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三章 昔以虎威,今称清贵
总体上说,人类文化上的进步落后于物质上的进步。物质上的进步呈曲线上升,到了近现代,可以说坐上了火箭;而文化上的进步似乎永远在步行。但从某个角度讲也让人欣慰,就是脚踏实地。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充分积累,实现飞跃。文化飞跃的效果,就是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提升了人的文化素养,朝着勤劳善良、敢于担当、大公无私的方向发展。
圣之和者家族也在发展。在性格方面,柳庄继承了柳下惠温良恭俭让的性格,而且有所提升,官至卫国大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臣下、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宜,成为朝廷重臣。柳庄的地位提升了,但文脉没变,一直延续到魏晋。不知谁起的头,性格变了,身份跟着变,从文臣变成武将。或许这种变化起根他们的基因,也就是说,潜藏监狱长胸膛里的烈性在某个节点大爆发,从而一面崇文一面尚武。抑或社会变迁使然,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大动乱太残酷,生存迫使文人不得不向武将转变,生存和发展改造了人的性格。一俟永嘉之乱,柳氏分为西眷东眷,性格又有变化。西眷滞留北方,保持了将家之风,东眷在南方以武建功立业,因世风追求武将文化雅化。总而言之,社会动荡与世风变化,让柳氏家族在文武之间变来变去。虽说有变化才能有发展,虽说有发展才能有提高,虽说发展可以改变一切,包括改变人的性格。但是,若变化太快,作为人能追得上变化吗?就算人能够追上变化,那么性格呢?性格可以烙饼吗?
萧梁时期,既是柳氏东眷进入全盛时期,也是走向没落时期。在萧梁前期,柳氏东眷济济一堂,人才喷涌,将军不失家风,还出现了柳恽这样的著名文学家。放眼萧梁,视线之内无不彰显柳氏门族的巩固地位,尤其在文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愈发表明柳氏门族进入了上层行列。
我在创作京华三部曲时,深受柳黪灵魂影响,面对许多人物原型,进行了姓氏渊源考据,试图揭开基因传递的秘密,看看哪些人物的性格受到了基因传承的影响,他们是否继承了先祖的性格,抑或改变了先祖的性格。柳黪灵魂告诉我,即便当下,也能听到古老农村留下的一句中国式骂人,一些人恼火,另一些人蔑视,就说:你他妈的跟你爹一个熊鸟样!
壹
划分西眷东眷,以明两支
看来,柳黪灵魂十分了解柳氏家族的最初发展。他告诉我,广韵说春秋战国,楚灭鲁,柳氏入楚;秦灭楚,乃迁晋之解县。《元和姓纂》说,秦末有柳安,惠裔孙也,始居解县。秦统一六国,柳氏向西迁徙。秦末之际,柳下惠裔孙柳安迁居解县,从此河东解县成为柳氏家族起源发展福地。然而秦汉绵延四百余年,时光漫长,而柳氏家族却无怨无悔悄无声息隐藏在岁月长河,以求默默繁衍发展,不惜让人难觅踪影。若有人认真阅读了《河东柳氏先祖世系表》,也只能知道秦汉柳氏只有两位载入史册,一位是柳惟隗,为汉齐王相;另一位是柳丰,为东汉光禄大夫。倘若细读《元和姓纂》,柳氏在秦汉之际有两位名卿,但记载有别。二世柳惟隗变成柳安孙柳隗,汉齐国相;八世柳丰变为柳隗六世孙柳丰,后汉光禄勋。汉初,诸侯王自治,设丞相,统众官,内史治民。汉改秦郎中令为光禄勋,改秦中大夫为光禄大夫。光禄勋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汉光禄大夫掌论议应对,在诸大夫中地位最尊。其实,在两汉书里还出现过几位柳姓人物,因为顺带提及,过于约略,难考其源。
两晋之际,柳丰六世孙柳轨,任西晋吏部尚书,成为柳氏再次进入正史第一人。尽管官至吏部尚书,而晋书提及仍然不过短短的几个字:与贾充等共订新律。柳轨之子柳景猷,为西晋侍中,亦不显史传。
南朝以门阀士族为社会基础,家族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门阀士族人才密集,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文化更突出更多样化。特殊年代,猛然涌现众多文化高门并不奇怪,即便成为砥柱,领导文学潮流,左右文学发展,也不奇怪。稍微精通历史的人,对南朝陈郡谢氏、琅玡王氏、兰陵萧氏、彭城刘氏以及东海何氏,大概都不陌生,甚至还可能会津津乐道他们的那些遗闻轶事。倘若说河东柳氏为文化族姓,许多人就不会理解,甚至还可能惊讶。永嘉之乱,河东柳氏东眷柳卓,南渡初期实为弱势族门。河东柳氏后裔柳宗元曾在《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一文中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弱势族姓,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最终发展成为士林盛族,著称南朝。
