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为了回答刘少奇关于人性、是非、善恶等问题的求教,毛泽东就相关问题作出了批示,批语的主要部分就形成了《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在文章中,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发了他对人的一般属性、精神特性以及社会特性的认识,并分析了人的属性在层次上的差异,指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同时强调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廓清了当时在人的属性及其评价问题上的混乱局面。认真解读这篇著作,对于今天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人的属性具有多层次性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然要与自然、他人和整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处于各种关系之中的人就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在活动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质、特性、特点,这就是人的属性。毛泽东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事物的历史是无穷的,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是无穷的,因而其属性是无穷的。”既然在这里要阐述的是对人的基本特性的看法,那么“事实”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承认事物“属性的无穷性”,也就承认了人的属性的丰富多彩性。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这就是自然属性,比如人和动物一样有食欲、性欲等等;但人又是一种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不同的存在物,具有与动物性不同的精神性(意识性),主要指人的知、情、意,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即人的精神属性。同时,人必须在社会中产生、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发展,必须在动态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即人还具有社会性。这就说明,人的属性具有多层次性,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既然人的属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那么必须把人的属性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确定人的基本特性。“人是机器”、“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些看法就是孤立地抓住人的属性的某一方面,正如毛泽东所批评的“所谓`全面暴露',实只其有限的一些部分、一些片断”。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非科学的。
二、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毛泽东坚持这一唯物主义立场,在文章中指出人由动物分化产生,即他说的人是“从猴子变来”的,“人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就决定了人不可能超越自然,人的力量再大也永远无法改变自然界的优先性、基础性。人作为生命有机体要维持其生存必须具备必要的自然基础,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来满足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肉体需要,如空气、水、粮食、衣服这些东西。是人,总要吃饭;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方式有异,活动的目的有别,但是吃饱了以后才能从事活动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毛泽东在文中强调,人既然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人不是植物、不是矿物,而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体,跟动物一样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这就规定了他与自身之外的自然的关系。具有自然赋予他自身的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禀赋和能力,需要从外部得到满足。然而,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都取自于自然界,也就说明人不仅产生于自然而且还要受制于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说明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也必须受制于自然,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肯定人和自然的一致、人与动物的联系,承认人的自然性和动物性是毛泽东确定人的基本特性的出发点。
三、高级精神现象不是人的基本特性
人的精神属性就是人的“主观世界”,它指人有意识、有理性、有思维、有情感等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知、情、意。人的知、情、意产生了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动物固然也有心理活动,但这种活动由于不能和自身在环境中的活动建立密切联系而永远无法超出本能的范围,也就永远不可能形成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更不可能支配肉体的活动去改造环境。人的精神活动的实质不在于一般的心理而在于抽象的理论思维。凭借抽象思维,人才能把自己所处的世界区分开来,形成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够由世界的表象深入到世界的内部,形成关于对象的表象意识和本质意识。毛泽东说:“一切动物都有精神现象,高等动物有感情、记忆,还有推理能力,人不过有高级精神现象。”就说明人的精神现象和动物的精神现象是有区别的,高级精神现象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但是在历史上,有的思想家把理性、情感、意志等精神现象作为人的基本属性,看作人的存在的本身。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但并不因此否认人有精神现象,也不否认人的精神现象也是人区别于动物和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克思就说过“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诚然,把理性、意识、思想这些高级精神现象当作人的基本特性,当然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它不能产生出人的各种属性并使之得到逐步发展,即不能从根本上使人成为人。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具有精神现象的思想,把理性、精神、思维看作人的属性,但对这一属性的理解如同他对人的自然属性的理解一样,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的。他不仅仅是从理性本身说明人与动物的不同,而是更进一步,从人与自身活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把握人与人的区别。毛泽东强调:“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资产阶级总是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我们不应如此。”人“不是因有较猴子高明的思想才与它们区别开来,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四、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性
社会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分离。毛泽东继承了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认为正是在古猿本能的劳动形式的发展中,制造工具的活动逐渐经常化、固定化,而成为一种必然的普遍现象,“自从人能制造石枪、木棒以从事生产,人才第一次与猴子及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从此,“人猿揖别”、猿变为人,猿群转变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最初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的劳动就成为人的一个根本标志,并由此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此,“原始人与猴子的区别只在能否制造工具一点上”。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盲目的本能活动,动物只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它们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仅仅把自身的天然器官作为手段,并以自身的变化来适应自然环境,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一定的主观目的即某种价值观念的策动下进行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自觉支配和改造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好了。”通过劳动,人从对象中获取信息、知识、能量等,从而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人自身。劳动既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还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质。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人最初是不能将自己同外界区别的,是一个统一的宇宙观。