巧妙的。
6、毛能揭露或想象的谬误越多,他认为自己掌握的真理也就越多。
特里尔不断制造者毛泽东和毛老爹的对立,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对立,以及特里尔给毛泽东的压力。
第一条有一个最字,这个最字的意义,从特里尔漏洞百出错讹不断的记载上看,这个最字毫无意义。第二条是特里尔的杜撰,第三条,是特里尔常有的给予的毛泽东的压力。第四条马上就显示特里尔给毛泽东的压力消失了。特里尔的压力就是这么来无影去无踪。第六条又显示了文人饶舌和俏皮话的功力。
事实上,毛泽东想象的谬误都出现了,所以,事实上,毛泽东掌握的真理比在1960年代的人士看到的还要多。
第十五章 苏联与超越(1959-1964)
特里尔多次提到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
但特里尔提到的至少3次之中,都是旁观者,这个观点在特里尔眼里似乎是错误的。
特里尔继续写道:
1、毛越来越坚信:苏联人对辩证法已失去了兴趣。他们越来越喜欢有一个稳定的世界,而毛泽东则对世界的动荡感到欢欣鼓舞;
2、毛要寻找更鲜红的明天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在今天“非辩证法”的思想看来,是属于毒草之列的;
3、“他们相信技术和干部可以决定一切”毛这样评论苏联人,是为他把一切事物直接扔给群众的做法辩护。
4、毛讨厌苏联人提出的全面巩固的观点。他说:在整个宇宙和地球上,一切都是不断地产生、发展、消亡,不可能有全面的巩固。
5、1962年,毛跨出的一步是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 组织致命的一击。他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权力已经被修正主义分子篡夺。
6、1964年,毛毫不掩饰地说: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
7、毛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他重新把中国的救星定位敌人。
8、既然毛满不在乎地拔去了塞子,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还会把苏联这个 瓶子拿了这么久呢?
特里尔表明了他的认识观:今天是非辩证法的思想。
辩证法作为包含了一般和特殊规律的方法论,难道还有比一般和特殊更广泛更科学的非辩证法的方法论。特里尔放了一个卫星,非辩证法的思想,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和其他国家的精英主义不同,苏联走向精英主义,毛当然反对。精英主义的后果就是苏联倒台。
毛宣布苏联成为修正主义,是基于他们的精英主义路线,和西方无原则的来往。结果,毛泽东又看到了30年后,苏联被一个叫撒切尔夫人的女人笑盈盈地肢解了。
毛把苏联定位为敌人,是因为苏联已经变了,已经开始脱离人民群众,走向为权贵官僚少数人服务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专政中的腐败。虽然,专政不一定腐败,但腐败足以摧毁专政。
特里尔不小心地写道:
1、1964年秋,一个小时足有的时间里,爆发出两件新闻。赫鲁晓夫被推翻和中国爆炸了自己的第一枚核武器。
2、毛亲自鼓励钱学森等科学家。
3、1956年,毛在一次知识分子集会上说:美国人只知道赚钱,如果没有人给他抬轿子,他就得考虑走路了。
之所以说,特里尔不小心,是因为毛泽东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并不像特里尔反复挑拨的那样不堪。
尤其是第三条,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美国人是靠别人抬轿子生存的。美国要么用武力强迫别人来抬轿子,要么用资本或者货币哄骗别人来抬轿子。因为美国得到了领先的机会,导致了他的忽悠总是能够成功。直到现在。
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
毛总是很精明,但他从来不虚心。在他看来,世界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中国提供了赶上和超过的目标。
可以改一下:
特里尔总是很愚蠢,但他从来不虚心。在他看来,世界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他认为世界是非辩证法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的结果也就有两种可能。可以有利于自己,可以不利于自己。人既要认识客观世界,也要有能动性。否则,世界可能出现不利于人类的事情。
特里尔的非辩证法,这是新名词。我以为不外乎感性和知性规定。感性是靠不住的,知性规定是局限的。特里尔自以为知性规定就是认识论的最高境界,这是大错特错。辩证法包含了知性规定,并能将知性规定所带来的矛盾一起解决。
知性规定是局限的,他不包含特殊,对于一般的规律也不能包含。越具体的规定就越局限,结果是越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白马非马事件。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规定中的马,和白马、黑马等等马都不等同。这也可以推理出,法令越多枉法的越多,因为法令越多漏洞也多;同时枉法者总是用有利于自己的法令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枉法者大多是明白法令的权贵。对于老百姓而言,法令总是用最严厉的解释来定案。
第十六章 退却 (1961-1964)
特里尔开始用自己幼稚的思维代替毛泽东思考为什么:
1、为什么要发动1957年的铲除毒草运动?因为匈牙利时间使毛烦躁不安;为什么要搞大跃进?因为毛意欲脱离正面临解体的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并试图按自己的想法走出一条中国的路;为什么要反击彭德怀?因为毛把它看成是与赫鲁晓夫的幽灵做斗争。
