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不宜选作高中精读课文
创作于1927年夏的《雨巷》一诗,是奠定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诗坛象征主义大诗人的代表之作,时至于今,一直为不少青年男女吟咏陶醉。但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此前是经过了十多年埋伏铺垫的。当然那时是编在《选修》教材中,即使编入《必修》教材中,也是作为自读篇目的。那样,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至于学生读不读的出什么来,听其自便,影响不够大,也就无话可说。但现在作为全国最新通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指定的精读课文,那就有话要说了。
实事求是的说,《雨巷》在新诗的音节和意象的虚实相生上,为当时的诗人从艺术形式上对现代新诗进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使我们很好的认识到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但象征主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就已经开始没落了。西方的象征派诗歌先驱、法国的波特莱尔是十九世纪人,其代表作《恶之花》,篇名一词就有多义,有邪恶、丑恶、罪恶、苦痛、疾病等义,波特莱尔称作“病态的花”,这个病就是世纪病。可见,象征主义诗歌的内容都是病态社会中的一些病态现象、病态心理。病态的花,当然是艺术之花,就是诗。
美的形式包藏着一些病态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没有艺术鉴别力的青少年来说,为害甚大。《雨巷》对于刚踏进高中的学生来说,就有这个嫌疑。
本诗开篇,“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孤独,自怜,感伤扑面而来,任何一个激情饱满的人,随着节奏,进入意境,马上就会情绪低落,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和诗人一起来做白日梦。而梦中要逢着的那个姑娘也是“结着愁怨的”。为什么不是一个阳光爽朗、清秀自信的姑娘呢?
那个姑娘“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完全就是一个街头幽灵,梦一样的来,又梦一样的去,只是留下“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让你呆呆的站在街头发愣。
有人说,那个姑娘就是象征啊,象征了的理想,的追求,或者是破灭了的理想和失败了的追求,这,完全就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
另外,本诗用词,色彩阴暗,声音喑哑,感觉晦暗迷离。人往往是会产生与此相应的这种情绪的,但绝对不能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时年23岁的戴望舒,因为生理的缺陷,感情上一直无着落,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降珠,而又苦于自卑没有勇气,此诗就是这种痛苦折磨中的情绪的倾吐,当然也有那个时代在他心灵上的自然投影。戴后来爱上小他12岁的中学生穆丽娟,仅仅五年后,哪怕他以死相逼,妻子也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可见戴的情感本来就有些病态。
《雨巷》现在作为精读课文,让学生去读,而且是带着无限的美感去反复地读,而且在教师的一再鼓励暗示下,结果会是什么?一种空虚落寞的个人情感,把它无限美化,在反复的吟咏之中,会潜移默化于灵魂,让人如嗜鸦片,最后毒害精神,无病呻吟地强作愁。而新教材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由多年的精读篇目变更为自读课文,两相对照,新教材的意图昭然若揭。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