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奇怪,为什么有人坚持要我一定看完三部《三体》才能评论?
第一部明明是独立成篇的嘛!
不看后两部,一点儿也不影响对第一部的理解。西方人也没有看后两部就给了“雨果奖”。
而且在我看来,第一部才是精华,是理解全书的总钥匙。
我已经读完了《三体》的第一部。但下面的文字,仍然不是对《三体》的总体性评价,而属于阅读时的“眉批”、“点评”。
我的评论不一定正确,但都是基于小说文本做出的。
不过我发现,有一些朋友对《三体》和刘慈欣爱之既深,就往往脱离文本,自行脑补了许多关于良好动机的论述,对于这些内容,恕我就不做回应了。
顺便说一句,刘慈欣的想象力可谓瑰丽雄奇,但文笔确实很一般,《三体》盛名之下,却没有塑造出一位生动、丰满的人物。
比如,在第一部中,汪淼是穿针引线的人物,故事都是他引出的。这样一个角色,被刘慈欣写得没有什么存在感,完全成了一个工具人,纸片人。
史强(大史)是《三体》第一部中唯一性格鲜明,比较受读者喜爱的人物。
但是,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细节:让他毫无自尊去捡美军官的烟头,并强调这位美军上校“向大史投去了鄙夷的目光”?
别跟我说这是为了突出他不拘小节,不拘小节和没有尊严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史这样的人,如果和老首长、老战友聚会,他搞笑似的捡一个烟头吸,大家会觉得他不拘小节。但是,在一原本就是不同国家军官互别苗头的国际场合,他会去捡一个美军军官的烟头吗?
02
第一部中,除了女主叶文洁外,有两个人物,可谓浓墨重彩。
一位是“红岸基地政委雷志成”,另一位是“第二红岸基地”的创始人、“地球三体运动”的实际组织者麦克·伊文斯。
凡是多少熟悉一点中国革命史的读者,都不会不明白“政委”一词的含义和分量。
在大部分时间里,雷政委都是“组织”的化身。他决定着叶文洁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红岸”计划的成败。
然而,在刘慈欣是笔下,雷志成完全是一个阴险可怕的小人。
刘慈欣这样概括雷志成把叶文洁从监狱调入“红岸基地”的动机——
“以叶文洁的身份,她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权利”,“这样,叶文洁发成果和论文最后都被他占去,使他成了部队政工干部中又红又专的典型。”
甚至,当雷志成发现叶文洁收到外星人的信息,却隐瞒不报这一重大违纪行为后,不是立即展开调查,反而利用叶文洁的历史威胁她,让她保持沉默。刘慈欣借叶文洁之口写道——
“我立刻明白了雷志成的用心:他想成为第一个发现外星文明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好机会。”
雷志成的贪心和算计害了他自己,由于没有立即对叶文洁采取措施,他反而被叶文洁谋杀,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些年,在文艺作品中丑化“政委”似乎是一个潮流。这样的例子随手都可以举出很多,比如《集结号》中的指导员,是一个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胆小鬼;《芳华》中宁政委,也是一个挟私报复的小人。
不是说不能描写有缺点的政工干部,但在《三体》第一部的“红岸时代”,雷志成是叶文洁所能接触到的最高领导,是唯一一个能够代表“组织”、代表我军政治工作传统的人,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与雷政委呈鲜明对照的是麦克·伊文斯——一位美国石油大亨的儿子。
我认为,他是《三体》第一部中唯一的圣人。
为什么呢?
因为在刘慈欣的笔下,只有他的品德最高尚,知行合一,是至善之人。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锦衣玉食生活,跑到中国西北的一座荒山上种树,忍受着比当地农民还低的生活水平,只为了实现自己“物种共产主义”的理想。
伊文思也的确被当地农民称为“白求恩”,刘慈欣还怕读者不明白,便借书中人物之口称伊文思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是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中一段脍炙人口的金句。
雷志成领导了第一红岸基地,伊文思领导了第二红岸基地,他们互为镜像,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
03
地球三体运动的宗旨是灭绝人类。
三体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精神领袖叶文洁,一个是实际组织者伊文思。
这两个人,都是善良、有情怀的人,他们走到与人类不共戴天的地步,都是因为在中国的经历,简单点说,就是在中国受到了伤害,对人性绝望了。
叶文洁是在六十年代,伊文思是在八十年代。
在来中国之前,伊文思虽然目睹了父亲的油轮触礁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感受了现代文明的可怕,但还没有完全绝望。
但是,当中国西北部的“刁民”开始疯狂砍伐他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树林,并充分暴露他们的狡诈(见下图)、无情和残忍时,伊文思才彻底绝望了。他最终走上了创建“地球三体运动”,迎接三体舰队,毁灭人类的道路。
《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也不仅仅是科幻。我有点理解它为什么能够获得“雨果奖”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