2、毛觉得,他自己的意志就是那一时代中国道路的化身,他感到自己能超出常规,跨越一定的社会秩序。
3、毛并不是因和彭德怀发生冲突才开始谈论佛教思想的。因为他对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原有的迷恋,就开始回到中国的传统。
4、难道毛真的已割断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吗?确实如此。但要了解毛的思想变化过程,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在概念上的内在矛盾。
在第一条里,连续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简洁直白的,也是天真无牙的。毛是运用辩证法的天才,他的辩证法不单是从马克思著作中读到的,更是从中国的历史和革命实践中得出的。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内因决定外因,而不是外因决定内因。所以,才有了年轻的毛泽东宁愿放弃出国的机会也要留在国内,宁愿相信中国历史上的绿林好汉的战斗经验,也不会全盘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宁愿自力更生也不愿出卖国格。毛泽东一贯如此,但是特里尔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外因论。
毛泽东一贯是以内因论处理事情的,而特里尔写了毛泽东的大半生,居然没有看出来。从此可以看出,特里尔对于哲学实在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第二条,特里尔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毛泽东,虽然这容易得很,但并不具有说服力。如果真正懂的毛泽东,1960年代的毛泽东一定是在考虑历史上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朝代更迭,战乱不断。毛泽东的意志能不能是那一时代中国道路的化身,能不能超出治与乱的历史轮回,能不能跨越常规的社会秩序,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并不能否定毛泽东为此做出思考和探索。
在第四条,特里尔强调毛泽东确实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就是栽赃嫁祸血口喷人了。同时,特里尔还想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在概念上的内在矛盾。
但没有下文。也许只是为了表白特里尔坚信毛泽东放弃马克思主义找个理由吧,但这个坑挖得太深,以致于自己没有能力继续下去。
这一章的最后,特里尔开始剖析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关系:
这位愠怒的政治家发现刘少奇正在成为秦始皇式的政治强人时,准备马上把他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这次,刘少奇成了秦始皇了。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 (1965-1969)
特里尔借用马尔罗的眼来描述1965年的毛泽东:
在马尔罗看来,毛像一个威严的皇帝,死板而盛气凌人,就像传说中刚从古墓里走出的巨神。
毛泽东是不是皇帝,像不像皇帝?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皇帝,从百度上得到的答案是: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
上面这么描述皇帝是不够的,根据中国的皇帝的存在历史,可以总结出皇帝的特征有两个:
第一、传位给自己的子嗣,
第二、有自己的国号。
秦始皇是第一个中国皇帝。武则天是中国最尴尬的皇帝,原因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性别。武则天篡夺唐朝江山,并改了国号,自己做了皇帝,天下也算太平。但传位时出了麻烦:传给自己的儿子,相当于把篡夺的唐朝江山又让回去,那当初夺来为何?传给自己的侄子,侄子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肉,传给自己的外甥,和自己根本不是一个姓了。所以,武则天虽然能力出众,但毕竟头发长见识短,她没有将子承父姓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江山就无人可以保持他的国号继承。
这两条标准只是一般规律,比如末代皇帝。末代皇帝虽有自己的国号,但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子嗣。这就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优劣之处。形而上的标准总是会出现例外,而辩证法就会提醒,在新旧皇帝的交替中,末代皇帝即使皇帝,也不是皇帝,因为新皇帝要诞生了,但不是末代皇帝的子嗣,已经改了姓了。末代皇帝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新皇帝诞生了,但与我无关。
虽然这两条标准是一般规律,但大体概括皇帝的内涵。
那么我们看看毛泽东是不是皇帝呢?
第一、毛泽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子嗣。毛泽东选认的是华国锋。
第二、毛泽东有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国锋没有改变国号,邓小平没有改变,江、胡都没有改变。所以,也就不是新旧的交替,而是延续。
从以上简单的推演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封建帝制,毛泽东也不是皇帝。
毛泽东像不像皇帝呢?