柳景猷有两个儿子即柳耆和柳纯。以柳耆仕西晋、柳纯子柳卓仕东晋为标志,划分为西眷东眷,以明两支。柳耆,讳文渊,字子琛,仕晋,官至司徒、汝南太守,派迁武昌江夏县。子柳恭与柳琚,西晋亡,固守中原,号西眷。柳纯子柳卓,永嘉之乱迁襄阳,官至汝南太守,号东眷。
柳氏西眷,先是在后赵石勒那里为官,后来南迁寿春,因为没有紧跟司马氏,遭南朝排挤冷落,几十年都没人做官,直到刘宋元嘉末年,柳思做了官,这才打破尴尬的局面。但天无绝人之路,裴氏裴叔业曾两度出任豫州刺史,驻守寿春,让柳氏西眷获得了与裴叔业亲熟的机遇。后来裴叔业决定抛弃南齐归降北魏,柳氏西眷举兵同往。以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柳氏西眷毅然投奔西魏宇文泰。正确的选择成为成败的关键。柳氏西眷先在西魏北周稳定发展,最终在隋唐成为世家大族。但柳氏东眷没有全部返还北方,而是在南朝努力发展,几朝几代都有显要人物,最终跻身高门甲族。
贰
适时而进,占据先机
关中郡姓有韦、裴、柳、薛、杨、杜等几大族,弘农杨氏自东汉就是著名高门望族,京兆韦杜以及河东裴氏先后在曹魏时期发展起来,可称老牌士族。与之相比,河东柳氏便稍有逊色,迟至东晋还没出现高官显宦。虽说柳轨曾任西晋吏部尚书,柳景猷任西晋侍中,但有书载柳轨只当过尚书郎,与贾充一起制定西晋刑律。至于柳景猷未见史料有载。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既不载柳轨,也不载柳景猷,应该不是疏误。唐代《宰相世系表》之说是在柳氏显贵之后,抬高门第,不足为据。或许柳氏在地方较有影响,但在全国范围绝对不算高门。柳氏发展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东眷在南朝成为高门甲族,西眷在北朝发展,最终成为关中首望之一。
整个南朝,门阀士族不断发展又渐趋衰败。有人依据南朝门阀状态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南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南士族合力共建,司马睿不过傀儡罢了;宋齐梁为北来中层楚子与南北士族协同维持圣火;而南陈则为北来下层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此说未必准确,却为宏观把握南朝数百年历史准备了可供参考的坐标。南朝柳氏东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了发展与提升。
三月初,春天刚一来临,迎春花就绽放了。气候变暖,春天愉快而兴奋地提前了。傍晚,柳黪灵魂驾着和煦的春风来到我的寓所。我住五层,柳黪灵魂就飘在半空敲我的窗户。我说我去给你开门。没想到我刚一转身,他就像一股烟顺着窗户缝儿进来了,飘在我电脑桌上方问我:知道柳氏东眷初抵江左时的情况吗?对于这些历史我有所研究,就骄傲地回答,这关系江左柳氏东眷的发展起点。起点高,基础实,起飞就迅猛,翱翔就自由。有学者说北人南来避难大约有六条路线,一条是滞留长江上游,一条是滞留长江下游。滞留长江下游的上层居住建康;中层居住京口晋陵。滞留长江上游的上层居住江陵南郡,中层居住襄阳。柳氏东眷南徙定居襄阳,因而我判断柳氏东眷在地位上不属皇室以及中心政权职尊位宠的上层阶级;与其他大族全族迁徙相比,在人数方面,柳氏东眷仅有一支南徙,且居弱势,所以南徙柳氏东眷只能属于弱势族阀。虽然东晋开启了南朝历史,却是北来上层士族与江东大族合伙建立的王朝。北方高门甲族势力庞大,扮演强龙角色;江左土族根深蒂固,扮演地头蛇角色。而柳氏东眷势力单薄,根基不稳,急需积累家族力量,提高声望。
柳黪灵魂十分赞同我的分析,还补充说柳氏自柳下惠起,虽然未进高门甲族,仍属士族起家。秦统一全国,迁六国贵族至西秦,个中原因不乏害怕贵族造反,可见柳氏家族自始至终都有士族意识和传统。西晋一朝,柳氏家族代代有官职,品位不高却也不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进入了相应的士族阶层。因而南迁之后,即使家族势力薄弱,仍可资获取官职,经过一番努力攀援,定会不断升迁。但话又说回来,虽柳卓官至汝南太守,而子辈数人湮灭正史,唯柳恬异军突起,引领东眷在南朝发迹。
就在柳黪灵魂这样说的时候,不想柳纛灵魂兴致勃勃地飘落下来,难道已经九十岁的他,还保持着年轻时的好强性格吗?柳纛灵魂自信高傲,说话语气肯定。我和柳黪灵魂在他眼里就是两个小屁孩儿,他就一屁股坐在了我的椅子上,这让我担心他会坐坏我的椅子,没想到椅子不声不响没动静,稳稳当当让他坐。柳纛灵魂坐在电脑桌旁,我和柳黪灵魂站在他身旁,我就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感觉,抑或动漫般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让人不安的感觉,我怎么会和两团黑色烟雾挤在一起闲聊这么重要的历史呢?
