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不同程度的存在些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仅以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来看,至少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个是对军事干部形象的庸俗化处理,另一个则是对政工干部形象的妖魔化处理。这两种倾向给党和人民军队的形象带来了历史与现实难以印证的,这种艺术拔高和曲解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如此亮剑---对军事干部形象的庸俗化
《亮剑》可以说是新兴军事题材片中的典型了,一度在社会上广受关注,甚至还颇受好评。就笔者看来,剧中对主人公李云龙形象的处理就是典型的军事干部庸俗化行为。此剧大肆鼓吹了军阀作风,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超人举动,甚至刻意编造剧情为其叫好!剧中的李云龙几乎视上级命令为无物,违抗命令差不多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而为了给这种行为叫好,剧中刻意编造李云龙的种种战绩,好像李云龙只要违抗命令就能取得难得的惊人成绩。比如,李云龙一出场就违抗命令,结果反而击杀了日军联队长。再如,李云龙对上级命令私自打折扣,在总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仍然执意率领一个营去捕捉战机,结果还偏偏消灭了日军一个战地观察团。当然,李云龙擅自行动的最高潮就是攻打平安县城一战,明明是鲁莽乱来,但剧中却硬生生地给编出所谓各个根据地因为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而纷纷获益的功绩,真是令人作呕。
事实上,当年的人民军队的确有过以上种种问题,但这并不是主流,反而是人民军队重点整治的对象。真要有李云龙这种人,若非是极其的特殊原因,恐怕早就被踢出人民军队了。试想,如果军队里个个都以此为榜样,那么军纪何在?将令权威何在?军队不就成了一盘散沙了吗?古今中外,取得战争所依靠的除了官兵士气高昂,不畏生死外,更重要的还是团队协作,号令统一。马其顿军队不过数万,而能屡败波斯大军,靠的就是团队合作,否则若人人自行其是,马其顿方阵何以成型?罗马军队南征北战,打败无数强敌,其中就有悍不畏死的高卢日耳曼等蛮夷,靠的依然是纪律严明,进退有序。到了近现代时期,军队的组织纪律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仅仅靠个体的蛮勇和小智慧是无法取得大胜的,除非对手比其更差。而那些失败军队,尤其是国民党军队恰恰就是因为派系林立,各行其是,而且各单位常常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顾大局,所以才会屡战屡败。要是人民军队的干部个个都如李云龙这般,那么人民军队岂不是同国民党以及旧军阀,乃至是土匪同属一路?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屡次渡过艰难,击败种种强敌,打出新中国?
有人或许会说,抗战时期八路军本来就是进行游击战,要求各部机动灵活。不错,共产党本来就是从游击战起家的,除了个别时期,人民军队对于各部的行动都给予过相当的自主权。在抗战时,八路军总部也根本就没有如剧中那般死板的管理部队,即便是百团大战这种大规模行动,也允许下属各部酌情处理。在各根据地打开局面以后,对下面各团的指挥权就落到了根据地军区或是军分区的手里,总部就是想管,也管不过来了。反倒是编剧导演们为了拔高李云龙的形象,编出了一个事事管死的八路军总部,这或许是出于无知,也有可能是为了情节需要而刻意所为。但即便如此,李云龙的一些行为也是违反纪律且不合理的,比如围攻平安县城。这种调集上万人实施的强攻行动,至少要通报军分区,并得到相关授权才行。这一则是因为部队管理的需要,二则是因为当时八路军各团大都已经进行了小型化改编,很多团实则不足千人,根本没有剧中李云龙部所出现的那种情况(剧中李部的情况出现在国民党内完全可能,但这种军阀部队要出现在共产党八路军内却是不可能的),真要是发动万人强攻县城,不得到军分区或是军区同意和支持是没可能进行的。退一步说,即便李云龙部有如此实力,在没有上报获批,也没有确定能得到友军有力协同的情况下贸然独自进攻,后果很难说。剧中倒是硬生生地给李云龙编出一场不得了的大胜仗来,可现实中要这么来,只怕会造成重大伤亡,得不偿失。虽说八路军能放权,但也没有放任到如此地步,因为这已经不是游击队的小规模行动了,而是上万人的大战役。
当初的人民军队中有很多类似李云龙这种出身的干部,他们初入队伍时也确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多年的革命生涯磨练了他们,使得他们明白军纪的意义,服从的重要以及何为大局,这都是血的教训所换来的。《亮剑》一剧费尽心机,牵强地编造了如此之多的剧情,无非就是想歌颂那些狂放不羁的豪侠以及其所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行为让笔者不禁想起过去看过的一些好莱坞大片中常有的剧情模式:上级和大多数人都是笨蛋,关键时候只有主人公才是力挽狂澜的伟男。说句难听的,如果李云龙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某位豪侠也就罢了,可惜啊,这是在演人民军队里的革命者!