皇帝是有姓氏特权的,是有血亲和姻亲的特别照顾的。毛泽东既没有在1950年代分封自己的家族,也没有树立自己的姻亲。毛泽东周围有那么多岗位,但身边没有几个是自己的亲人的。
所以,毛泽东连像都不像皇帝。他是一个工农大众的代表,不是大资本家大官僚的代表,尽管他当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已经有20余年。他的眼睛还是往最底层看。
特里尔这样描述了一句:
毛低语道:我将单独和群众站在一起——等着吧。仿佛刘和其他与会的人都不是毛的同事,只是一群缄默的证人。
特里尔的这句话,出处不知是哪里。但明显是为了应这一章的题——乌托邦的愤怒。
我看到的是,毛泽东的更伟大的时刻的到来。
毛泽东从一个农村少年,独自出走,然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后自己领导着几百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革命模式,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层。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扬光大者,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紧密联系的纽带缔造者。
毛泽东深知,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是工农大众,如果中国共产党失去了工农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农的先锋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大众出现裂痕的时候,毛泽东的选择是站在工农大众一边打倒中国共产党的当权派,而不是继续维护他缔造、壮大、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特里尔继续写道他认为的乌托邦的愤怒:
1、毛在一次党内会议上说:现在几盒香烟就能收买一个党支部书记,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
2、不管毛抱有多大的希望,但他并没有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
3、毛挑明了这一点:我们党内至少有两派,社会主义派和资本主义派。
如果上面的这些愤怒在一些当事人和特里尔看来,是乌托邦的话,那么在现代人看来,就是现实。
与当时不同的是,现在收买一个党支部书记的价钱提高了,现在靠女儿收买干部的手段不太容易了,一个是贪官们的女儿少,一个是书记们的喜新厌旧的速度太快。
毛泽东对中国的希望,不是脱离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而是紧系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毛泽东是站在群众那一边的。
党内分成了两派,社会主义派和资本主义派。当时是事实,现在更加明显。当时毛泽东是党内少数派,现在的社会主义派也是党内少数派。
特里尔写到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切题——乌托邦的愤怒,而是证明了自己的文不对题。
林彪在特里尔的眼里是这样的:
林彪看起来并不像统帅世界上最大军队的将军,反倒像一个童子军。他个头比毛矮,鼻子要比一般中国人大一号,说话的声音又细又尖,总是用一项军帽盖住他的秃头,军装在他身上就像挂在架上私的。他虽然只有五十七岁,但体弱多病,在公共场合显得貌不惊人。
特里尔对人的看法,只停留在个头、鼻子、声音、和体格上。随后后面有了一些否定词,但并没有说到林彪是一个军事天才。
特里尔认为林彪似猫一样的狡诈,讨得毛的欢心。
特里尔对于林彪没有一个客观甚至中立的言辞。虽然,特里尔穷其一生的业绩也无法和林彪的1949的一年同日而语。
特里尔继续做着他的乌托邦的评语:
1、庐山上丢掉的是党的威信,从那以后,党成了一台受人操纵的机器,而不再是一个超出任何人之上的充满战斗力的集体。
2、毛逐渐地把自己的威信与共产党的威信割裂开来。
3、现在情况不同了,毛的追随者从五十年代的几乎所有人减至六十年代的一部分人。在分裂的党中,他只能属于一个极小的团体。
4、由于不再相信自己的中国共产党,他转而像一个明朝皇帝,搞起了宫廷政治。他开始转向利用侍从和家庭,以更多地得到个人支持。
党如果成了一台受人操纵的机器,那原来的党是无人操纵的机器么?是个永动机么?
