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媒体报道,8月9日,上海地铁2号线一位外籍乘客突然在座位上晕倒在地,周围乘客无一相助,10秒内全“跑光了”。同时还配上了一段视频,视频最后定格在一个外国人直挺挺地躺在空荡荡的地铁车厢里。
新闻原文中出现的“老外”和“10秒跑光了”等词,使这条消息看上去略显诡异,但是其中描述在场其他乘客“无一相助仓皇逃窜”,无疑将读者导向了“路人冷漠”这个惯常的思维上去。
不少媒体对乘客的逃散行为“表示理解”,如《羊城晚报》选登的读者留言称:说别人离开的人,设身处地试想下,如果你在场,你会去扶吗?说谁都会说,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勇气。甚至还有媒体做了调查,称43.5%的网友对“见死不救”表示理解。
相比之下,京媒的言论似乎相对冷静一点。《北京青年报》呼吁慎用“道德滑坡”来看待这次事件,“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同一事件,由于特定环境、现实状况的差异,也就不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虽然老外晕倒和大多数国人晕倒所引发的结局都是没人扶,但我们却并不能用“道德滑坡”这一旧有结论去对这一事件单向归因。”
《新京报》比北青报更进一步,从“人的本能”的角度表示了理解:“哪怕乘客一时出现慌乱,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可以说,这起地铁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体现的是人们应急训练的不足,而非什么道德缺失。所谓‘无人相助’不仅可能存在失实,而且未免小题大作。”
该文还直接找到了官方的“辟谣”消息表示,上海地铁运营方证实当时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到站台求助,“无一人相助”的描述不属实。”因此他说:“看到这起地铁事件的视频,不妨想想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这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那么,“其他可能性”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读者和观众的小题大做吗?《东方早报》评论文章《地铁乌龙门是这样“歪楼”的》分析认为,这段视频由地铁方面播出的本意是“希望乘客不要反应过度”。但是,“记者却对视频主观臆断地做了‘周围乘客无一相助’、‘仓皇逃窜’的描述。在之后的网络传播中,有人就开始‘看图讲故事’,将这则新闻演绎出《上海地铁:老外晕倒乘客无一相助仓皇逃窜》。”
这样看来,将视频加上个人猜测进行描述,编织成“见死不救”的故事的记者,恐怕才是这则视频被炒热的“罪魁祸首”。尽管《东方早报》的评论沈彬也说,网民们“转发是因为相信,而不是因为真实”,但确实是媒体报道最先给人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在微博等各种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时代,一条消息被“歪楼”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大众对于正规媒体机构发出的消息仍然带有更多的信任感,认为专业媒体机构对各类信息更应有甄别力和专业处理能力。这样夸大其词、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实在不是专业新闻人应有之举。正如沈彬评价当今媒体人更应该“拿出社会责任感,不添油加醋,不通过放大‘狗血情节’来歪楼导流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