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分红”看中国水电涨价
自08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九)新加坡政府宣布全体新加坡人将获得政府送的相当43亿元人民币的新年大“红包”以来,在华人社会产生了热烈反响——香港特区政府表示要依样画葫芦,仿效新加坡的做法,计划把4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70亿元)以多种形式回馈市民;在中国大陆也引起了“藏富于国”还是“还富于民”的网上大辩论。
在华人文化圈中,农历新年分发“红包”的传统由来已久。新加坡政府的行为无疑具有典型的东方社会的人情色彩,增加了一些过年的人情味。
但是新加坡之所以能实行“分红”政策,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相当发达的经济体,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政府财政有很大盈余;二是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从公共交通到城市建设都很好,投资压力较轻。
我们都知道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给全民“分红”的条件;我们也认可中国地广人多,给每个公民派法“红包”的想法不现实;我们更同意更妥当的作法是把财政盈余的钱留下来做更多社会福利,照顾需要照顾的人。
但是正当新加坡全民沉浸于领取”红包”的喜气洋洋中时,中国各地却纷纷传来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上涨的消息,不能不使我感到寒彻心腑。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月份CPI(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7%,其中鲜菜价格上涨46%,与上月同比涨幅高出32%,猪肉价格更是上涨达63.4%。
如果说上述产品的价格还只是市场运行的结果,政府也只应该承担调控不力的责任,那么公益性服务、公用事业等垄断价格的轮番上涨简直就是政府的蓄意为之。
最近两三年,电、水、气、交通等方面的价格呈现步步攀升的势头,虽然表面上看涨幅不是很大,但因为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对涨价的感觉十分敏感。而且我们不但承担了应该支付的,还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支付的费用。正如在正常税收之外加收教育附加等费用一样,我们的电费除了成本费用外也还必须交纳三峡建设资金等额外费用,这无异于政府对民众利益的重复攫取。
有关行业大涨价时从没有给群众算过一个明白账,通常的说词都是千篇一律的“定价过低”、“成本增加”、“基础能源涨价”等等。这样牵强附会的理由无论经过多少钦定的“听证”过场,都难以改变强势地位的本质。
对比新加坡政府的人情味,我们是否太缺乏人情味了?
08.03.14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