党这个机器是怎么受人操纵的,为什么党不再是一个超出任何人之上的充满战斗力的集体。是归于分裂呢?那么这个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毛把自己的威信与共产党的威信割裂开来。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信心。换了别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敢下此决心。因为他们很多是共产党的受益者,而不是给共产党增砖添瓦者。
毛泽东敢于将自己的威信和共产党的威信割裂开来,这句话也是明显的错误。毛泽东并没有将自己的威信和共产党的威信割裂开来,而是将自己的威信和一些共产党的当权派割裂开来。
毛泽东最终是为了维护整个共产党的威信,而不是树立自己的威信,毛泽东不到百年就死去,而共产党不能百年就死去,而一些道路,比如资本主义道路,看似是在帮共产党,其实是害共产党,导致共产党灭亡。
在苏联的垮台历史中,最后成立的合法的资产阶级党派成百上千,但只有一个党不合法,就是共产党。
共产党是和资产阶级政党天然的不融合。
共产党和西方的对立和斗争,不是因为共产党建立了国家就结束了,就胜利了,而是刚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战斗方式: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方式。
毛泽东高瞻远瞩的看到:共产党内部可以出现对立的派系,也可以出现资产阶级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内是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益的,但在长期和总体上是有害的。
毛泽东的信心不是来源于乌托邦,而是来源于广大的群众。
特里尔认为毛搞的是宫廷政治,找家庭的支持。我以为一个人成功,必须有人帮助,特里尔把毛泽东评传,写的如此差,要么是自己没有找人帮助,要么是找的人比特里尔还差。
毛泽东找的人也差,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意图,即使明白他的意图,也没法把握好分寸。他要将自己的高瞻远瞩靠自己找到的一些没有放弃私利的人实现,这才是毛泽东的无奈之处。但他认为这件事必须去做,尽管那些执行者有很多不足。
特里尔这么继续着:
1、这篇文章为一次令人震惊的战斗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府内部自相残杀的开始。
2、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只有在中国,才能出现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局和剧场的戏剧同时开演的情况
3、然而,毛发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革确实也有正确的、甚至是高尚的动机。
4、毛是在寻求毛泽东的永生,同时也是为了中国革命的长存。
5、毛自己是半个知识分子,他并不怎么信任知识分子,但有为之倾倒。
6、这场运动除了将导致一场战争之外,不会有其他结果。
特里尔有条件用旁观者的视觉和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中国的文革。但他自认为他的优越性也太高了,以致于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出现现实中的戏剧表演。特里尔对中国的不了解,有情可原,但特里尔对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不了解或者自命清高,就不可理解了。美国的政治就很纯洁么?作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士,没有读过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么?没有听到美国的水门事件么,没有听说里根被刺么,没有听说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是个阴谋么?
特里尔对人和社会的了解,就像他对火星的了解差不多
特里尔又来挑拨毛和罗的关系:
1、罗瑞卿反对毛把苏联和美国等同起来。他认为毛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也背离了起码的军事常识。
2、毛通过使用一系列严厉措施除掉了罗。罗从六层楼上跳下去。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遇害的高级领导人。
用这样的笔调来挑拨毛和罗的关系,分化中共的目的太明显了。特里尔好像还有其他的任务啊!
特里尔继续他的评书:
1、大跃进时,毛相信党就是一种工具;文革时,他失去了这种信仰,他号召红小兵去攻击党。
2、毛强调造反有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毛在1966年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同样的歪曲。他把造反置于中心,而新教主义者是将暖放在中心。
4、毛在1966年至1967年之间相信,如果年轻人有造反精神,自然就会做出对中国有好处的举动。这是一种由愚蠢的理论导出的愚蠢的实践。
看来特里尔认为接受施舍是最高境界。特里尔当然不明白造反有理的意义。如果没有造反的,那人类早就灭亡了。
如果没有造反,华盛顿就还是奴隶主,而成不了美国总统。
如果没有造反,林肯就只是个不得志的律师,而不会将美国版图扩大。
如果没有造反,善良的人终将会被邪恶的人奴役、杀光。因为总是邪恶的人开始动手。
特里尔自己愚蠢,他评价的愚蠢就很难说是愚蠢。
特里尔还写道:
1、在这些令人作呕的废话之中,毛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是怎样看自己的呢?
