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在电视节目中聊她的《亲密敌人》,她说,往往是我们身边最亲的人,最能伤害到自己,最容易成为我们的敌人。我想,这句话或可看作是她对自己所创作的“亲密敌人”的定义。
如果按照徐导演所下的定义去看电影,我们看到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两个相爱的人因误解而成为敌人,又在互相的争斗和伤害中因理解而复合。这样的言情叙事可能只适合我们打发无聊时光,转身出了影院就会被忘记。但实际上,电影所呈现给我们的丰富意味,所引发的思考层次,远远超出徐导演本人的预设。仿佛一个美女挑选衣服,她只是依着自己的眼光选了自己心仪的款式、色彩、质地、品牌,但欣赏她的人,却看到了隐藏在衣服中的美女本身的品质。所以徐导演被冠以素质美女,也算不虚此名。
这部定位为“爱情电影”的影片,其实只是玩玩爱情而已,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关于爱情的新的思辨,没有引起我们对于爱情的一点点纠结,刺痛,甚至连一丝感动和叹息都没有。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只是电影中的一个噱头而已,并非影片所要探索的主题。影片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择了投行商战作为故事内核,在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使影片具有了对现实的关照。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分别作为买家和卖家两家投行的顾问,为一桩收购战打得你死我活,他们不惜前情,不择手段,“商业利益是至高利益”是他们唯一的准则。Derek不惜把酒店的火警警报器弄响,让正在洗澡的Amy不得不走出酒店,使她错过与大股东见面的机会;在俩人晚饭时Derek又以谎言欺骗饭店客人,好利用时机走失,和本该与Amy见面的大股东私下会面;受了打击的Amy利用网络传媒毁掉Derek的记者见面会,让对方股价大跌;他们二人先后收买因孩子生病而陷于困境的司机华叔……这些在商业利益面前不顾一切的卑劣手段,这些因商业利益无限放大而毫无道德羞耻感的心灵,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商业运作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身不由己地卷入它的运转而不能自已。Derek永远打不完的电话,让Amy一忍再忍,最终忍无可忍地扔掉他的手机,转身离开了他。资本时代,让Derek在创造丰厚资本的同时,将自己的情人创造成了敌人。不过我想Amy选择投行,并非为了打败Derek,而是为了了解他,了解资本如何剥夺了情人的温情,让Derek成为一架冷漠、空洞的机器。资本在成功将追随它的人牢牢套住的同时,实现了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不仅让相爱的人彼此成为敌人,也让自己成为自己厌恶的敌人。一些投行的朋友都不喜欢这部影片,我想是因为荧幕上所呈现的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稍稍刺痛了一下他们已经麻木的心灵。那些在利益的驱动下毫无道德感的心灵,被放大到荧幕上时,会让拥有它的人产生生理上的不舒服。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资本的同时,也在研究资本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从道德、信仰的层面,为人类寻求着拯救的道路,防止人因为贪婪的本性在资本的诱惑下堕落、迷失。而影片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没有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道德的反思,Derek和Amy在使用一些低下手段甚至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卑劣手段时,内心居然没有一点不安,完全是胜者王、败者寇的怡然自得。这可能是美女徐导演将影片定位于爱情电影所限,让影片在可能探往的深处之前止步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