柳纛灵魂一开口,就不是个好兆头。他瓮声瓮气地说,南朝社会极不安稳,尚武之风便成为豪强维持阶级地位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西晋一朝,柳轨以及柳景猷以文职著称;进入东晋,柳纯方才担任武职,任建平太守、巴东监军,历经戎马。彼时王敦谋乱,柳纯与晋室名将甘卓一起征讨王敦,最终被王敦所害。听柳纛灵魂这么说,我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脑袋,就感觉头发丝炸得像刺猬毛,又硬又扎手。就在心乱之际,又听柳纛灵魂说,两晋南朝之际,战乱频仍,出任地方刺史郡守,大多携带将军称号,兼领武事。尚武之风盛行,让柳氏东眷名将辈出。柳元景、柳世隆、柳庆远、柳惔等等都是地方军事首领,掌握一定兵权,就积极参与战事,积累资本,因而世人皆称柳氏东眷世为将家。这就是正史对柳氏的定位。柳纛灵魂又说,尚武门风或许还能增强家族在重大变故之后再次崛起的可能性。对此,我有些不解,就想这从何说起呢?柳纛灵魂丝毫不给我询问的机会,继续夸夸其谈:将门子弟手握兵权,徜徉政权更替之际,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柳氏东眷多次凭借敏锐的嗅觉,帮助齐梁顺利完成夺权目标,因而被新政权委以重任。从刘宋到萧齐,柳氏东眷经过几代人的拼博,侥幸跃升江左高门,可以说在政权频繁更替的南朝,尚武成为柳氏东眷提升家族地位的依仗。宋齐梁三朝出于扩张需要,排斥势力庞大的高门甲族,使北来弱势门族最终获得了进入朝廷权力中心的机会。柳氏东眷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得以迅速地提升和发展,从而使柳恬官至西河太守,柳凭官至冯翊太守。河东柳氏南渡甚晚,最终能够跻身豪门甲族,实属幸运。柳元景凭借显赫军功,获得孝武帝的信任,进入刘宋中央政权,为柳氏家族的发迹奠定了基础。柳世隆在南齐进入中央政权之后,自觉实践由武入文的转化,最终实现了柳氏东眷跻身高级门族行列的历史跨越。而柳世隆子侄在萧梁的婚姻与仕宦,可以视为柳氏东眷可与王谢等高门甲族比肩的一种骄傲表现。与南朝一般士族不同,河东柳氏在完成文化雅化转变之后,依然保持了骁勇善战的门风,在与豪门甲族高贵文化相融相合时,既不因擅长武功而受到排挤,也不因连年战乱而趋向湮灭。
作为地方豪强,柳氏东眷始终盘踞雍州,从不动摇。柳元景之孙柳霞这样解释父亲坚守襄阳的原因:自晋代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柳霞所说从祖太尉即柳元景,世父仪同即柳庆远,从父司空则指柳世隆。但是,柳元景确实离开了雍州,定居建康,并且有自己的田园,只是规模不大而已。南宋孝武帝曾经对柳元景这样说: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柳元景任职中央,他的子侄柳世隆等人仍在故里任职,这种中央与地方的互利互助的结合,无疑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柳氏宗族以星火燎原之势的迅猛发展,最终使柳氏家族成为独霸雍州的最大豪门。
我听柳纛灵魂这样谈论柳氏家族,就感觉有不祥之兆。倘若按照柳纛灵魂所说,我们再阅读宋书关于王玄谟的记载,就可能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恐惧感:其年玄谟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贫富相通,境内莫不嗟怨。民间讹言玄谟欲反,其时柳元景当权,柳元景弟柳僧景为新城太守,以柳元景之势,制令南阳顺阳上庸新城诸郡,发兵讨玄谟。玄谟令内外晏然,以解众惑,驰启孝武,具陈本末。柳僧景作为地方豪强,竟以郡太守身份发号施令,让雍州数郡发兵讨伐朝廷命臣,可见豪强世族在地方已经达到肆意妄为的地步。而雍州刺史王玄谟却不敢发兵抵抗,只能报告宋孝武帝,等待朝廷处理。作为宋孝武帝自然明白王玄谟反叛纯属柳氏诬告,却又未见他给柳僧景以任何处分,这是不是让人太奇怪了吗?还是柳黪灵魂聪明,他告诉我,根据他的猜想,这件事情一方面反映了宋孝武帝对柳氏家族的特殊眷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柳元景当权之后,柳氏东眷的强大以及由此产生的支配力量。
真是这样吗?史载,义嘉之乱爆发以后,柳世隆在上庸率蛮、宋之兵两千余人响应朝廷攻打襄阳,可见柳氏东眷的势力并不局限于襄阳,甚至早已蔓延到整个雍州地区。但是柳氏东眷的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很快就因为柳元景惨遭杀戮而中断!
叁
谁人评论柳元景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丧乱,世人纷纷南渡,许多族姓全族迁徙,躲避兵燹。柳卓一支南迁襄阳,拉开了柳氏东眷在江左风云变幻的历史。如今刘寄奴的故事世人皆知,而南朝刘宋正是柳氏东眷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引领这次柳氏东眷大发展的重要人物就是柳元景。
柳元景生于公元406年,卒于公元465年。柳元景是柳凭的儿子,少年时数次跟随父亲攻伐蛮族,以勇闻名于世。史书说:元景少便弓马,数随父伐蛮,以勇称。寡言有器质。荆州刺史谢晦闻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败。雍州刺史刘道产深爱其能。元景时居父忧,未得加命。会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召之,道产谓曰:久欲见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服阙,补江夏王国中军将军,迁殿中将军。
柳黪灵魂跟我说,柳元景之父柳凭虽然官位不显,但在南渡伊始,就参加了刘宋政权的平蛮活动。而谢晦、刘道产、刘义恭等人欲将柳元景引为僚佐,除了他少便弓马的个人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柳氏东眷在雍州具有支配力量。倘若有柳氏东眷的合作,雍州局势就太容易掌控了。因此宋孝武帝西镇襄阳时,柳元景出任随郡太守,协助孝武平蛮。随王刘诞镇襄阳时,仍以柳元景为中兵参军。其实,柳元景的仕途并不顺畅,释褐二十余年,所任职务仍不过郡守而已。但是,因他积极与宋孝武帝合作讨蛮,以后又被宋孝武帝任命为安北府兵参军,使他获得进入中央政权的机会,同时为柳氏家族提升地位获得了契机。
元嘉二十七年即公元420年,刘宋北伐,孰料以北府兵为主力组成的东路军节节败退,而柳元景率领的西路军却势如破竹,直捣潼关。这种奇怪现象表明地方势力——雍州豪族集团的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朝廷所仰仗的武装集团北府兵,在刘宋政权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后,柳元景先后出任京兆、广平两郡太守、襄阳太守等职。可见柳元景入仕之后,虽然有时离开家乡襄阳,但活动范围基本不出雍州,这使柳氏东眷在襄阳的家族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当然,柳元景也可能与他父辈一样,无论自身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最终依旧进不了南宋政权集团。因为实现这种目标不但需要机遇,更需要当事者具有敏锐的慧眼。柳元景做到了没有?他有没有让机遇从眼前轻松消失?
