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意义

沙悟净 · 2014-08-26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注:为了批驳“马克思主义不过是200年前的一位30多岁的青年写的几本书,况且,这位青年致死也没说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论点的浅薄、轻浮和无知,而发表是本人年初的文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意义》。此篇是专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但也可以衬托出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意义

  之(部分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庸俗唯物论、不可知论等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理论及谬误思想的批判斗争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组成部分,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一)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历史上最早运用“生产力”这个词的是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继之,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西斯蒙第,形成了各自有别的关于“生产力”的思想概念。在这些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只是粗疏、孤立、片面地认识生产力中的个别因素,对“生产力”思想概念的阐述尚处于萌芽阶段。

  1841年,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生产力理论”。李斯特在该文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李斯特形而上学的脱离生产关系讲生产力,唯心主义的把生产力归于人的“精神本质”。 在他的生产力概念中,既包括“物质资本”的生产力,又包括“精神资本”的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体力劳动的生产力,又包括资产者脑力劳动的生产力,宣扬“精神生产力”。在为“资本生产力”披上神秘灵光的背后,掩饰资产阶级的剥削,宣扬资产阶级在生产力中的根本作用。

  恩格斯于1844 年9 月至1845 年3 月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其文深刻的揭露了在“资本的生产力”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无耻剥削、残酷压迫的罪恶,控诉了工人阶级在资本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血泪。指出了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是能够解放自己的革命的、战斗的阶级。阐述了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工业革命产生无产阶级、阶级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崩溃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1845年3月马克思在他的《评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文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群众的摧残,在彻底揭露和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虚伪、谬误的基础上,马克思首次把“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来运用,并阐述了自己关于生产力的初步思想概念。

  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唯心主义。指出生产力的本质不是“精神的”,而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马克思把生产力区分为社会力、自然力。他把“人的生产力”,称为社会力;把水力、蒸汽力、马力称为“自然的生产力”。他强调,无论是自然力还是社会力,都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生产力观点中的资产阶级庸俗化。他谴责了资产者把“人力”类同“畜力、机器力”,不是把无产者看作人,而是看作劳动工具。他严正指出,不能把人的生产力贬低为“水力、蒸汽力、马力”一样的生产力。他同时指责了李斯特掩饰资产阶级追逐物质利益的虚伪。

  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美化和崇拜。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包容根本利益不同的对立阶级及资本主义各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马克思首次阐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关系。他把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工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是“工业违背自己意志而无意识地创造的生产力”。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从根本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阶级利益、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的生产力中,资产阶级榨取的统治利益。他说:“工业社会制度,对于资产者是最好的世界,是发展他作为资产者的‘能力’以及剥削人和开发自然的能力的最适宜的制度,谁会对这种同义反复表示怀疑呢?凡是现在被称为‘善’的东西—— 个人的或社会的善的东西 —— 都有利于资产者,谁会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呢?政权是他致富的一种手段,甚至科学和精神娱乐也是他的奴隶,谁会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呢?对他来说,一切都是美好的……谁会对此表示怀疑呢?在他看来,一切都变成致富的手段,变成‘致富的生产力’,谁会对这些表示怀疑呢?”

  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的生产力中,工人阶级被资产阶级摧残人道作为劳动工具的厄运。他说:“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难道资产者、工厂主关心工人发展他们的一切才能,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使他们像人一样从事活动,因而同时发展人的本性吗?”

  马克思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中的阶级斗争。他说:“工业用符咒招引出来(唤起)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工业的关系,同无产阶级对工业的关系完全一样。今天,这些力量仍然是资产者的奴隶,资产者无非把它们看作是实现他的自私的(肮脏的)利润欲的工具(承担者);明天,它们将砸碎自身的锁链,表明自己是会把资产者连同只有肮脏外壳(资产者把这个外壳看成是工业的本质)的工业一起炸毁的人类发展的承担者,这时人类的核心也就赢得了足够的力量来炸毁这个外壳并以它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明天,这些力量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

