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收入差别扩大的问题”(续)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得出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没有得到他们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有相当部分的价值被被称为“富人”的人拿去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称此为剥削,现在不叫剥削叫“分配不公”。且不去争论。明白分配不公不是在于得多得少,而是该得的没有得到,不该得到的却得到了。这就行了,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分配不公。
从富人大多是有权——管理权和资本所有权的人,穷人都是无权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个事实,可知分配不公首先是权利分配不公,少数人占有劳动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绝大多数人却没有劳动的所有权和分配权。进一步问为什么少数人有劳动的所有权和分配权,而绝大多数人却没有,道理很简单:就是少数人掌握了或控制着劳动的外部条件和即生产资料,如土地、工厂等等。
在农村中,真正种地的农民有贫富差别,但不悬殊,除非遇到天灾人祸。其原因是土地是共有的,贫富差别主要来自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差别和供养人口的多少,无论如何一个农民的劳动价值不可能是另一个农民的几十倍。
在现在的工厂中,工人之间的收入差别也不大,所有劳动者的收入差别都不可能到贫富悬殊的程度;贫富悬殊主要在工人与工厂主之间。工人打工只能得到养家糊口的工资,工厂主则是得到全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张维迎教授认为是“企业家创造价值”,我曾以此为题写了几篇文章和他讨论,举例说明了“没有企业家,工人能够独立创造出价值(包括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来,而没有工人,企业家就不可能创造出价值。不仅创造不出新的价值,而且原有的资本价值,也由于设备的不断陈旧和企业家同样要供家养口而日益耗费。”如果有哪位工厂主或企业家要反驳,就请他真正办个无人工厂看看;还不用说这种工厂也是工人创造的。解放前不是也有个“地主养活农民”的说法吗?土改后消灭了地主,农民不仅继续生活,而且生活得更好。工人解放了也一样。
中国现在产生了严重的贫富悬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资料为极少数人占有。私有化产生贫富悬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吴教授不承认这个事实,也否认市场化促成贫富悬殊,只能说明他不善于观察,视而不见,不会思索。
请看吴教授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政领导……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我国在赤贫人口大幅减少和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适当拉开了收入差距。这种变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突破了0.4的公认警戒线。十六大根据这种形势,对我国的分配方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提出要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采取“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政策,以期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是近年来,……,腐败活动有增无减,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吴教授讲了事实,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没
有看出其中的规律性。
如果吴教授注意问题发生的时间段,他就能科学了解所述事实的意义。
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那时还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贫富差距虽然拉开,但不可能很大,没有出现贫富悬殊,大家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提高,因而广大民众能够理解和支持。
问题突显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一步步地从搞活国有经济为目标转变到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公有经济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不断地打破,私有经济随着迅速发展起来,贫富差距也就随着迅速拉开,基尼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突破了0.4的公认警戒线。这段时期腐败确实越来越严重,但是,党中央对腐败也不是没有惩治,邓小平在天安门事件之后,就向新的中央领导人交代要“惩治腐败,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惩治腐败惩治到了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单是2003年以来,在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有62161件,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有30201件,侦查终结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6986件32072人;在检察院起诉案件中,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2566人,既说明腐败之严重,也说明惩治力度也不小。但是,正如吴教授所说的,无论反腐败反垄断和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政策措施,都丝毫没有阻止住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吴教授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贫富悬殊是与私有化、市场化同步发生发展的。吴教授说出了这个事实,但是却看不到或者否认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性。
如果不是私有化和市场化,而是真正实行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那么,这里通行的虽然是“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的商品交换,但是社会主要分配方式应该还是马克思所说的,“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贫富差别仅仅来自劳动的差别,不可能达到贫富悬殊的程度;在局部存在的私人经济里的,个体经济这部分也不可能造成贫富悬殊的状况,只有在私人资本主义和外资企业里,才会出现贫富悬殊,但这只是在少数企业里,不可能形成为贫富悬殊的社会。社会性的贫富悬殊,只可能发生在私有化的市场化社会。(未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