我翻阅史书,就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上在巴口,问元景:事平,何所欲?对曰:若有过恩,愿还乡里。因为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柳元景宁愿出任雍州刺史也不愿意在中央供职。而宋孝武帝竟然答应了。但“臧质虑其为荆、江后患,建议爪牙不宜远出”,不久,宋孝武帝又改变了他先前的承诺,“更以元景为护军将军,领石头戌事”。那么柳元景又是怎么做的呢?竟然依旧不拜。这样做岂不是错失了良机?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元凶刘劭杀父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他的弟弟刘骏即宋孝武帝,立即从郢州西阳起兵讨伐,以柳元景为前锋。柳元景不负圣望,率军行至新亭,正遇刘劭前来攻讨。柳元景雄心勃勃,奋勇杀敌,大破刘劭军。而刘劭一战便将主力伤亡殆尽,一蹶不振。
柳元景在平定元凶的战争中立下了头等大功,因此宋孝武帝在四月登基,五月便以柳元景为雍州刺史,六月又以柳元景为护军将军,闰六月再以柳元景为领军将军,领石头戌事。
孝建元年,柳元景平定臧质、鲁爽之乱,又立大功,授封晋安郡公,加侍中。孝武大明三年,柳元景为尚书令,因晋安郡较远,改封巴东郡公。自汉以来,尚书省就是朝廷重权机构。两晋之后,虽被中书省门下省分权,但仍不失为重要部门。《宋书》这样解释:尚书令,任总机衡。这就是说,尚书令可以协调其他朝廷机构,可见权力之大。自定乱之后,凭借傲人的战功以及宋孝武帝的极度宠信,柳元景再没辜负柳氏东眷的希冀,一步步地踏进刘宋王朝政治集团。
大明六年,宋孝武帝以柳元景为司空。大明七年,又以柳元景为骠骑大将军。根据南朝惯例,凡将军尊贵者,皆冠之以大字。司空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司,位列一品,位望极高。柳元景的地位以及声望不断提升,给柳氏东眷的持续发展创造了绝对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柳氏东眷已有多人入朝为官。大明四年,柳元景弟弟柳叔仁出任梁州、南秦州刺史;六月,朝廷又以柳元景从兄子柳元怙为梁州、南秦州刺史。而先前,柳元景从子柳世隆已经出为上庸太守。继而柳氏东眷子弟一个接一个地步入仕途。有人评价,这是柳氏东眷成功钻进高门甲族圈迈出的第一步。
我用“钻进”一词曾屡遭柳黪灵魂的谴责,他说你是不是嫉妒柳氏,用词越来越刁钻。“钻进”这个词用得极不妥当,饱含贬义。应该用跨进、挺进,起码要用中性词:加入。我虽然有我的认识,因为关系密切,便不与他争论。而柳黪灵魂也不纠缠,我就继续按照我的思路写作。
柳元景以地方豪族身份供职朝廷,毕竟与朝廷原有豪门甲族不同,显得非常尴尬,尤其在他身上潜藏的那股势力和影响,很难让朝廷对他放心,即使患难之交的宋孝武帝也不例外,时常对他有所猜忌。柳元景混迹官场多年未必不懂。虽荷宠遇,恒虑及祸。柳元景从不敢与朝臣私相往来,却依旧不能幸免于难。大明八年,宋孝武帝驾崩,遗诏柳元景与江夏王刘义恭、沈庆之、颜师伯四人并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权望极隆。此时,柳元景终于达到了仕途的巅峰,柳氏东眷也加快了势力扩张,大好时机就在眼前,一片光辉灿烂。
写到这里,我与柳黪灵魂都有些悲伤,尤其柳黪灵魂满眼含泪。就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料到,前程无量的大好形势突然遭遇顶头风。前废帝刘子业异常狂悖,随意诛杀当朝大臣,让柳元景感到极其恐惧。景和元年,柳元景与江夏王刘义恭商量如何处理,却被沈庆之秘密告发。前废帝即刻亲率宿卫军诛杀柳元景,史称景和祸事。这一祸事株连了九族,柳氏东眷京师襄阳两地从死者多达数十人。柳氏东眷刚刚开始的势力拓展,就此遭遇致命性的打击,眼看一艘大船瞬间灰飞烟灭!柳黪灵魂禁不住仰天而叹:柳氏东眷还能再次崛起吗?柳氏东眷最终还能成为南朝一流高门甲族吗?
