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鹏的新电影,《热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格外关注过大鹏的电影风格,除了八年前的第一部作品《煎饼侠》算是张朝阳硬塞给他的回本任务,之后每一部大鹏放开手脚去创作的电影都带有他独特的无限接地气又极其真实的底层人间色彩。
也是从大约2015年开始作为分水岭,大鹏整个人的思维逻辑有了质的变化,在那之前做主持人的时期还是蛮吊儿郎当的,但后续的成长肉眼可见。
就电影而言,浓浓的烟火气,嘈杂的车马声,亲切的市井味,溅溢的泥泞感,以及小人物死磕到底的倔强,这是大鹏最鲜明的标签(或许也是源于他自身的奋斗经历)。
没有任何的宏大叙事或爹味主义的强行感动,大鹏的电影真的是落在地面上得为你讲述一个个家常故事,而不是飘浮在空中得给你炫技、然后瞪大眼睛望着你仿佛在命令“哎!这里该笑了!”、“哎!此处该鼓掌了!”………
以这部《热烈》来说,剧本情节很简单,街舞领域的《缝纫机乐队》,一个少年追梦的故事。
但是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结结实实做到了「尊重底层」,做到了「还原真实」。
男主陈烁,在各个场合做兼职演出的服装,一切污垢、补丁、破碎都安排到位,毫不违和或出戏;
陈烁的妈妈,一件朴素的衣服穿着不换,为人善良待人真诚,端茶送菜娴熟有节;
菜市场里的卖菜大妈,永远的满面笑容,永远在关心陈烁一家,还惦记着和主角妈妈一起跳广场舞;
洗车行的老板,催促着陈烁“赶紧回来洗车”时自己亲自上阵动手洗,训斥陈烁时不小心将水喷到另一员工身上还会面露愧疚(但又碍于老板面子撑着不道歉,这个片段真的演得绝了),而陈烁比赛时又会焦心地为他加油;
离开舞场、成为一名996打工人的职员,上班时间忍不住偷偷摸鱼关注着舞队的比赛,甚至会忍不住手舞足蹈,但又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是一身西装革履的苦逼,不禁难忍落泪…
………………………
在寻常生活中,身为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老百姓,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要面子、贪便宜、藏私心甚至食色性也的时刻,这些黎民众生相,到了大多数编剧导演的手里通常会被演绎得格外猥琐、丑陋、不堪……(而这些娱乐圈的大咖们自己私下又是些什么蝇营狗苟的模样)
但是在大鹏的镜头下,这些小人物的样子,通通会变得很可爱,很真实,很动人。
「描写好小人物」,这个事情其实并不难,但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艺作品对于底层人物、市井生活的描写,要么是以尖酸刻薄、阴险狡诈、坑蒙拐骗的抹黑手法塑造,要么是以“住在大平层里吃泡面”、“挎着奢侈包包扮穷人”的不察事实。
真正的底层生活和万家灯火,今天的许多编剧导演早已是看不见的。身处娱乐圈塔尖的他们只能以「想象」和特有的反动阶级立场去描摹他们以为的普罗大众——
比如《人民的名义》里,莫名其妙地让王文革去干一系列毫无逻辑的疯事,塑造一个疯子的形象;
比如《最美逆行者》里,莫名其妙地让群众去破坏抗疫管理,塑造一群“不识大体的人”的形象;
比如《无问西东》里,莫名其妙地让学生去打人斗人,塑造一群流氓的形象;
比如《攀登者》里,莫名其妙地让学生去砸窗户,塑造文盲的形象;
比如《我不是潘金莲》里,莫名其妙地让女主一路上遇到各种贪嗔痴,塑造底层“炼狱”的形象;
比如《哪吒》里,更是莫名其妙把所有老百姓都画成丑态百出的歪瓜裂枣,只为了突出主角的英明神武、光芒万丈……
说到底,还是精英主义思维在作祟。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有讲:
人民也有缺点的,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敌视他们。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是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应当用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克服,而进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文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但这不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民”。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除非是反革命文艺家,才有所谓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众是‘暴徒’之类的描写。
八年后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词中,主席明确指出了今后的一项工作: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当年度,《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批评胡风“七月派”作家阿垅的文章,《光明日报》和《文艺报》也相继批评胡风的新诗作《时间开始了》以及路翎、冀方的作品。
特别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引起了文艺界的强烈震动。
