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论析历史虚无主义时,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于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历史虚无主义是毫无根据的谬论。
诬枉马克思是一些人惯用的手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某些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
于沛: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被西方尊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卡尔·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等著作中,就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和黑格尔一样的“神谕哲学”,是“历史宿命论”,是“形而上学的教条或宗教式的信念”;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世纪的神学史观一样,只不过中世纪的神学史观寄希望于选民,法西斯代之以特选的种族,马克思代之以特选的阶级而已”。
波普尔的这些论调曾受到一些人的刻意吹捧,风靡一时,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波普尔“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恶意”。因为“他把许多本来并不是马克思的东西都塞到马克思的名下,然后就借口反对这些东西来反对马克思”。波普尔荒谬理论改头换面的现代表现之一,就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宗教神学相联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犹如教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
我们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是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和信念,绝不会因马克思主义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攻击而改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是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巩固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学理而言,如何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
于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呼唤的产物,从不曾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19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迫切要求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广泛汲取了19世纪中叶前,特别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文明的精华,同时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更迭的历史过程;但是,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自发实现的,没有丝毫“宿命”的内容。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几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几种社会形态,并不是说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而是强调这个纵向发展的总过程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
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制度的预测十分审慎。1881年1月6日,荷兰社会民主党领袖纽文胡斯写信给马克思,请求马克思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社会党人代表大会讨论。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者如果取得政权,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应当首先采取哪些立法措施?同年2月22日,马克思在复信中明确指出,这个问题提得不正确,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如此严谨的科学精神,是对那些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驳斥。
深刻洞见历史大势指导开辟世界发展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实践而言,马克思主义当代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于沛:是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了历史大势,深刻阐发了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其指导下,建立了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社会制度,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虚无主义虚妄的历史观永远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与矛盾斗争的新的历史格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新历史时期获得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迅速发展,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为那些苦寻发展之路,希望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保持独特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道路。雷默说:“中国目前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这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道路”是一条独立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始终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史学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于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它在实证的历史思维中逻辑地再现历史的真实过程。这和怀着某种别样目的,肆意歪曲、篡改历史事实和进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自大学时代直至逝世前,始终坚持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和他毕生所献身的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研究中曾做了包括1879—1882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和1881—1882年《历史学笔记》在内的8个编年史摘录,而这两部“笔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马克思在摘录历史学家撰写的一些历史著作时,按照历史的基本逻辑,表达了他对书中所述及的各种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评价,同时补充了某些被遗漏的重要事实,订正了一些记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而不是作为文献积累简单地摘抄或复述。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对公元前1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历史做了批判性的评述,其主要关注点是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以及资产阶级为确立自己的统治所进行的斗争。与此同时,与这一时期欧洲历史有关联的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在笔记中也有所摘录。
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辩证的逻辑分析与实证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通过大量实证性的世界历史研究,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和验证。马克思毕生的科学活动,或是逻辑的方法,或是实证的方法,却从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从揭示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科学性、真理性这一总体目的出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曾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研究了古代社会史之后,对此进行了纠正。1847年前,人类的史前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无人知晓,马克思恩格斯也不例外。后来随着哈克斯特豪森、毛勒,特别是摩尔根等史前史研究成果的问世,才充分证明了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才开始分裂出对立的阶级。这样,关于《共产党宣言》上面那句话,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而不再是“一切社会的历史”。正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