肆
何谓柳公双锁
不言而喻,萧齐是柳氏东眷发展的重要阶段。景和祸事之后,柳氏东眷的有生力量急剧减弱。若要重振家族声望,开拓政治空间,柳氏东眷必须有人快速进入当朝权力集团。不幸中的万幸,柳元景被杀,时任上庸太守的柳元景之侄柳世隆却被当地吏民隐匿,侥幸逃过此劫。
柳世隆为柳叔宗独子,生于公元442年,卒于公元491年。柳叔宗为柳元景三弟,早卒,柳世隆年幼成孤。但柳世隆少年有志,风器优雅,与众不同,极受柳元景的重视和喜爱。景和祸事之前,柳世隆已是武威将军,官至上庸太守。泰始初,孝武诸子并反,柳世隆感恩宋明帝为他伸雪门祸,乃据上庸起兵呼应,为孔道存所败。宋明帝平乱,起用柳世隆为太子洗马,继而转任晋熙王刘燮安西司马。可喜可贺,柳世隆在任期间与萧赜相交甚欢。
萧赜是什么人物?萧赜为齐王萧道成长子。据说就在萧赜出生那夜,母亲刘智容梦见有龙盘踞屋顶。因此父亲为萧赜取乳名为“龙儿”。昇明三年即公元479年四月,宋顺帝颁诏,将帝位禅让齐王。齐王萧道成即在建康南郊登基称帝,国号齐,是为齐高帝。建元四年即公元482年,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
彼时,萧赜为晋熙王刘燮镇西长史,柳世隆就在那个时候成为萧氏父子心腹。昇明元年,沈攸之反,柳世隆在萧赜授意下力守郢州,内应外合,让沈攸之大失人心,兵卒逃亡反叛不可胜数。沈攸之兵败,柳世隆迁尚书右仆射,封贞阳县侯。齐武帝即位,柳世隆作为湓城之旧更受重用,先后任护军将军、尚书右仆射、太子右率等重要职务。齐武帝永明七年,柳世隆转任尚书令,成为继柳元景之后柳氏东眷第二位尚书省首官。柳世隆在有齐一代仕途辉煌,扭转了柳氏东眷的颓势,从此柳氏东眷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南朝人最鄙薄武功,尤其南齐更甚,沈文秀讳称将门,周盘龙兜鍪换貂蝉、吕安国勿作裤褶驱使当为朱衣官的临终嘱托、张欣泰身为将家儿不以武业自居等故事都发生在南齐。王敬则在南齐官至太尉,先为张融嘲笑,再为王俭鄙薄,就是因为他没有彻底改变武人形象。而柳世隆极为敏锐,与时俱进,发挥表率作用,强化柳氏东眷豪族地位,推动由武入文的转化。南史记载:后幸华林宴集,使各效伎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俭曰:臣无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王敬则却脱朝服袒,以绛纠髻,奋臂拍张,叫动左右。上不悦:岂闻三公如此。答:臣以拍张,故得三公,不可忘拍张。
拍张是武人擅长的舞蹈。王敬则以拍张官至三公,已让高门甲族嗤之以鼻,而今仍不能附庸风雅,竟然在御宴裸身拍张,使齐高帝极其不悦,被王僧虔、褚彦回等齿笑也就在所难免了。王敬则在南朝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即便不因反叛遭诛,也很难让后嗣像柳氏一样冠冕不绝世。反观柳世隆,虽与王敬则同以武功官至高位,已能抚弦操琴,与文人雅士唱和,融入高门甲族行列。南史又载:及长,好读书,折节弹琴,涉猎文史,音吐温润。元景爱赏,异于诸子,言于宋孝武帝,得召见。这是刘宋时的情况。柳元景虽然身为将帅,却十分清楚文化素质对柳氏家族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在众多子侄里面独爱柳世隆。而柳世隆亦苦心修养,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称柳世雄与张绪、王延之、沈琰为君子之交。张绪为南朝著名文士,以吐纳风流著称。王俭则认为侨姓士族没有与之匹敌者。张绪从弟张环张恕有功受赏,叔父张岱以语功推事臣门之耻拒绝。但张绪却与将家柳世隆过往甚密,无不说明柳氏东眷已经获得高门甲族的认可,否则鄙视武功的张绪不可能与柳世隆交往。南齐一朝,文化贵族与武门将帅的隔阂愈来愈深,因此柳世隆更加注意塑造自己的风流形象,以便获得高门甲族的认可。
南齐书这样称赞柳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善弹琴,世称柳公双锁,为士品第一。常自云,马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望白署空,是称清贵。
何谓柳公双锁?双锁是一种弹琴技巧,相当特别。为柳世隆日常弹奏创新所获,流传较广。因此唐人陆龟蒙在《送琴安之建康》中告诉朋友:君到六朝访遗事,柳家双锁旧知名。大约柳恽对琴法之创新盖得益于此。在朝不以世务婴心,被门阀贵族看作风流清远,而挥麈谈玄、垂帘鼓琴,更是风流名士方能具有的潇洒。
写到这里,已经入夜,耳边就又响起柳黪灵魂独有的那种宛若音节震颤的嘤嘤声音,似乎还掺杂着一些矫情,就听见柳黪灵魂说:而今所谓各类明星文人主持不也大抵如此吗?我正在写作兴头,有些不悦,就说:你这样天天骚扰,是不是准备让我猴年马月写完?到时候写不完,你是不是又要急赤白脸?话音未落,窗外响起一阵急促的风声,窗玻璃就仿佛被谁蹬踹了一脚。只是那只脚很特别,绵软得好像连一根脚趾骨都没有。
柳世隆的将帅气质经过这样一番虔诚洗礼,除了骑马之外,其他十八般武艺恐怕丢得差不多了。我深感忧虑,倘若发生战争,他是否还能耍动他那柄错金火龙枪呢?至此,柳世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十足的文化贵族,并且因为气质高雅风韵清远,获得高门甲族的交口称赞。孰料太史令非常喜欢凑热闹,就做出了这样的评论:及世道清宁,出牧内左,体之风素,居之以德雅,故兴家之盛美也。
显然,萧子显把柳氏东眷之兴起,归功于柳世隆的风素雅德而不是他的武功,而儒家又将萧子显的这种评说视为中肯抑或颇为中肯。大概这就是南朝人判断一流士族的标准了,但是谁能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历史还会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呢?