  (注:本节未加标注的马克思论述,均出自马克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

  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生产力的六种意义:1、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2、生产力是一种实践能力;3、工人阶级是(现代工业)生产力的承担者(主体);4、剥削制生产力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服务,在剥削制生产力中存在着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阶级对抗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性;6、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原理。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思想。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精神武器

  马克思写于1843年3月至9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10月至12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宗教的本质、对黑格尔历史观及思想方法的唯心主义、对旧世界“颠倒”的剥削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革命的改造。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他认为:

  马克思萌生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理论的思想;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提出了人民主导国家的原则和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他阐述了这个革命的任务是“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提出了人类解放所依靠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即“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的上述两个文献,得到了恩格斯的认同,标志着在彻底清算唯心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破土生长。

  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清除了费尔巴哈唯物论中的形而上学、消极性、不彻底性。阐述了实践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的本质意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他将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他将实践引入历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阶级性,奠定了历史唯物论的哲学基础;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至此,马克思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哲学基点。

  恩格斯对《提纲》崭露的“新世界观”,高度的认同、赞赏和重视。这就为即将问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哲学的基础理论准备,而作为“新世界观”的系统表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地发挥了《提纲》“新世界观”的思想萌芽。

  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包含科学生产力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

  在《形态》中,他们从人类(首先是从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出发,在社会物质生产中考察生产力,把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包括生产力理论在内的唯物史观的起点,把生产力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他们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历史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赖以实现的特定社会条件的统一。

  他们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形成的决定因素和根本标志。

  他们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历史的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2、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们认为:物质生产不仅是维持人们吃喝穿住能够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且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3、物质生产——生产社会生活、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的生产包括物质生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及生命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

  社会关系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阶级社会中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产是指依存社会生产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交往形式等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最终相应的发展变化。

  马、恩认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全部生产活动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345页。

  马克思在1846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①;“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②;“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①第532页;②第533页;③第536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6-927页。

  4、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生产社会意识。

  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与其相联系、被其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共同形成、发展和改变着社会意识。

  马、恩认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注:1885年德文版将“生产率”改为“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142页。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每一阶段的发展及其特殊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在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

  马、恩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它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617-618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6、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恩认为:特定的生产力是在特定的交往形式中实现的。(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是马、恩在《形态》一书中对生产关系的称谓)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发生对抗性矛盾之前,交往形式是生产力实现的必要条件。由于生产力的活跃和发展,起初容纳生产力可以自主活动的交往形式,后来却成为桎梏。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这种矛盾运动最终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在实质上规定了相应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不断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马恩指出:“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由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第1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揭示了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规律。这个原理的发现是他们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成果归于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p.374)

  如果说生产力的活跃与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源头动力,那么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持续变革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说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那么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就具有更为直接的决定作用。

  在两对有机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中,在两对矛盾之间: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具有总趋势上的决定作用。前者规定着后者的矛盾内容和运动方向。社会形态必将追循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或迟或早的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后者对前者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后者深刻的影响着前者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社会形态不仅可能保护、促进、加速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和变革,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延缓、桎梏、破坏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当然,比照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毕竟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不但在“生产方式”的框架中认识生产力,而且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注:“市民社会”是马恩在《形态》一书中,对经济基础的称谓)、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体联系和社会发展规律中,深入考察生产力。他们深刻的揭示了生产力的实践性、客观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必然关联性,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内在决定性;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的社会发展规律。

  他们认为,生产力:必定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历史累积的社会既得的现实物质力量的总和;是许多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形成的社会力量;是人们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是由物质因素构成的物质力量;是一个总趋势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存在。

  7、马、恩阐明了生产力与“市民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古典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45 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马、恩认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任何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是整个上层建筑的直接社会基础和直接决定因素。

  8、马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关系、持续矛盾运动的高度揭示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马、恩在《形态》中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他们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是阶级对抗和社会革命的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集中的体现为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与代表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途径。作为生产力和社会革命主体的劳动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内在决定力量。

  马恩揭示了阶级社会中,在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变革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揭示了随着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和阶级斗争的充分发展,人类社会必将经由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恩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得出了四条结论。他们指出:

  (1)“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必然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个阶级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

  (2)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就必须把革命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就必须建立革命阶级的社会权力。

  (3)过去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私有制(只是改变了私有制的形式),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社会及其(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而完成这个革命的就是无产阶级。

  (4)共产主义的意识和目的,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实现。“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

  (注:本节未加标注的马、恩论述,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

  马、恩在《形态》对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研究中,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私有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革命群众、社会革命、共产主义”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再后,马、恩在一系列著述中,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精辟的论证和充分的发挥。

  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应该注意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权力、支配生产力的社会集团,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即劳动群众,都具有阶级性。生产力的“物的要素、物质作用力、物质成果”本身虽然不(直接)具有阶级性,但是它们是受阶级权利支配的,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生产力本身所包含的自然性因素,没有游离于阶级性之外的生产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概念,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并非孤立、静止的仅研究生产力的自身。马、恩是基于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的社会最高发展目标,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乃至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中,研究和说明生产力的。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我们只是鲜明的感觉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精神本质;只有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完整体系中,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精神本质。因此不能割裂这个理论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在联系。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自身就是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的统一 。其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属性、自然规律的同时,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关系、阶级属性、社会规律。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的融溶在一起。这个理论内涵属性的内在统一性不能割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恩至少在下列著述中阐述着唯物史观,进而丰富发展了生产力理论,为生产力理论增添了深厚的依托,并深刻的印证和揭示了生产力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深刻的体现着生产力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源动力作用、最终决定作用”,与“奴隶创造历史、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内在的一致性。

  马克思写于1847上半年的《哲学的贫困》;

  恩格斯写于1847年6月的《共产主义原理》;

  马、恩发表于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于1849年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

  马、恩写于1850年3月的《1850年3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恩格斯写于1850年夏的《德国农民战争》;

  马克思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的《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零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恩格斯写于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马克思于1852 年3 月 5 日致约 魏德迈的信》;

  马克思写于1852年3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写于1871年4月至5月的《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写于1875 年 4月至 5 月初的《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于1878年7月写成的《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79年9月17日至18日《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于1880年6月初口授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

  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发表于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写于1886年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剩余价值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陶冶。剩余价值学说充实提高了生产力理论,使之更加完整、精辟和锐利。展示出无产阶级砸碎剥削制、决裂私有制,从资本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创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力的强大的真理感召力和革命战斗力。

  马克思用毕生心血、智慧研究、创作的浩瀚的《资本论》手稿,是指引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光辉革命真理;是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类经由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经典巨著;是精湛演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人类智慧的科学思维文献;是博大精深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经济、政治、社会、哲学、历史、法律、道德、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诸领域都闪烁着正义、高尚、睿智、天才的思想火花。

  “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深刻的分析和论证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生产、流通(实现)、分配过程,系统地批判了歪曲掩盖剩余价值剥削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资本论》标志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创立。《资本论》揭露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历史暂时性、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和剥削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性。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运用和发挥,精辟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愈演愈烈的内在矛盾,准确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运动规律,科学的论证了经由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论证了“资本的生产力”的形成、运转特点及发展趋势,论证了“资本的生产力”的社会性、阶级性、作用性、历史性。进一步表达了奴隶创造历史、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力将取代一切剥削制及其私有制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资本论》是使无产阶级及劳动群众心明眼亮、热血沸腾的珍贵精神财富,是使资产阶级及其剥削者原形毕露、胆战心惊的战斗檄文。

  准确表述马克思《资本论》思想内涵体系的著述包括:

  马克思写于1857年8月《〈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写于1857年10月-1858年5月(18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泛指)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出版于1867年的《资本论》第一卷;

  恩格斯编辑出版于1885年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恩格斯编辑出版于1894年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苏共马列宁研究院分三册先后于1954、1957、1961年出版的俄文版《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论》第四卷。

  后来陆续发现的马克思《资本论手稿》;

  …………

  作为组成部分,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双重理论领域得以深刻确立和充分发挥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科学的理论、革命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理论。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