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继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人明白,这是对法国历史有重大推进作用的伟大事件。但英国人不愿意法国强大,于是他们用貌似客观公正的“普世”作品——也是另种“伤痕文学”——丑化这场革命:将它描写为暴民们发动的反人道的恐怖杀戮。比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1]就是这样一部用貌似客观公正的博爱方式妖魔化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将它描写为一场暴民运动。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82年后即1871年法国巴黎社会主义革命政权诞生后因不敢再使用暴力反被梯也尔反扑势力推进血泊之中。可我们至今未见英国像推崇《双城记》那样推出对梯也尔屠杀巴黎公社社员谴责的作品。
当时生活在英国伦敦的卡尔·马克思为巴黎工人阶级寄以极大的支持并在理论上对巴黎公社的失败教训予以总结。他通过《法兰西内战》这部伟大著作破天荒地为工人阶级提出了他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设想、欧洲大革命被镇压后提出、在1871年巴黎公社被镇压后更加明确的工人阶级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思想。[2]
[1]《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居住巴黎的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叙述了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同时又通过查尔斯·达尔奈在巴黎的“非人道”遭遇表达对法国大革命“控诉”。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2]1852年,马克思在给约·魏德迈的信中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333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