我刚写出感慨两字,天上一干灵魂纷纷感慨,泪如天雨。王茂也是,以襄阳太守参与萧衍起兵,以武功显达,与雍州豪族并无根本区别。他勇武强悍,甚至可以快马如龙,甚至可以平泽逐獐,可是南梁政权刚一稳固,王茂就立刻感到了冷落。这究竟为什么呢?其实,说白了可能更好,那就是朝廷不再需要武将征战了,满廷朝臣都需要紧跟皇帝的兴趣转变而转变,帝王憧憬的是莺歌燕舞,谁若不改变武将之色,谁若不附庸风雅文谈,谁都将面临淘汰的危险!这当然不是王茂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有梁一朝的悲哀。悲哀的最终结果,就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由武入文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转变,而雍州豪族只有河东柳氏在齐末梁初完成了这种转变,至于其他豪族仍以武将形象出现萧梁政权的政治舞台。京兆韦氏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以书史为业。但是他们的儒学素养,似乎与南朝儒学玄学化倾向并不合拍,而且太接近北方学风了。素以武干著称,在清谈与风雅面前没有了现实意义。河东柳氏与众不同,柳世隆在极力塑造儒雅风流形象的同时,尽量使其子孙按照这条道路发展。张绪禁不住问:观君举措当以清名遗子孙邪?柳世隆答: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不才,将为争府,如其才也,不如一经。将帅的这种变化是谁鼓动的就由谁来承担责任。宋齐梁陈,都不过几十年,真是自作自受。纵观南齐,与柳恽兄弟来往的都是王家谢家的高门子弟。南史柳恽兄弟诸传有关这方面的记载颇多,摘录两条以为证明:王俭谓人曰: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俭为尚书左仆射,尝造世隆宅。世隆谓为诣己,徘徊久之。及至门,唯求悦及惔。柳恽与陈郡谢瀹邻居,深见友爱。瀹曰:宅南柳郎,可为仪表。唯与王暕、陆杲善。每叹曰:暕虽名家,犹恐累我也。
王俭家族为琅玡王氏高贵的一支,代有显宦。王俭更是风流潇洒,名重当时,自认为只有东晋名相谢安可与他相比。谢瀹以不预世事著称,琅玡王晏欲与相交,竟遭嘲讽。王晏即王俭之子,以名公子,少致美称。
王俭屈尊下就,造访两个晚辈及谢瀹与柳恽友善,所看重的当然不是柳世隆的高位,因为对王谢子弟而言“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取得高官显位容易之极。他们更看重的是柳氏兄弟的文化素养。谢瀹对柳恽的赞赏之语即可证明。柳恽不把王晏放在眼里,凭仗的也是足了十人的高深才艺,而不是其父祖两代三公之位。
我不便评价柳氏家族,就请柳纛灵魂大哥说几句。柳纛灵魂大哥没有推辞,但刚一张口,我就发现了问题,他那一口白牙已经完全脱落,只有浅红色的牙龈形成两条马蹄状的弧,因此柳纛灵魂大哥一说话就带出了风,我就听见风说:梁代以后,柳氏婚姻今非昔比。柳世隆孙柳偃尚梁武帝女长城公主,曾孙柳盼尚陈文帝女富阳公主。柳盼之姊为陈宣帝皇后。柳世隆孙柳裘为驸马都尉,但不知所尚公主是谁。南史将柳世雄与琅玡王峻合称柳王,不仅柳世隆可与王峻并列,就整个家族而言,柳氏在有梁一朝并不逊于琅琊王氏。况且柳氏子侄众多,仕宦显赫的情况较谢氏还有所超越,其实以王柳代替王谢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伍
柳恽之与时俱进,不亦说乎
东晋之初,无论门望与族势都处于下风的柳氏东眷,经过百年发展,进入中央集团,成为与皇室联姻的高门望族。观察柳氏东眷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现,可知成就与门风密不可分。选用柳世隆的话说,就是马槊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马槊就是武功,清谈就是文史哲,弹琴就是六艺。柳家历代为将门,马槊不在话下。崇尚清谈、文学与六艺,应该是提升家族声誉的关键。
清谈滥觞于魏晋,历经东晋再至刘宋,已经成为玄学修养外化的主要途径。宋元帝元嘉十三年,设立玄学馆,使玄风遍及士林。清谈水准、名士风流渐渐成为文化修养、门第身份的标志。而柳世隆身为将帅,勇猛善战;为令仆,不干事务,垂廉鼓琴,风韵清远,正是东晋之后颇让人欣赏的优雅素谈的玄学风度。柳世隆不仅外有玄风,而且晚年能够专以谈义自业。待到柳恽出生,柳氏已经成为贵介之门,柳门之声望已经极尊。
柳世隆下一代只有第四子柳憕好玄言、通老易,而第三子柳恽则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民吏怀之。另一位兄弟柳忱,则表现出一派儒侠之风,与父与兄皆有不同。南朝后期,炽热的玄风慢慢消减,潜伏已久的儒风再次兴起。其实,柳氏门族早有文学基础。南迁初期,柳门以武兴家,但文学风尚始终没有丢弃。柳元景虽以名将著称史册,而行文一点儿不差,尤其作于孝建元年的《讨臧质等檄》,气势不凡,文采张扬,并非一介武夫,甚至可说文学功底非同一般。时至萧齐,柳世隆越发注重提升族门子弟文学修养,甚至设想在不远之将来,能够让子弟依据时代的发展方向,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保持与提升柳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傲视朝野。
