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肉票是怎么产生的?
宋公明
粮票是1955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之后才产生,在此之前,没有粮票,在解放前,当然更没有粮票。那么在没有粮票的时期,粮食岂不是可以随便买吗?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人饿肚子了?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又不懂历史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其实很简单,如果解放前没有饿肚子的问题,那么穷人干嘛要跟共产党干革命?难道都是刁民?那时很多人都是因为没饭吃,活不下去,才跟共产党造反的。现在一日三餐很正常,可是在那个时代,穷人每天哪能里能吃三餐?糠菜半年粮,一天只吃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都是平常事。就是地主老财家,也不能放开肚子吃饭,多数也是两稀一干,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别的不说,到解放时,人均寿命只有35岁,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解放后呢?解放后也不可能马上解决吃饭问题。刚解放时,国家对前政权的所有公务人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全部留用,有工作做,有饭吃。但是那时即使在部队和党政机关,也是两稀一干,平时基本没有荤菜,逢年过节才能打祭。一般人家,吃稀饭、菜饭也很平常。虽然粮食可以随便买,但是也要化钱买呀。那时粮食便宜,但是收入也低,如果一家人一个月吃一百斤大米,每斤米一角钱,就要化十元钱。而一般人月收入只有几十元,吃粮就要占去几分之一。所以那时穷人是没有钱,连吃粮也吃不起。那时的米面,有好多品种,国家曾经推出过标准米和标准面,就是粗加工米面。有歌唱道:“标准米,标准面,营养多,价钱贱”。这价钱贱,是很重要的,虽然贱不了几分钱。到文革后期,才有了所谓特二级米和富强粉代应。直到80年代,不少人家还都是吃中熟米和灰面,而大米白面很少问津,就是因为中熟米便宜,出饭率高。
那么为什么后来要用粮票呢?因为解放后中国发生了几千年没有有变化,穷人翻身了。只短短的几年,中国的大多数穷人有饭吃了,而且不满足于两稀一干了,要两干一稀了。这样需求量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供求矛盾。而粮食资源和供应渠道在私商手里,势必要抬高粮价。那么低收入者吃粮就要发生困难。社会动荡就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保证了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当时的粮食计划票准,一般居民是25斤,机关干部是28斤,初中学生到大学生是32斤,工人分工种,定量更高,男女不分。如果早餐2两,中晚各3两,每天8两,一个月要24斤。一般年青人显然是吃不饱的,不过那时年青人大多是学生或有工作,而且家人亲友或同志间可以调剂。那时这类调剂都是无偿的。
那时即使是每月32斤定量也觉得吃不饱,问题就在于油水少。那么为什么不吃肉呢?那时猪肉只有六角多钱一斤,鱼只有3角多钱一斤。可即使如此,一般人家也不是天天吃肉,一星期打一次牙祭就不错了,过年才能吃一次鸡。为什么?还是因为穷,没有钱,就是有钱的人,也舍不得这么吃。同样,这种情况也很快改变了,穷人也吃得起肉了,而且还可以经常吃,这样一来,供需矛盾就又突出了,所以就又产生了肉票,保证大家都有肉吃,但是谁也别想多吃。当然,在一家人之间,还是有调剂的。另外,对于饭店和机关学校食堂另有供应,那时上学和就业比较充分,几乎人人在上学都有工作,因此吃食堂的人比较多,有不少人把食堂的菜打回来一家人吃,特别是逢年过节食堂会餐时。有的家因为吃食堂的人多就会有好几种菜带回来。
当然,因为吃得起,才需要票,才能会嫌票不够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票证种类也多起来。到后来就不是农产品要票,而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彩电这些工业品要票了。当然,也是因为买得起的人太多。
事情总有个来龙去脉,只有把来龙去脉理清楚,才能得出应有教训。当年如果蒋委员发粮票,恐怕就不会有穷人造反了。其实美国早就对穷人发粮票了,而且直到现在也还在发,可见美国人比蒋委长聪明多了,可是美国人却不把这一手教给蒋委员长。
无论什么社会,民生问题都是第一位的。全民就业,全民医疗,全民教育,全民住房,这些基本的民生问题不能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安定。一部分人先富很容易,奴隶社会就已经做到了,但是在让一部分富的同时,其他人都处在谋生压力之下不得翻身,富人能过得安稳吗?
2009-1-31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