随着人能制造较进步工具而有较进步生产,人才能逐渐使自己区别于自然界。”人之所以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实现的,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基础上达成的,这就使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所以毛泽东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毛泽东虽然承认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有自然性、动物性,但并不认为自然性、动物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因为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人的自然性,只能看到人是动物,不是矿物、植物,还不能说明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于是“人是什么一种动物,这就成为问题,几十万年直至资产阶级的费尔巴哈还解答得不正确,只待马克思才正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以自然为前提,更以社会为基础,个人不能不受他所属的社会的制约。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必须依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及其本质和属性,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也就是说,任何人类个体,实际上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为关系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以他人以及社会关系为对象,离开社会的纯粹抽象的个人,是从来就不存在的。所以,毛泽东指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
人的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性。自从人通过打磨第一块石头起,人就和猴子相“揖别”了,就始终处在社会之中。这时的人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存在物。即“自从人脱离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会的,体质、聪明、本能一概是社会的”,一切都具有社会性了。就是说,在几十万年的劳动调教下,人的脑、手、五官、本能这些原来属于人的自然存在的器官或属性,就社会化了。“拿体质说,现在人的脑、手、五官,完全是在几十万年的劳动中改造过来了,带上社会性了,人的聪明与动物的聪明,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也完全两样了。”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体,跟动物一样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但是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已经不同于动物的属性,人的吃穿住行和生育繁殖等生理活动,与动物的同类活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人的自然属性中渗透着社会性,体现着人们的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便是说,人的自然属性———饥饿,是具有了社会性的饥饿,它不同于动物的饥饿之自然性:虽同是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是具有鲜明的理性和社会性的自然性。如果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的一致性,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中渗透的社会性,就看不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一切遗传都是社会的,是在几十万年社会生产的结果,不指明这点就要堕入唯心论。”毛泽东再次强调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产生、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发展,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和作用,自然属性才成为人的属性。
人的社会特性会打上阶级的烙印(一定历史时期)。既然人是社会的人,就具有社会属性,这是必然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物质利益,具有不同的要求、思想和感情,每个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社会属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就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同一社会形态中,个人的社会属性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人群分化为阶级的社会里,人的归属主要是个人对阶级的归属,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社会性突出表现为阶级性,在许多方面都打上阶级的烙印。所以,毛泽东在此强调“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人是阶级斗争的动物(一定历史时期)”。从人的社会特性出发分析处于阶级社会的人,就会看到人的社会属性中包含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是社会性集中而突出的表现。具有对抗性质的生产关系就会表现为互相对立的阶级关系,而作为这种关系承担的人们,便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因而他们的社会性就表现为阶级性。用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抽象的观点,去说明人的社会性、解释社会历史,是唯心主义的。
五、人的社会性是判断是非善恶、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基石
把握道德评价的尺度,理解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必须和它的历史性、社会性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看,人们确立和调整道德体系,进行道德评价,最终是以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利益要求为基础的。对人的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对社会利益关系“应当怎样”的把握,是构成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形形色色道德要求的直接原因。“所谓是非善恶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地发展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不同阶级的不同真理观,这就是我们的是非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毛泽东在此强调,人们总是根据对人性的理解,根据一定群体的利益愿望,来构造确定善恶的尺度、是非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自己人性观念、有利于一定阶级或群体的现象视为善或是,反之,则视为恶或非。不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脱离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考察善恶是非,力图寻找到一种对一切时代、一切阶级都适用的永恒普遍的道德尺度,最终只能导致道德评价的不合理性。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并且都要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我们对历史人物尤其属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的分析,不仅要看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而且要看历史人物的活动代表了他的阶级的那种倾向;不仅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的分析,而且要通过特定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的影响做出具体的说明。所以,毛泽东指:“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评价历史人物除了注重阶级分析外,还要注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强调过去、现在、将来的有机联系。那么,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就必须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去理解以前的历史。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社会背景中去分析,既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所以,毛泽东说“王阳明也有一些真理。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只有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评价历史人物,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杨金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一脉相承——读毛泽东的《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第1期).
本文115网盘礼包http://115.com/lb/5lbaornw4j0b#
《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15网盘礼包http://115.com/lb/5lbdrupvioz7#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