在“清除文艺工作中浓厚的小资产阶级倾向”的主旨下,文艺界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整风序幕,其主要内容为重新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领导地位。
随后从1951年10月开始,对知识分子和文艺从业者的思想改造逐步由北京扩大到全国整个知识界和文艺界,并形成高潮。
在主席的文化理念中,百家争鸣不仅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界的领导地位的根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武训传》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适学术思想批判、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学术思想领域“资产阶级唯心论”已经受到削弱,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初步占领了主导地位。
不过,这种地位依旧不够巩固,需要进一步加强。
毛主席认为,意识领域的美与丑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香花与毒草的斗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他说: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大鹏的作品,恰恰就带有强烈的小人物硬刚“大势力”的印迹——
电影《受益人》中,穷困潦倒的男主一心向善、良心不泯,做网络主播的女主更是大气善良、不卑不亢——反而是那个看似光鲜的银行高管,贪污吞赃,心狠手辣,为富不仁;
电影《大赢家》中,只是一个小员工的男主,硬是较劲儿、吃死理儿,面对银行的反恐演习排练,在所有人都要例行公事走过场的情况下,硬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并告诉所有人“凡事就怕认真”——反而是那个银行领导,油腻,世故,对下雷霆威严,对上点头哈腰;
电影《缝纫机乐队》中,一群普通人用尽力气地去追逐一个音乐梦、去守护一座小城市的音乐底蕴——反而是那个以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的富商资本家,全程装逼,冷面傲慢;
电影《保你平安》中,被造黄谣的女孩实际拥有着一颗纯净的善心,人生几乎走投无路的男主愿意为了正义舍弃一切,在剧本杀小剧场里打工的年轻人们更是一群热心肠——反而是那个眼里只有钱的小老板和漠视一切的大老板,演出了实实在在的铁石心肠、目中无人;
电影《热烈》中,同样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富二代凯文的盛气凌人,以及狗腿子翻译的谄媚奴颜。
…………………………
从这个角度看,《煎饼侠》其实讲的也是一个“一群三脚猫也能拍出一部大电影”的励志故事;包括大鹏早年创作的短视频剧集《屌丝男士》,邀请的一众大腕明星与无厘头恶搞剧情的强烈反差,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精英星味儿的再解构、再戏谑呢?看似“低俗”,然而“让高高在上的明星们来演绎低俗”这本身就是一种滑稽戏式的讽刺。
到目前为止,他的每一部电影我都会买票支持,因为主打的就是个「真诚」,不像许多电影看完了有被割韭菜之感…(比如最近的《超能一家人》,我真的不知道开心麻花这两年发生了什么,越来越春晚化…)
大鹏不会玩什么“正能量”,他可能驾驭不了什么国家叙事的宏大题材,但是他最擅长的就是投影出小人物的灵魂。
在他的镜头里,每个人都在用力的生活,去打破《热烈》里的那句台词“强者做选择,弱者被选择”所反映的不公。
这种用力的姿势,满头大汗却不愿放弃,筋疲力尽却仍想起身,泪流满面却还想着去安慰和鼓励别人……往往正是我们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最可爱、也是最感人的地方。
这恐怕才是一种真正的“正能量”。
1963年9月时,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严厉指出:
戏剧要推陈出新!不应推陈出陈。光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他的丫头保镖之类!
两个月后,主席又对《戏剧报》作了两次重要指示,批评得十分厉害:
《戏剧报》尽是牛鬼蛇神,文化部也不管文化;封建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很多,文化部不管。
文化方面特别是戏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少,在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
文化部是管文化的,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为之检查,认真改正。
如果不改变,就改名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或外国人、死人部!如果改了,可以不改名字。
对这些牛鬼虹神,把他们统统赶下去。不下去,不给他们发工资。
满目彩云浮游过,何时月照檐下尘。
推荐《热烈》,推荐大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