2、现在,中国到处都摆着毛的塑像,他的话成了有魔力的咒文。中国的城市似乎都成了天主教堂,而毛就是教堂里红色的圣母玛丽娅
3、毛是在给中国进行高水平的治疗么?还是在通过你死我活的战斗争夺对中国的控制?很可能是前者,但也不全是。
4、他无力面对他所创立的政权中出现的某些严峻的事实,于是就创造出许多虚无的东西来解释为什么事情变得如此糟。
用圣母玛丽娅来形容毛泽东,是特里尔的败笔之一。
特里尔不明白,宗教和现实的关系。宗教的人物是虚构的,而虚构的人物其实是来源于现实人物。
特里尔用宗教人物来形容现实人物,就是将现实的虚化再来描述现实。这是很幼稚的思维。
特里尔对文革没有几句客观的描述,这里突然冒出一句:
要说这场运动是对一些右倾分子的清洗,是对的;如果说他是在造就一个新的政治体制,那是无稽之谈。
就是这一句,也只对了三分之一。文革的作用不是对右倾分子的清洗,是对右倾分子的抨击和拯救,不只是对右倾分子的抨击和拯救,也是对官僚体系的抨击和拯救,最后还是在拯救中国共产党和工农大众的鱼水关系。
毛就是想通过文革造就一个新的政治模式,这个政治模式的目的不是整人,而是展示一种方式,一种在和平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官僚主义、特权阶级、腐败现象、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一切,都给予定时的清理。就像电脑需要定时清理垃圾一样。
毛主动发动文革,就像主动给电脑杀毒一样,不能等到电脑死机了,才想到杀毒。
在毛发动的文革里,是粗放的,范围是广泛的,毁坏的比建设的也许多。对那段历史,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和认真研究,才能得出得与失的程度。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一味的肯定。因为毕竟是一场持续10年的中国历史。
文革作为革命的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是武装革命之外的另一种革命方式。
特里尔如此描述文革的双方——毛和刘
1、刘并不像猫那样看重农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他像一个天主教徒一样虔诚地信仰党的权威,而不像毛那样时常请群众对党提出批评。
2、在经济发展上,刘喜欢按部就班,而不是像毛那样喜欢波浪式前进。
3、刘缺乏毛的牢固的民族主义思想。
4、刘与毛的最大区别是,他没有丝毫的猴气。刘不认为生活是永恒地变动不定的,而毛却这么看,并为此而着迷。
5、刘认为历史是一架上升的电梯,而在毛看来,历史就是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
上面的几条,没有多少可信度。刘和毛的关系曾经长时间地融洽,刘对毛也有崇拜的心理,这不是因为特里尔说的党的策略,至少不是唯一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特里尔对文革描述的很细致,这是他的贡献之一:
1、毛变的越来越反左。
2、从1967年开始,文革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此时主要是反对那些年轻的政治捣乱分子(极左派的代名词),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在1968年10月刘被正式免职之前,毛的焦虑所在就由刘的错误转向那些红小鬼的过失了,因为他们打倒了刘并要立刻实行共产主义。
4、红小兵在打倒中干的很出色,但谈到建设时,尽管有成千上万的指挥者,却找不到干活的人。
特里尔也描述文革的分寸,但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只有一个——毛泽东。
特里尔如此描述到:
1、毛看完陈毅的黑话集之后说:此话不黑,口快心直。
2、毛在杭州说:你们不能用斗地主的方式来对待干部。
3、毛对武汉的同志讲:你们不能怀疑一切,也不能打倒一切。
4、“红卫兵能掌权么?他们今天掌权,明天肯定就被推翻,他们政治上还幼稚,......红卫兵还不成熟。”毛终于从他自己创造的小鬼中跳了出来。
5、毛开始批评他的夫人是左倾机会主义者。
毛泽东在权衡得失,而帮他执行任务的和被他打倒的都在怨恨他。他是孤独的。
特里尔评价到:
1、毛没有给文革带来的混乱无序这一根本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他无法把这两个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他深信斗争能陶冶人的品格;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千百万人相互间斗来斗去只会一片混乱。
2、毛是带着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缺点所做的理智分析而步入文革的,他宣称资本主义依然存在,应该在思想领域展开一场斗争,所以需要发动文革。否则的话,社会主义经济会蜕变成资本主义的经济。这一分析很可能是错误的。
3、毛发动文革时要使他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得以坚实。
从上面的评价可以看到特里尔对文革的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他又怎么能够真正理解毛泽东的文革意义呢?
特里尔用了很可能是错误的来分析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蜕变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可能。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是真的资本主义经济了。特里尔还能用错误来评价么?
