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6·28”事件李树芬遗体第3次尸检结果》(2008年07月02日20:29 来源:人民网)已经明确:死者确系溺水身亡,且不存在奸杀的可能,死者的幺叔亦躺着辟谣。
至此可以确认,前期所有权贵子女恶意谋害少女、死者的幺叔被公安机构迫害致死等均为谣言,这些谣言破坏极大,用心险恶,应当追究。言论自由不是造谣的自由,更不是恶意攻击的自由,不论攻击的对象是公民还是企业、政府,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我们仍然为花季少女的夭折而痛心,却实在无法对被冲击的当地政府付出一丝同情,因为,治安状况如此恶劣本身就是当地政府的严重失职,不论肇事者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黑恶势力”,都昭示着当地政府在群众中的恶劣形象以及对社会治安的失控。
民众需要稳定、期盼和谐,因此需要一个有口皆碑的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然而政府的信誉、威望只能靠政府自身的努力赢得,而不可能靠暴力、靠封堵、靠见责即躲、靠自吹自擂凭空树立。
本次事件中,政府的应对措施极其不当。
首先,谣言四起的时候,四处删帖、封帖的行为,立刻吸引了网上的注意,人们总是倾向于,被删被封的有可能是真相,于是就会想方设法搜索被删被封的东西。结果,被封掉的是国家控制下的喉舌,人们传播的反而是别有用心者的谣言。
谣言四起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封堵,而应该是请出当事人、摆出事实辟谣。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表明,谣言更止于当事人,谣传死者的么叔给害死了,今天人民网把对他的采访公布出来,谣言立即破灭,为什么当初当地政府不马上请出这位当事人?
其次,还是当事人。“6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专程赶到瓮安县,现场指挥“6-28”事件处置工作。”,“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看望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召集瓮安县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学校校长和县教育局长...请瓮安县23个乡镇5个社区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林林总总看了很多人,就是不见当事人!
哪怕仅仅是出于人性的同情,看望安慰一下死者的家属也是这位高官的第一件,更何况这些当事人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
此事做得极臭!一,它体现了有关官员对遭难群众的冷漠冷血;二,它揭示了官方的出发点,不是释疑和探究真相,而是简单粗暴地平复事件;三,它暴露了官方对待群众情绪化的态度,是对立而不是沟通。
在《通报》当中,贵州公安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死者的自杀过程,包括朋友们为什么没有及时阻止的原因:“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时,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同时跳下河中”。这段冷酷的描写激怒了很多人,似乎贵州公安厅的人在嘲讽:你们不是要真相吗?这一段可以直接当作剧本!
而整篇通报和姊妹篇《答问》,都是官方的言论,仍然没有当事人的一点声音。而被谣言迷惑的网友,最希望听到的,只是当事人的看法、态度、心理。
第三,太过急欲推卸责任,未能解释这个事件中的一大疑点:究竟怎样从一件起因简单的“小事”酝酿发展成为这样轰动世界的群体性事件?
如何避免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难道不是官方应该最关注的吗?分析事件激化的过程,才能避免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可惜不论是通报还是石书记的强调,都刻意忽略了这点,而是用尽了语言的妙处,竭力“暗示”整个事件与公安部门无关。
一、用满分作文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死者的自杀过程,暗示事件的起因“简单”,那个少女确实“活够了”,一切与自己无关。“免责的俯卧撑”将成为今年崭新的流行。
二、“结论系溺水死亡。死者家属当时表示认可...要求公安部门责令陈某等人赔偿50万元”。
暗示了死者亲属的无理取闹,尤其对照前文中陈某等人的积极救助,格外凸现50万元赔偿的丧心病狂。
三、“死者家属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似乎有了前述丧心病狂的暗示,它们已经不需要解释死者家属的反复无常了。而后续的“由于当日是周六,街上人较多,部分群众尾随队伍前行”,解释了群众上万的原因,把自己成功地刻画成为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最后更把群情汹涌的责任推给了“黑社会”,貌似与免责相比,黑社会的污点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免责,这篇《通报》是成功的,但是调查的目的是真相,是为了以后不再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党政机关”的事件。网友们可能还希望找到少女自杀的根由,避免花季的凋零,逃避兔死狐悲的命运。因此这篇《通报》很模糊、很冷漠、很无耻,与其说是一篇揭示真相的纪实,不如说是一篇闪烁其词的自我辩解、免责声明,一道点燃愤怒的导火索!
应该问一问了:
一起“简单”的少女自杀事件,究竟怎样酿成冲击党政机关的大祸?整个事件的酝酿、激化过程中,死者家属的心态是如何变化的?那最开始游行的300余人是如何参与的?为什么要参与?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如果参与者大部分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么政府确实应该认真调查:群众对政府的看法究竟如何?群众为什么会遇到个相当偶然的机会,就这么疯狂地“冲击党政机关”?我们的党政机关在他们心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事件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平息了下来,“社会秩序井然”,的确,老百姓希望稳定、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但是,人们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个“活够了”的少女,不知道“丧心病狂”的家属会不会再次挑起事端,不知道“不明真相的群众”会不会又一次在“黑恶势力的挑拨下”陷入疯狂。
所以,人们需要政府对这起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需要明白事件激化的过程、根源,需要明确地知道:再有类似“简单的起因”,政府有没有能力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避免事件的恶化?
所以,瓮安事件,远未结束。
引述摘自:人民网《贵州省瓮安“6·28”事件》专题
网址: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26097/index.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