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忠(上海)
日前,吴敬琏先生在《中国改革》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吴先生在文中所反对的观点及其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并非本文的讨论范围。本文将以吴先生的文章为例,着重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公共辩论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心态。
吴敬琏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一再重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和发挥专业人员积极性的政策,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已经确定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正确方针,但...传统路线的支持者仍然利用一些人的民粹主义情绪蒙蔽‘弱势群体’,挑拨他们与中等阶层之间的关系...这种宣传鼓动,已经造成部分社会关系(例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必须郑重对待”。
吴先生在本文中暴露的不良倾向之一是,不去认真质疑辩论对手观点的合理性,而是强烈质疑对手的动机。一个动机不纯的人,其观点当然用不着认真对待。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公共辩论中都喜欢将质疑他人动机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些人似乎不明白,动机完全存在于人的内心,他人往往难以知晓。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以及辩论的说服力,寄托在对他人动机的无端揣测上,恰恰是一种心虚和理亏的表现。
吴敬琏先生另一个更为可怕的倾向是,将辩论对手置于强权的对立面,并希望通过与权势的结盟为自己的观点增添影响力。在前面的引文中,吴先生首先肯定党政领导的方针正确,然后把辩论对手视为“正确方针”的挑战者,并极力夸大辩论对手所持观点的不利影响。吴先生甚至认为,诸如医患关系等社会关系的紧张,其原因就是一些人的宣称鼓动。吴先生的这一指控无疑需要极强的想象力,而其“必须郑重对待”的提议更是杀机暗藏。
无独有偶,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在其作为评估专家身份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时,不是展示证据来驳斥他人的质疑,而是指控他人是“别有用心的,甚至是政治上的别有用心”。王先生还指控他人“一定是有来头、有背景的,肯定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集团,一个怀有政治目的的集团”。王先生认为这些人“是在污蔑共产党、污蔑政府”,并建议“应该让安全部门去调查”。
实际上,如果王世仁先生主张“北京的旧房子还拆得不够”,的确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有证据证明他人的指责毫无根据,他完全可以在民事法庭提起诉讼让毁谤者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捍卫自己的名誉。
但不幸的是,王世仁先生既没有直面他人的质疑,更没有展示任何证据,证明自己在评估对象中并无利害关系。王先生除了质疑他人的动机外,还利用让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将人们对他作为专家公正性的质疑转化为对“共产党和政府”的诬蔑。一个人把自己和“党和政府”等同起来,谁还敢指责他呢?
其实,王世仁先生的上述指控,正是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尚未完全摆脱的“家奴心态”最淋漓尽致的表现。带着这种“家奴心态”进入公共辩论的人,往往不去认真论证对手观点的错误,而是对他人的辩论动机进行无端的指控,并将辨论对手置于强权的对立面。他们从来就不会扪心自问:自己的观点怎么可能会如此正确,以致必须依靠强权才能获得影响力?
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