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谈医院的买卖问题了。《人民日报》4月21日文章《且看医院回购风》说,从去年开始,“卖医院”风气渐退,“买医院”潮流又起,一些当初被“革”出去的公立医院,如今又被“改”回来了。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折腾。
当初卖的原因:公立医院效益滑坡,难以为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今天买的理由:民营医院过度求利、非法经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既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无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两顶帽子”的互换有何意义?《人民日报》分析道:
也许,“意义”还是有的。比如,当初把公立医院卖出去,是一些地方政府为甩财政“包袱”。而今“民营医院回购”的背后,也难免有保护地方政府利益的嫌疑——国家将对公立公益医院加大投入,更多的公立医院则意味着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倘若我们的改革只算地方政府机构的小账,或仅仅谋求某一类机构或某一群体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将走向何方?像这样立足局部利益的改革,不仅令社会财富无端消耗,还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奥妙在最后一句,粗心的读者很容易将其淡化。
有一所三等甲级医院价值数亿,改制攻坚,作价三千万卖给南方一家私人老板。还没等职工回过味来,“回购风”刮起,地方政府这回却是以数亿的价格回购。因为南方老板时说,他在医院投巨资购置先进机器培训医护人员等。而据知情人透露,所谓购置机器只是回购前把医院的先进仪器拉走换了一些即将淘汰的设备。
天明醒了,原是夜里作个梦。
梦里,私人老板在笑。买了,卖了,回到起点,一场折腾。折腾中,手中的钞票变厚了。
梦里,有关官员在笑。卖了,买了,回到原点,一场折腾,折腾中,官帽上东珠重了,腰包鼓了。
梦里,地方也在笑。折腾中,民营发展了,内需发展了,经济进步了,它也得到了需要的数字和实惠。
梦里,也仿佛有隐隐哭声从长江底传出,是那对看不起病相缚投入的夫妻。
折腾原是一场梦……
2008.4.22
且看医院回购风
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当初以医改的名义将公立医院卖了,如今再以医改的名义将其买回来。这不是小说虚构,也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发生在当下的现实。
有意思的是,从去年开始,“卖医院”风气渐退,“买医院”潮流又起,一些当初被“革”出去的公立医院,如今又被“改”回来了。
如果从对改革的探索、创新角度而言
,少数地方对公立医院的“卖”或是“买”的尝试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当这类“买卖”动辄形成风潮,又转瞬改变风向,就有必要追问,我们究竟是根据怎样的一个原则,或者是基于什么样的利益考量,来做出对公立医院“卖”或者是“买”的选择?
翻看以往地方拍卖公立医院的报道,不难看到这样的阐述:公立医院效益滑坡,难以为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再看看如今“回购民营医院”的解释:民营医院过度追求利益、非法经营,百姓依然看病难、看病贵。
既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无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两顶帽子”的互换有何意义?
也许,“意义”还是有的。比如,当初把公立医院卖出去,是一些地方政府为甩财政“包袱”。而今“民营医院回购”的背后,也难免有保护地方政府利益的嫌疑——国家将对公立公益医院加大投入,更多的公立医院则意味着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倘若我们的改革只算地方政府机构的小账,或仅仅谋求某一类机构或某一群体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将走向何方?像这样立足局部利益的改革,不仅令社会财富无端消耗,还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场简单的“买卖”,不是单纯的公立或是民营的形式转换。许多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其内在的、立足于公众利益的制度建设,远比外在的运营模式来得重要。
就医改而言,过去,当改革市场化呼声高的时候,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卖”,谁卖得多、卖得快,民营医院比例超过公立医院就是成功了。现在,强调公益性,就开始回购,以为公立医院多起来了,公益性的目标就能实现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医改是个综合改革,其间涉及相当多的制度设计,但不管怎样,只要不偏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就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模式。如果改革实践者们的目标仅仅止于对巨额医改投入的想象,止于3年8500亿地方分配的争夺,或者为官一任的政绩,新医改的未来则令人担忧。(郝 洪)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