柳世隆的言传身教让柳氏重文之风日渐兴盛,出现了一些文学人才,尤其子辈大多能文,且有文集流传世间。隋书记载,柳门有集传世的人物达到数人之多。其中抚军参军柳惔有集二十卷,中护军柳恽有集十二卷,豫州刺史柳憕有集六卷,尚书令柳忱有集十三卷。可惜的是,隋代这些作品大多因为连年战火已经亡佚。柳家当年的才名和文学风采,今日只能通过史书的有限记载略知一二。柳惔年少好学,出为将帅,但文学在身,当年参加齐武帝萧赜的烽火楼宴,可即席赋诗。因而帝善其诗,认为惔非徒风韵清爽,亦属文道丽。而柳憕少有大意,好玄言,通老易,天监八年与王莹、张稷、王暕同被选为昭明太子东宫侍讲,史称:时选极亲贤,妙尽时誉。由此人们可知柳憕文气之大。家庭注重文学的氛围势必影响子弟,柳恽终于成长为有梁一代文学名家。柳恽的诗歌可以视为柳氏东眷文学成就的高峰。
亦如柳世隆,柳恽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还擅长弹琴、围棋、医术等等,甚至平日娱乐投壶博射灯游戏,依然技艺精湛,让观者惊骇。柳恽如此博学多艺,让梁武帝也为之慨叹不已,因而在当时享有重名,与蔡博、江蒨等人以梁朝名士的美称入传。
柳恽,字文畅,生于景和元年,卒于天监十六年,文学成就卓荦,在江左柳氏发展史上以杰出的文学才华为家族增添了炫目的亮色。柳恽继承了柳世隆的人格魅力,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立行贞素;还跟嵇元荣、羊盖两位著名音乐家学琴,琴艺精湛,特穷其妙。继而柳恽大胆创新,改造琴法,以今声转弃古法,著有《清调论》。同时,柳恽还擅长对弈,且棋艺高超。在柳恽身上,我们能够感觉到柳氏东眷为了提高家族文化不惜下大力气的信念和成果,正如梁武帝之慨叹: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
柳恽解褐当在永明二年,为齐竟陵王子良法曹参军。《资治通鉴》有言曰:春,正月……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眺、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倕,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孔休源亦预焉。”萧子良是齐武帝萧赜次子,文惠太子萧长懋一奶同胞。萧子良镇西州,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开创了以文惠太子和他为核心的文学活动。
不可否认,柳恽具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才能,这与他参加文学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齐竟陵王萧子良听说柳恽声名之后,便引以为法曹参军。柳恽就在此时加入了以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子良为轴心的文学集团,并参加了相关的文学活动,或为侥幸,实为必然。
永明元年柳恽解褐,永明九年以父忧去官,大概八年时间,对柳恽来说意义非凡。柳恽虽非竟陵八友成员,但能加入永明文学集团,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不言而喻的影响。幸运还不止这些,柳恽任吴兴太守,聘请吴均为主簿,两人饮宴,做诗互答。这样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柳恽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段恰是永明体诗歌创作的高潮,后人将从柳恽诗歌看到浓厚的永明特色。
柳恽《捣衣诗》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瑯琊王融见而嗟赏。王融虽年少柳恽,但少面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对永明体诗的声律贡献颇多。《捣衣诗》上联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音律对仗工整,言辞清俊,意境开阔,略带淡淡的愁意,读了让人回味。因而王融书之斋壁及白团扇,以便随时体味。
竟陵王萧子良喜好夜宴,名人雅士争相献艺,巧试风华。某日,萧子良置宴后园,席上有一张东晋名相谢安名琴。萧子良将名琴交与柳恽。柳恽当即弹奏雅弄。萧子良侧耳倾听,赞口不绝:卿巧越嵇心,秒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岂止当世称奇,足可追踪古烈。
终梁一朝,柳氏尚武崇文之风让柳恽在游宴相嬉时技艺超群。因而南史如此云曰:齐竟陵王尝宿宴,明旦将朝见,恽投壶枭不绝,停舆久之,进见遂晚。帝迟之,王以实对,武帝复使为之,赐绢二十匹。投壶为六朝常见游戏,特制一壶,宾主掷箭其中,多者胜,负者饮酒。柳恽投壶络绎而中,是以竟陵王停舆观赏良久,竟然错过了晋见时间。又云,柳恽尝与琅玡王瞻博射,嫌其皮阔,乃摘梅贴乌珠之上,发必命中,观者惊骇。王瞻乃齐梁名士,尤善棋射。名家较量,柳恽仍嫌皮阔而摘取梅花贴在乌珠之上。这么小的目标,依然发必命中,无怪乎观者惊骇了。
入梁,柳恽因文学艺术风采为人注目。梁武帝又为一代风流天子,文思钦明。在他的带动之下,江左文风愈烈。他又常常设宴,每有曲宴,必诏柳恽赋诗。这一时期,柳恽当有大量奉和之作,可惜保存下来的仅有本传记载的一首《登景阳楼诗》,曰: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这首诗歌起句自有一种高华气息,与《捣衣诗》一脉相承。柳恽擅长描绘这类萧瑟之秋景,深为萧衍赞美,时人亦称美传颂。
柳恽善弈棋,梁武帝亦有此好,因此帝每敕侍坐。梁武帝对棋道的兴趣极大,乃令柳恽吕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 三卷。梁武帝列为逸品,柳恽列为第二品。沈约有文《棋品序》,很可能就是为此书而作的序文。