第十八章 山峣峣者易折 (1969-1971)
特里尔将毛和林对比:
1、毛不像林那样,不惜任何代价全力捍卫自己的政治权利的堡垒。他也不像林那样,使用削弱军权的方法,以铲除政治上的异己。
2、毛谴责林彪对他的个人崇拜。他怀疑林彪是想把他架空至更高的圣德的位置上
3、对自己表面上的接班人,毛假装对他保护,甚至是挽救。
特里尔还对毛泽东作这样的评价:
1、毛毫不留情地从俄国的脸上撕下了马克思主义的假面具,他似乎忘记了,他的这种做法也正在自己日后置身类似的境地奠定了基础。那就是,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也被民族主义所沾染而变得难以辨认。
2、毛敌视苏联的一个因素是:简单的民族主义利益的算计。毛对苏联的恼恨还有一点荒谬之处:苏联是一面镜子,毛从中看到了一些丑陋的现实——这与其说是苏联人民造成的,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
3、毛指责苏联的修正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有个明确的选择方向,而是因为作为一种信仰,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也实在是把握不准。
特里尔对民族主义是反感的,对马克思主义是反对的,对毛泽东的信心是不足的。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毋庸置疑的,对马克思主义是信奉的,特里尔认为毛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是特里尔自身的心理暗示罢了。
如果毛泽东对前途有疑虑的话,也是怎么才能保证在革命中实现中国民众的成长,实现既能保持经济增长,也能防止两极分化,既能保证群众的革命热情,也能防止革命过热,既能保持政府的正常运作,也能防止官僚主义......
特里尔继续描述:
1、毛策划了他久经沙场生涯中最重大的——尽管不是最周密的——一次战役。这只能是一场重大的流血的战斗。
2、1970年秋,毛、林的紧张关系公开化。毛抱怨林和他的大将搞突然袭击。
3、林对毛不像彭那样粗鲁,但其用意却比彭更狡猾。
4、在政治上,林不久就同周发生了激烈的对抗,他与文革左派的联盟也开始瓦解。他不久就沦为由失宠的将军们组成的阴谋集团的头目。
特里尔承认林是一个集团的头目。
1、林的儿子着手的政变代号为571.根据中文谐音,意为 武装起义。政变计划把毛称为B-52.使用这种当时还在越南战争中猖獗而声名狼藉的字眼,当然是对毛的侮辱。
2、在政变计划中,林还对毛进行诋毁:
B-52是一个怀疑狂、虐待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B-52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逼疯。
3、在这期间,毛的中国,赢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成了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4、文革刚过两年,党内三分之一的高级领导人沦为党的敌人。
从这里看到,想推翻毛泽东的,都骂毛泽东为封建暴君,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的封建暴君。林彪集团是这样,现在的一些极右分子也是这样。
特里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林彪的死,但毫无所得。特里尔对于林彪的一生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什么客观评价,他只能猜测。
第十九章 尼克松 1972
特里尔单独来写中美建交。
特里尔如此写到:
1、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的中国;
2、美国曾不止十二次阻挠毛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
3、在毛进入北京以来的二十二年中,直到前一年夏天,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4、在美国总统访问毛的北京之前,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访问过东京或莫斯科
5、尼克松在中国八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
6、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
7、尼克松一直把共产党中国当做美国的头号敌人。
在西方政客之中,尼克松是伟大的,他评价中国之行说:改变世界的一周。他确实为美国找到了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巨大贸易伙伴。
更加伟大的毛泽东,在生前没有让美国人的任何企图在中国这里得到实现,直到他逝世以后。
毛泽东曾经经历过几次大的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是积极的,他是胡汉民的秘书。
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是积极的,合作并斗争着。
第三次中苏合作,毛泽东是不那么积极,合作并走向自主
第四次中美合作,毛泽东是长者姿态,他俯视一切了。
任何合作,都不能忘记自我,否则,就容易被人蔑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局是惨痛的。
而现在中美的合作,已经到了放弃自我的地步,灾难也就快要到了。
特里尔如此描述在书房里,毛泽东和尼克松的会面:
1、毛对尼克松开玩笑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不高兴了。
2、温斯顿洛德说:即使不知道他是谁,如果参加一个有他在场的鸡尾酒会,他肯定会凭他的力量把我吸引过去的。
3、毛在夸大美国的衰落,然而,他又正确的估计到了,尼克松的出面是一种担保,美国和中国多年内不会再发生战争。
4、中美对话几乎还处于小儿嬉戏阶段。同今天的情况相比,当时每一方都远不了解对方的政治形势。
特里尔还写道:
1、在台湾问题上,毛的收获相当大。美国退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的争议,并在公报中指出:台湾不容置疑的属于中国,并且希望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在对尼克松冲击波的反应中,日本赶忙拥抱北京,而与台北断交了
很明显,毛泽东的立场是民族主义的,并赢得了主动。台湾成为了内部事务,而现在,台湾的事情似乎又复杂了。
中美的建交,是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如何交往的开始。
一个穷人是依附富人,仰人鼻息,直接投怀送抱做富人的小三?还是学会做人,平等交往,不卖身,更不能卖完了身,还要给自己立牌坊,还说是普世价值.