二、英雄与小人---对政工干部形象的妖魔化
在庸俗化军事干部形象的同时,相当数量的影视剧又对政工干部的形象进行妖魔化。在目前的一些影视剧中,以政委为主的政工干部被刻画成对军事工作乏善可陈,只知道空讲大道理,甚至还经常发动整顿运动,迫害部队官兵的形象。
以 2012年播出的《孤军英雄》为例,剧中将新四军新政委刻画得如同小丑一般,既不能正确领导工作,又特别喜欢整治自己人,甚至不惜使用严刑逼供的卑劣手段,最后让敌人屡屡得手,几乎断送部队。再以《亮剑》为例,赵刚的形象算是比较正面的了,但依然免不了被刻画成白面书生之流,李云龙甚至说出:“我管军事,你管生活。”这类话。显然,在这些影视剧中,政工人员就是不懂军事,只能听李云龙之流号令的货色。
实际上,当时人民军队中的很多政工人员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一些人甚至后来也曾出任军事主官,可谓文武双全。罗荣桓元帅在山东时就是军政一肩挑,宋任穷在冀南根据地也是如此。当然,也有很多政工人员的确是来自于知识分子阶层,缺乏实战经验,但这也并非是普遍现象。再者,政委一职的权力远非是“只管生活”那么简单,当时的政委不但参与军事,而且还一度拥有对军事指挥上的最后决定权,那种认为可以随意将政委排斥在军事指挥外的观点实属一厢情愿。上述影视剧故意贬低政工人员形象,试图以此来烘托主人公,结果只能凸显自己的浅薄。
政治工作制度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能够最终成功的重要条件。自辛亥革命起,革命者吃透了无坚定革命武装的苦头,试图利用军阀打击军阀的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更是屡屡被军阀武装所玩弄。最终,孙中山先生悟出了需要建立革命军队的道理,共产党则更是创造性地将政治工作制度引入军队,保证对其的控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也走了很多弯路,多次出现了肃反扩大化等错误,政工人员中也不乏渣滓败类,但我们不能以此就否定政工人员的地位和功绩,否定政治工作制度。如果这样来看待问题,那么人民军队的军事干部中同样也出现过很多不良分子,昏庸之徒,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否定所有军事主官?说句上纲上线的话,对政工人员形象的歪曲,实质也是对共产党形象的歪曲!