天监二年,柳恽出为吴兴太守。吴兴为当时有名的大郡,任郡守者皆为贵族名士。柳恽被放此任,甚符其望。柳恽到任之后,即召当时吴兴名诗人吴均补主簿。吴均,生于宋泰始五年,已经三十五岁,却郁郁不得志。柳恽引为主簿,常与他唱和作答。吴均诗歌,多清拔有骨气,与柳恽的浏亮情意深挚的诗风有相悦之处。那几年,两人多有酬答之作。吴均有《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送柳吴兴道中》《与柳恽相赠答六首》等诗。吴均常思有所作为,对主簿不甚满意,因而柳恽荐之临川靖惠王,王称于武帝,即日召入赋诗。这是天监四年前后的事情。天监四年梁国以临川靖惠王萧宏为北讨总都督,柳恽为军副,率师北讨,吴均从军。柳恽有《赠吴均三首》,第三首诗云曰: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板。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飞狐关、碛砾板当泛指前线一带,诗歌大约作于此时,提示友人注意加餐饭,言语平淡,读之情真。
天监六年,外放四年的柳恽回到建康,为散骑常侍,迁为左民尚书。天监八年,出为广州刺史,持节都督广交桂越四州诸军事,加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天监十一年,复为吴兴太守,大约极有道家风范,为政清静,不扰民,是以民吏皆怀之。在任感疾,上表解职,因父老千余人拜表陈言,未能离任。天监十六年,卒于任,吴郡父老生活清静,感怀不已。
柳恽继承父亲名士风度,有怀止足,以文学才士立身且留下一些艺术著作:《棋谱》《卜仗龟经》《清调论》等。梁武多才多艺,不由得感叹: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岁月悠悠,柳恽诗作至今已难窥全豹,即使当时洋洋十二卷诗文,如今只剩下区区二十二首而已。
永明诗歌侧重表现日常生活的温情,使之普遍诗化。但这掩饰不了它的缺陷,即题材狭窄。原因明显,永明诗人生活经历有限,视野不够宽广,内容多在宦游他乡、离别愁赠、睹物兴情、思妇、游宴方面。柳恽现存诗歌二十二首,内容完全符合永明特性,创作也没有跳出永明窠臼。《赠吴均诗三首》《赠吴均诗二首》《杂诗》《江南曲》为典型离别赠答诗;《咏蔷薇诗》《咏席诗》为典型咏物诗;《捣衣诗》《七夕穿针诗》《独不见》《起夜来》《度关山》《长门怨》为闺怨思妇诗;《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为游宴诗。
永明诗人追求诗歌体制新变,特别是五言八句诗歌尤为突出,成为主要句式。现存柳恽诗歌,五言四句诗两首,五言六句诗一首,五言八句诗十首,五言十句诗五首,五言十二句诗两首,五言十四句诗一首。整体上说诗歌句式符合永明体要求,也符合永明体定型趋势。
永明诗歌要求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说明诗人注意两句平仄相对,而对全诗格律又不很注意。观柳恽诗歌,五言21首,计182句,严格入律84句。特殊情况“平平仄平仄”句13句;自拗自救“仄平平仄平”句3句;半拗句“仄仄仄平仄”句3句。
“清”是永明诗歌的主要风格,也是永明诗人的普通追求。柳恽的诗歌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例如“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捣衣诗》),“云轻暮色转,草绿晨芳归”(《杂诗》),“芳草生未积,春花落如霰”(《独不见》),“秋风董桂树,流月摇轻阴。绮簷清露溽,网户思虫吟”(《长门怨》),“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江南曲》)等诗句,用语清新自然,音调清亮高拔,诗境清幽高雅。自然也有评论者认为:柳吴兴诗,音调高亮,取裁于古而调适自然,全类唐音,无六朝纤靡之习,颇开太白先襟,入太白五言中,几不可辨。
柳恽倍受后世推崇的名作是《江南曲》:汀洲才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全诗笼罩着一缕悠悠的哀情,在江南水岸上的女子惆怅而迷茫。主人公的抒情,体现了柳恽的风格。诗人不作任何评点,只写了一个景致,哀凉的秋风吹拂着羸弱的枝条。景物萋萋,归客惜惜,象征着思妇的心绪,说不明道不清的情绪没有下文,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联想空间。
柳恽的性格,既有宽容也有拘俗。东晋之后恬淡宁静风度,再无魏晋放浪形骸,追索自由。他的宽度见诸与吴均交往。南史这样感慨:均尝不得意,赠恽诗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诗友因不得意而离去,再回来与之相聚,原来如何今亦如何,毫无半句怨言。而他的拘俗,则表现在天监四年。梁朝大举北伐,名士沈顗被武康令乐藏征发从役,柳恽未察,被扬州别驾陆任发书责问,恽大惭,厚礼而遣之。柳恽努力遵守道德规范,在意社会舆论,才有厚礼而遣之的举动。
总之,柳恽的诗歌体现了鲜明的永明特色,这说明他对南朝文学趣味的认同。与此同时,柳恽通过自身的诗歌创作,又为永明体的前行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永明诗风是南朝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沈约逝后,这一诗风并没有停歇,他开创的声律之说,经过数代文学家不懈地实践、完善,终于有了盛唐律诗绝句的蔚然大观。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