1972年的世界,中美建交的动力,还有一个与当时的中国关系不大,但与世界关系极大,现在与中国和世界都重大的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黄金本位制瓦解。
美元在1971年脱离黄金而大幅贬值,导致世界物价上涨。
现在美国仍然可以用这一招来度过经济困难。
美国是实用主义,但这是个有战略头脑的实用主义。个人的实用主义者,只看眼前,不顾以后,眼光好的能看到未来三五年。但是实用主义的美国,眼光可以看到未来十年甚至三十年。这与美国政府是由财团支持有关。支持美国政府的大财团,都是久经资本市场风浪的老手,他们的眼光远大,已经不太注重眼前利益。他们懂的放长线钓大鱼。
现在中国的一些基金是靠美国资金支持的,他们的作用现在开始显现了。
婊子不是生下来就是,汉奸也不是。
吃人家的嘴短。他们吃了一年又一年,最后吃上瘾了,他们惧怕没有物质的时候,恰好中国的物质当年不太富裕,汉奸就这样诞生了。
汉奸其实就是养出来的,根本是没有骨头的。
第二十章 破碎的梦 (1973-1975)
特里尔如此评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
1、毛与周的长期合作关系在1972年最为密切。
2、毛并不愿依赖周,他毕竟不具备周那样的天性。如果说深谋远虑的毛是虎、猴二气的结合,那么周就是一个将毛所痛恨的中国官场传统带入共产主义时代的人。
3、周远不像毛那样。毛信仰一个永恒变动的世界,偏爱高于一切价值的斗争,认为一切现象都充满着矛盾。
4、周不像毛那样爱冲动,他从未被排斥出党,而毛则有过三次这样的经历。
特里尔对毛与周的关系的理解非常肤浅的。两人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就进入了知音的地步。如果说朱德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兑现者,那么周恩来就是毛泽东政治、军事等一切思想的兑现者。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亲密到已经没法区别,即使他们不在一起,也是根本无法分开的。
特里尔还描述了日本首相田中的来访:
“在毛面前,周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田中回到东京时对他的一些政界朋友说。“他的举止就像陪在某个著名国会议员身边的一个笨手笨脚的秘书。”这番评论很有意思。这甚至使人觉得,田中的这番话倒不像是在描述周,而是在活灵活现地描述他自己在毛的尊驾前的表现。
特里尔有时候客观的有些弱智:
1、周看到了意料中的毛的衰老。
2、毛在这种紧张局势中来回串演了三种角色:
经常支持极左派
对某些中间派做两手准备,对起重工某些人实行安抚
不时地坐山观虎斗
3、同事们简直不能断定毛下一步要干什么
特里尔还提到:
1、毛说:几乎每一个来见我并令我欣赏的人回国后都会面临灾难。他指的是尼克松、田中角荣、恩克鲁玛、希思、苏加诺、惠特拉姆、西哈努克等人。他接连举出这七个人的名字,他们都友好地访问了中国,而在自己国家倒了霉。
2、毛批评江青狂妄自负,极为放肆。
这是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条,说明和中国结交的元首,都被莫名其妙的推翻。尼克松、田中、西哈努克直接与美国有关系,恩克鲁玛、希思、惠特拉姆与英国、美国等西方势力有关。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共济会或者其他组织——看不见的手。尽管原因形形色色,但是都很有针对性。
第二十一章 强弩之末 (1976)
特里尔在最后时刻,将自己对毛泽东的不明怨怼和仇恨都发泄出来了:
1、尽管他瞧不起教授,但又怕教授。
2、在旧中国,皇帝的圣旨总是放在一只镀金的木制凤凰的口中。毛的最新指示也是这样。
3、毛以灾难性的语言写道: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4、这就是典型的毛,地地道道的阴阳家。
5、这是宗教,不是政治。
6、“我看尼克松下台是美国的战争贩子搞的鬼”单纯的惊人
7、所有这些,都是毛策划的结果
8、生命垂危的圣人兼皇帝仍在当权,却又无法管理
9、毛的一生与封建传统整整兜了一个圈子,最终却以一位新时代的皇帝而结束。
10、毛堪称一个朝代最后一位皇帝
11、毛的在世一直就是文革以来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而对毛的死期的不知则是最后的一个不稳定。对于这个遭受近二十年磨难的国家来说,毛的逝世将带来返璞归真意义上的稳定。