三、“姜大牙”---一个不一样的“李云龙”
在近些年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并非只有糟粕,其中亦不乏好一些的作品,个人觉得《历史的天空》一片拍得就比较贴近事实。此剧中打造了一个同李云龙很相似的人物 ---姜大牙,他同李云龙一样出生于社会底层,而且也同样颇严重的流氓习气,比如满口脏话、行为粗鲁,不太守纪律。即便是到了队伍里,姜大牙也经常违反纪律,同样也向上级讨价还价。乍看之下,姜李二人似乎并无区别,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姜大牙开始体现出不同于李云龙的地方,他开始不断学习和进步,慢慢具备了很多革命者应有的素质,而且在历经整风运动(剧中叫纯洁运动)后非但没有对革命失望,反而对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表示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姜大牙给自己改名为姜必达。在随后的表现中,姜必达同以前的那个姜大牙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变,同李云龙的区别也更大了。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是其所爱的东方闻英在接应起义部队时不幸牺牲,姜必达虽心中激愤,甚至对起义部队出言不逊,但最终还是服从了大局,并主动向对方道歉;另一个是在朝鲜战场上,他不顾背上“消灭异己”的骂名,坚持正确的判断,维护大局。相比之下,李云龙却因为要报私仇,就不顾政策,不顾影响地杀死即将被收编的土匪。两者的差别,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人最难得的不是不犯错误,而在于要知道改正错误,革命者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强求革命者天生就完美无瑕,但也总不能一成不变。李云龙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许直到军事学院里才有些许觉。而姜大牙则是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最终成为合格的革命者,这不正是当年无数革命军人所经历过的蜕变之旅吗?这不正是体现出了共产党最为伟大的魅力之所在吗?况且,从艺术上来说,对姜大牙形象的塑造较之过去的高大全式处理能够显得更加真实,更贴近百姓;而比之李云龙之流来说,其更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除了主人公外,《历史的天空》一剧中对于上级领导和政工干部的刻画也是很到位的。相比于《亮剑》剧中那个被李云龙气得乱跳的所谓八路军总部首长而言,姜大牙的上级,也就是由李雪健出演的杨庭辉司令员却显得睿智而老成,既是一位作风泼辣的军事主官,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敦厚长者。正是在他的引导下,一个浑身流氓习气的姜大牙才不断地取得进步。另一个是政委张普景,他不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一股执拗劲,同时又表现得非常正直,在战场上也相当骁勇。最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的一件事情,当时某士兵在一次“营房”被烧事件中奋勇当先、积极灭火,被军部当作先进事迹报道。后来政委张普景经过调查发现,“营房”被烧的实际是该士兵纵火所致。实事求是的张普景坚决要求撤销该士兵的表彰荣誉,并予以处罚,甚至不顾自己和自己所在的部队背上坏名声。面对张普景的执着,姜大牙最终向其让步。这一幕与李云龙当了军长以后刻意维护强奸少女的段鹏的小团体主义行为呈鲜明对比,但却恰恰是人民军队应有的素质,也真正体现出政委所应发挥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的天空》一剧真正算是既有新时代的表现方式,又能够比较贴近历史事实的影视作品,这才更像是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榜样。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源
笔者认为,当前军事题材影视剧所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急躁而虚华的不良风气。
在商业利益的影响下,部分文化界人士不惜制造低劣的“文化快餐”以赚取经济利益。此外,由于国外的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观涌入国内,文化界也出现了盲目模仿国外文化作品的风气,为此甚至不惜编造故事,歪曲事实。与此同时,浮躁的社会风气又使得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审美价值观“下沉”,逐渐开始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过于贪恋视听上的满足。在文化上盲目地接受与传统价值观相反的理念。这就使得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观众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误导,从而让不良文化作品有了存在的市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低劣的文化作品让本已经精神空虚的观众不得不接受,导致大家的审美水平进一步走低,而观众审美水平的恶化又促使文化界更大规模地制造劣质文化产品,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表现在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上那就是出现了对军事干部的庸俗化和对政工干部的负面化表现,当然还有那一部部怪诞离奇的抗日“神剧”!
不要小看文化问题,文化不但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其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别的不说,仅从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来看,如果放任《亮剑》之流发展下去,那么结果就会在意识形态上毁掉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形象,否定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权,更会对当前的社会和政治局势产生恶劣影响,威胁对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稳定社会,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作为文艺工,不单单要发挥创作才华,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作品引导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偶尔找一些非主流的方面,或许可以讲述真相,还原历史真实,可老是找这些东西做素材,对民众造成了误导,那就不应该了。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应该还是如《历史的天空》一剧那样,既展现真实历史,但同时又能够如“杨司令员”引导主人公一样,引导观众们的意识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希望文艺工们不要一味为名利所逐,也希望作为观众的各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还希望有关单位能够重视文化问题,加强监管,不要让不良的文化产品搅坏了社会风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