12、首都北京显得很平静,也没有自发群众事件,人们照常工作、照常生活。很少有人装模作样让人感到毛之死足以使他们流泪。
13、毛泽东时代结束了。
特里尔挑拨毛泽东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贯通于全书的,他视毛泽东为皇帝——一个特里尔根本不懂的概念,特里尔认为中国度过了磨难性的20年,特里尔认为没有中国人为毛的逝世流泪。
特里尔全部的评论中最大的败笔就是特里尔认为——毛泽东时代结束了。
如果毛泽东时代真的会因为毛泽东的逝世而结束了,那毛泽东真的是失败了,但事实上毛泽东时代没有随着毛泽东的逝世而结束。
邓小平虽然改革了,但是在毛泽东时代的基础上的,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完结,毛泽东时代就没有完结,只要中国共产党没有消失,毛泽东时代就没有结束,只要人民币没有消失,毛泽东时代就没有结束。
特里尔的结语:
1、尽管毛有过失,但毛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2、他具有火一般的热情,坚如磬石的意志,从不自满,而且气运亨通。有三四次,毛以毫发之差躲避了灭顶之灾。
3、什么是毛思想呢?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
4、毛的民族主义倾向是如此之强。
5、毛的政府使新中国比旧中国有更多的社会平等。在毛的领导下,中国向社会现代化迈出了一大步。毛留给中国的是很大程度上的自给自足和世界第六经济大国的地位。
尽管特里尔在结语中提到了毛泽东的很多客观的优点和功绩,但其文中的整个内容,不足以表达出他的观点。
特里尔在全文中,描述毛泽东笑的时候一共有四次;而毛说话时更多是愤怒、不安、嘲笑、讽刺等等,而听众基本是震惊——这个词用于毛泽东的听众是最多的。
毛泽东和知识分子的恶劣关系,基本是特里尔挑拨的结果。
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关系,基本不在特里尔的认识范围之内,特里尔如果能够知道太阳内部的情况的话也许会明白一点。
毛泽东的皇帝称号,是特里尔对皇帝这一概念的无知而乱封的,这就比如一个小男孩骂他爹为流氓一样。
从成功学角度看,毛泽东一生是非常成功的。从家庭角度看,毛泽东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又是不幸的。
从西方人处事逻辑看,如果你战胜不了对方,你就服从对方,特里尔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失真的,失去了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客观标准的
笔者认为:毛泽东不是神,而终将成为神;毛泽东是现实,是遥不可及的现实;毛泽东在一生中达到的成就,需要让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合作历时几百年完成;毛泽东没有任何错误,他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没有任何私心的目标,如果说毛泽东有错误,错误在那些想阻止他但没有阻止成功的人身上,在那些想利用他被他识破的人身上
如果非要找毛泽东的错误,也是有的:
毛泽东的最大错误就是他总是正确,总是成功
毛泽东的最大遗憾就是他的对手太弱
如果毛泽东再活500年,大同世界就实现了
特里尔的这本评论集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深刻地明白了什么叫断章取意、以偏概全。
特里尔最大的成功就是,他那些随处可视显而易见的错误都是小错误,而更大的错误都巧妙地隐藏在他那自信满满的毫不经意的评论上。
最后用一位网友的话来结束:
毛泽东是谁?
直到现在,我才搞清楚毛泽东的真实身份——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而不是共产党的领袖。
因为,共产党可以变坏,但毛泽东不会;共产党可以抛弃人民,但毛泽东不会;共产党可以搞臭毛泽东,但人民不会;共产党可以抛弃毛泽东,但人民不会。
毛泽东不一定始终与共产党连在一起,但一定始终与人民连在一起;人民也不一定始终与共产党连在一起,但一定始终与毛泽东连在一起。
在中共党史上,共产党不是有过几次抛弃毛泽东的事实吗?但人民却自始至终没有抛弃过毛泽东。今天,共产党已经不要毛泽东了,但人民把毛泽东接回家里,供奉起来
毛泽东不是神,但终将成为神!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